陆游在陈仓道及周边地区的军旅生活与诗歌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39
颗粒名称: 陆游在陈仓道及周边地区的军旅生活与诗歌创作
分类号: K928.6
页数: 8
页码: 256-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陆游在陈仓道及周边地区的军旅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包括陆游从戎南郑期间的北伐构想、陆游在王炎幕府的职责、陆游在秦岭前线的军旅生活等。
关键词: 陆游 陈仓道 诗歌创作

内容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北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出生在安徽寿县淮河边的一条客船中,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逝世于浙江绍兴,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少年时遭逢北宋国破,徽、钦二帝被掳,南宋初建的动乱时期,也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是他童年饱受颠沛流离、躲避战火兵燹生活的真实记录。受父辈爱国情怀的影响,受前人抗金业绩的激励,陆游从小就立志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恢复中原、洗雪国耻。“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是他立下的宏大志愿,“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但是陆游前半生命运乖蹇、仕途坎坷,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南宋乾道七年(1171)末,担任夔州通判即将任满卸任的陆游,因担心生计问题,给朝中宰相虞允文上了一封求职信。此前陆游官阶一直较低,加之为官清廉,如无俸禄收入,生活将难以为继,所以他给时任丞相兼枢密使的虞允文写信求职,期望能谋到更好的官职。他在《上虞丞相书》中说:“某行年四十有八,家世山阴,以贫悴逐禄于夔。其行矣,故时交友醵缗钱以遣之。峡中俸薄,其食指以百数,距受代不数月,行李萧然,固不能归。归又无所得食,一日禄不继,则无策也。”①从陆游的信中我们看到,做了两年多夔州通判的陆游,一旦卸任,不再任新的职务,连回故乡山阴的盘缠都没有。虞允文也是坚决主张抗战的国家重臣,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十月,在采石矶指挥南宋溃败之残军打败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十七万大军,挽救了即将灭亡的南宋王朝。虞允文虽未曾与陆游共事,但深知陆游是一位坚定的抗战派。但虞允文并没有给陆游安排新的职务。而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对陆游比较赏识,乾道五年陆游任夔州通判时就接到过王炎的邀请信,当时陆游夔州任期未满,曾写《谢王宣抚启》回复王炎。
  一、陆游从戎南郑期间的北伐构想
  乾道八年(1172)正月,王炎聘陆游以左承议郎的职衔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检法官,进入自己的幕府。三月,陆游到汉中。
  到汉中之前,陆游对汉中已十分了解。他知道汉中处于秦岭、巴山之间,土地肥腴、物产丰饶、人民强豪,扼秦、蜀、陇之要冲。乾道八年三月十七日,陆游到达神往已久的南郑(今汉中市),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汉中的一切都令诗人感到新鲜。他直接感受到汉中“地接函秦气俗豪”(《山南行》)。秦王朝灭亡之后,项羽违约,高祖刘邦偏居汉中,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筑坛拜将。韩大将军,不负重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决战垓下,四面楚歌,逼得霸王泣别虞姬,自刎乌江,成就两汉四百年基业。在嶓冢山下,他瞻仰了汉高祖刘邦的试剑石;在南郑,他游览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拜将坛;又实地踏勘了张良为迷惑项羽建议烧毁的褒斜栈道,“筑坛访遗址,烧栈想烈焰”(《远游二十韵》)。三国时期的汉中又是蜀汉立国的根本。赤壁之战后,刘备君臣智取荆州,巧占益州,强夺汉中,形成天下鼎足三分之势。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丧失荆州,诸葛亮审时度势,采取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以汉中为进攻曹魏的前进基地,五出祁山,震动华夏,鞠躬尽瘁,功败垂成。在汉中,他多次拜谒诸葛祠,登诸葛亮读书台,缅怀这位他无比崇敬的历史人物。他在《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诗中赞叹道:“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从西汉三国的历史中,陆游认识到汉中在抗金大业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他向王炎提出自己的抗金进取之策:“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事则守。”①陆游到汉中后所写的第一首诗《山南行》也表达了“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战略主张。
  其实经营川陕、谋图中原、恢复失地,这种思想并不是陆游的首创,而是南宋初年许多士大夫的共识。早在建炎三年(1129)三月宋高宗渡江之初,和州防御使马扩就曾为高宗献上、中、下三策。马扩说:“愿陛下幸巴蜀之地,用陕右之兵,留重臣以镇江南,委健吏以抚淮甸,破敌人之计,回天下之心,是为上策。”②建炎三年九月,宋高宗打算任命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经营川陕。朝廷还未决议之前,时任承事郎监登闻检院事的汪若海拜会了张浚,对张浚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③十月戊戌日,张浚到达兴元,上书宋高宗曰:“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于兴元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愿陛下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④张浚还说:“若欲致中兴,必自关陕始,又恐虏获先入陕陷蜀,则东南不能自保。”⑤乾道五年(1169),与陆游同时代的年轻人陈亮在上宋孝宗的《中兴五论》的开篇《中兴论》中谈到对金用兵时指出:“四川之帅亲率大军以待凤翔之虏。别命骁将出祁山以截陇右,偏将由子午以窥长安,金、房、开、达之师,入武关以镇三辅,则秦地可谋矣。”①张浚入陕以后发动的富平之战以失败而告终,宋军被迫退守秦岭一线。甚至在一段时期内,金军攻陷汉中,宋军不得不设立巴山防线。
  张浚立足汉中、经营川陕、夺取长安、收复中原的主张也影响了陆游。隆兴元年(1163),新登基的宋孝宗赵眘起用主张抗金的老将张浚任枢密使筹划北伐。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的陆游也参与了北伐的准备工作,他曾为宰相陈康伯、枢密使张浚起草了许多准备北伐的文件,如《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蜡弹省札》等。他对张浚的抗金思想与主张十分了解。后陆游被贬出临安任镇江通判,张浚也曾到镇江视察,对陆游比较赏识,“顾遇甚厚”。陆游与张浚之子张栻、张浚的幕僚陈俊卿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张浚这次北伐失败后陆游也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回山阴老家赋闲。后来言官们弹劾陆游的主要罪状就是:“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②陆游对王炎提出的立足汉中、经营川陕、夺取长安、收复中原的战略思想是与张浚的思想一脉相承的。陆游的这一主张并不新颖,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也是依照此思路。陆游的见解虽说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但也表明其一直在关注抗金恢复事业,充分地表现出高涨的抗金热情与决心。
  王炎是南宋时期一位务实干练、声望颇高,有“恢复”大志的封疆大吏。陆游的战略主张正符合他的意愿,王炎在前线也正是这样实施的。乾道五年三月,王炎以参知政事、左中大夫的头衔出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在四川宣抚使任上脚踏实地做了许多有利于“恢复”的大事。
  首先他将宣抚使司衙门从益昌(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迁到汉中,距秦岭防线更近,以便随时到前线视察防务、了解敌情和掌握动态。乾道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陆游所作的《静镇堂记》中说:“四川宣抚使故治益昌,枢密使清源公(王炎)始徙汉中。即以郡治为府。郡自兵火涤地之后,一切草创。公至未几,凡营垒厩库吏士之庐皆筑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对王炎将宣抚使府迁到汉中的做法大加赞赏。
  二、陆游在王炎幕府的职责
  陆游作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检法官,我们从他的诗文及其他文献中可以看到陆游在南郑前线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1)处理宣抚司日常文案,起草文件。当时与诗人一道处理文书的还有周颉、范仲芑等人。他说自己在王炎幕中就如曹操手下的阮瑀和王粲一样,起草军中书信文件,作些诗赋,“忆昨从戎丞相府,元瑜书檄钟宣诗”(《再用前韵不依次》)。陆游在《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一诗中回顾了这段工作经历,诗中写道:“露布捷书天上去,军谘祭酒幄中谋。”露布、捷书都是向朝廷上报的文件,所以说是“天上去”。乾道八年九月,范仲芑被朝中虞允文征召到临安任职,陆游在《送范西叔赴召》其二中感慨道:“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朱黄与校雠,指的就是文案工作。军书、公文少的时候,诗人还可以与幕中的同僚们一起打猎消遣:“狼烟不举羽书稀,幕府相从日打围。”(《怀旧》其三)在梁州的日子里,诗人最向往的就是写一份报捷文书,他淳熙五年(1178)路过庐山时写诗吟道:“从军忆在梁州日,心拟西征草捷书。”(《初见庐山》)但他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2)作为主帅王炎的幕僚,为主帅出谋划策,是陆游等人又一重要工作。陆游在幕府里经常”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锦幄中”(《忆山南》),诗句中的“清油”代指军队的幕帐,当时军中幕帐多用油缣制作。他与同僚常常在军帐中谋划军事行动方案,“军谘祭酒幄中谋”(《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从诗人的《观长安城图》自注中我们看到,陆游等人曾为王炎制定了进攻长安的军事计划,详细了解了长安的城防,但从谍报人员处获知金人环长安城开挖了三重堑壕,防守十分严密,所以进攻长安的计划并没有实施。陆游在南郑与王炎关系相处比较融洽,诗人在《怀南郑旧游》诗中说:“南山南畔昔从戎,宾主相期意气中。”但王炎离开南郑后幕府解散,陆游的主张也被束之高阁,这令他十分痛心,“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三山杜门作歌》)。
  (3)陆游在秦岭前线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为宣抚司收集军事情报,为王炎的决策提供依据。从陆游的诗文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人内部有宋军的卧底,他们常常给宋军司令部宣抚司传递情报。淳熙十四年(1187),陆游任严州知州时所写的《昔日》一诗中回忆道:“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诗人在这两句诗后自注道:“予在兴元日,长安将吏以申状至宣抚司,皆蜡弹,方四五寸绢,虏中动息必具报。”陆游的这段记载把传递情报的方法描述得很详细。陆游嘉泰元年(1201)所作的《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之四中也写收到过敌占区送来的情报:“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诗人在诗末也有自注:“关中将校密报事宜,皆以蜡书至宣司。”有时陆游亲自到前线与卧底的情报人员接头,获取情报。《忆山南》中“结客渔阳时遣简,踏营渭北夜衔枚”两句,就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夜晚衔枚偷渡渭水进入敌占区与北方谍报人员秘密接头时的情形。
  (4)为了实现立足汉中、经营川陕、夺取长安、收复中原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在汉中任王炎的幕僚的八个月时间里,陆游多次前往秦岭前线观察地形、踏勘道路、侦察敌情、把握民情。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足迹遍及秦岭南麓的陈仓道、祁山道、嘉陵水道、褒斜道、连云道、骆谷道、子午道等道路。
  三、陆游在秦岭前线的军旅生活
  (一)陆游在陈仓道及嘉陵江水道的军事活动
  陈仓道,从宝鸡益门镇起始,越过秦岭山脊,可抵达凤州,一是向南经嘉陵江水道过兴州入蜀;一是向东南经留坝的闸口石、火烧店、百丈坡,沿偃河到勉县;一是由凤州经连云栈道和褒斜道到汉中。
  从汉中出发许多路线都可到陈仓道上的大散关。陆游在南郑期间多次到大散关前线执行公务。陆游的许多诗都记录了诗人在大散关前线勘察地形、侦察敌情的活动,描述了诗人极具传奇色彩的冒险经历。“大散关头北望秦”(《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大散关头夜闻角”(《三山杜门作歌》)、“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忆昔》)、“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北园杂咏》其九)、“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夜观秦蜀地图》)、“散关驿近柳迎马”(《春日登小台西望》)。从这些诗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不同的季节都到过秦岭前线。
  陆游离开南郑后多次提到汉中前线的难忘岁月,诗人在他的许多诗中都具体描述了多次军事行动中的生活细节:“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鹅湖夜坐抒怀》);“谁信梁州当日事,铁衣寒枕绿沉枪”(《冬夜泛舟,有怀山南戎幕》);“恍如北戍梁州日,睡觉清霜满铁衣”(《南堂卧观月》)。翻越大散关,深入敌后的渭河北岸侦察是十分险恶、艰苦的。一次诗人率一小部分侦察部队蹚过已结冰的渭水侦察,为了隐蔽,不能埋锅做饭,有时一连多日吃不上一口热饭,吃的是夹有硌牙的沙子的山荞畲粟和发霉如土色的黑黍黄穈。晚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看着香喷喷的米饭出锅时,就想起汉中前线的艰难日子,他在《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一诗中写道:“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穈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嘉陵江上游的水运自东汉时期就已形成。这条水路可直通古代故道,而故道为秦蜀间一条重要的通道。孙启祥先生认为:“故道是北起陈仓(今宝鸡市东),向西南越秦岭大散关沿故道水河谷行,过马岭关(今陕西凤县和甘肃两当间),经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南折兴州(今陕西略阳),向东南行抵汉中的道路。其得名于北端沿嘉陵江源头故道水河谷而行。”东汉时期虞诩任武都太守时,为了防御羌人叛乱,加强驻军的后勤供给,疏通从略阳到成州的嘉陵江航道。据《后汉书·虞诩传》记载:“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唐代中期兴州刺史严砺再次疏通嘉陵江水道,柳宗元的《兴州江运记》详细描写了这次疏浚的情况。由于嘉陵江两岸“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沛腾藉,血流栈道”,疏浚的艰难情形可想而知。人们采用“转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醋,摧其坚刚,化为灰烬”的方法清除水道中的巨石,疏浚水道。严砺疏浚二百里水道后,嘉陵江边兴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南宋时期嘉陵江上游的水路运输是宋军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当初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时,宋军就是靠这条水路补给前线后勤物资的。这条水路可以通航到鱼关。鱼关在今甘肃徽县东南,是嘉陵江上的第一个水运码头,也是宋军军需物资的中转站。钱仲联先生引用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嘉陵江,《图经》云:‘其源出大散,至鱼关,始通舟楫。’”为大散关前线的将士运送粮草、武器等军需物资的船只常常云集在鱼关码头。陆游多次沿嘉陵江到鱼关,他用诗歌记述了鱼关军运的繁忙景象,“千艘冲雪鱼关晓”(《纵笔》其三)、“千艘粟漕鱼关北”(《怀南郑旧游》)。诗人还在距鱼关不远的秦岭深处的小县两当住过一晚,他在晚年回忆南郑经历时吟道:“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雪夜感旧》)诗人晚年在《顷岁从戎南郑,屡往来兴凤间,暇日追怀旧游有赋》一诗中回忆了当年行进在故道中的情形,“昔戍蚕丛北,频行凤集南。烽传戎垒密,驿远客程贪”。诗题中所说的“兴”指宋代的兴州(今陕西略阳),“凤”指凤州(今陕西凤县),“凤集”是指凤县境内的凤集山。诗人还描绘了当年所看到的嘉陵江的景色,“嘉陵江色嫩如蓝,凤集山光照马衔。杨柳梨花迎客处,至今时梦到城南”(《梨花》其三)。
  (二)陆游在祁山道上及陇山一带的军事活动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古代从汉中西行,有一条经祁山到天水的道路可以迂回到陕西关中地区。三国时诸葛亮出祁山走的就是这条路。南宋时期,祁山道的北部是金人占领区。王炎任四川宣抚使时,川北、陕南、陇南都是他统辖的地域。从祁山道前往甘肃东南部视察军情与防务,也是王炎的重要工作。身为王炎下属的陆游也少不了前往祁山道侦察军情。他在诗中多次描写了在祁山道的活动。诗人在《纵笔》其三中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他还在《秋怀》一诗中描述了陪同王炎的活动,“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检阅十万军阵后又飞马疾驰三百里巡察边防,行军至陇山时,时而冰雹大作,时而日光照甲。诗人晚年在《蒸暑思梁州述怀》一诗中回忆了戍守陕甘交界地区时军旅生活的情形,“最思出甲戍秦陇,戈戟彻夜相摩声”。陆游在《陇头水》诗中描写了驻守甘肃陇头一带宋军的艰苦生活及诗人对官兵们的安慰与勉励:“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诗人还写了宋军从甘肃东南部撤军时遗民依依不舍的情景,“昨忆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追忆征西幕中旧事》)。
  (三)陆游在沮水道一带的军事活动
  沮水,陕西秦岭南北都有沮水。北部的沮水在陕西黄陵县,又称姬水。秦岭以南的沮水发源于秦岭紫柏山,流经略阳县境进入勉县,又称南沮水,今称黑河。从汉中到西县(今勉县),经沮水河谷上行,翻越煎茶岭,可达嘉陵江上游的抗金重镇兴州(今陕西略阳)。从兴州向西通祁山道,可以到成州(今甘肃成县)、武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向北有嘉陵水道和陈仓道,可以到鱼关、两当、凤州、大散关。
  陆游从戎南郑时常常行经这条路,他的许多诗都提到沮水或南沮水,如“沮水春流绿,嶓山晓色苍”(《晓发金牛》)、“沮水忆浮马,嶓山思射熊”(《初冬至近村》)、“夜涉南沮水,朝过小益城”(《感旧》其二)、“拥马涉沮水,飞鹰上中梁”(《鹅湖夜坐书怀》)、“忆从嶓冢涉南沮,笳鼓声酣醉胆粗”(《独酌有怀南郑》)等。陆游的《梨花》一诗中有“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两句,诗中的“煎茶地”应指从沮水道前往兴州途中的煎茶岭。
  汉中前线刺虎,是陆游一生最得意、最自豪、最为津津乐道的事,这事就发生在沮水边。《隋唐演义》中的雄阔海打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虚构的文学故事,而陆游于汉中前线打虎则是真实的历史。诗人有近三十首诗说到在汉中打虎的壮举。这些诗中有的是实写,有的是虚写。有些诗泛泛提及打虎之事,有些诗则详尽描述了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与过程。陆游来到汉中时,陕南、川北一带地广人稀,常有虎豹熊罴等猛兽出没。陆游于乾道八年九月至十月间从汉中到阆中公干,夜宿苍溪县青山铺时,也听闻猛虎吃人的惨剧,当时便写了《太息》一诗悲叹此事,诗中说:“白头乡万里,堕此虎豹宅。道边新食人,膏血染草棘。”当时西县长木铺一带也活动着一只猛虎,一直危害着这一带百姓的生命安全。长木铺,钱仲联先生的《剑南诗稿校注》为《长木晚兴》一诗注解时说:“长木,未详所在。”
  陆游诗中最早记叙打虎的是乾道八年十一月所作的《书事》,诗中写道:“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晴荒郊射虎天。”《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是陆游淳熙十八年回到故乡山阴时,夜间做梦惊醒后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回忆了汉中刺虎的场面:“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晨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诗人还有些诗句描写了这一打虎的过程:“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怀昔》),“忽忆南山射虎时”(《宿武连县驿》),“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三月十七日醉中作》),“南沮水边秋射虎”(《三山杜门歌》),“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醉歌》之二),“叉鱼狼藉漾水浊,猎虎蹴蹋南山空”(《春感》),“怒虎吼山争雪刃,惊鸿出塞避雕弓”(《忆山南》)。
  综合这些诗句的描述,我们可以还原诗人打虎的情景。陆游打虎的地点是在从沔阳驿到长木铺之间的南沮水畔。陆游打虎的季节是秋末,当时已经是漫天大雪之时。时间是乾道八年秋末的一个上午。那时,从沔阳驿站到长木铺一带山林中常常有一只猛虎出没,闹得这一带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路断人稀。一个大雪满山的早晨,陆游率领三十多名兵士在这一带山林里巡逻打猎,意在猎杀这只猛虎。陆游等人行进在沮水河边,不远处的山林中忽然传来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虎吼,他们与这只食人无数的恶虎相遇了。这只斑斓猛虎扑下山来,冲向宋军,众人四散而逃,只有陆游原地站立。猛虎一跃而起扑向陆游,陆游手执一柄长矛迎向恶虎,倒霉的老虎扑在陆游长矛刃上,挣扎了几下,便倒地毙命,虎血喷溅陆游一身。陆游刺虎的过程十分短暂,并没有过多的厮杀格斗。其他兵士惊魂未定之时,恶虎已被刺死,其刺虎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陆游之所以能战胜老虎,并不在于他的武功比别人高强多少,而在于他有临危不惧的胆魄与气势。当时许多人见证了陆游打虎的壮举:“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的确,相比之下,与陆游同行的其他军人是有些汗颜。
  陆游离开南郑前最后一次走沮水道时写了一首《南沮水道中》,钱仲联先生《剑南诗稿校注》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此诗乾道八年十一月离南郑后途中作。”钱先生在注《晓发金牛》一诗中引用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沔水一名沮水”。沔水又称汉水,所以把沮水与汉水当作同一河流了。从汉中到四川,陆游所走的道路是沿汉水到嶓冢山下的金牛驿,翻越分水岭后再沿黑水(中国有许多条黑水,此处所说的黑水是宁强西北部的一条小河,嘉陵江的支流)到三泉县,换乘航船沿嘉陵江水路到益昌。这条路不沿沮水,只是在沮水与汉水汇合处见到沮水。陆游《南沮水道中》一诗写道:
  硙舍临湍濑,罾船聚小潭。山形寒渐瘦,雪意暮方酣。
  久客情怀恶,频来道路谙。家山空怅望,无梦到江南。
  诗中描写了沮水两岸的山形水色、磨坊农舍、湍濑小潭、罾网渔船。尽管这里风光尚好,颇有江南韵味,但久居他乡,难免有厌倦之意。诗人特别说到“频来道路谙”,可见,沮水道也是诗人常走的道路。
  陆游一生中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跃马挥戈、叱咤战场的将军。南郑是他理想中成就经略关中、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军事理想的地方。从《剑南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戎南郑短短八个月时间内,陆游的足迹遍布秦岭。他渴望有一天从这些道路走上战场,夺取关中,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曾经“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乾元八年十一月,陆游调任成都路府安抚司参议官,因而离开南郑。披着蓑衣、骑一头瘦驴在濛濛细雨中走向剑门关,诗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回首遥望秦岭,诗人不理解为何“渭水岐山不出兵”,他只能“却携琴剑锦官城”。诗人无奈地吟道:“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青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