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道申遗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18
颗粒名称: 一、蜀道申遗现状
分类号: G122
页数: 5
页码: 211-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蜀道交通是四川地域巴蜀文化与外界交流融合的重要形式。古往今来,蜀道作为连接巴蜀和关中的重要线路而为世人所熟识。现在随着申遗的推进,四川有关部门将“蜀道”限于历史上被称作蜀道的四川境内,认为“蜀道”即蜀地之道、蜀地的道路,以“蜀道文化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则更是狭义的蜀道认知了。
关键词: 蜀道 文化遗产 研究

内容

蜀道交通是四川地域巴蜀文化与外界交流融合的重要形式。古往今来,蜀道作为连接巴蜀和关中的重要线路而为世人所熟识。但实际上,关于“蜀道”的定义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有自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上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安康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其余还有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提及的经过今甘肃陇南徽县的青泥道等,它们其实只是蜀道的组成部分而已。现在随着申遗的推进,四川有关部门将“蜀道”限于历史上被称作蜀道的四川境内,认为“蜀道”即蜀地之道、蜀地的道路,以“蜀道文化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则更是狭义的蜀道认知了。
  据有关专家不完全统计,《四库全书》中与蜀道相关的词条就有2477条。①“蜀道”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张霸传》。“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颍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敕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易归茔,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②很显然,这里所讲的“蜀”指成都,“蜀道”即由中原往蜀地的“入蜀之道”。但除了“道路”之义外,还统指以蜀(成都)为代表的“蜀地”。如《新唐书》中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中有“令蜀道织锦茵”等记载,笔者认为这里的“蜀道”指的是唐代官方政区地名剑南道的通俗说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有关“蜀道”的记载不胜枚举,但这些对“蜀道”的不同认知和定义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变迁而得出的结论。所以说,只有将“蜀道”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了解其变迁过程,才能对其有清楚的认识。王子今先生认为,“蜀道”既不是“蜀地的道路”“蜀中的道路”,也不是“入蜀之道”,而是特定交通史阶段形成的具有明确指向的交通线路,即穿越秦岭巴山的川陕道路。①对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总体上是不错的。但这条穿越秦岭巴山的川陕道路不仅指的是川陕道路,因为秦巴山地的地域范围非常广。西秦岭位于甘肃的南部,这里也有众多的蜀道道路,也是蜀道的组成部分,比如故道、阴平道以及赫赫有名的青泥道等作为蜀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经过了今甘肃陇南地区。所以,“蜀道”应该指从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成都的“官道”。它在不同时期的走向是有差异的,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它总是经过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它可能是从民间商旅通道升级成为官道的,官道衰微后又可能降级成商旅通道。官道作为由官府管理维护,设置驿铺邮传,服务于军政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而存在的道路系统,不但满足政府所需,也满足商旅行进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典籍,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不同时期经过上述川、陕、甘等地区的蜀道网络及其文化遗存,明确蜀道的道路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将蜀道上的文化遗存加以整合申遗。
  蜀道的开通打破了川、陕、甘毗邻地区“山川重阻”的地理封闭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但使四川地区的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碰撞,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三星堆文化、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同时,这些文化与三秦文化、陇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网络关系,成为川、陕、甘地区特色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今相承、长期使用、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我们要充分发掘其多样性价值,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
  蜀道不仅仅是以交通为本体的道路,它还承载着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意义,因而也是重要的文化线路。若要申遗,亦属文化线路申遗项目。按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的要求,沿线所在“地区”的文化和文物等都可纳入申遗的范围。然而出入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满足“文化线路”要求的也不在少数,尽管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入蜀之道”都进行保护和申遗,但仅限于四川境内的几个地市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在“蜀道文化路线”申遗中将有重要地位的四川、陕西、甘肃等省通往成都的古道及其遗迹、遗物纳入进去是可行的。
  蜀道申遗是继杭州西湖、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之后又一个文化线路申遗项目。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一骑红尘妃子笑”,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曾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众多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2009年7月28日,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刘魁立、谢凝高、舒乙、葛剑雄、郑时龄、王景惠九位专家联合发出《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2010年6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进行了先期调研;自2011年9月3日起,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带队,六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陕川两省进行了为期九天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这标志着蜀道申遗大幕的正式开启。
  目前,金牛蜀道广元段已于2012年9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1月,四川省申报的“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获得了正式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同年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这一进展表明,秦巴山区蜀道作为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价值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初步认可。2016年4月,四川省政府成立“四川省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申遗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中的重大事项,研究制定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从公开的申请文件上来看,蜀道在六个方面有申遗的价值:①蜀道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交流的重要例子;②蜀道是古代快递路线系统的独特证据;③蜀道是古代山地道路建设技术的杰出代表;④蜀道和中国的一系列重要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如秦朝和三国;⑤蜀道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美学重要性,如喀斯特地形和地貌;⑥蜀道具有全球意义的普通生物多样性。2016年11月30日,四川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部署的蜀道申遗、川渝石窟保护展示等项目都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据悉,四川省申报蜀道核心区域共有3700多平方千米,涉及广元、绵阳、德阳、巴中、南充、达州六个市的22个县区。2017年,由四川省蜀道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元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年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国际研讨会”在广元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为蜀道申遗做足准备。
  “蜀道”申遗工作开展十年以来,除了上述四川省的申遗工作比较突出以外,甘肃、陕西两省也在积极准备申遗工作。2011年4月27至29日,康县举办西北地区首场“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出版,宣告西北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正式启动。2015年10月下旬,为配合蜀道申遗工作,由徽县政协委员会主办的“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徽县举行,学者就蜀道学等理论探索、学术现状梳理、蜀道文艺研究、蜀道线路走向、重要节点和演变考、蜀道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利用,以及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大量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①2015年12月,陇南市委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陇南参与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陇南的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10月中旬,徽县市政协、旅游局联合天水师范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徽县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其中涉及许多陇蜀古道申遗的内容,这些工作都将为甘肃境内蜀道申遗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蜀道”在陕西境内的遗存也十分丰富。陕西省文物部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蜀道文化线路和遗产进行调查,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遗存资料进行了登记。2011年9月,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四川省政协、陕西省政协联合主办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在西安正式启动。2012年,首次提出将蜀道文物作为线性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发现道路本体文物313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百余处,这充分证明陕西是蜀道文化线路的主要省份。2016年12月13日,陕西省文物局在西安召开了“陕西蜀道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陕西省将设立陕西蜀道(秦蜀古道)专业委员会,为下一步申遗做准备。会议强调,要健全陕西蜀道文化保护机构,建立保护联动机制,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继续做好资源调查、启动考古调查和发掘、完善保护规划和标识工作;各县市要细化和深化本地蜀道资源保护工作,拿出适合当地实际的规划和方案,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切实做到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保障资金、加大宣传、形成常态。
  除此之外,作为蜀道线上的一大城市——汉中市也在不断地努力。汉中市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编辑出版馆刊《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到2012年5月31日,在陕西历史文物局的支持下,汉中市博物馆立足汉中实际与沿线历史文化内涵,改原刊名为《汉中市博物馆刊》,常设蜀道及其石刻研究等栏目,对蜀道申遗宣传具有重大的作用。再到2013年,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工作会议召开,川陕蜀道申遗工作继续稳步推进。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由汉中市文物旅游局主办、汉中市博物馆承办的“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在汉中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广泛交流了蜀道研究成果和学术心得,会议中提交的65篇论文集结出版。①同年,有关褒斜道等蜀道所存摩崖石刻研究出版。②
  随着陕西蜀道申遗工作的开展,蜀道系列研究丛书也不断问世,这其中由刘庆柱、王子今先生主编的《中国蜀道》丛书最为耀眼。③这部丛书的编写工作自2012年启动,联合北京、陕西、四川三地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蜀道的历史沿革、人文地貌、文化遗存、诗词歌赋、绘画艺术及相关研究。这为蜀道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提升蜀道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蜀道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线路的概念对蜀道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启示。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2003年)的界定,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与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并且文化线路将与之相关的历史关系和文物融入动态的系统当中。蜀道文化遗产线路长,时间跨度大,运行至今仍能发挥重要作用;蜀道各个时代的文物古迹虽完好程度不一,但放在整个体系之中就显示出重要的整体价值。按文化线路的概念对蜀道文化遗产进行重新审视和挖掘,就能对其价值和需要保护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国内的丝绸之路(中国段)、大运河是典型的成功申遗的文化线路,其对蜀道申遗工作具有极强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上述是对蜀道概念及当前川、陕、甘蜀道申遗现状的一些粗浅认识。可以看出,各地申遗的进度是不同步的。对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且将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要职责和担当,同时与学者研究成果的学术支撑密不可分。但在现实工作中,文物保护部门与市级、省级领导部门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或矛盾,一些地方政协部门起着带头引领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却没能很好地起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性作用。这个问题在甘肃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尤为突出,如陇南市的蜀道申遗工作的进展缓慢就与市政府、省政府的关注度不够有关。当前文物保护工作滞后,文物保护部门在蜀道申遗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这是各省区申遗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川、陕、甘三省是否要联合申遗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四川省申遗尽管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阶段,但是后续的审核能否通过仍然是未知数。若按照文化遗产线路的完整性等要求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各级政府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切实做好蜀道文化线路的实地调研、保护规划、标识标志工作,明确各级保护单位的等级和职责。同时,还要加强省、市、县之间及市与市、县与县之间的联动机制,尤其要加强文物保护部门之间的联合,支持他们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切实做好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蜀道申遗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