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阴平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506
颗粒名称: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阴平道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87-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阴平道兴衰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阴平道 陇蜀道 南北朝时期

内容

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笔者将这一时期的上限限定在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即黄巾大起义爆发之首年,正所谓广义上的三国之上限;这一时期的下限仍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即隋灭陈完成统一止。这一时期,阴平道处于兴盛期,取用颇为频繁。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至十八年(212—213),刘备沿金牛道入葭萌关回击白水关,斩益州牧刘璋麾下大将杨怀、高沛。①建安十九年(214),张鲁遣马超北取凉州失利,加之张鲁将杨白欲加害超,于是马超从武都逃入氐中,后奔蜀。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见刘备尽有益州牧刘璋之地,必北争益州咽喉汉中之地,于是先发制人,亲率大军“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等破之”③。两汉时期,氐人逐渐由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向广汉北部都尉(曹魏改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南迁;到汉末三国时期,氐人当多集中于今甘肃文县之地。马超、张郃、朱灵由“武都入氐”,似应取阴平道而行。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遣陈式(一说陈戒)沿白水进兵汉中,绝马鸣阁道,为曹魏名将徐晃所破。④《太平御览》记魏武帝曹操之言:“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⑤《蜀鉴》引《寰宇记》云:“在今利州昭化县。”⑥蓝勇先生考证指出:“马鸣阁即广元七里乡之七里砭,又名鲁班岩。”⑦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纳法正之言挥师北上夺取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所没”⑧,处于不利之势。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军事集团于定军山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之后,一举攻占了阳平关,逆转局势,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曹操闻夏侯渊兵败被杀,汉中危急,于是亲自领军从褒斜道入以争汉中。但是刘备拒险不出,曹军与刘备军对峙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汉中终为刘备所据。嗣后,中原多故,先是曹操病逝洛阳,后曹丕篡汉自立,忙于内政。割据巴蜀、汉中之地的刘备也于公元221年称帝。直到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陈式取阴平道平武都、阴平二郡⑨,为蜀图陇右创造了条件。曹魏正始十年(249),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拜谒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诛杀曹氏集团,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懿以郭淮取代征西将军夏侯玄驻长安,夏侯霸与郭淮素来不和,怕祸害及身,于是南下投蜀。《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注引《典略》云:“(夏侯霸)南趋阴平而失道……蜀闻之,乃使人迎霸。”①疑夏侯霸南下亦当取阴平道奔蜀。
  早在曹魏伐蜀之前,屯驻沓中的姜维就曾上表后主刘禅,希望后主加强蜀地各关口以及阴平道的防守,防范魏军南下,可惜后主听信宦官黄皓谗言,未予采纳。
  (景耀)六年(263),(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黄)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败,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②
  待魏军展开全面攻势之后,孤立无援的姜维只能仓促应战,受挫于邓艾。因姜维汉中军事策略的调整,使魏军轻易进入汉中盆地,全力攻打汉(今陕西勉县)、乐(今陕西城固县)二城。形势危急之下,姜维取阴平道经阴平、桥头、白水关、葭萌关迅速南下,与张翼、董厥二军合守剑阁天险,阻钟会主力于剑阁。邓艾抓住时机,绕过剑阁天险,“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迅速南下,迫使蜀汉投降。
  三国时期,阴平道也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典略》载,“(刘)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③。道路的整修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军事的征伐以及民族融合的加强。正如香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所言:“交通为空间发展之首要条件,盖无论政令推行,政情沟通,军事进退,经济开发,物资流通,与夫文化宗教之传播,民族感情之融合,国际关系之亲睦,皆受交通畅阻之影响,故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交通建设亦居诸般建设之首位。”④
  西晋时期,国家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阴平道上获得了暂时的平静。直到西晋末年,“五胡”入华,中原大乱。先为十六国纷争,后演变成南北朝对峙。世居今陇南、陕西西南、川北之间的氐族杨氏趁机发展势力,先后建立了前、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割据政权,纵横捭阖于南朝、北朝之间,使蜀道在南北争夺中更趋复杂。
  仇池地区地处阴平道咽喉,战略位置颇为重要。先是东晋与前秦围绕仇池地区以及阴平道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杨难敌还武都据险不服,李雄遣李稚出白水、李寿出阴平讨伐之,杨难敌据之,不得进。李稚、李琀趋下辨,因粮草不继,为杨难敌所杀。⑤晋成帝咸和六年(331),李寿再次率军北上以争武都、阴平二郡,杨难敌不敌,遂降于东晋。⑥前秦基本统一北方后,不愿看到仇池国与东晋政权亲近以威胁其统治,建元七年(371),苻坚遣苻雅、杨安、姚苌等共伐仇池,杨统率武都之众降,杨纂亦降秦。①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之宋、齐、梁与北朝之北魏为争夺汉中、仇池及阴平道的控制权展开了更为频繁的争夺。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432),武都杨难当遣司马飞龙取阴平道寇蜀,逐阴平太守,益州刺史刘道济破之。②元嘉十九年(442),刘真道遣司马夏侯穆季西取白水路入武都,并与裴方明分兵攻武兴、下辨,皆克之。③元嘉二十年(443),杨保宗谋叛魏,杀之。宋立杨文德为武都王,屯守阴平道上之葭芦城(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至陇南市文县碧口镇之间的白龙江边),武都、阴平氐多归之。④元嘉二十五年(448),杨文德据葭芦城,招降、引诱氐羌人,武都等五郡皆应之,魏大将皮豹子统诸军击之,杨文德战败奔汉中。⑤元嘉二十七年(450),杨文德为辅国将军,引兵自汉中西入,平阴平郡、平武(县)二地,以杨头戍葭芦城。⑥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刘义隆遣萧道成、王虬、马光等入汉中,又别令杨文德、杨头率氐羌围武都。⑦杨文德、杨头屯葭芦城,率氐羌围武都当是溯阴平正道之白龙江而行。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以杨头为辅国将军,戍葭芦城,王玄谟请以杨头为西秦州刺史,安辑氐羌之众,以稳定人心。王玄谟同时指出:“若葭芦不守,汉川亦不可立矣”⑧,惜宋孝武帝未予采纳。亦可说明阴平道上葭芦城的重要性。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梁将张齐与魏将元景隆战于葭萌,大破之,遂围武兴;后张齐又为魏名将傅竖眼所败,退守白水关,复攻葭萌关。⑨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遣大将杨乾运伐之,拔剑阁,杨法琛退保石门,进据南阴平。⑩《资治通鉴》注引《五代志》云:“义城郡,梁曰黎州,唐之利州是也。”⑪由此可知:南朝梁时之黎州为唐代的利州,即今四川省广元市。关于石门的地望,《读史方舆纪要》云:“《舆地纪胜》:‘龙州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唐志》:‘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关,即此石门也。’”⑫说明当时氐酋杨法琛战败,仍溯白龙江沿阴平正道由今广元退往今青川县白水街以西地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文州阵阳族人发动叛乱,督文、利、沙三州刺史豆卢永思取阴平道击破之。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益州总管王谦起兵于蜀,反对杨坚擅权,杨法琛之子上柱国杨永安煽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氐羌及汉人响应王谦,杨坚遣大将达奚长儒伐之,阴平国亡。①史籍虽未明载达奚长儒伐阴平国之路线,按阴平国治甘肃文县推知,此次进军路线似亦取阴平道。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