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陇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88
颗粒名称: 三、秦陇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陇茶马古道(又称秦蜀道)是将西南茶叶输送到西北最早的商道。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秦蜀古道及散关道不仅在茶马交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数千年来联系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纽带和民族、宗教纽带,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关键词: 茶马古道 祁山 嘉陵道

内容

秦陇茶马古道(又称秦蜀道)是将西南茶叶输送到西北最早的商道。据《史记》记载,殷商通蜀的古道秦以前称故道,汉代称陈仓道和嘉陵道。
  祁山道北连丝绸之路,南通陈仓道,直达金牛道。祁山道与广义的阴平道之间也有道路相通。从盐官向西经礼县城后,或北上武山马坞与武山县城相连,西行经礼县石桥、西和大桥、康县太石、平洛到望关;也可以在成县经西狭古栈道,翻越太石山,过康县平洛到望关。在望关既可以经安化到武都与阴平道相接,也可以经长坝、巩集、白马关、大南峪、窑坪出陇南;再经陕西木瓜园到略阳,继续往东到汉中。还可以经长坝、黑马关、咀台(康县城)、岸门口、铜钱、阳坝、托河出陇南,经陕西燕子砭南下四川。
  康县望关是北上秦州、西进藏区、南下四川和陕南的“茶马古道”支线的重要中转站,其中北线大致是:康县望关—康县平洛镇(中寨古镇—团庄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康县太石乡(沿西汉水北上,经仇池山西侧)—西和县大桥镇(西汉水南岸峭壁,鱼洞峡古栈道)—礼县石桥镇—礼县城—礼县盐关镇,北上进入天水,与丝绸之路连接;或者经过康县望关乡,过康县平洛镇—翻越康县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成县西狭(西狭古栈道)—成县城—成县纸坊镇—西和县石峡镇(沿石峡河北上,有唐开元年间“新路颂”摩崖石刻)—西和县城—西和县石堡镇(五台山有北魏开凿法镜寺石窟)—西和县长道镇(古长道县)—礼县盐官镇—天水,与丝绸之路连接。这条古道在唐宋时期就是接续洮、岷一直到长安的商贸古道南道,从马务(今马坞)向东南经今礼县,再折向东北经祁山堡、盐关(今盐官)到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此道在西和境内分作东、西两道,中间以仇池山、西高山两高山左右分隔,在两山之间是洛峪河。在洛峪河和石峡河之间的西高山、八峰崖,有唐宋以来开凿的八峰崖石窟寺,八峰崖对面即为著名的仇池古国遗址。
  鱼洞峡古代栈道遗址(见图5)位于西和县大桥镇河口村牛儿台至赵沟段西汉水的峡谷中,在西汉水南岸峭壁上,残存栈道孔三处,共63孔:一号栈道处49孔,距水面0~2米,方形孔,孔径20厘米左右,孔间距50~80厘米:二号栈道处14孔,距河面约3~4米;三号栈道处孔眼因距离远,暂时无法估计。栈道始建与废弃时间不详,木制构件已毁。现已在栈道对面的悬崖峭壁上新开辟了公路龙昌路(大桥龙凤至武都昌河坝)。鱼洞峡古栈道的发现,为研究西和大桥地区古代河流、道路的变迁和古代商贸往来提供了重要资料。①
  图5 西和县鱼洞峡西汉水崖壁上的古栈道遗址(袁智慧拍摄)
  唐开元年间的“新路颂”摩崖石刻,位于西和县石峡镇坛土关村西南两百米,刻于石峡河西岸青石崖壁光滑平整的石面上。距地面0.5米,幅宽0.8米,高0.9米。字体楷书竖行12行,计210字,部分字迹漫漶不清,能辨者一百九十余字,碑文记载唐开元年间开凿石峡新道的过程及歌颂修路官汉阳郡太守赵承功绩。尾题“时开元□□□□”。①
  西汉水峡谷中的鱼洞峡栈道遗址和石峡河岸的“新路颂”摩崖石刻,分别位列东西两条河流峡谷的古道之中,分别印证了东、西两条古道支线的历史存在。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秦蜀古道及散关道不仅在茶马交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数千年来联系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纽带和民族、宗教纽带,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