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时期青泥岭地区的古道通行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79
颗粒名称: 三、明清时期青泥岭地区的古道通行情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青泥岭地区的古道通行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青泥岭 古道 明清时期

内容

明清时期,徽县东境有官道经永宁铺、玉堂山通两当县,南境青泥岭地区有青泥道与白水路并行且畅通,县西境有栗坡道经下店子通成州,县北境有河池古道通往秦州。清代《三省边防备览·栈道》记述:“一由略阳(古兴州)经甘肃徽县、两当出凤县而至宝鸡、利州、兴州达凤翔之路也……唐宋以来,凤岭、紫柏、青桥各险,山石塞断。长安赴蜀者由凤翔趋两当,徽、成,明皇幸蜀但记河池之逢迎;吴武安兄弟拒金亦在略阳、仙人关一路。”③这段文字说明,沿今凤翔、宝鸡穿凤县、两当,经过徽县(青泥岭、虞关)再到达略阳、广元(利州)的这条线路是唐代至清代一直在使用的由陕西关中进入蜀川的古道之一。
  由于以青泥岭为交通枢纽的古道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的作用重大,宋以来历代对于徽县境内的古道都进行过一定的维修管护。在今徽县大河店镇、虞关乡境内古道沿线遗留下了若干处官方与民间修路的记事碑刻,这些题刻是:大河店镇王家河村宋代嘉祐二年(1056)雷简夫“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虞关乡虞关村明代成化三年(1467)巡检许清“虞关修路摩崖碑记”;水阳镇泰山村“十字坪”明代嘉靖六年(1527)“徽州重修石梯崖路记”;大河店镇王家河村明代万历十七年(1588)郭元桂记述巡按御史钟文陆整修白水路的“白水石路记”;大河店镇青泥村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玄天神路”摩崖石刻;虞关乡八渡沟村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石硖修路”摩崖石刻;清嘉庆十六年(1811)“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清光绪二十年(1894)总督秦陇使者杨昌濬撰书“大河店修路碑”;虞关乡虞关村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军胡宗南陆军师第一旅旅长李铁军撰题“虞关义渡记”。这些修路碑刻碑文记载了宋代至明清民国时期的千余年里,官方与民间对青泥岭地区古道的维修情况,是徽县青泥岭地区古道古今通行的历史见证。
  徽州北境的河池古道在明代史志中已有明确记载。明嘉靖版《徽郡志·舆地》记载:“峡口,北三十里。火站峪,北六十里,有御史行台。木芦,北一百一十里。”①《徽县新志》(舆地·里至)记载,“北八铺:银杏、冻青、峡门、火站、木芦、高桥、糜渚、伏虎。里至:城北少东十里银杏镇,又二十里峡门,又一十里火钻站,又二十里榆树坝,又二十里大沙坡,又五里小沙坡,又五里木芦川,又十里高桥,交秦州界,距城一百里”②。明代与民国徽县方志对河池古道沿线村镇与里程的记载说明,明清时期徽县曾存在经县北境过火站、高桥通秦州的古道。这条古道由徽县城向北经榆树、火站峪(今火站)、高桥、李子园抵达秦州,向南接青泥岭地区的青泥道、白水峡白水路南下兴州略阳入汉川。
  依据明、清官方文献与徽县地方志的记载推断,青泥道、白水路与河池古道仍然是明清时期官方使用的沟通秦州与汉中的茶马贸易通道。由此,遗留有若干与这三条古道有关的诗文,如明代伍福《过铁山》,王云凤《过铁山》,杨一清《咏蜀道》《过仙人关》《过铁山》《虞关道中》,张应登《过白水硖读摩崖碑诗一首》,刘良卿《虞关道中》,王邦瑞《宿火站行台》,陈棐《火钻岭辞》,甘茹《高桥次韵》等诗以及吕楠《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左之祯《奉两院批允查明茶夫地量数目》;清代周书《游白水江》,张伯魁《登青泥岭》《仙人关》《白水峡》《地坝山》《木皮岭》《大河店途中》《大小山》《火钻道中》,张绶《登铁山》,方铸《栗亭道中》《徽县道中》,蒋薰《八渡山下早起》《上八渡关沿岭涉溪西北行四十里之白水江》《望铁山》,郭凤鸣《晓发徽县》《大焦山》《榆树坝》,秦武域《自两当至徽县》《包家峡》《麻沿河》《大小山》等③。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