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泥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一)青泥岭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宋时代青泥岭地区的古道通行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青泥岭 茶马贸易 唐宋时期

内容

青泥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唐代以来的国家地理志和相关地方志有明确记述。《元和郡县图志》:“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①《太平寰宇记》:“接溪山本县(长举)西北,五十三里。”②《元丰九域志》:“兴州有青泥岭,山顶常有烟云霰雪,中岩间有龙洞,其岭上入蜀之路。”③《陕西通志》:“青泥岭,在(略阳)县北百五十里,古栈道也。”④明代嘉靖版《略阳县志》记述,“青泥岭:在北一百五十里,《九域志》‘兴州有青泥岭,乃入蜀之路’。《舆地广记》:‘青泥岭,在沔州长举县西北五十里,上多云雨,行者多逢泥淖。’《郡国志》:‘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蓝田志》:‘青泥岭有二:一名峣山;一在汉中略阳县。’按:青泥岭南最高为巾子山、岭支山也,唐时入蜀要路,李供奉经此作《蜀道难巾子山》。唐名青泥,宋称铁山,通鉴、梁。”⑤嘉靖版《徽郡志》、清代康熙版《徽州志》、乾隆版与光绪版《秦州直隶州新志》、嘉庆版《徽县志》、民国版《徽县新志》又记,“巾子山:(徽县)东南四十里,其山巅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青泥,宋始称铁山。陡壁直上约五、六里至其巅,俯瞰城郭。西南倚山一角,有虞关镇。”清代翰林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徽县人张绶《铁山铸钟记》描述铁山环境:“铁山在城南四十里,双峰桌起,时出云雨……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焉。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其下为太平庵。虞关、青泥岭、嘉陵江,林壑奇峭,我徽一大观也”⑥。
  由史志与前人的文献记载可知,青泥岭介于古兴州长举县、成州同谷县、凤州河池县之间。在兴州长举县西北,长约五十三里,小部分位于今略阳县白水江镇,大部分位于徽县大河店镇、虞关乡、嘉陵镇、水阳镇境内,即史书所记青泥岭。
  “蜀道”是中国历史上四川以外地区通往古代蜀地的各种道路的总称。目前,学术界按照通蜀古道主体在陕西省、甘肃省分布地界上的区别,将蜀道分为“秦蜀道”与“陇蜀道”。
  与青泥岭关系密切的“秦蜀道”是故道。故道是古代一条由关中经散关,越秦岭,过故道县,南下汉中、巴蜀的南北通道。王国维结合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宝鸡附近“周道谷”的记载,考证得出《散氏盘》中所谓“周道”即故道的结论,可见,故道在周代时期已开通。故道北端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启程,沿汧水(今清姜河)、大散关越秦岭,再顺沿嘉陵江南行至黄牛埔、红花铺、双石铺等凤州地界,西经故道川(两当)、河池(徽县),折而南达兴州(略阳)、沔州(勉县)、褒城,再到南郑(汉中),全长五百余公里。这条通道因北起陈仓,又在凤州以南途经西汉故道县,故有陈仓道与故道之名。又因早期的故道南段循故道水、嘉陵江通行,因而又有嘉陵道之别名。故道经青泥岭地区后,在汉中南部续接勉县至广元剑门关长约二百公里的金牛道,实现了秦蜀之间的沟通。
  陈仓故道虽然在汉中北部的四条通蜀道路中路径最长,但比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运之便,因此,故道青泥岭地区在周秦时代已有贸易往来于陇蜀之间。《史记》记载,“秦自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①;《汉书》记载,“(汉王)元年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②。汉武帝开通褒斜道皆因“抵蜀从故道,多坂、回远”③,这也说明在汉武帝之前,故道已是自秦雍经故道县、河池县沿故道水嘉陵栈道入蜀的要道,是有历史记载的秦蜀之间最早的通行古道。汉以前甘肃陇南地区为氐、羌游牧民族聚居区,中原汉族政权的民族政策促使陇南氐、羌民族多与四川等地交往。《甘肃公路交通史》记载:“陇南故道在上邽(今天水市)以南,是甘入陕、入川的重要道路。”“陇南山区的河池(徽县)和武阶(文县碧口镇)是故道上的枢纽。”④隋、唐定都于长安,长安、南郑、成都间的来往频繁,秦岭一嘉陵道沿线驿站连续不断,仅大散关至宝鸡一段,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驿站就有15处之多。《宝鸡古代道路志》记述隋唐五代两宋时期“故道驿程及驿站设置”:“故道至凤州后,折西南行,三十五里至马岭寨。马岭寨又西十五里至两当县(今两当县东三十五里)置驿。由两当西南行,七十里至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又十五里至河池县(今徽县西十五里银杏树村);又二十七里至青泥岭;又东南五十三里至兴州长举县(今略阳西北一百二十里长丰村);又东南一百二十里至兴州治所顺政县(今略阳县);又东南经兴城关、大城戍、分水岭,渡沮水至西县(今勉县西);又西县东行,经褒城县至兴元府;再折西南经百牢关至金牛县,借金牛道入蜀。”①由此可知,故道是秦蜀通道,宋、元以来秦岭中的川、陕交通多趋向于故道。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