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陇南在南宋茶马贸易中的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67
颗粒名称: 试论陇南在南宋茶马贸易中的地位
分类号: F729.2
页数: 8
页码: 108-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茶马贸易的千年历史中,南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南宋西部茶马贸易体系中,陇南地区是茶马贸易的窗口与中心。
关键词: 茶马贸易 南宋 陇南地区

内容

在茶马贸易的千年历史中,南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南宋西部茶马贸易体系中,陇南地区是茶马贸易的窗口与中心。
  一、“秦陇之马,天下大计”
  北宋末年,在金兵围困开封的危急关头,天章阁待制唐重就主张用秦、蜀甲兵与战马保卫国都开封,“关中公私之积已尽,甲马全无。又闻西夏侵略鄜延为腹背患”。“今莫若移檄蜀帅及川峡四路使者,输财用,辇军器,市战马,以资关中守御之备,合秦、蜀以卫王室。”①在“合秦、蜀以卫王室”的战略中,关键在于陇南的枢纽与物资。北宋灭亡之后,金国大兵乘势南下,宋军“率望风奔溃,盖未尝接战也”②。《宋史·礼十七》载:建炎三年(1129),高宗诏曰:“国家遭金人侵逼,无岁无兵。”“自南京移淮甸,自淮甸移建康而会稽,播迁之远,极于海隅。卑词厚礼,使介相望。以至愿去尊称,甘心贬屈,请用正朔,比于藩臣,遣使哀祈,无不曲尽。假使金石无情,亦当少动。累年卑屈,卒未见从。”③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小朝廷惊魂未定,“当建炎之三年,宋之不亡如缕”④。为挽救危局,秦陇、川蜀就成为牵制金兵南下、确保南宋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
  宋金对峙于秦岭、淮河一线,为防御金兵再次南侵,南宋布防了川陕、荆襄、江淮三大战区。建炎三年(1129)五月,政治家汪若海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⑤而沟通秦陇与川蜀的通道是秦蜀、陇蜀古道。熟悉西部的洪咨夔说:“东南立国之势,腹心江浙,腰膂荆襄,维蜀道之山川,如人身之头目。”⑥在川陕、荆襄、江淮三大战区中,唯川陕战区地处江汉上游,有着极为独特的战略地位。建炎三年,张浚宣抚川陕,拉开了南宋经略秦陇与川蜀的序幕。他认为秦陇茶马,是收复中原的必备条件。“窃见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于兴元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愿陛下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①据守汉中,拥关陕精兵,得秦陇良马,仰蜀中物产,通荆襄之财,足可成就大业。张浚之议,赞者颇多。胡寅说:“奉迎大驾,西幸梁秦,以图关中者,中兴之宏规也。”②朱松说:“汉中之胜,背负巴蜀,左控关陇,西连氐羌,兵劲用饶,形利势便,进可以据上流之阻,退可以待四方之变。”③喻汝砺说:“汉中之地,险塞沃野,土壤膏腴,物力浩广,高祖因之以基汉业,德宗资之以复唐祚,昔人以为蜀之股臂也。”④
  汉中盆地位于秦、陇、蜀三大战略要地的结合部,是茶马贸易的枢纽,有条件集中三大地带的物资。高宗朝的直秘阁喻汝砺上书:“论天下形势,必资之秦;论秦雍军需,必资之蜀。秦与蜀,壤界之国也。拥四川之饶,据五路之强,而中兴之大势定矣。”⑤据有秦陇与川蜀交界地带,可以将精兵良马与丰饶物产相结合,形成江河上流的建瓴之势。如果陇南门户洞开,则汉中与蜀地危矣。“蜀,罢国也。左无秦、陇以为隐蔽,右无襄、邓以为垣墉。”“金引兵下青泥岭,薄仙人关,前眺铁山,我无东北,蜀之飞鸟不踰河池,则惴惴之蜀,岂不甚病也哉?”⑥(自注:铁山属兴州,河池属凤州,正当川、陕两界。)因此,陇南联系起秦、蜀,才能形成屏障江南的江汉上游战略要地。南宋李文子说:“秦、蜀一体,非以其地西接崤函,南连荆吴,扼关河之胜,则为右府之固。合吾蜀之长,则据上流之重,险要虽控制一隅,而形胜实关于天下欤!中兴南渡,首吴尾蜀,有常山之势;前褒后剑,得金城之险。乃眷西顾,护蜀如头目,保蜀如元气。”⑦秦陇、川蜀联手,是南宋立国江南的根本屏障,得之则安,失之则危。“秦地形胜,精兵良马之所出,实军国之根本。”⑧“出秦甲,下蜀货,而血气周流矣。”⑨在“周流”的经济血脉中,最畅通的是茶马贸易。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包括宋代的阶州、成州、文州、西和州等地,在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四州与凤州、龙州隶属利州西路,治所在兴州(今陕西汉中略阳县)。陇南地处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过渡带上,因而是农耕之“茶”与游牧之“马”贸易的窗口与通道。南宋的“战马”主要买之陇南的宕昌寨与峰贴峡。《宋史·马政》记载:南宋买马,“悉仰于秦、川、广三边焉。”⑩而这里的“秦”是指买马的秦陇和茶马司中的“秦司”。南宋“市马分而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邮,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羁縻马每纲五十,其间良者不过三五,中等十数,余皆下等,不可服乘。守贰贪赏格,以多为贵”①。两相比较,三种马中,陇南的秦马最为优良。《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盖祖宗时所市马分而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边,强壮阔大,可备战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其二曰羁縻马,产于西南诸蛮,格尺短小,不堪行阵。”②由此观之,“秦马”是南宋武装力量必不可少的装备,可谓“秦陇之马,天下大计”。
  二、“关外四州,为蜀要害”
  在南宋川陕防线上,阶、成,兴、凤与梁、洋,金、房八州府构成战略节点,是捍卫川蜀、俯瞰秦陇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格外关注蜀口安全,甚至有巡幸川陕的设想。“朕谓倚雍之强,资蜀之富固善。但张浚秦汉中止可备万人粮,恐太少。两浙若委付得人,钱帛犹可溯流而西,至于粮斛,岂可漕运。”③实际上,早在南宋立国的前夜,知同州(今陕西铜川)的唐重就曾上疏:“今急务有四,大患有五。所谓急务者,大率以车驾西幸为先。”④建炎元年五月,他提出了救国治敌的上中下三策,其上策就是“镇抚关中以固根本,然后营屯于汉中,开国于西蜀”⑤。南宋建国之后,张浚身担陕、蜀之事,请高宗西幸汉中,“陛下如以陕西之众,扈跸西来,早据形势,益究自治之策,天下大事定矣”(《论自治之策》)⑥。大将马扩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主张“天子幸蜀”。他认为,“速谋幸蜀,据其形胜,用其壮勇,则恢复可图”⑦。金国也怕“天子幸蜀”。“金人之族深矣,谓中国独西兵可用,今以尼堪一军下太原,取洛阳,要绝西兵援路,且防天子幸蜀。”⑧由此可见,天下形势,川陕为上,雄踞西部,虎视东南。尽管南宋皇帝虽未巡幸川陕,但其战略地位仍不可忽视。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格外关注蜀口安全⑨,他们认为,“蜀以汉中、金、洋为咽喉”⑩。因此,南宋川陕十万大军,镇守在兴元府、兴州、金州等地。“西蜀之兵,分为三路。金州当其东,兴元制其西,兴州当其北,各据一面。三路之中,兴元最为要害。盖进则当陕之凤翔,退则据蜀之咽喉,故重兵不可不置于此,事势不可不力于此,大帅不可不设于此。”“是以南渡之初,国家深知其然,镇以重臣,开宣司于汉中。”(卷八《杂记》)。①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川陕大军十万人的布防是:“兴州都统司六万人,兴元都统司一万七千人,金州都统司一万一千人。”②吴玠死后,“吴璘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玠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自休兵后,三大将之兵就粮分屯十七郡(兴、成、阶、凤、文、龙、利、阆、金、洋、绵、房、西和州、大安军、兴元、隆庆、潼川府)。至乾道末,有名籍者凡九万七千三百三十八人,马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匹”③,证明了南宋川陕防区十万大军驻扎在西起陇南、东到鄂西北的广阔地域。而在南宋广大辽阔的川陕防御体系之中,“关外四州”是联系关陇、梁洋与川蜀的纽带,其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南宋川陕战区的西部,在嘉陵江、西汉水流域分布着“关外四州”,即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如果加上天水军,则构成了完整的川陕西部防区。关外四州不仅是川陕战区联系陇右的大通道,是茶马贸易的大走廊,更是抵御金、蒙进攻的前沿阵地,是川陕防线稳定的关键。对此,南宋人有清醒的认识。南宋学者袁燮说:“阶、成、和、凤,蜀之垣墉也。其地险绝,为吾障蔽,则关内诸郡,虽不立城壁,自然安固。”(卷四《论蜀札子》)④关外四州与梁洋、川蜀成犄角之势,“近代宋保蜀,以南制北,阶、成、岷、凤为藩篱,汉中为门户”(卷三《封略自然之险》)⑤。富平之战国,关陕尽失,金兵迫近蜀口,吴玠主张“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金人所以不敢轻入者,恐玠议其后耳。若相与居下,敌必随入险反守,徐取间道,则吾势日蹙,大事去矣。”(《要录》卷六三,绍兴二年二月。)⑥吴玠以军事家的眼光说明了关外四州的战略价值。
  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地处川陕战区前沿,西接吐蕃,东连蜀地,是南宋战路重镇。“武阶为州,倚山并江。”“白江横其前,赤沙翼其左。”⑦地位重要,“要据关右”,其“山奇而水秀,人杰而俗阜,其惟江山迤逦”⑧,“东接梓潼,道通陇蜀,土地险阻”⑨。阶州是川陕战区西端的战略屏障,境内的杨家崖是战略要地。“即阶州家计寨,控白江、月掌山之路。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继为大将,保蜀口。时四州未有城,命逐州各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控扼险阻,又素有积粟水泉之类,寇至常不能破。”⑩
  成州(今甘肃陇南市成县),是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南宋人认为,“成州与?秦州接境,正系控扼紧要去处”(兵二九之一二)①。“虽云关外之偏州,实亦国西之要地。”②成州是南北之间的交通孔道,“背山面河,襟带秦陇”,“关外四州,地望独隆于同谷”③。宋人晁说之《发兴阁记》云:“其南,则栈道窈窕,抵凤凰台,望西崖以极白沙渡,实杜子美入蜀之道也。”④成州是四川的屏障,“同谷僻在秦陇之一隅,地连全蜀,富于山水”⑤。
  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旧称岷州,绍兴十四年改为西和州,是南宋疆域的西北端,与金国的临洮路、凤翔路接壤,是南宋战略前沿与屏障。“关表西州,襟带秦陇,实全蜀之保障,而西和最为要冲”⑥。西和州屹立前沿,“北望祁山,烟云吞吐,岗亦起伏,武侯之遗烈可想也;西望熙洮,联亘湟中,营平经理之规犹存者;东望长安,慨然感叹,卷三秦以定天下,汉所由兴乎”⑦。西和坚如磬石,“内培元气,外伏天险,五年用蜀,蜀安且固,其有德于蜀远矣”⑧。西和是关陇进入川蜀的门户,“西和乃腹心之地,西和下,乃三州不可战而复矣”⑨。
  凤州(今陕西凤县),下辖梁泉、两当与河池(甘肃徽县),是秦陇与巴蜀交通的枢纽之地。“大散扼其东,武休障其西。”“万山盘踞,关隘险固。”“重峦叠嶂,亭障联络,隐然为蜀门之重。”⑩“关外四州”在吴玠、吴璘的守护之下,坚如磬石,屏障川蜀与东南。“保川陕共百十六,以重上流之势,屏瀚王室,屹如长城。”⑪
  开禧三年(1207),吴曦之变,为取悦金国,将关外之地献给金兵,巴蜀门户洞开,形势危机。平定吴曦之后,有识之士主张收复关外诸州,认为“曦死,贼胆已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其中杨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⑫,得到平定吴曦之变功臣安丙的支持,“此不可缓也,缓则彼守益固,蜀唇亡齿寒矣。乃悉遣同功诸猛将,分道出师,克期进取。义旗所至,以次悉平”⑬。南宋收取关外诸州后,确保了蜀口的安全。宋、金对峙的历史证明,关外四州是南宋不可或缺的军事要地。“蜀之有关外四州,犹朝廷之有四蜀也。蜀据上流,有四蜀而后朝廷重。四州介在关表,有四州而后蜀重。”(李鸣复《论措置蜀事疏》)⑭南宁以陇南为核心、以四州为基地,北起大散关,南到剑门关,设置了重重关隘,确保川陕防线固若金汤。和尚原,位于宝鸡西南,南宋初年护蜀要冲,宋金划界后属金国。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仙人关,位于今甘肃省徽县东南,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被称为“秦陇锁钥”和“川蜀门户”,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饶凤关,地处今陕西石泉县与西乡县之间的饶凤岭,是汉江东西通道上由安康盆地进入汉中盆地的门户。南宋绍兴三年(1133),宋军在饶凤关与金军大战,宋知兴元府刘子羽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凤关,以阻金军来路,并驰报吴玠请援。吴玠当即率部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300里赶至饶凤关。饶凤关与仙人关一东一西,是川陕战区的门户。南宋人吴泳说:“蜀之险固多岐,而饶凤一关,汉中屏蔽;仙人一原,西河之衿喉。”(卷一五《绍兴吴玠守蜀关二事》)①七方关,位于今甘肃康县东北。南宋人称:“蜀之形势以三关为险,隶于梁曰武休,隶于沔曰仙人,曰七方。”(李鸣复《论措置蜀事疏》)②武休关,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中部的武关驿,宋绍兴三年,金将撒离喝入兴元,由斜谷北去,刘子羽谋邀之于武休,即此。武休关也是褒斜道上的咽喉,《方舆胜览》:“褒斜谷旁连武休关。”南宋川陕战区的防御体系,正是以兴州、兴元府、金州三府州为屯驻中心,以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天水军为屏障,以大散关、仙人关、武休关、饶凤关为门户,依托山川形势之险,凭借川陕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而形成天人合一、综合严密的军事体系。南宋末年,蒙古兵欲突破川陕秦岭防线,占领四川,沿江而下灭亡南宋。由于当时的四川制置使桂如渊畏敌如虎,不顾川陕防线向来有以“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的战斗经验,轻率地做出了弃五州(成州、阶州、西和州、凤州、天水军)、保三关(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的决定,致使三关之外惨遭蒙军蹂躏,埋下了南宋灭亡的祸根。
  三、“摘山煮海,以佐国用”
  守卫蜀口,保护东南,关键在于川陕战区的“劲兵健马”③。茶马贸易就成为南宋立国东南的国策之一。《宋史·职官志》云:“提举茶盐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国用。”
  宋代买马地在西北,买马用茶只能就近取给于川蜀。宋代的“兴元府三泉县人户,以种茶为生”④,洋州“西乡县产茶,亘陵谷八百余里”⑤,茶户“采茶货卖,以充衣食”。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成为蜀道线上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如“洋州西乡县茶,旧与熙河、秦凤路蕃汉为市”。“盖汉茶色嫩,蕃茶色老,雅州之名山自兰州入邈川,至于于阗。兴元之大竹自阶州入欧家,自河州入水波。洋州之西乡茶自河州入水波,至于赛音隆和”。这里的“于阗”是指西域地区,即今新疆境内的和田,而“欧家”“水波”“赛音隆和”,显然不是西域的地名,而是西亚、欧洲的地名无疑。“兴元之大竹自阶州入欧家,自河州入水波。”阶州,即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这说明汉中茶是从陇南进入草原和沙漠,蜀地、汉中茶率先是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宋朝设“茶马司”买茶易马。“成都、利州路买茶,秦凤、熙河路博马,始于熙宁之七年。是时李杞置司秦州,蒲宗闵置司成都,而川司、秦司之分则始于此。”①茶主要买于成都至汉中的蜀道沿线。产茶区收购茶叶的地方称茶场或山场,“自熙宁七年至元丰八年,蜀道茶场四十一”②。北宋政府为了买马,在熙宁年间实行茶叶专买政策,“其始,岁课三十万,李稷为提举,增至五十万缗。其后,岁益多,至百万缗”,严重损害了茶农和商人的利益。南宋建炎初年,成都府转运使赵应祥上奏:“榷茶、买马五害,请用嘉祐故事,尽罢榷茶,仍令漕司买马。或未能然,亦当痛减额以苏园户,轻立价以惠行商,如此则私贩衰而盗贼息矣。”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主管川、陕茶马”。建炎二年十一月,赵应祥上任,“遂大更茶法,官买官卖并罢,仿蔡京都茶场法,印给茶引,使商人即园户市茶,置合同场以稽出入,重私商之禁。其法,每斤引钱,春七十,夏五十,市利、头子在外”。但后来引钱加重,“绍兴后,提举官又旋增引钱,至十四年,每引收十二道三百文,比应祥初立法又增一倍。于是茶司一年遂收二百万,而买马之数复不加多,故当此时,茶马司之富,甲于天下”③。南宋继承了北宋的茶马贸易制度。“绍兴七年,四川都大茶马李迨奏请合为一司,总治成都。从之。其后或分或合,合则总治成都,分则川司治成都,秦司治兴元,俱称都大茶马。宝庆中,分为两司,而秦司不复专官,惟以兴元帅兼领焉。”④《图经》云:“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峰帖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路州军博马物帛,发马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⑤《建炎以来朝野杂礼》云:“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通博马物帛,岁收茶约二百四十九万三千余缗。”“川、秦八场额市马一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⑥实际上,川、秦买马超过此数。“川、秦马旧二万匹,乾道间,川、秦买马之额,岁为万有一千九百有奇。川司六千(黎、叙、文、长宁、南平五州军),秦司五千九百(宕昌寨五千一百,峰贴峡八百)。益、梓、利三路漕司,岁应副博马绸绢十万四千匹。成都、利州路十一州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茶马司所收,大较若此。”“秦司六千一百二十(宕昌寨三千九百二十,文州千五百,峰贴峡寨七百),合两司为万有一千十有六匹,此庆元初之额也。嘉泰末,川司五场又增为五千一百九十六匹,秦司三场增为七千七百九十八匹,合两司为万有二千九百九十四匹。”①由以上文献资料可知,南宋在陇南地区的买马场由最初的宕昌寨、峰贴峡两处,后又增加文州一处,买马数也由“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增加至“七千七百九十八匹”。实际上,陇南买马从北宋就开始了。宋神宗元丰六年四月三日,同提举成都府等路茶场陆师闵言:“文州与阶州接境,有博马及卖茶场,龙州旧许通商。乞以文、龙二州为禁地,其秦州本司差官一员造帐,计置川路羡茶入陕西路出卖,仍于成都府置博买都茶场。”朝廷采纳了陆师闵的意见。
  南宋王朝极为重视陇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诏西和州管下宕昌马场添买马官一员。从本路诸司请也”。朝廷在宕昌寨等买马场设有“买马官一员”。后来,又设置“通判一员”,监督宕昌买马。乾道八年六月一日,礼工部言:“都大茶马司申,西和州置添差通判一员,以本司干办公事兼之,专任宕昌监视买马。上件窠阙,系是创置。年额买马,几近万匹,出纳钱物浩瀚,乞铸铜印。并宕昌买马所支马价钱,旧在临江置场支给。于乾道四年内,本司措置,就宕昌置库,收支买马钱粮、茶绢数百万贯,乞铸铜印。今欲乞拨以‘西和州宕昌买马之印’九字为文,又欲依本司已拟到‘茶马司宕昌茶帛库记’九字为文,铸造施行。”同时,对“马纲”牵马人等也有严格要求。宋孝宗乾道四年二月十四日,提举茶马监牧公事张松言:“见措置,将宕昌马场买到马赤寸,于马项下印烙引卖人姓字火印,排纲起发。若将来到行在内有短寸匹数,及齿岁不同,乞看验火印姓字降下,责凭根究,追理短寸亏官价钱。”这一切都体现出陇南在南宋时期茶马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梁中效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