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说陇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65
颗粒名称: 茶马古道说陇南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03-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原产地。周朝时,茶叶为岁时祭祀的供品。秦朝以后,饮茶习俗传至陕甘各地及东南一带,京都上层社会及文人、僧侣多有饮茶的习惯。另外,陇南一带西与诸羌相邻,更西则与吐蕃相连。西部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以肉为主,少蔬菜酼酱,为帮助消化和生活调剂方面的原因,普遍“嗜酒及茶”(《宋史·吐蕃传》)。一方面陇南正与四川相邻,古蜀道由此向南经剑阁与蜀中各茶叶销售地相接;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军用马与官府用马均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及西域一带,多经由丝绸之路获得。这就使得处于丝绸之路中段与秦蜀道北端的陇南、天水一带在明代以前成为茶马互易的中心地带。
关键词: 茶马古道 陇南地区 蜀道

内容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原产地。周朝时,茶叶为岁时祭祀的供品。秦朝以后,饮茶习俗传至陕甘各地及东南一带,京都上层社会及文人、僧侣多有饮茶的习惯。另外,陇南一带西与诸羌相邻,更西则与吐蕃相连。西部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以肉为主,少蔬菜酼酱,为帮助消化和生活调剂方面的原因,普遍“嗜酒及茶”(《宋史·吐蕃传》)。一方面陇南正与四川相邻,古蜀道由此向南经剑阁与蜀中各茶叶销售地相接;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军用马与官府用马均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及西域一带,多经由丝绸之路获得。这就使得处于丝绸之路中段与秦蜀道北端的陇南、天水一带在明代以前成为茶马互易的中心地带。
  从唐代开始,朝廷便用汉代“盐铁专卖”的办法将茶、马贸易加以垄断,由官府组织经营。即便是云南茶,一般也得通过川北至陕甘的秦蜀道运到北方。蜀道的险要,因李白《蜀道难》中的描写而为人所熟知。
  陇南市成县的东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摩崖石刻成于汉灵帝建宁四年,其中说: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笮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陨墜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慄。
  后李翕践其险而加以谋划,派员修建,终到“坚固广大,可以夜涉”的程度。
  成县的《武都太宋李翕天井道记》说天井道:“斯道狭阻,有坂危峻。天井临深之阨,冬雪则冻渝;夏雨滑汰,顿踬伤害。民苦拘驾推排之役,勤劳无已。”同样是由李翕加以修建。由这些可以看出唐代以前陇南人民为不断开拓秦蜀交通所做的努力。
  西和县坦途关石崖上唐开元年间的《新路颂》也写出了当时的状况:“石蹬临空,连白云而斜垂;危梁跨道,倚青[天]而高悬。劳驷骑,弊征轩,悽伤路隅,叹息江边。”所谓“新路”每一代都有,每一代都在这些路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地对其加以修理、开拓、完善。从西和县青羊峡开始,经康县、文县,沿途峡谷高处石崖上留有很多修过栈道的方孔。徽县宋代、明代的有关碑文也可以帮助我们设想当年茶马古道的状况。秦蜀道上茶马古道的具体路线及路程在《明经世文编》卷一〇六《梁端肃公(梁材)奏议五》之《议处茶运疏》中有所论列①,此处不细述。
  陇南的茶马古道如此之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茶叶由蜀地进入陇南之后要分运各处。北宋时官方置市及与吐蕃进行贸易的一个重要地点是秦州,在今西和县、徽县之北。由秦州入川之路与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及杜甫入川之路大体一致,是今甘肃境内的主干道。宋王朝曾在西和州(今西和县)设茶马场,又先后在渭州(今平凉)、原州(今镇原)、环州(今环县)、庆州(今庆阳)、阶州(今武都)、文州(今文县)设买马场。周边蕃、羌等少数民族“非只将马一色兴贩”,而是以此“博买茶货转贩入蕃”。②因此,以上这些地方都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茶马市场。又先后在凤州(陕西凤县)、熙州(今临洮)、河州(今临夏)、兰州、岷州(今岷县)、湟州(今青海乐都)设置市易务或榷场。所谓“榷场”,就是蕃商以马匹等进行合法交易的市场。当然这样也就形成了茶叶的大宗交易市场。因为茶马市场的布局更广,所以在进入陇南之后秦蜀主干道之外的茶马商道也很多。二是官府虽将茶马销售垄断,但因其中利润很高,所以私贩茶马的也不少。这些人是能走小路则不走大路,因而也就形成了一些额外的岔道。
  宋朝曾多次颁布茶禁,对贩、停、藏、运私茶等惩处十分严厉。宋与西夏的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党项人善于骑射,宋王朝也就不得不加强骑兵训练以应战,于是战马的需求量大增,岁至二万匹。在榷场贸易中,官府将马价压得很低,致使茶马走私现象十分严重。熙宁三年(1070),同管勾秦凤路经略使便宜行事王韶上言:“沿边州郡,惟秦凤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建议沿边置场。同时,朝廷加大了对茶马走私的打击力度。
  由于茶、马需求范围的扩大和西北一带同周边商业交通状况的逐步完善,到了明代,秦蜀道北端连起了几个大的市场,茶马互市达到鼎盛时期。明朝在洮州(今临潭)、秦州、河州分别设立了茶马司,负责茶马交易事务,并严禁茶马走私,洪武十三年诏“关隘并偏僻处所,着拨官军严谨把守巡视。但有将私茶出境,即拿解负官治罪”。永乐元年,规定有透露私茶、缎匹等出境者,“拿获到官,将犯人与把关头目,各凌迟处死,家迁化外,货物入官。有能自首,免罪”。(俱见《明会典》)。
  前些年在康县望关乡石猫梁上发现一石碑,额书“察院明文”,碑文多残。其中有“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语,看来是立于茶马通道偏僻路口的通告。这是当年茶马古道上民间大量补充交易渠道存在的证明。
  明嘉靖十五年,朝廷决定允许内地茶叶贸易,以息私贩,但严禁与番地之人私行茶马交易。嘉靖十七年,监察御史沈越奉命巡察陕西茶马交易,在徽州火钻镇(在今徽县榆树乡)修建巡茶察院行台,可见当时陇南在茶马交易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茶马生意是官营或私营,南北道路通畅都是基础。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而且,即使没有茶马生意,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总还存在,比如丝绸贸易。由于川中大量丝绸由东西蜀道(一在陕西,一在甘肃)运往长安、秦州等地,才形成了从长安、秦州等地至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丝绸之路。所以,蜀道(秦蜀道)即宋代以后所谓“茶马古道”,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蜀道支撑了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今存徽县大河店乡白水峡的《新修白水路记》对我们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有很大意义。碑文的开头说:
  至和元年冬,利州路转运史、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一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
  碑文接着说:“明年春,选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领桥阁并邮兴五百余人,因山伐木,积于路处,遂籍其人,用讫是役。”这当中牵扯到相邻州、府、县间的联合与互助,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主管官员的调动与衔接,不能一一细说。让人惊异的是“然八月行者已走新路矣”,当时完成的工程有多大呢?碑文中说:
  十二月诸功告毕,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三间,减旧路三十三里。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真是令人惊叹。这部分工程带来的效益是,“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史三十余人”,后由转运使、工部郎中、集贤校理田谅至完成收尾工作。读碑文,不能不对这些为民兴利造福的官吏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不仅仅着眼于本州本县,更从大处着眼,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我们也特别钦佩这些修路者,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在悬崖石壁上凿出道路,在半空中搭起栈道。
  碑文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另一面:
  初,景德元年,尝通此路。未几而复废者,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废物矣,浮食游手安所仰邪?小人居常争半分之利,或睚眦抵死,况坐要路,无有在我,迟行人一切之急,射一日十倍之贵,顾肯默默邪?造作百端,理当然尔。
  可以看出,地方恶势力对南北交通、蜀道的维护建设的阻碍与破坏,及因而形成的要挟欺诈现象,胥吏和代为帮运传递者更是乘人之急加以勒索。这篇碑文围绕青泥岭一带蜀道,从不同角度概括而具体地反映出古代南北交通中的历史。
  徽县虞关老街嘉陵江边北岸山崖上明成化三年(1406)的摩崖,同样反映了徽县交通的艰险与亲民官吏的作为:
  虞关巡检许清,字文澄。因见山路数处崎岖陡峻,往来乘驴策马,驮轻负重,挨排难行,坠落崖河,伤死者甚多。澄发心令男许琳、许瑛,司吏卜连率领兵牌人等,用工开修,更异平坦。
  我觉得这些文献不仅对研究陇南以至西北的交通史有着很大的意义,当今之行政官员也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与教育,从而多做实事,惠及百姓。
  无论在隋唐以前的早期西南西北的丝绸贸易和其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还是在宋代以后的茶马交易阶段,茶马古道都对促进南北民族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情感沟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宋代以后,在供给朝廷军马、保障社会稳定方面起的作用更大。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逵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