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马贸易使古蜀道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63
颗粒名称: 二、茶马贸易使古蜀道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98-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道路不仅用于交通,也承载着历史,遗存着文物,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由陇蜀古道、秦蜀古道和蜀道组成的古蜀道整体网络系统,因历史上的茶马贸易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键词: 茶马贸易 青泥古道 古蜀道

内容

道路不仅用于交通,也承载着历史,遗存着文物,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由陇蜀古道、秦蜀古道和蜀道组成的古蜀道整体网络系统,因历史上的茶马贸易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古蜀道的历史记忆既悠久又丰富多彩,从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的故事,到先秦古栈道文化,再到三国故事,为中国历史画卷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代风流人物曾演绎了众多的历史故事,均凝结在古蜀道的历史记忆中。
  发轫于宋代的茶马贸易,开启了古蜀道茶马贸易历史。
  关于茶马贸易的起始时间,古今学者大多依据唐代小说家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中的《饮茶》所说“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②,认为茶马贸易始于唐代。且茶马贸易始于唐代之说从宋代一直沿用至清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及清前期的《甘肃通志》和《四川通志》等中都沿用此说。但当代有学者在梳理史料后提出了另外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陈光国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茶马互市始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唐与吐蕃在双方分界地赤岭(今西宁西)进行了茶马贸易;③一是以方健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宋初太祖时期,但宋太祖时北宋与契丹的贸易尚未设官置司,有确切记载是在宋太宗时期,太平兴国二年(977)设官置司主榷务,与契丹的贸易中有茶。形成茶马贸易制度是在宋真宗接位之初的公元998年。①方健先生还认为,唐人封寅的小说家之言不可信,它并不反映真实的历史。本人认为,方健先生的考证是可信的,茶马贸易当始于宋初。
  从宋前期一百二十多年的榷场以茶易马,到神宗七年(1074)至北宋末的榷川茶博马,再到南宋的茶引法,两宋三百多年的茶马贸易画卷与古蜀道紧密相连。南宋昊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尝从万里来。”②胡马能从万里来,依赖的是从四川运送大量的茶叶到西北的熙河、秦州等路,开展以茶博马的商贸活动。史载神宗七年后榷川茶博马,每年通过古蜀道运川茶四万至五万驮,即四百到五百万斤,到熙河、秦凤等路博马,每年可得马两万匹左右;神宗七年前的易马是“岁仅得五千匹”;南宋虽偏安江南,但仍在川秦设置八场及茶马官进行茶马互市,每年易马一万匹左右。③
  古蜀道见证了军民运茶的艰辛,苏辙在《论蜀茶五害状》中谈搬茶之苦:“蜀道行于溪山之间,最号险恶。搬茶至陕西,人力最苦。”“洋州搬茶人,以疲劳不堪告诉。”④朝廷所能做的就是改善山路状况和运输工具,修缮军士住宿的递铺,增加运茶军士报酬。如在天禧元年(1017)七月,“遣使市小车给凤翔府至锦州递铺,仍为增葺庐舍,悯其劳也”⑤。至和元年(1054)七月,“诏陕西转运司,自永兴州至益州,递铺卒方冬苦寒,挽运军器不息,其各赐缗钱有差”⑥。
  川茶禁榷以后,官府在四川至熙秦沿途设置水陆茶递铺,把川茶搬运至凤州,转运熙河路卖出。大致路线为:由成都府北行至利州、兴州,入陕西经凤州转运熙、秦州买马场。沿途搬茶由当地厢军充役,人烟稀少地则强制性招募百姓搬运。北宋吕陶《净德集》载:“李稷、蒲宗闵、陆师闵等贪功急利,侵刻远民,阻节商旅,增添岁课,欺罔朝廷,希窃恩赏,借置乖谬,遐方之人不胜其苦,为弊之极,凡有十端。”①苏辙《栾城集》载:“元丰(1078—1085)之初,始以成都府路厢军数百人贴铺搬运,不一二年,死亡略尽。茶官遂令州县和雇人夫。和雇不行,即差税户,甚为搔扰,不可胜言”;运夫“逃匿求死,嗟怨满道”,“沿路号茶铺为纳命场”。②《宋会要辑稿》记载水运状况为:“百料船三十只,差操舟士兵六十人,军大将一人管押。”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元年十一月”载:“成都府路置场榷买诸州茶,尽以入官最为公私之害。初李杞倡行敝法,夺民利未甚多,故为患稍浅;及刘佐攘代其任,增息钱至倍,无他方术,惟割剥于下,而人不聊生矣。大抵在蜀则园户所苦,压其斤两支钱,侵其价直;在熙秦,则官价太高而民间犯法不可禁止。又搬运不逮,糜费步乘,堆积日久,风雨损烂,弃置道左,同于粪壤。兼所至不通客旅,惟资无赖小民,结连群党,持仗私贩,亏失征税,茶司认虚额。又侵盗相继,刑罚日滋,致数千里之害,可为深虑。”④元丰七年陆师闵上言:“应系搬茶大路并置车子递铺,臣昨来已行计置,自成都府至利州;自兴元府至兴州、凤翔府;自商州、上津至永兴军三处稍有次序。”⑤元祐元年(1086)朝廷特派黄廉入川峡:“既至,得知马为利,运茶为害。及奏乞置铺兵官运茶,以宽民力。”朝廷准奏,于是“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间。”但依然苦:“茶递一人,搬茶四驮,计四百余斤。回车却载解盐,往返山行六十里,稍遇泥潦,人力不支,逃匿求死,嗟怨满道。”⑥
  尽管道路艰险,搬茶极其艰辛,但依赖古蜀道,当地军民完成了两宋三百多年间的茶马贸易。历史虽然远去,但古蜀道沉淀的历史让后人难以忘却。
  明朝两百七十多年间,从明洪武五年(1372)起,朝廷在秦州、洮州、河州、兰州等地专设“茶马司”,负责用四川、汉中出产的茶换取西宁卫、河州卫、甘州卫等地出产的马,拉开了明代茶马贸易的序幕,直到明末。明前期实行金牌符信制,严禁茶叶走私。后明弘治三年(1490)废茶叶专卖制度,实行“茶引”制,招商经营。到明朝后期,官方茶马贸易衰落,民间私市兴起。明代茶马贸易历史悠久,壮观的运茶场景早已经远去,我们只能通过简略的文字去感知当年古蜀道上运茶的艰难与繁忙,如明洪武年间最大的一次茶马交易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曹国公李景隆还自西番。先是上命景隆赍符往西番以茶易马,凡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一万三千五一十八匹”①。一次性就用去五十余万斤茶,试想,在蜀地险峻的山道和湍急的水流中运送如此多的茶,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毫无疑问是令人感叹的。在明代前期,茶马交易不仅量大而且较为频繁,古蜀道对于茶马贸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明初的茶禁十分严格,明太祖为禁私茶处死驸马都尉欧阳伦的故事,成为明洪武年间茶马贸易严厉禁私茶的经典案例。明永乐年间,茶禁较洪武年间略为松弛,走私茶与番人的贸易增多,但官府用于茶马贸易的茶叶量仍十分巨大。宣德、正统、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七朝,茶叶走私严重,朝廷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官府主持的茶马贸易。但此时由官府主持的茶马贸易用茶量仍然巨大,如正统九年,三卫番族例纳差发马14050匹,运四川茶叶843060斤以偿其价。正统十二年,又以茶125430斤征纳西宁等处番马2946匹。正统十三年(1448),陕西洮茶马司奏:“本司额收四川官茶,三年一次,易买番马三千匹。”②嘉靖十一年(1532)陕西巡按御史郭圻言:“西宁洮河三茶马司税茶至二十九万一千五百一十篦,散块私茶亦十余万斤,徽、阶二州、西安等卫积贮尤多。”③
  明代的茶马贸易和宋代一样,持续时间长,交易规模大,对西北陕甘和西南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承载茶马贸易的古蜀道在宋明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清初继续实行“茶马互市”制度,顺治二年(1645)设西宁、甘州等5个茶马司,由陕西茶马御史督理;康熙七年(1668)裁撤陕西茶马御史,茶马事务由巡抚兼理;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止以茶易马事务,改征茶叶税款,准予商人自由贸易;雍正九年因用兵新疆,恢复“茶马互市”,仍设西宁茶马司;新疆战事结束,延续千年的茶马互市也就在雍正十三年(1735)宣告结束。
  清代由官方控制的茶马贸易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也不短,间歇性地持续了九十年左右,并且茶马交易量仍然颇大,每次易马少则一千多匹,多则万匹。无论是用汉中茶还是湖南茶,抑或四川茶,仍然需要通过古蜀道系统来运茶。尽管已不是军运,而是商运,清代时古蜀道仍在茶马贸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持续千年的茶马贸易在古蜀道上遗存了众多的历史文化文物,如摩崖石刻、碑刻等,都是古蜀道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