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刻之路——摩崖石刻遗迹众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33
颗粒名称: 四、石刻之路——摩崖石刻遗迹众多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泥路和白水路地处军事和交通要冲,不但留下了双龙崖栈道、八渡沟古栈道、瓦泉山栈道、月亮峡栈道、水会渡遗址、仙人关遗址、吴王城遗址、吴玠墓等众多古迹,更保留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由于青泥路和白水路地质条件差,曾发生多次塌陷,所以历史上进行过多次维修,留下来很多修路的石刻。
关键词: 徽县 青泥路 石刻之路

内容

青泥路和白水路地处军事和交通要冲,不但留下了双龙崖栈道、八渡沟古栈道、瓦泉山栈道、月亮峡栈道、水会渡遗址、仙人关遗址、吴王城遗址、吴玠墓等众多古迹,更保留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由于青泥路和白水路地质条件差,曾发生多次塌陷,所以历史上进行过多次维修,留下来很多修路的石刻。主要有:明代成化三年(1467)虞关乡虞关巡检许清的“修路摩崖碑记”、大河店乡青泥村辛家吊沟村北的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玄天神路”摩崖石刻、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虞关乡八渡沟修路摩崖石刻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等。特别是在大河店乡王家河村瓦泉自然村外悬崖上,有摩崖石刻《钟公路》,刻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与其相关的修路文章《白水石路记》《徽县志》收录有:
  略阳、徽、阶之界,地名大石碑,一曰小石碑。壁立百仞,长可十数里许。其上则铁石巉岩不可凿,其下则溪流湍急不可渡,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唐宋时,架木为桥,久而倾圮,旅人甚苦之。强渡而溺者,更仆未易数。里民谋开路以通往来,垂久远而艰于资费,即有司犹或难之。戊子夏,直指钟公按部至彼,恻然在念,爰捐金二百,鸠工作路于石壁间。里民感公之德,争先赴役,不期月而告成,舆马仆卒履若坦途。自下望之,恍然云霄之上,盖奇绩也。行旅父老自置丰碑,请有司记其事,公檄止之。其略曰:“古人为其事隐其名,顾予之所耻者,名也。幸无以名归我,弗获已。”乃就石壁勒三大字,其名曰“钟公路”。今年春,不侫行部历其地,行旅父老拥道而申前请。予尝以执事奉公左右,知公最深,义不可辞。因索笔序大都于左,以纪岁月。公号文陆,浙之仁和人,立心操行以古圣贤为标准。初令闽之惠安,再令江右乐平,俱有异政。天子拜侍御史,钦取实授为天下第一。其巡行川、陕也,适值地方灾祲,多方赈恤。饥者以银,病着以药,死者以冢。而又慎激扬、兴学校、议禁令,一切不便者,更为宽大惠利之法,与民宜之。两省军民鼓舞,德化翕然,号为“钟佛子”。青衿多士,则以“钟夫子”称之。至缙绅评公者曰:“古之人,古之人。”兹特其一事云。万历乙丑郭元桂记。
  该石刻说明,当时的御史钟文陆(钟化民)巡查至大河店王家河村处,看到白水路栈道年久失修,遂亲自捐金,并组织人员进行大规模维修,被百姓赞为人间奇迹,遂由郭元桂勒石记功。
  这些遗址和摩崖石刻不但是反映历史上陕、甘、川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而且还是宝贵的文物和书法艺术的典藏,对研究我国古代邮驿传递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斗转星移,青泥路已成为载满历史印迹的艺术宝库,有待于后人去保护和研究。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