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28
颗粒名称: 三、结语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将历史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高精度复原历史交通路线的走向、里程及其演变过程,目前已经成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新方向。笔者利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初步复原了汉唐长安通姑臧南道的线路走向。对唐宋时期青泥路交通线路的高精度复原,正是在前期技术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关键词: 徽县 青泥路 历史地理

内容

将历史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高精度复原历史交通路线的走向、里程及其演变过程,目前已经成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新方向。笔者利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初步复原了汉唐长安通姑臧南道的线路走向。对唐宋时期青泥路交通线路的高精度复原,正是在前期技术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唐代穿越青泥岭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长八十里半,为常道;一条长六十里,为捷道。常道沿线分布着徽州故城遗址(明)、石峡摩崖石刻、青泥河店子《远通吴楚碑》(清)、太和庵(清)、虞关遗址(宋)、白崖墓群(宋)、罗汉洞造像(宋)、吴王城遗址(宋),这些遗址一方面为复原青泥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另一方面说明白水路开通后,传统的青泥路并没有废弃,或作为军事通道,或作为民间通道继续使用;捷道南段绝大部分路段在山谷中穿行,杨家河至阴坡里一段为山路,其古道遗迹在卫星影像上清晰可见,为精确复原该段道路提供了重要线索。
  唐德宗贞元年间(799—855),为了解决成州(治今甘肃成县)边防驻军的粮食问题,疏通由兴州至长举县嘉陵江河道及其支流青泥河河口至成州间青泥河道。①由于江镇村地形相对开阔,且距离青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仅3公里,既便于建城,又便于管理水运,这可能是长举县治由长峰村南迁至此的主要原因。因军事因素引起的长举县治位置的变化,是唐末五代时青泥路线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白水路的开通与北宋茶叶供求状况关系密切。北宋南方茶叶年产量五千三百万斤,50%以上需要外销。②而当时饮茶之风不仅在宋人中流行,而且在契丹、回鹘、党项、吐蕃中盛行。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高峻险阻的青泥路显然不利于川茶的北运,这是北宋两次开通白水路的根本原因。白水路的发展也同样适应了北宋茶马贸易形势的新变化。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王韶用兵熙河地区,拓地一千二百里,招抚三十万口,让北宋获得了广阔的战马供应地。政治形势的变化最终促使宋朝统治者确立“以茶博马”的政策,并将茶马贸易的重点放到熙河路吐蕃部身上。从熙宁七年(1074)至元丰六年(1083),熙河路以茶为主要支尝物购马12万余匹;从元祐元年(1086)至宣和五年(1123),以茶为主要支尝物购马38.7万余匹。③用于与马交易的川茶由白水路经成州(治今成县)、秦州(治今天水市)、巩州(治今陇西)抵达熙河路。因此,白水路是北宋茶马贸易最重要的通道之一。由熙河路西宁州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南缘,还可通向新疆、中亚及其以远。因此,白水路在川茶北运、沟通中国西南与西北、东亚亚热带湿润区与中亚干旱区农牧经济联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白水路沿线遗留至今的古城(徽州故城)、与交通关系密切的地名(店滩、十里墩、店子沟)、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摩崖碑、钟公路摩崖碑)为高精度复原该道的线路走向提供了重要依据。南宋时期,由于宋金在青泥岭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青泥路和白水路均趋于衰落。
  “蜀道从新石器时代一致延续至明清,青泥道和白水路是蜀道的一部分,是中国西北和蜀地文化、经济、军事、宗教和政治交流的纽带,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其沿线留下的与历史上区际交流关系密切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体的文化遗产,属于蜀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沿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一道,构成了青泥古道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④唐宋时期青泥路交通线路的高精度复原,对促进蜀道沿线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和加深对其整体价值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唐宋时期青泥路交通线路的复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交通线路高精度复原试验的一部分,为历史交通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