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青泥路里程、线路走向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26
颗粒名称: 一、唐代青泥路里程、线路走向变化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4
页码: 27-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青泥路里程、线路走向变化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包括唐代河池县的位置、唐代长举县的位置、唐代青泥路道路系统的构成等。
关键词: 线路 青泥路 唐代

内容

(一)唐代河池县的位置
  研究唐代青泥路里程与线路走向,首先要考证清楚唐代青泥路的起点河池县和终点长举县的确切位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凤州(治今凤县凤州镇)“西至两当五十里,西至河池一百七十里”④。
  笔者以历史文献为线索,利用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高精度路径测量工具,复原了该段线路走向:即从凤州镇嘉陵江及其支流安河交汇处出发,沿嘉陵江右岸西行至灵官峡口,由此向西翻越马岭至嘉陵江支流红崖河流域,再顺红崖河东岸北行,在两当县杨店乡姚庄村东西渡红崖河至腰庄,该段路程共27.35公里,合五十唐里,姚庄即唐两当县治所在地。据《元和郡县图志》推算,两当与河池间的距离为一百二十唐里,合今64.8公里。由唐两当县故城经今两当县、永宁镇至徽县的距离为59.28公里,比唐代两当至河池的里程少5.25公里;由唐两当故城向西,溯红崖河支流流香沟西进,在灵官店村西北向西翻山至三岔村,由此顺两当河支流袁家沟北岸西行至两当河与袁家沟交汇处,西渡两当河,再沿河西岸南行至两当县城西北的祁家村,由祁家村向西北溯大坡河前行,向西翻山至青岩村,再顺罗家河支流后村子西南行,在江口村东南西渡罗家河,由罗家河西岸南下至峡口村,再折西溯罗家河支流屈家河西行至崖湾附近,向南翻山入徽县罗家河河谷,顺流而下,经东坡、峡街村、杨店、中川至银杏镇。这段路程全长64.59公里,合一百一十九唐里,取其整数为一百二十唐里。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故道水,经(河池)县西,去县城三十步。”①银杏镇在今徽县罗家河东岸,与《元和郡县图志》关于两当至河池县里距和河池故城位置的记载完全符合。无疑,唐代河池县就在徽县西北7.5公里的银杏镇。
  (二)唐代长举县的位置
  对于唐代长举故城的位置,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认为是略阳县白水镇江镇村,一认为是略阳县白水镇长峰县村。《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长举县,……南至(兴)州一百里……本汉沮县地,后魏于此分置长举县,属槃头郡。周武帝废槃头郡,县改属落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皇朝因之。……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嘉陵水,去县南十里。槃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盘屈为名也。”②长举县南至兴州“一百里”的记载成为解决其位置问题的关键。由江镇村向南经定宝寺入嘉陵江的一小支流,经封家坝、大路口、庙沟门、宽坪里、麻柳铺至瓦房子,再向南翻山入八渡沟支流磨坝河谷,经烟洞沟、铁厂子、上柳场、上铺子、下阴坡至吴家营,再沿磨坝河西岸南行至略阳南街,由南街西渡河至八渡沟和嘉陵江交汇处即唐代兴州故城所在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嘉陵水,经(顺政)县南,去县百步。”笔者利用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高精度路径测量工具,测得这段距离为43.91公里,约合八十一唐里,与一百唐里相差达十九里。因此,唐代的长举县似乎不是笔者以前所认为的江镇村。由长峰县村东渡嘉陵江,进入嘉陵江的一条小支流,再向东翻山进入八渡河支流岔树河谷,经九股树、沟口里、田家坝、黄家庄、两河口至白石沟门上,再由此折东经牌坊坝、高家坝至昊家营,与前道汇合至略阳故城,该道最短里程为49.64公里,约合九十二唐里;最长路径为56公里,约合一百零四唐里,平均值为58.82公里,约合九十九唐里,与一百唐里较为接近。可见,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县村可能就是唐代长举县所在地。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二》记载:“长举县,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本治槃头城,贞观三年移于今所。”③搞清楚槃头城的位置,对于进一步确定长举县的位置十分重要。《元和郡县图志》认为,槃头城在长举县“南三里”,而《大元一统志》则认为:“长举县,先在州北八十二里,贞观二年移治州西(北)一百里。”也就是说,《大元一统志》认为初唐的长举县治所槃头城在唐代晚期长举县治以南十八里,而不是“三里”。所谓“南三里”,是不是在文献传抄过程中将“十三里”误抄为“三里”?由今长峰县村向西南至江镇村的距离是6.89公里,约合十三唐里,由江镇经定宝寺至略阳(兴州治所)的距离是43.91公里,合八十一唐里,与八十二里仅差一里。这里嘉陵江由西盘曲而南,特别符合《元和郡县图志》槃头城“因水盘屈为名”的记载。另外,贞观二年长举县治仅向北迁移“三里”,这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所以,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槃头故城就在略阳白水镇江镇村。换句话说,元和时期长举县应该在槃头城北十三里,即今长峰村一带。今长峰县村距离嘉陵江仅40米左右,合唐代二十七步上下。考虑到唐代嘉陵江水位比今天高,《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嘉陵水,去县南十里”的记载恐怕为“去县南十步”之误抄。
  (三)唐代青泥路道路系统的构成
  《通典》卷一七六记载,凤州至兴州之间的距离为三百五十唐里①,如果凤州至河池县间距离仍为“一百七十里”,长举至兴州间距离仍为“一百里”,则河池至长举间距离为八十唐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凤州至兴州间“三百五十里”和“三百三十里”两种里程。②以三百三十里计算,凤州至河池县间距离是一百七十唐里,长举至兴州间距离是一百唐里,则河池至长举间的距离为六十唐里。文献记载的河池至长举间里程的差异,可能不是记载失误,而是河池至长举间线路不同所致。
  由徽县银杏镇东南行,经金沟门下、郭坪村、唐庄村、范棱村、徽县、刘家庄、普陀、周家庄、师家崖至青泥河店子(唐青泥驿)的路程是14.85公里,合二十七唐里半。如果河池至长举间的距离为六十唐里,则青泥驿至长举县间的距离是三十二唐里半,合17.55公里;如果河池至长举间距离为八十唐里,则青泥驿至长举县间的距离是五十二唐里半,合今28.35公里。由青泥河店子向东南,经草滩、凉水井、柳树垭、上山里、下山里、山盆、杨家河、大湾里、碾道里至阴坡里,再由阴坡里向东南经何家寨至长峰县村的距离是17.99公里,与17.55公里仅相差0.44公里。由青泥河店子经阴坡里至长峰县的走法,符合“三十三唐里”的线路走法。该段由大湾里至碾道里的道路,其间山高坡陡,异常险恶,所以不应该是常道。由青泥河店子至凉水井后,还可以不去阴坡里,而是折向东南,经甘草坝、梨树坑、三泉村、中坝至吴家坪,再由此折南经柑树垭、沟岔下、潘家那下、穆家沟下山至虞关,再由虞关转西南,沿嘉陵江北岸河谷阶地和缓坡至长峰县村,距离为28.62公里,合五十三唐里,毫无疑问,该段应该是“五十三唐里”的走法。《元和郡县图志》关于“青泥岭,在(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的记载,反映的正是“五十三唐里”路线的走法。《通典》卷一七六记载兴州东北至河池县界“一百五十里”①。若兴州至长举间距离依据“一百里”计算,则长举至河池县界青泥岭为“五十里”,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基本符合。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