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泥”之文化意义内涵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22
颗粒名称: 一、“青泥”之文化意义内涵辨析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9-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泥”一词,在汉语词汇中有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之别。就一般名词而言,大抵指“青色的泥土”,黏土遇水搅和则为稀泥,常识而已,无须再论。但“青”或“青色”则有辨析的必要,因其关系到青泥岭、青泥道的得名和属性表述。在中国文化史上,“青泥”还作为专有名词存在,用于表达特别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 蜀道 青泥道 丝绸之路

内容

“青泥”一词,在汉语词汇中有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之别。就一般名词而言,大抵指“青色的泥土”,黏土遇水搅和则为稀泥,常识而已,无须再论。但“青”或“青色”则有辨析的必要,因其关系到青泥岭、青泥道的得名和属性表述。“青”,许慎《说文》:“从生从丹,东方色也。”东方,生长之方。东方色,草木生长未熟之色。《释名·释采帛》对此进一步解释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②意即青草和作物未熟所特有的嫩绿色,引申为“春生”“年轻”义。青色是我国特有之色,介于绿、蓝色之间,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意味春色。《管子·幼官》:“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③《淮南子·时则训》:“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但也指“青”在深蓝、蓝紫之间。《荀子·劝学》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进而引申为黑色、蓝黑色。《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引此句)《楚辞·大招》:“青色直眉,美目媔只。”清蒋骥《楚辞余论》卷下:“《大招》云‘青色直眉’,青亦指黑。”唐韩琮诗云:“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常青古无有。”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据此可知,一般所言青泥,就是指黑色(不是特别黑,色似铁)粘泥。故青泥岭“巅峦瑰礨……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青泥,宋始称铁山)”①。
  在中国文化史上,“青泥”还作为专有名词存在,用于表达特别的意义内涵:
  (1)指古时用以封缄文书、器皿的青色粘土。《东观汉记·邓训传》:“又知训好以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洛阳市药。”②晋王嘉《拾遗记·夏禹》:“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③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④
  (2)指道仙服食的一种泥浆、泥土。晋葛洪《神仙传·王烈》:“石中有一穴口,径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进出泥来,叫做‘青泥’,专是把与仙人作饭吃的。”
  (3)指青泥城。《晋书·安帝纪》:“赫连勃勃大败王师于青泥北。”此青泥,古地名,系青泥古城,在今陕西蓝田县南,有青泥关(别名“峣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上》:“县理城,即峣柳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东晋刘裕遣将入武关,进屯于此,大败后秦之兵。明嘉靖《陕西通志》卷九:“峣山,又名青泥岭,故《水经》曰:峣柳城俗谓之青泥城。”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曰:“峣柳城,今蓝田县治。青泥城,在县南七里。”作为地名,有青泥镇。岳飞言志诗《题青泥市寺壁》,邱俊鹏据南宋赵与时《宾退录》记载,认为诗题似应作《题青泥市萧寺壁》较妥⑤。霍松林注此诗之青泥市,即青泥镇,在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县)⑥。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青泥镇。
  (4)指青泥岭。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最为翔实。晋初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帝间约二百年的历史,所以司马彪所记“青泥”指代青泥岭,在东汉应该已经很普遍。且东汉时的青泥路,即从青泥岭至兴州(今陕西略阳县)的青泥道,至西晋时仍为“通路”,路险自不必说,因多雨“行者屡逢泥淖”为黑,故得名“青泥”。这也是今所见“青泥”指代青泥岭的最早文献记录,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唐《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兴州·长举县》:“清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显然源自《续汉书》,对此注家多称“地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西北,为入蜀通道”。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青泥岭,在沔州长举县西北五十里,上多云雨,行者多逢泥淖,名青泥。”明代隆庆《蓝田县志》:“青泥岭有二:一名峣山(在蓝田),一在汉中略阳县。”嘉庆《徽县志》云:“唐谓青泥,宋始称铁山。”此“青泥”即指青泥岭。
  (5)指青泥驿,在青泥岭上。唐武元衡诗:“暮宿青泥驿,烦君泪满缨。”唐元稹《青云驿》诗:“昔游蜀门下,有驿名青泥。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①明嘉靖《略阳县志》卷一:“青泥废驿,北一百里,唐有是驿,今废。君守杨粹中有诗记。”嘉靖《徽郡志》卷一遗迹:“青泥废驿,在青泥岭,唐元稹有诗,宋杨粹中宿驿题云:‘山犹连蜀道,人已作秦音。’”嘉庆《徽县志》卷之一古迹:“青泥驿,在青泥岭下,唐与鱼关驿同置,宋至和间废,元微之诗:‘昔游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问名意凄惨,若坠牢与狴。’杨粹中诗:‘山犹连蜀道,人却作秦音。’”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情况看,青泥驿虽在宋时废弃,但其道路枢纽的位置极其重要,是故道、祁山道、阴平(北段)、金牛道的交汇点。
  (6)指青泥道。后文另有深入讨论。
  辨析中国文化史上的“青泥”专名,六个特指意项中三个与青泥岭、青泥道有关。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