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陇蜀道上北宋摩崖刻石《新修白水路记》新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15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陇蜀道上北宋摩崖刻石《新修白水路记》新释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1
页码: 8-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陇蜀道上北宋摩崖刻石《新修白水路记》新释的具体内容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录文、关于利州路和秦凤路的行政区划、关于兴修白水路的官员、关于碑文平阙格式、青泥道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等。
关键词: 徽县 丝绸之路 蜀道

内容

甘肃徽县,汉代置河池县,宋代沿用,自古位于陇蜀古道的咽喉地带。《读史方舆纪要》称:“州接秦、陇,俯瞰梁、益,襟带东西,称为要地,陇、蜀有事,河池其必争之所矣。公孙述之并汉中也,据河池以拒汉军,来歙克之,而蜀人大震。五代梁贞明初,岐、蜀相攻,蜀人出河池,遂兼秦、凤。宋保蜀口,亦置戍河池,以绝女真窥伺之路。蒙古人入蜀,河池降而凤州以南次第崩溃。河池介于秦、凤间,其可以以散地视之欤?”②由此,徽县的地理形胜跃然纸上。徽县不仅是秦陇入蜀的交通要道,更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秦陇入蜀的道路自古经过青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就发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慨。宋嘉祐二年,为避青泥道之险而新修白水路。今甘肃徽县城南28公里,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白水峡崖壁上保留有《新修白水路记》,当地人称“大石碑”。2006年,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右金石录》《关中金石志》《金石萃编》《古今图书集成》《陕西通志·艺文》《陕西金石志》《汉中府志》以及道光、光绪《略阳县志》俱有录文。
  今人熊国尧《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刻石考略》一文,通过逐字校对、订正,弥补了《金石萃编》诸文献记述的错漏,并对白水路诸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③冯岁平《论〈新修白水路记〉的几个问题——兼与熊国尧先生商榷》一文,就《新修白水路记》的几个问题再做考察,订正了许多错漏。④祁宏涛《〈新修白水路记〉校释》亦做录文、断句、注释工作。⑤祁文断句翻译颇有见地,但偏重于对职官的注解,对地理知识注解不足。邵郁、安建军《丝绸之路青泥古道交通碑刻的文学意义》一文涉及《新修白水路记》的相关文学问题。①但以往的研究,录文有错讹,断句有不确,不能反映碑刻的行间关系以及缺字等情况。今重新按行录文,依据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录文规范,标出行号,原字不全,但据残笔笔画确知为某字者,补全后在字外加□,如片,无法辨认者,作为缺字:原件中的同音假借字照录,用()在该字之后注出正字,录文中人名用下划线,如“乔达”“达”:对平阙以原碑刻相应空格标出。对祁文已注者,不再作注,特别是对地名一一作注,并做相关校注和研究,以全面反映碑刻全貌。并与《陇右金石录》校对,发现《陇右金石录》有12处错讹。
  一、录文
  甘肃省徽县大河店王河村瓦泉社境内的徽白公路东侧石崖上,镌刻着北宋时期的一通《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见图1),当地人称“大石碑”。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横额右行篆书“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颜体楷书,竖写26行,每行37字,字径25厘米。详记新修白水路而废青泥古蜀道的史实,是研究古蜀道兴废的重要史料。今标点转录如下:
  1.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②
  2.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管勾驻泊及提举黎州兵甲、巡检
  3.贼盗公事、骑都尉、借绯雷简夫撰并书及篆额。③
  4.至和元年(1054)冬,利州路④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⑤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①河
  5.池驿②至兴州③长举驿④五十一里有半⑤,以便公私之行。具⑥上⑦未报,即预画⑧材费,以待其
  6.可⑨。明年春,遣⑩兴州⑪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领桥阁并邮兵五百余人,因山伐木,积于路处,遂籍其
  7.人用迄⑫是役。又请知兴州军州事⑬、虞部员外郎⑭刘拱揔总护督作,一切仰给悉令为具⑮。命签署兴州
  8.判官厅公事⑯、太子中舍李良祐权知长举县⑰事,顺政县⑱令商商⑲,程度远近,按事险易同督斯众⑳。知
  9.凤州河池县①事、殿中丞王令图首建路议②,路占县地且十五余里③,部属
  陕西,即移文令图通干其
  10.事。至秋七月始可④其奏,然八月行者已走新路矣,十二月诸功告毕。作阁道⑤二千三百九
  11.间,邮亭⑥、营屋⑦、纲院⑧三百八十三间。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
  12.岁省驿廪⑨、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⑩,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路未成,会李迁东川路⑪。今
  13.转运使、工部郎中、集贤校理田谅至,审⑫其绩状可成,故喜犹己出,事益不懈于是⑬。斯役,实肇于李
  14.而遂成于田也。嘉祐二年(1057)三月,田以状上,且曰:“虞卿以至和二年仲春兴是役,仲夏移去,
  15.其经营建树之状本与令图同。臣虽承乏(之)⑭,在臣何力?愿朝廷旌⑮虞卿、令图之劳,用劝来
  16.者。又拱之总役应用,良祐、应⑯之按视修创⑰,达⑱之采造监领皆有著效,亦乞升擢⑲。至于军士什长而
  17.下,并望赐与,以慰远心。”
  18.朝廷⑳议依其请。初,景德元年(1004),尝通此路,未几而复废者㉑,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①。且驿
  19。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浮食游手安所仰耶②?小人居尝(常)争半分之利,或睚眦抵死③,况坐要路,无
  20.有在我④,迟行人一切之急⑤,射⑥一日十倍之贵⑦,顾肯默默⑧邪?造作百端,理当然耳。向使愚者不怖其
  21.诞说,贤者不惑其风闻,则斯路初亦不废也⑨。大抵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一旦避险即安,
  22.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乌用听其悠悠之谈耶⑩!而?后之人见已成之易,不?念始成之难?。苟念
  23.其难,则斯路永期不废矣?!简夫之文虽磨崖镂石,亦恐不足其请。请?附于尚书职方之籍之图,则
  24.将久其传也。?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记。
  25.前利州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事、朝奉郎守、尚书主客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虞卿
  26.利州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事、朝奉郎守、尚书工部郎中、充集贤校理、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田谅
  二、关于利州路和秦凤路的行政区划
  白水路是利州路和秦凤路两路协作修筑的。现将道路修筑时涉及的宋代两路、两州、三县的行政区划做一简要梳理(见图2)。
  图2
  (一)关于秦凤路之凤州、河池县
  关于秦凤路,《宋史·地理志三》载:“旧置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统秦州、陇州、阶州、成州、凤州、通远军,凡五州、一军。其后割通远军属熙河。凡统州五(秦、陇、阶、成、凤)、县四(成纪、陇城、清水、天水)。”①秦凤路置经略安抚使,当是军事路。秦凤路的凤州承担了白水路的修筑,《宋史·地理志三》载:“凤州,下,河池郡。团练本防御。乾德元年降为团练。”“县三:梁泉、河池、两当。”②凤州附郭县梁泉,治所在今陕西省凤县东北凤州镇,宋代河池县治所在今徽县县城,两当即今两当县。白水路是凤州河池县知县、殿中丞王令图首建路议,全程参与。
  河池县,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武都郡的属县有河池县,《汉书·地理志》曰:武都郡“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③。河池县汉代属于武都郡。又曰:“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师古曰:《华阳国志》云:一名仇池,地方百顷。”④应劭曰:“故白马氐羌。”⑤记录了河池县的河流、山川和民族。《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汉代河池县标注在今徽县县城西北。据徐日辉研究,“汉代河池治地即今徽县境,其故址在今县治西偏北十五里之银杏镇”①。李振华认为,西汉乃至西晋废河池县,河池故址在今徽县银杏树镇。十六国时期其地没氐、羌,北魏虽改广化县,仍治其址。今徽县县城东30公里之永宁镇乃汉河池戍、隋唐时河池县、宋河池驿以及元南凤州永宁县之所在。②宋代河池县治所应在今徽县县城。
  (二)关于利州路、兴州和顺政县、长举县
  白水路的修筑由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全面负责道路维护、工程监督;知兴州军州事、虞部员外刘拱总护督作;兴州判官、太子中舍、长举县知县李良祐、顺政县令商应同督斯众;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率领邮兵因山伐木、采造监领。
  《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五》载:“利州路。府一:兴元。州九:利、洋、阆、剑、文、兴、蓬、政、巴。县三十八。关一:剑门。南渡后,府三:兴元、隆庆、同庆。州十二:利、金、洋、阆、巴、沔、文、蓬、龙、阶、西和、凤。军二:大安、天水。”③利州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由陕西路析置而产生,治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所辖地相当于今之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
  兴州是利州路所辖九州之一。《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五》载:“沔州,下,顺政郡,军事。本兴州。绍兴十四年,为利西路治所。开禧三年(1207),吴曦僣改开德府。曦诛,改沔州。”④嘉祐二年(1057),《新修白水路记》撰写时的兴州,在南宋开禧三年(1207)因吴曦僣号建官,称臣于金,改兴州为开德府。曦诛,改沔州,即今陕西略阳县⑤。
  宋代兴州辖二县:顺政、长举。“顺政,开禧三年(1207年)改为略阳”⑥。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长举县,隋代改苌举县置,属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村。”⑦顺政、长举二县治所均在今陕西省略阳县境内。
  三、关于兴修白水路的官员
  (一)关于碑文撰书者雷简夫
  雷简夫,《宋史》卷二百七十八《雷德骧传》附曾孙雷简夫传,同州合阳人(今陕西合阳县)。其曾祖雷德骧因状告宰相赵普,削籍徙灵武数年。德骧长子雷有邻击登闻鼓诉中书不法事,赵普由是出镇河阳。宋太祖召雷德骧为秘书丞,不久分判御史台三院事,又兼判吏部南曹。后历任陕西河北转运使、太原西路转运使、两浙转运使。次子雷有终亦为淮南转运使。有邻举进士不第,累上疏密告人阴事,授秘书省正字,赐公服、靴笏、银鞍、勒马、绢百疋。被人入室痛打,数日而死,赐德骧钱十万以给丧事。简夫父雷孝先,举进士,李继迁陷灵州,朝廷调兵军费多出于民,关内大扰,雷孝先请益募商人入粟塞下,偿以茶盐召对,与陕西转运使郑文宝议立规画,后多施行。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北宋对西夏用,改环庆路兵马钤辖知邠州、泾原路钤辖兼知渭州,复知邠州,徙耀州。
  “简夫字太简,隐居不仕。康定中,枢密使杜衍荐之,召见,以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公事既罢,居长安,自以处士起,不复肯随众调官,多为岐路求辟荐。时三白渠久废,京兆府遂荐简夫治渠事。先时,治渠岁役六县民四十日,用稍木数百万,而水不足。简夫用三十日,稍木比旧三之一,而水有余。知坊州,徙简州,用张方平荐知雅州。”①雷简夫曾隐居不仕,与其祖上在官场的进退不无关系。隐居期间,在关中因治理三白渠出众,后知坊州(今黄陵县),徙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东都事略》卷四十三载:“简夫在雅州,眉山苏洵往见之,简夫谓曰:‘子王佐才也。’荐之于张方平、韩琦、欧阳修,三人者延誉如不及洵,名振京师,盖自简夫始云。”②雷简夫推荐三苏,名垂青史。
  嘉祐初,西南溪峒诸蛮内乱,辰州(辖境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彭仕义父子相互残杀,“既而辰州蛮酋彭仕义内寇,三司副使李参、侍御史朱处约安抚不能定,继命简夫往。至则督诸将进兵,筑明溪上下二砦,据其险要,拓取故省地石马崖五百余里。仕义内附”③。雷简夫平定彭仕义内乱。《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西南溪峒诸蛮传》载:“朝廷又遣殿中丞雷简夫往视之,嘉祐二年(1057)仕义乃归所掠兵丁五十一人、械甲千八百九事,率蛮众七百饮血就降。”④记录了雷简夫招降彭仕义的时间是嘉祐二年(1057)。雷简夫撰写《新修白水路记》的时间是同年(1057)二月六日。根据碑刻署名“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管勾驻泊及提举黎州兵甲、巡检贼盗公事、骑都尉、借绯雷简夫”可见,当时雷简夫兼有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军州、管内桥道、劝农事、管勾驻泊及提举黎州(今四川省汉源县)兵甲、巡检贼盗公事职务,负责维护雅州、黎州军事秩序,保证道路畅通,稽查盗贼,劝农等事。雷简夫路过白水路,撰写了碑文,并书于崖面。可见撰写《新修白水路记》在平定辰州叛乱之前。
  雷简夫平定辰州(辖境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彭仕义叛乱后,“擢三司盐铁判官,以疾出知虢、同二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⑤。升任三司盐铁判官,后来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这些职务在《新修白水路记》中没有反映,再次说明撰写碑文在平定辰州叛乱之前。
  历史文献还记载了雷简夫的一段趣事: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曰:“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①《宋史》载:“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关中用兵,以口舌捭阖公卿。既仕,自奉稍骄侈,驺御服饰,顿忘其旧,里闾指笑之曰:‘牛及铁冠安在?’”②反映了雷简夫为官前后的变化。
  (二)碑文涉及修筑白水路官员七人
  1055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兴州判官兼长举县知县李良祐、顺政县知县商应、凤州河池县知县王令图四人发动兴、凤两州长举县、顺政县、河池县三县军民协同兴修此路。根据利州路转运使田谅嘉祐二年(1057)所上奏状,除田谅外,尚涉及官员六人:前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奏请朝廷,全面负责道路维护、工程监督;河池县知县、殿中丞王令图首议建路,通干其事;知兴州军事、虞部员外刘拱总护督作;兴州判官、太子中舍、长举县知县李良祐顺政县令商应,同督斯众;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率领邮兵因山伐木、采造监领。共涉及宋朝七名官员:利州路转运使先后两人,长举县、顺政县、河池县知县各一人,兴州知军一人,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一人。以上官员在《宋史》中无传。
  以往录文,对“臣虽承之,在臣何力?愿朝廷旌虞卿、令图之劳,用劝来者。又拱之总役应用,良佑、应之按视修创,达之采造监领皆有著效”句,将“达之”断到前句,成“良佑应之按视修创达之,采造监领皆有著效”,这就忽视了乔达的存在。另外,《陇右金石录》中多一“祥”字,这样顺政县令商应就变成商应祥。查阅《关中金石志》《陕西通志·艺文》《陕西金石志》《汉中府志》以及道光、光绪《略阳县志》均录成商应祥,可见,《陇右金石录》文献的来源是地方志,不是对原碑的抄录。《陇右金石录》将田谅奏状中(商)应、(乔)达二人遗漏,另外还有其他十二处错误,造成对《新修白水路记》极不完整的误解。本录文做了更正,并在注释中指出。
  四、关于碑文平阙格式
  古人为了表达对受书对象的礼貌和尊敬,涉及其人其事时往往要提行平出(抬头)或缺字,称之为“平阙”,平指平出,即抬头;阙指阙字,空出几格,是文章中对某些人事示敬的一种方式。《唐六典》中规定,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谓昊天、后土,天神、地祇,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①敦煌遗书唐代郑余庆撰《大唐新定吉凶书仪》(S.6537)对家庭、朋友之间的私牍平阙亦做出规定,其中如高祖、慈颜、起居、桑梓等十九个称谓为准式并平阙;墓所、家君、庭训、感慰、仁慈等四十七个称谓为准式并缺二字。《新修白水路记》阙字均为三格。
  《新修白水路记》中,阙字有:第1行“开”、第5行“上”、第10行“可”、第12行“李”、第14行“上”、第15行“朝廷”;平出有:第18行“朝廷”、第6行“可”、第13行“转运使”。但是根据本刻石,阙字一般为三字空格,本行末尾不足三字,当可确定第6行“可”、第13行“转运使”是阙字。此碑刻中两个“上”字,均表现为阙字。第15行“朝廷”二字,在句中表现为阙字;第18行“朝廷”,表现为平出,同是“朝廷”二字,先表现为阙字,后表现为平出,可反映出宋代对于平阙已经没有唐代那么严格了。“转运使”“李”阙字表达对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全面负责道路维护、工程监督的尊敬,可见宋代不仅对尊者避讳表现为平阙,对敬仰之人名讳、官号也要表现为阙字。
  “开”一次、“可”二次阙字,是为什么呢?当与雷简夫祖上字讳有关。但据《宋史·雷德骧传》所载,其曾祖雷德骧,字善行;祖雷有邻;父雷孝先,字子思。雷简夫祖上四代均无“开”“可”二字。雷德骧削籍徙灵武期间,堂后吏李可度对其有恩,故“可”二次阙字,很可能与避讳李可度有关。“开”阙字亦可能与此类有关。
  五、青泥道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青泥道碑刻除了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的宋代嘉祐二年《新修白水路记》以外,还保留有:明代万历十七年《忠公路》、老虞关街道口马家梁的明代成化三年《许清修路摩崖》、大河店乡青泥店子村的清嘉庆十六年《修路碑记》、清嘉庆十六年《远通吴楚》碑、清代光绪二十年《大河店修路碑》、民国二十三年《虞关义渡记》等碑刻。另外还有张应登《白水峡摩崖诗刻》,《徽州调停驿站碑》《江河纪略》《兴州江运记》《白水石路记》等碑文。这些碑文记录了青泥道的历代修筑概况,更显示了秦陇道在沟通川陕甘交通运输中的巨大作用。
  2016年4月,笔者曾从汉中市、略阳县、徽县、两当县、凤县、宝鸡市一路走过陈仓古道。2017年10月26日,笔者在参加徽县青泥古道学术会议之后,沿青泥古道考察,见今天从略阳县白水江镇到徽县有三条道路可通,这三条道路均与历史上的古道重合。第一,青泥古道,修筑有水泥路面的村道,汽车可以通行。从徽县县城(宋河池县)至青泥村16.3公里,从青泥村、辛家吊、孟家滩,经铁山南侧沿穆家沟下山到虞关23.6公里;从虞关到白水江镇(宋长举县)8.6公里,今有柏油路可通,仙人关、吴王城就在此间。这段路总长48.5公里,其道路上上下下、蜿蜒曲折,尽是盘山公路,甚是难行。第二,白水路,今有柏油路可通,从徽县县城(宋河池县)沿白水江河谷行,经徽县大河店镇,到略阳县白水江镇(宋长举县)线路较直,距离32公里,只是沿河谷狭窄,今天凿石开道,工程量较大,古时需要修建栈道方可通行。两条道路相比较,白水路距离缩短了16.5公里,正如宋代《新修白水路记》所说:白水路修筑较之青泥路”减旧路三十三里”,其里数与今天里程没有丝毫差别。修建白水路需要“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三间”,但这些工程修建之后,“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减少了许多开支。所以才有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以及三县县令等六人,力排“土豪辈唧唧巧语”,将“景德元年,尝通此路,未几而复废者”的白水路修通,废除了“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的青泥道。“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乌用听其悠悠之谈耶”,白水路修通以后,其好处就不用听别人去说了。第三,从白水江镇北行,溯嘉陵江北上,这就是历史上的陈仓道,如今这里有嘉陵江镇,即徽县火车站,有柏油大道可通徽县。
  宋金对峙时期,以大散关为界,为保证驻军和军需,川陕交通主干道还是陈仓道。2017年10月13日,笔者从陈仓道南下考察,见陈仓道走向与嘉陵江主航道相同。从南往北,经过陕西略阳县(宋顺政县)至略阳县白水江镇(宋长举县),进入今徽县虞关镇(宋虞关义渡),仙人关、吴王城就在此间,王曾瑜认为“吴玠军近乎独力支撑南宋半壁江山”①,吴玠与金军的仙人关之战就在此地,溯河北上至嘉陵江镇(今徽县火车站)、站儿巷镇,进入两当县的西坡镇,于陕西省凤县经过灵官峡。如今陈仓道这段道路难以通行,没有大型公路,但一路多栈道孔洞遗迹。于灵官峡北沿212省道北上,经凤州镇(凤州镇凤州村为宋代凤州治所遗址)、红花铺镇、黄牛铺镇,翻越距市区宝鸡市南33公里的秦岭之巅天台山,盘旋13盘入清姜河至宝鸡市,一路大道,大散关就在清江河谷地。天台山是嘉陵江的源头,也是宝鸡市与凤县的分界线,现开辟了天台山森林公园景区。
  青泥道和白水路是宋代利州路治所兴元府(陕西汉中)西去秦州(今天水)的近道,也是便道,从长举县通过青泥道或白水路经河池县(今徽县)至秦州,实现了陇蜀之间的直通,省去了北上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又要西行翻越陇山的艰险。以青泥道和白水路为代表的陇蜀古道不仅是茶马古道,也是丝绸之路的近道和便道。北宋嘉祐二年(1057)摩崖刻石《新修白水路记》记录了丝绸之路陇蜀古道的基本情况,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多勇
责任者
马悦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