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力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14
颗粒名称: 二、加大力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迹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比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两百多年。它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这标志着西南丝绸之路将随着南亚丝绸之路申遗而加快研究步伐。
关键词: 徽县 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

内容

“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比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两百多年。它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印度到大夏去从事贸易活动了。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汉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汉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阂太深,以及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垄断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越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以各部族、印度为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人内附,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滇缅通道才算打通了,东汉开始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直到此时,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今印度)国道”至大夏才算全线畅通。
  西南丝绸之路历史意义重大,因此,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意义重大,四川、陕西两省前期已经为申遗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出版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作为丝绸之路不可或缺部分的陇南地区,也应该积极参加。
  2017年9月5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支持,西安市文物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协办的“丝绸之路(南亚段)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这标志着西南丝绸之路将随着南亚丝绸之路申遗而加快研究步伐。丝绸之路南亚段是丝绸之路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南亚路线前行,历尽艰难险阻,最终满载而归。为推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近年来我国各级文物管理和专业机构实施了一系列考察、研究、保护、管理等基础工作,南亚沿线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本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在积极促成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的前期工作。在这次会议上,陕西、青海、四川、西藏和云南五省(自治区)针对丝绸之路南亚段的考古、调查、研究等方面汇报了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而甘肃省并没有相关人员参与,这次会议对甘肃陇南地区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17年10月25日,甘肃徽县“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学术研讨会在徽县举办,国内多名知名专家及教授受邀参加学术研讨会,中央、省、市二十余家媒体记者现场对研讨会进行了采访报道。此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历史文献纪实片、画册宣传、历史遗迹观摩、论文和大会主题报告的形式,对“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文化的构成、重要地位、历史变迁、文化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余篇,23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发言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青泥古道的历史文化研究,二是与青泥古道相关的茶马贸易方面的研究,三是陇蜀古道“申遗”。这无疑对陇南地区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相信,只要陇南地区的相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组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就一定能够搭上西南丝绸之路申遗过程的顺风车。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