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408
颗粒名称: 序一
页数: 3

内容

名将马援曾经“转游陇汉间”。他的名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就是在这里发表的。《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记述其早年事迹,说到了他对“边郡”的关注,以及“亡命北地”从事“田牧”的经历。后来则活动于“陇汉间”:“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
  马援“转游陇汉间”的交通行为或许是他后来实现军事成就的早期资质条件。刘秀西征隗嚣,“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马援“聚米”制作早期沙盘为刘秀说明两军形势,特别注重军事交通条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能够“分析曲折,昭然可晓”,终于致胜,与他通过“转游陇汉间”的实践所获得的交通地理知识有关。《后汉书》卷六〇上《马融传》记载,马融也曾经往复活动于“陇汉之间”:“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关于“陇汉之间”,李贤注:“陇汉之间谓客于汉阳时。”
  要理解“陇汉间”“陇汉之间”,也许应当特别注意“陇”“蜀”的交通格局。《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写道:岑彭“与昊汉围隗嚣于西城”,盖延、耿弇围“公孙述将李育”于上邽。(刘秀)勅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得陇望蜀”故事体现的刘秀战略计划的设定,应当是考虑到了“陇”“蜀”之间的军事交通条件。
  “陇汉间”“陇汉之间”似乎容易被理解为陇西、汉阳之间。李贤《马融传》注就以为“陇汉之间”即“汉阳”。然而“陇汉间”“陇汉之间”更可能是指陇山与汉水之间,或陇水与汉水之间。有迹象表明,“陇汉间”“陇汉之间”所指代的地域是超越陇西、汉阳之间地方的。
  《周书》卷四九《异域传上·氐》的记载说到“西夷”“氐”军事活动的区域影响,指出对“陇汉之间”社会安定的危害:“氐者,西夷之别种。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汉武帝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汉末,有氐帅杨驹,始据仇池百顷,最为强族。其后渐盛,乃自称王。至裔孙纂,为苻坚所灭。坚败,其族人定又自称王。定为乞伏乾归所杀。定从弟盛,代有其国。世受魏氏封拜,亦通使于江左。然其种落分散,叛服不恒,陇、汉之间,屡被其害。”虽标点有所不同,但《周书》的“陇、汉之间”无疑就是《后汉书》的“陇汉之间”。此所谓“陇、汉之间”,是包括武都郡、仇池国的,甚至可以理解为“自汧、渭抵于巴、蜀”的较广阔的区域。
  “自汧、渭抵于巴、蜀”的交通条件,对于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联系西北与西南的交通线路上,在特定的时代有一个代表性符号出现,这就是“青泥道”。“青泥道”是蜀道重要路径之一。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将“青泥道”这一交通史上的重要名号深深地刻画在世代人心与历史记忆之中。
  除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作为诗人学者文化之旅的印痕之外,“青泥岭”作为军事交通重要节点的意义,也记录于史籍中。《旧五代史》卷一三《梁书·刘知俊传》说,“(刘知俊)署为泾州节度使,复命率众攻兴元,进围西县,会蜀军救至,乃退”。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言“案《九国志·王宗鐬传》云:岐将刘知俊等领大军分路来攻,由阶、成路夺固镇粮,王宗侃、唐袭等御之,至青泥岭,为知俊所败,退保西县。会大雨,汉江涨,宗鐬自罗村得乡导,缘山而行数百里,与宗播会于铁谷,合军出汤头。知俊自斜谷山南直抵兴州,围西县,军人散略巴中,宗鐬与宗播袭之。会王建亦至,遂解西县之围。”可知“青泥岭”“青泥道”在“西县”“兴州”“巴中”“蜀”交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所谓“自斜谷山南直抵兴州”,即经由褒斜道。所谓“会蜀军救至”,就是“会王建亦至”。所谓“铁谷”。也许与“铁山”有关。又一有关“青泥岭”的历史军事地理与历史交通地理的信息,见于《旧五代史》卷一一五《周书·世宗纪》:“西南面招讨使王景奏,大破西川贼军于黄花谷。”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有“案《九国志·李廷珪传》:周师攻秦、凤,以廷珪为北路行营都统,高彦俦、吕彦珂为招讨。廷珪遣先锋指挥使李进以兵据马岭,分兵出斜谷,营于白涧,将腹背以攻周师;又遣染院使王峦将兵出唐仓,与周师遇,蜀师败走,王峦死之。而马岭、斜谷之兵闻之皆退奔,高彦俦与诸将谋退守青泥岭。由是秦、凤、阶、成之地,皆陷于周矣。”“青泥岭”“青泥道”对于“秦、凤、阶、成之地”交通形势的重要意义,也得以明白显现。
  “青泥道”对于经济生活与民族关系也有显著作用。在茶马贸易兴起的时代,如《宋史》所见“川陕茶马”(卷二五《高宗纪二》、卷三七四《赵开传》、卷三七五《冯康国传》)、“川秦茶马”(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卷一八四《食货志下六》)、“秦蜀茶马”(卷三四七《吴时传》、卷三五三《程之邵传》)等管理职官设置的出现,体现这一地方交通贸易的繁荣。而“青泥道”作为“川陕”“川秦”“秦蜀”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研究者不可忽视。
  对于陇蜀“青泥道与茶马贸易”这一学术主题,学界已进行了多年的考察研究工作,其中尤以陇南的朋友们贡献为多。2015年10月,徽县成功举办了“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张承荣、高天佑、蒲向明、苏海洋主编的《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这部由彭邦本先生、马强先生分别作序的论文集内容分为三组:陇蜀古道研究,青泥道研究,蜀道研究。2017年10月,徽县又成功举办了“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学术研讨会。《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就是此次学术研讨会论文的合集,就“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个方面,收录论文51篇,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形成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相信与《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一样,《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也会引起经济史、历史地理、交通史等学科方向的研究者和所有关心陇蜀历史文化的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必然会推进青泥道交通史、蜀道经济史及陇南地方史研究的学术进步。
  感谢《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主编张承荣、蒲向明两位先生的主持筹划,感谢各位作者的辛劳付出。
  预祝围绕“青泥道与茶马贸易”这一学术主题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学术研究取得新的学术成就。
  2018年7月3日于北京大有北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

知识出处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研究》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子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