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灾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灾荒
分类号: X43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中华民国时期,徽县发生的14次大灾荒 。
关键词: 徽县 灾荒

内容

中华民国时期,徽县计有较大的灾荒 14次:
  民国七年(1918年),徽县秋雨连绵两月之久,山洪暴发,西河大涨,洪水从州主山下折转北城墙根,吞没粮田数百亩。
  民国九(1920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晚九时许,甘肃 58个县发生了强烈地震,徽县亦受较大影响,城乡房屋多处倒塌。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雨、夏旱、秋涝,庄稼两季无收。县境以内,饥荒甚重。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末秋初旱象严重,气温升高,禾苗干枯,秋粮无收。
  同年七月,一门镇(即今城关)、汪川、大门、高桥、榆树、麻沿等地普遍遭受雹灾,麦穗、禾苗多被打坏,果木凋零,冰雹击毁房屋多处,人畜伤亡严重。
  同年,流行性感冒蔓延,轻者流鼻血,发高烧,重者身亡。石佛、郑庄、大小长峪一带尤为严重。郑庄全村17户百余人口只有3人稍能行动,其余卧床难起,死者不少。
  民国十八年(1929年),流行性感冒继续扩散,农历四月,黑虫成灾,遍及城乡,连续蔓延四天,烟苗、禾苗、树叶损失大半。
  同年农历六月,天大旱,秋田颗粒无收,又迂瘟疫及黑虫之灾。加之陕西关中已天旱三年,大批饥民涌入徽县,外地粮商接踵而来,争相抢购;且苛捐杂税相逼,粮价飞涨,一块银元仅可买小麦八斤。群众多以草根树皮充饥,死者甚众,当时县政府派人专事挖坑掩埋死尸。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农历五月下旬暴雨成灾。六月初一凌晨,东河水头高达丈余,冲积物堵塞南桥洞孔,致使水位猛升,两岸房屋尽淹,南巷子 60户人家被水洗一空;外地来到徽县割麦挣钱的麦客子 70余人,无一幸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六月,峡门、银杏、一民、泰山等地,遭受严重雹灾袭击,雹粒大如鸡蛋,禾苗林果遭毁,人畜亦有伤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峡门镇八个保霜冻严重。受灾农作物893亩,果树花落蕾掉,石柱乡及一民镇等地亦受霜冻,天气异冷。
  同年夏末秋初,阴雨连绵,秋粮多受损失。七月突降暴雨,大小河水猛涨,西河洪水淹没北山下段家磨村庄。东河洪水,一夜之间,将南门河坝农贸市场瓦房、草棚20多间全部冲光;南旱台“宽裕成”酿酒作坊也随水飘去;摊贩郭来喜全家六口人,除郭一人得救外,其余皆被洪水淌走。伏镇河沿岸良田、水磨多被冲毁;李家河湾半个村庄被洪水淹没,人畜伤亡甚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伏旱持续时间较长,秋粮绝收,造成当年冬季及次年春荒严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县境荒情严重,各乡纷纷向县政府申请求赈,尤以大河、嘉陵等山区最多,群众多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有用儿女换粮救命的。虞关且有饿夫当道现象。

知识出处

徽县民政志

《徽县民政志》

本书记述了徽县的民政工作,徽县民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