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的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3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的建制
分类号: K291.42
页数: 3
页码: 9-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徽县从中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的县域变化和历史的沿革。
关键词: 徽县 县域 沿革

内容

第一节 县 域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交界地带。属秦巴山地中的徽县成盆地。东邻两当县,南界陕西省略阳县,西连成县和西和县,北接天水市的秦城区和北道区。县城设在城关镇。
  全县由于地处嘉陵江上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植被较好,物产丰富,素有 “陇上小江南 ”之称。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全县总面积约 2218平方公里。总人口 11.95万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总面积 2618平方公里,15.2746万人(含汪川、大门两区)。
  (注:民国时期,徽县虽含汪川、大门两区,但面积却小于1990年(不含汪川、大门两区)数字。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数字由于缺乏精确的测
  绘,大都来自于人们的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县域测绘和人口普查工作。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 12 .72万人,总面积为 2722 .9平
  方公里,县境位于东径 105 °34 ′至 106 °27 ′,北纬 33 °27 ′至 34 °11 ′之间。 1990年全县总面积 2722 .9平方公里,总人口 19 .6748万人。全县辖 18个乡(镇), 249个村民委员会, 8个居民委员会, 12 24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 沿 革
  徽县置县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元代时期,元兵入蜀,别置南凤州于河池,以永宁县(今永宁镇)、两当县为属邑。至元元年(公元 1264年),更南凤州为徽州。至元七年省永宁县入州,领两当县属巩昌路。
  明代沿袭元制,仍称徽州。属巩昌府陇右道(今陇西县)。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领两当县。
  清顺治、康熙时,仍为徽州,领两当县。雍正七年(1729年)降州为县,改隶秦州直隶州(天水),徽县至此定称。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徽县属甘肃省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建制,改知县事为县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在省设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徽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天水),当时全县辖17个乡(镇),设联保、保、甲之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徽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即成立甘肃省行政公署,下设11个分区(即专区、市)。中国共产党徽县委员会、徽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4日由汪川镇进驻徽县城,徽县隶属天水专区。县址设在城关镇,辖6区36乡。1953年增至86个乡;1956年缩减为6区1镇39乡,1958年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7月,成县与徽县合并,改为徽成县。县址设在徽县城关镇。辖21个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撤销徽成县,恢复原徽县、成县、两当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城关镇。辖17个人民公社。1983年机构改革中,在原有基础上改社为乡(镇),并增设东关回族乡,全县辖6镇12乡。 1985年6月,天水地区改为天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徽县划归陇南地区。

知识出处

徽县民政志

《徽县民政志》

本书记述了徽县的民政工作,徽县民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