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7
页码: 9-35
摘要: 本篇记述了徽县建置、沿革,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名的管理。
关键词: 徽县 建置 地名

内容

第一章 县的建制
  第一节 县 域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交界地带。属秦巴山地中的徽县成盆地。东邻两当县,南界陕西省略阳县,西连成县和西和县,北接天水市的秦城区和北道区。县城设在城关镇。
  全县由于地处嘉陵江上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植被较好,物产丰富,素有 “陇上小江南 ”之称。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全县总面积约 2218平方公里。总人口 11.95万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总面积 2618平方公里,15.2746万人(含汪川、大门两区)。
  (注:民国时期,徽县虽含汪川、大门两区,但面积却小于1990年(不含汪川、大门两区)数字。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数字由于缺乏精确的测
  绘,大都来自于人们的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县域测绘和人口普查工作。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 12 .72万人,总面积为 2722 .9平
  方公里,县境位于东径 105 °34 ′至 106 °27 ′,北纬 33 °27 ′至 34 °11 ′之间。 1990年全县总面积 2722 .9平方公里,总人口 19 .6748万人。全县辖 18个乡(镇), 249个村民委员会, 8个居民委员会, 12 24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 沿 革
  徽县置县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元代时期,元兵入蜀,别置南凤州于河池,以永宁县(今永宁镇)、两当县为属邑。至元元年(公元 1264年),更南凤州为徽州。至元七年省永宁县入州,领两当县属巩昌路。
  明代沿袭元制,仍称徽州。属巩昌府陇右道(今陇西县)。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领两当县。
  清顺治、康熙时,仍为徽州,领两当县。雍正七年(1729年)降州为县,改隶秦州直隶州(天水),徽县至此定称。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徽县属甘肃省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建制,改知县事为县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在省设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徽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天水),当时全县辖17个乡(镇),设联保、保、甲之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徽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即成立甘肃省行政公署,下设11个分区(即专区、市)。中国共产党徽县委员会、徽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4日由汪川镇进驻徽县城,徽县隶属天水专区。县址设在城关镇,辖6区36乡。1953年增至86个乡;1956年缩减为6区1镇39乡,1958年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7月,成县与徽县合并,改为徽成县。县址设在徽县城关镇。辖21个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撤销徽成县,恢复原徽县、成县、两当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城关镇。辖17个人民公社。1983年机构改革中,在原有基础上改社为乡(镇),并增设东关回族乡,全县辖6镇12乡。 1985年6月,天水地区改为天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徽县划归陇南地区。
  第二章 区、乡(镇)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以下的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前,沿用清代乡、里制,设“乡约”、“庄头”,催粮要款。管理民事之后,改乡里制为乡(镇)、保甲制。设乡(镇)长、保长、甲长,全县设十镇八乡。即:一民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麻沿镇、榆树镇、峡门镇、大门镇、永宁镇、汪川镇(汪川镇是 1946年由天水划归徽县)。八乡是:泰山乡、石柱乡、栗亭乡、嘉陵乡、协和乡、大河乡、大成乡、龙池乡。辖181保,1900甲, 2.86万户, 12.54万人。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建立与变更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后,人民政权建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行政区划曾进行过多次变更,较大的共有十六次:
  第一次: 1949年12月徽县解放后新的行政区划是6区36乡。
  汪川区:汪川乡、龙池乡、大门乡、大成乡、苏成乡。
  江洛区:江洛乡、游龙乡、泥阳乡、青龙乡、中集乡、麻沿乡、胡广乡。
  伏镇区:栗亭乡、小河乡、贺店乡、太平乡、索罗乡、宏化乡。卧龙乡。
  城关区:北山乡、石柱乡、三官乡、白阳乡、峡门乡、峪山乡、石佛乡。
  永宁区:永宁乡、梁村乡、庙垭乡、大河乡、虞关乡。
  榆树区:高桥乡、徐沟乡、榆树乡、罗义乡、江口乡。
  第二次: 1951年设 7区42乡
  城关区:城关乡、三官乡、白阳乡、普陀乡、峪山乡、石柱乡、银杏乡、峡门乡、石佛乡、北山乡(增设)。
  伏镇区:索罗乡、卧龙乡、太平乡、栗亭乡、小河乡、贺店乡、宏化乡。
  江洛区:江洛乡、糜岭乡、游龙乡、泥阳乡、青龙乡、中集乡。
  嘉陵区:永宁乡、江口乡、梁村乡、庙垭乡、虞关乡、大河乡。
  大成区:大成乡、大门乡、长官乡、麻沿乡、胡广乡。
  汪川区;汪川乡、南路乡、苏成乡、龙池乡。
  榆树区:榆树乡、罗义乡、高桥乡、徐沟乡。
  第三次: 1952年设 9区53乡。
  城关区:城关乡、三官乡、白阳乡、普陀乡、峪山乡、石柱乡、银杏乡、峡门乡、石佛乡、北山乡。
  江洛区:江洛乡、糜岭乡、游龙乡、泥阳乡。青龙乡、中集乡。
  嘉陵区:永宁乡、江口乡、西寺乡、柳林乡、梁村乡、水莲乡、庙垭乡、尹坪乡。
  大成区:大成乡、大门乡、长官乡、黑林乡。
  汪川区:汪川乡、南路乡、苏成乡、龙池乡,旗沟乡。
  榆树区:榆树乡、罗义乡、高桥乡、徐沟乡、庄窠乡。
  麻沿区(增设):麻沿乡、胡广乡、紫华乡(新设)、牡丹乡(新设)。
  大河区(增设):大河乡、虞关乡、青泥乡(新设)、花莲乡(新设)。
  伏镇区:索罗乡、卧龙乡、太平乡、栗亭乡、小河乡、贺店乡、宏化乡。
  第四次: 1953年设 9区86乡,撤销嘉陵区,设立永宁区;撤销大成区,设立大门区。
  城关区:城关乡、三官乡、白阳乡、普陀乡、峪山乡、石柱乡、银杏乡、峡门乡、石佛乡、北山乡。
  伏镇区:伏镇乡(新设)、索罗乡、卧龙乡、太平乡、小河乡、栗亭乡、龙洞乡(新设)、贺店乡、宏化乡、高庙乡(新设)。
  江洛区:江洛乡、平阳乡(新设)、糜岭乡、泥阳乡、沿河乡(新设)、两河乡(新设)、游龙乡、武林乡(新设)、鹿首乡(新设)、青龙乡、中集乡、东山乡(新设)。
  永宁区:永宁乡、中华乡(新设)、西寺乡、江口乡、柳林乡、梁村乡、水莲乡、嘉陵乡(新设)、尹坪乡、庙垭乡、严坪乡(新设)。
  大门区:大门乡、田于乡(新设)、长官乡、黑林乡、喜林乡、梨树乡(新设)、大成乡、义川乡(新设)。
  汪川区:汪川乡、杏林乡(新设)、南路乡、苏成乡、西路乡(新设)、旗沟乡、成河乡(新设)、龙池乡、龙寨乡(新设)。
  榆树区:榆树乡、剡廉乡(新设)、罗义乡、高桥乡、四坪乡(新设)、木芦乡(新设)、徐沟乡、紫柏乡(新设)、庄窠乡、荣山乡(新设)。
  麻沿区:麻沿乡、新店乡(新设)、胡广乡、牡丹乡、屈兰乡(新设)、中园乡(新设)、紫华乡。
  大河区:大河乡、文池乡(新设)、花莲乡、青泥乡、虞关乡、三台乡(新设)、兴隆乡(新设)、苇滩乡(新设)、山坪乡(新设)。
  1953年2月,将大门区喜林乡一部计 239户 1179人划归天水县喜林乡。
  第五次: 1954年为 9区85乡。比1953年减少一乡,即撤归天水喜林乡。
  第六次: 1955年为 7区51乡。撤城关区、汪川区。
  县直属 9乡:城关乡、东关回族乡、白阳乡、普陀乡、石柱乡、银杏乡、峡门乡、石佛乡、泰山乡。
  伏镇区:伏镇乡、太平乡、栗亭乡、龙洞乡、贺店乡、宏化乡。
  江洛区:江洛乡、糜岭乡、两河乡、游龙乡、泥阳乡、青龙乡、中集乡。
  永宁区:永宁乡、江口乡、梁村乡、西寺乡、庙垭乡、尹坪乡。
  大门区:大门乡、黑林乡、大成乡、汪川乡、南路乡、苏成乡、龙池乡。
  榆树区:榆树乡、剡廉乡、高桥乡、徐沟乡、紫柏乡、庄窠乡。
  麻沿区:麻沿乡、胡广乡、牡丹乡、紫华乡。
  大河区:大河乡、花莲乡、青泥乡、虞关乡、苇滩乡、山坪乡。
  第七次: 1956年设一镇 6区39乡。
  城关镇:东关回族乡、石佛乡、泰山乡、石柱乡、银杏乡。
  伏镇区:伏镇乡、太平乡、栗亭乡、龙洞乡、宏化乡。
  江洛区:江洛乡、游龙乡、泥阳乡、麻沿乡、胡广乡。
  大门区:大门乡、黑林乡、大成乡、汪川乡、龙池乡、苏成乡。
  永宁区:永宁乡、西寺乡、江口乡、梁村乡、尹坪乡、庙垭乡。
  榆树区:榆树乡、剡廉乡、高桥乡、徐沟乡、紫柏乡、庄窠乡。
  大河区:大河乡、花莲乡、青泥乡、虞关乡、苇滩乡、山坪乡。
  附: 1956年将江洛区原东山乡一部,计272户, 1262人的插花地划归成县。
   1956年4月,将永宁区西寺一部计 131户,457人划归两当县。
  1957年8月2日,将永宁区永坪乡的竹园农业社,计15户74人划归两当县。
  1958年5月27日,将大门区的大门、大成、黑林、汪川、苏成、龙池六乡,共计 8138户 35218人, 11529亩土地全部划归天水县。
  第八次: 1958年,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 1958年4月19日,甘办沈字第 0509号通知,撤销两当县并入徽县。
  第九次: 1958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79次会议决定,徽县与成县合并,改名为徽成县。县址设徽县城关镇。
  徽成县共有 3镇54个乡即:
  城关镇、伏家镇、成川镇。
  乡是:东关、银杏、泰山、石柱、栗川、龙洞、江洛、泥阳、游龙、麻沿、胡广、永宁、江口、梁村、嘉陵、高桥、徐沟、榆树、庄窠、大河、花莲、青泥、虞关、香泉、太阳、显龙、兴化、张家、杨店、竹林、广金、云屏、支旗、陈院、抛沙、小川、索池、沙坝、苏元、纸房、红川、店村、南康、化垭、五郎、大坪、土蒿、店村、石鸭、镡河、王磨、水泉、二郎、黄渚。
  第十次: 1958年9月下旬人民公社建立。
  徽成县共成立 21个人民公社:
  城关、伏镇、江洛、泥阳、麻沿、高桥、榆树、永宁、嘉陵、大河、两当、杨店、广金、成川、小川、红川、南康、大坪、化垭、水泉、二郎。
  第十一次: 1961年6月10日,徽成县委以(61) 097号文件通知,将原来的 21个人民公社, 574个生产大队, 1999个生产队调整为 55个公社 777个生产大队 2403个生产小队,即:
  城关、银杏、石柱、水阳、梁村、伏镇、西厢、杜公、麻沿、胡广、江洛、游龙、黄渚、高桥、太白、榆树、庄窠、嘉陵、虞关、大河、三泉、永宁、柳林、显龙、西坡、杨店、张家、广金、站儿巷、两当、兴化、太阳、成川、抛沙、陈院、支旗、泥阳、小川、红川、店村、纸坊、苏元、沙坝、索池、两河、黄成、镡河、南康、格楼坝、大坪、草滩、镡坝、水泉、王磨、二郎。
  附记: 1961年12月底,徽、成、两三县开始分设, 1962年元月分设办公。
  第十二次: 1962年元月,徽县行政区划为 6个区工委、 23个人民公社。
  城关区工委辖:城关、银杏、水阳、石柱公社。
  伏镇区工委辖:伏镇、栗川、西厢公社。
  永宁区工委辖:永宁、柳林、粱村公社。
  江洛区工委辖:江洛、泥阳、游龙、麻沿、胡广公社。
  嘉陵区工委辖:大河、嘉陵、虞关、三泉公社。
  榆树区工委辖:榆树、庄窠、高桥、太白公社。
  第十三次:1965年5月、徽县委以(65)043号文件通知,撤销6个区工委,并同时撤销梁村、石柱、庄窠、三泉、西厢、胡广6个公社。将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全县划为 17个人民公社。即:城关、银杏、水阳、伏镇、栗川、江洛、泥阳、麻沿、游龙、榆树、太白、高桥、柳林、永宁、嘉陵、大河、虞关公社。
  第十四次:1983年12月。根据县委发(1983)161号文件,将全县17个人民公社改为一镇17乡。即:城关镇、东关回族乡、水阳乡、银杏乡、大河乡、嘉陵乡、虞关乡、永宁乡、柳林乡、伏镇乡、栗川乡、江洛乡、泥阳乡、麻沿乡、高桥乡、榆树乡、太白乡、游龙乡。
  第十五次: 1985年6月,根据国务院(85) 108号文件精神,徽县由天水专区划归陇南专区。
  第十六次: 1985年8月,根据甘肃省民政厅(85)70号文件,徽县行政区划由原 1镇17乡改为6镇12乡。
  即: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嘉陵镇、柳林镇。
  十二乡即:东关回族乡、水阳乡、大河乡、虞关乡、银杏乡、永宁乡、栗川乡、游龙乡、榆树乡、高桥乡、太白乡、麻沿乡。
  附表(一)《一九九〇年徽县行政区划统计表》
  第三章 地名管理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地质地貌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位于嘉陵江上游。是一个狭长下凹盆地 ——徽成盆地。原为古地中海的东延部分。到中古生代泥盆纪末期,经昆仑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等几次大的造褶皱,整体发生断裂,上盘下移,使徽县出现较为明显的三个地质单元:南部为加里东海西褶邹带;中部为新凹陷带;北部为海西印支褶皱带。裸露岩石有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三大类。带的走向总的趋势呈东西向摆布。南部属沉积岩的石灰岩为主,夹有变质岩的板岩、大理岩、千枚岩和砂岩。中部以风成黄土为主,部分地区有紫色暗红色沉积岩裸露。如红土、红沙岩、砂砾岩。北部属岩浆岩的花岗岩为主。有四个比较明显的典型岩体:八卦山岩体、天子山岩体、老爷山岩体、云雾山岩体。徽县地形总的趋势是南北山区地势高;东西部、中部丘陵区地势较低,像盆底,整个地形是一个东西两边敞开的盆地。
  全县海拔1600米至2300米,最低海拔为704米。坡度一般在120度至25度之间,约占全县总面积五分之一。处于北部山地的有麻沿、高桥、榆树、太白4个乡和江洛镇、柳林镇、游龙乡的部分村;南部高山峡谷区,是南秦岭的北缘,海拔在704米至2504米之间;处于南部山区的有关乡、嘉陵镇、大河乡三个乡镇和水阳乡的李坝、深沟两个村;介于南北山地之间呈带状的河谷丘陵盆地(徽成盆地),海拔千米左右,相对高差在百米左右。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7公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处于中部河谷丘陵盆地的有伏家镇、栗川乡、泥阳镇、城关镇、东关回族乡、永宁乡、水阳乡等7个乡镇和江洛镇、游龙乡、柳林镇的部分村镇。全县境内最高处在东南部与两当交界的东界山,主峰海拔为 2504米。最低处在南部嘉陵江境处河谷地带,海拔为 704米。
  二、山脉河流
  徽县境内的山脉均系秦岭绵延而来的余脉。境内山脉主体为平行的线状山脉。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羽状展开。主体山脉北部两条,中部一条,南部两条。天子山脉由天水、两当县与徽县交界处玉皇洞蜿蜒入境,沿天水市界经白阳山、天子山、八卦山,大山坝向西伸延入西和县境。主峰天子山高达2330米,形成天然的北部第一屏障。老人山、老爷山、云雾山从东向西,与西和县的白崖山、画眉山相连,形成老爷山山脉,主峰老爷山高2279米,成为北部的第二道天然屏障。海龙山脉横卧县境中部的榆树乡、银杏乡、伏家镇、游龙乡、江洛镇,至北崖山出境入成县。其主峰高1625米,由北三条主要山脉及其支脉组成的地貌,我们通常叫北秦岭。南部的望天梯山脉,由两当县界上的太阳山入境。与望天梯、千子山相连至云台山出境入陕西省略阳县,主峰望天梯高2314米,成为境内南部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大殿山由东向西与大阳山脉平行,与铁山,龙王洞等山体相连,其主峰铁山高1946米,形成境内南部的第二道天然屏障。由南部两条主要山脉及其支脉所组成的地貌,我们通常叫南秦岭。
  河流有流经县境的嘉陵江。发源于西北边境大山坝的永宁河,从太白乡北部入境,流经太白、榆树、柳林、永宁,于两当县交界处的中坝
  入嘉陵江,全长 40.2公里。东沟河发源于两当县交界处的大阳山,全长33.1公里,于嘉陵江的枣藩沟口处入嘉陵江。发源于榆树乡小马鞍山的西河,流经银杏、城关、东关、水阳等乡,于嘉陵镇的黄沙河入嘉陵江,全长42公里。发源于老爷山南麓的洛河,流经江洛、泥阳入成县大寨,流经红川后又经徽县栗川乡草坝村至大河乡,于陕西略阳县入嘉陵江,全长50.4公里。麻沿河发源于老爷山北麓,流经麻沿,于麻沿乡的店子上村汇入杜家河至成县,全长33.1公里。嘉陵江于聂家湾至吴王城县境区间,流经长度为40.2公里。县境内属嘉陵江一级支流的有15条,总长度317.6公里;二级支流177条791公里;三级支流 279条,全长 759.2公里;四级支流 136条,296.8公里;五级支流 29条, 51.5公里;六级支流 2条, 2.3公里。全县共有 16级支流 638条,总共长度为 2258.5公里,河流密—度0.829km/km2。
  第二节 地名普查
  地名管理工作,是政府专项工作之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徽县未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县内行政区划的命名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公路桥梁的建设、命名、更名主要由交通部门管理;水利、塘坝的设施、命名和更名由水利部门管理。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的统一管理,县内地名不规范,不标准,重名的现象较多。尤其是文革中,在极 “左”思潮的影响下,乱改地名,乱命地名的现象更为严重。
  1982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的暂行规定》和《甘肃省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精神,徽县即成立了徽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郭建璋 徽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办公室负责人:黄登弟 民政局副局长 郑世杰 人事局副局长
  工作人员:杨谏辉 邱鹏飞 崔秀芬 陈梅葆 陈惠荣 张俊芳 陈卫宏 阎俊成 黄新梁 黄克存 杨顺吉
  摄影:李克明
  1982年9月—1983年9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始进行了地名普查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对全县每个自然村庄、河流、道路、桥梁、山头、名胜古迹和各种地理实体等的来历、沿革、和含义作了细致的调查,并对 “名”、 “字”、 “读音 ”等的标准化,规范化逐一进行处理。全县以乡、(镇)为单元划成了4个地名普查区域。经过普查,全县共查实收录了各种标准地名 3780条。企事业单位地名 26条,人工建筑地名 17条,重新更名、命名的大队 27个(有关资料附后),名胜文物古迹地名 11条,县、社地图 18幅。
  1986年正式出版了《甘肃省徽县地名资料汇编》,从而确立了民政部门管理地名工作。
  附件(一)《关于部分生产大队更名的通知》
  徽县人民政府文件
  徽政发(83)68号
  于部分生产大队更名的通知
  各公社,县直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的暂行规定》和《甘肃省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精神,我县需要更名的一部分大队,经社、队讨论,县政府研究同意,经地区行署批准,现予通知。更换新名称从 1983年5月1日起,旧名称同时终止。
  特此通知
  附表(二)《徽县二十七个大队新名称表》
  第三节地名标准化处理
  1982年9月—1983年9月,全县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后,县人民政府规定:地名标准化后,凡新闻报道、书刊、地图、文件等,一律使用标准化地名。今后地名的命名,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未经县民政部门进行标准化审核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一律无效。徽县地名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规化。
  第四节边界争议调处
  徽县与邻县边界有部分村子,因土地资源而产生争议。1990年经与有关部门对全县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成果整理中与两当、成县、秦城、北道等县(区)间的界线在图表上作了接边处理。如徽县江洛镇的高楼村、泥阳镇的冉庄、寇庄、文庄、朱杨等村与成县水泉乡的张山村,店村乡的王旗、大寨、卯堡、朱家桥等村在接边时,图上耕地插花,重漏较大,无法衔接。经协商,两县组织了民政、土地等部门会同省测绘局技术人员仔细勘察、现场调查,划定了界线,处理恰当合理。但个别地段的争议,至今尚末彻底解决。
  位于大河乡的大地坝村,虞关乡的山坪村,分别与成县宋坪乡的关山村,略阳县白水江镇的蒿地村之间的部分境界,因旧资料上走向不合理,在相接中都在现场作了技术处理。使全县绝大部分边界基本准确,无争议。
  第五节 传奇的地名
  一、八渡沟
  现今虞关乡的“八渡沟”,其来历是:据清嘉庆十四年(1908年),《徽县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入蜀,大将汪显臣率兵军行到此沟,由于江水较大,士兵们便用古老的木船往返渡了一百〇八次 ”。当时人们称 “百八渡沟 ”,后人为了叫其简便顺口,则称八渡沟。
  历史的遗留,给人们带来了渡江的困难。1983年11月,县交通局以50多万元的造价,完成了一座能通行汽车的吊桥,从而结束了历史上渡江难的问题。
  二、仙人关
  仙人关,位于今虞关乡西十里(即吴王城所在地),“东岩石壁高阔,若排列仙人,眉目鬚鬓疏秀可数,有自然飘动之致”。“宋吴玠、吴璘二将军守此,以保全蜀”,此次抗敌保蜀获捷。陕西省《略阳县志》记载: “何尚翁修真于此,道成飞升,故名其说 ”。
  三、文家池
  文家池古为徽县八景之一,即“文池秋色”。位于徽县大河乡徽白路旁海拔1200多米高的马房坝山梁上,距县城约十公里。池面有十多亩大,为盆地形水池。“圆澈如镜,中产菱可食”。相传昔日“此地为文姓所居,一夕,雷雨交作,陷为巨池”。多年水深依旧。解放后,有人曾开渠放水,但水池照旧。众人传说: “此池内有海眼,深不可测 ”。根据科学论证,此池系古时火山喷射口。

知识出处

徽县民政志

《徽县民政志》

本书记述了徽县的民政工作,徽县民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