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32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军事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30
页码: 432-4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军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从《宋史》中看宋金对峙时期徽县的战略地位、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民国“徽县战役”与习仲勋“两当兵变”等。
关键词: 军事 徽县

内容

从《宋史》中看宋金对峙时期徽县的战略地位
  张泓
  《宋史·传》(九)中提及徽县的地方有数十处。徽县当时称河池,地理位置介于凤翔、秦州、汉中、成州之间,为入蜀门户,处于宋金交战的咽喉位置。如果河池不保,则金兵南下长驱直入,占领四川。河池境内的铁山、仙人关,尤为拒敌屏障。金兵当时的进攻路线,多从秦州或大散关向南占领河池,突破铁山栈道,进而攻取四川。当时驻守河池一带的张浚、吴玠、吴璘兄弟、胡世将、刘子羽、杨政等将领,在河池及其周边地区与金兵多次进行殊死战斗,在整个宋代历史乃至古代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一页。今掇其部分记述文字,以窥当时河池战略形势。
  在《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关于吴玠、吴璘传记中,介绍了时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的吴玠,驻守河池要地。
  “(绍兴)二年,命玠兼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节制兴、文、龙三州。金人久窥蜀,以璘驻兵和尚原扼其冲,不得逞,将出奇取之。时玠在河池,金人用叛将李彦琪驻秦州,睨仙人关以缀玠,复令游骑出熙河以缀关师古,撒离喝自商于直捣上津。”
  绍兴三年二月,金兵进攻饶凤关,兴元守将刘子羽紧急求援,吴玠领兵从河池星夜急驰三百里,与刘子羽共同死守饶凤关,多次击退金兵进攻,后因内奸引导,金兵攻破关隘。在吴玠传记中,介绍了宋金交战中一次著名的战役——仙人关大战:
  “四年二月,敌复大入,攻仙人关。先是,璘在和尚原,饷馈不继;玠又谓其地去蜀远,命璘弃之,经营仙人关右杀金坪,创筑一垒,移原兵守之。至是,兀术、撒离喝及刘夔率十万铁骑入侵,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玠以万人当其冲。璘率轻兵由七方关倍道而至,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得与玠合。”
  “敌首攻玠营,玠击走之。又以云梯攻垒壁,杨政以撞杆碎其梯,以长矛刺之。璘拔刀画地,谓诸将曰:‘死则死此,退者斩!’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璘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随机而发。战久,璘军少惫,急屯第二隘。敌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撒离喝驻马四视曰:‘吾得这矣。’翌日,命攻西北楼,姚仲登楼酣战,楼倾,以帛为绳,挽之复正。金人用火攻楼,以酒缶扑灭之。玠急遣统领田晟以长刀大斧左右击,明炬四山。震鼓动地。明日,大出兵。统领王喜、王武率锐士,他紫、白旗入金营,金阵乱,奋击,射韩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玠遣统制官张彦劫横山家寨,王俊伏河池扼归路,又败之。……是役也,金自元帅以下,皆携孥来。刘夔乃豫之腹心。本谓蜀可图,既不得逞,度玠终不可犯,则还据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
  自是不妄动。”这段战事,在2003年出版的《徽县志》人物部分“吴玠”中也有白话直录。因为仙人关大战功绩,吴玠官拜检校少师、奉保宁军节度使,吴璘从防御使升任定国军承宣使,杨政以下均有升迁。吴玠在河池与金兵对垒近十年,在加强战备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进行官员人事改革,精减财政支出,开拓赋税渠道、增加收入,为战和守都作准备,最后逝世于仙人关。吴玠在河池期间的种种举措,既有力地抗击了金兵南下的攻势,保卫了偏安江左的南宋朝廷和西蜀的安全,也发展了河池当地的生产,维护了地方治安,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在绍兴九年,吴璘升任都统制,不久又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秦州知州。这一年吴玠因病去世。当时宋金对峙的局面有所缓和,金国归还了河南、陕西的部分。有人提议把河池周边的兵力分开由三人统领,把守卫四川北面的各支军队全部移到陕西。吴璘坚决反对,说金人反复无常,不可相信,恐怕以后会有变卦。现在我军如果移到陕右,蜀口空虚,敌人如果从南山拦截我们陕右军队,直捣蜀口,我们不战而被动了。应当靠山为营,控制要害,逐渐图谋收复。在吴璘的坚持下,宋军没有撤兵,在河池南北各地继续重兵防守。
  不久,胡世将以四川制置暂时代理宣抚司事身份来到河池,吴璘去见胡世将时陈述意见:“金军大兵驻扎在河中府,只隔大庆一座桥,骑兵疾驰,不过三五天就可到达川口,我们军队远在陕西,仓促间难以集中追击,关隘没有修整,粮草断绝,这是非常危险的啊。”当时南宋朝廷沉醉在暂时的和好之中,打算废除仙人关防守。听了吴璘的话,胡世将也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应当对外巩固和好,对内准备守卫。现在兵力分散,应该让陕西和四川相接应。最近有情报得知撒离喝秘密计划说:‘要入蜀不难,如果宋兵弃陕西不顾,三五年我一定来主宰它,道路我已经熟知,顺便取四川。’敌情这样,万一是真的,那么我们就要为战争准备,仙人关不能立即废弃,鱼关仓库也要积储粮草。”于是,吴璘只带了三队警卫兵力回到秦州,把大军留下守卫阶州、成州的山寨。随后,胡世将正式任川陕宣抚使,把宣府使总部设置在河池。
  绍兴十年,金人果然违背盟约,战事再次发生。圣旨令吴璘节制陕西各路兵马。金将撒离喝渡过黄河进入长安,逼向凤翔,陕右宋军被隔在敌后,远近震动。当时杨政在巩昌,郭浩在陕北延安一带,只有吴璘跟随胡世将在河池。胡世将急忙召集各个将领商议,只有泾原的统帅田晟和杨政同时到达,参谋官孙渥说河池不可守,想退守仙人关。昊璘厉声斥责孙渥说:“说这种懦弱的话,让军队灰心泄气,应该斩首!我请用全家百口人性命做保证来破敌!”胡世将很赞赏,指着所住的帐篷说:“我誓死要守在这里!”于是派遣孙渥到泾原去,命令田晟率领三千人迎击敌人。吴璘又派遣姚仲在石壁阻击,在这里打败了敌人。
  此后胡世将、吴璘等将领先后指挥宋军在扶凤百通坊、剡家湾、腊家城等地与金国将领鹘眼郎君、撒离喝、胡盏等交战,吴璘创造了奇特的战略战术,大败金军,就在前线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由于奸臣秦桧主政朝廷,圣旨令胡世将、吴璘他们班师,英雄们仰天长叹,最后竟是撤兵割地的结果。
  绍兴十二年,吴璘前往朝廷。绍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六年,吴璘职务不断升迁,已经是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一代名将了,他多次提议、上疏,强调河池一带地区的重要性。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又一次背叛盟约,发动进攻。这一年,吴璘官拜四川宣抚使。秋天,金主完颜亮率兵渡过淮河,吴璘派遣合喜为西元帅,带兵扼守大散关。当时吴璘已经年迈多病,乘坐小轿上阵指挥。后来统领王之望上书朝廷,陈述吴璘身体状况,指出一旦昊璘去世,四川形势危急,请求调吴璘的侄子、京襄统帅吴拱来接替吴璘,以协助西部军队。上了五次疏,均无回音,想必又是奸臣秦桧从中作梗。吴璘身体衰弱,但还是重上仙人关戍守。
  绍兴三十二年,吴璘派遣部将姚仲、王彦、李师颜和儿子吴挺,在各地与金兵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各有胜败。在德顺瓦亭之战中,吴璘亲临德顺城下,城中军民深受鼓舞,一片欢呼,士气大振。吴璘整治战具、农具,整顿纪律,做好抗敌准备。战斗一开始,宋军人人奋勇争先,取得一次大捷。吴璘又亲自安抚民众,恢复城市秩序,老百姓夹道欢迎。吴璘随后又回到河池。
  南宋绍兴三十多年间,吴玠、吴璘兄弟和宋军其他将领驻守河池及周边地区,与金军展开多次战斗,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中,河池山水以及驻守在这里的宋朝将领们,艰难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坚守住了蜀中门户,使南宋朝廷得以苟安若干年。出现在《宋史》中的若干个河池字眼,是今天徽县在历史上耀眼的光点,是每个徽县人值得自豪的文字。
  曹友闻青野原(阳平关)抗蒙考注
  曹鹏雁
  一、时代背景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的陇右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军事背景,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1127年金灭北宋以后,沿礼县盐官、秦州天水乡、平南镇亦即西汉水上游至西秦岭一线以北地区首先被女真族大金国占领,此一线以南地区仍为南宋辖地。此后大金国向南对今陇南地区和陕南及四川地区多次用兵,因此陇南一带百余年里兵祸不绝。在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中,中原地区涌现出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英雄,陇右地区则有王彦、刘子羽、吴玠等民族英雄。1141年11月宋金议和,金取得了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土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06年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蒙古又多次发兵长城以南,南宋、金、西夏、蒙古四方军政势力之间展开长期拉锯战。蒙古国西征军于1227年灭西夏,东征军于1234年正月联宋灭金。此后由于南宋毁弃宋蒙合约,攻占洛阳,意欲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失地,致使宋蒙正式大规模开战。一直至元朝建立,蒙军大举进军南宋时,陇右地区当其西路要冲。由此,陇右地区再次涌现出一系列抗蒙英烈,其中,曹友闻、曹友万、曹友庆、曹友谅等便是其中之一部分。
  南宋“毅节公”曹友闻及弟兄们的生平及抗蒙事迹在《宋史·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曹友闻传》《元史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汪世显》《元史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徽郡志》《徽县新志》《徽县志》《巩郡志》《全陕通志》《中国通史》《宁强县志》等史书里均有相关记载,但版本之间有个别差异。
  曹友闻,字允叔,(注:《徽郡志》作光叔,为字误。)宋同谷栗亭(今徽县栗川)人。北宋开国元勋鲁国公武惠王曹彬第十二世孙(允字辈)。少年时即有大志,与二弟曹友谅千里寻师访友。宝庆二年(1226)中武进士,授绵竹县尉,后改任天水军教授(《宋史·地理志》注:天水军,隶利州路。)绍兴初,秦州陷落于金,宋金分置南北天水县。南宋《方舆胜览》:“铁堂山(峡)在天水县东五里。”铁堂峡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与平南镇之间。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南赴同谷时曾经此峡。1130年正月,金军曾攻略天水县,1135年宋川陕宣抚使吴玠派吴璘、杨政由天水县北伐秦州。1139年宋廷对金主动议和,吴玠宋军迫令南撤,秦州再次失陷。嘉定元年(1208)南宋为加强天水关地区的军事防务,升天水县为州级军事建制的天水军,十三年(1220)隶成州,辖西汉水以南地区。《元史·地理志·成州》:“.至元七年(1270),并同谷、天水两县入(成)州。”由此说明南宋所辖之天水县在今秦州区天水镇,宋元时期的天水县为成州所辖,即今天水镇而非今天水市秦州区。)
  二、主要事迹1227年至1236年间,蒙古西征军向甘肃东部的巩昌府等处进军,所过州县或战或降。相关史料对曹友闻的抗蒙事迹记述如下:
  当时天水城被蒙军所围(约为1227-1230)。因为1227年7月,成吉思汗西征时病死于六盘山(今天水市清水县哈里川行营),3日后西夏请降未许被灭国。依据前面所列史料及相关史料也可推知,此天水军城并非天水市秦州城,为今小天水镇土城。曹友闻单枪匹马深夜入城,与天水城守御张维组织兵民坚守城防。蒙军退去后,制置使大人特意制作了一面旌旗,上书“满身胆”表彰他。1230年8月蒙军再犯天水,曹友闻捐家财招募了五千忠义之士,制置使李埴(音zhi)令他统帅人马扼守仙人关(在徽县东南70里虞关乡,沿嘉陵江西岸南下约十里,穆坪村西南)。且行且战,前军统制屈信率军夺回了被蒙军掠去的四州人畜。至秦镇(疑为今陕西勉县秦家坝),又派左军统制杜午迎敌。兵退后,李埴命令曹友闻部镇守七方关(在康县云台镇白马关东五里的大山岔)。
  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太子拖雷带兵借道宋所辖的兴元府(汉中地区),经秦岭南侧向北意欲攻占金占据的关中地区。因宋军曹友闻部闻讯烧毁连云栈道(今凤县留坝县境内),兵至大散关(在宝鸡西南的秦岭山内)受阻。蒙军改经两当县南出鱼关(今徽县虞关)攻占宋军驻地武休(今陕西留坝武关河)、兴元等地。又攻破七方关,进军至沔州(治在驿安,今略阳县)的金牛镇(今宁强县大安镇)、大安军(今宁强县唐渡乡擂鼓台)。10月从嘉陵江的木皮渡口突出于何进军之后。何进战死,蒙军长驱剑门关。曹友闻与弟曹友万各率部下翻越毡帽山(略阳县西北九股树村南帽儿山),到达青蒿坝,两军交战于白水江中游(徽县大河乡及略阳县一带)。蒙军撤退后,制置使命曹友闻驻守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后又继领天水军。
  1232年7月,蒙军再次攻陷凤州(州治在今凤县龙口镇),进攻河池(徽县),兵至同谷(成县),被曹友闻协同王汉臣、张祥用谋所大败,并收复了河池等失地。
  宋理宗端平初年(1234),曹友闻又派曹友万与忠义军(今成县)总管时当可分兵于碎石头、青蒿谷,与蒙军大战数场。制置使为其请功,曹友闻被破格提拔为承务郎,全权节制天水军。后来蒙军又进犯西和、阶州(武都),曹友闻联合友军,命令陈庚、曹友万、曹友谅作前锋督战,围遂解。制置使赵彦呐让曹友闻统领利州(广元市)兵马,驻守石门(留坝北石门子),控扼七方关。
  1235年,蒙军攻克武休关(留坝武关河)进入沔阳(略阳),利州路(唐宋时行政区划,辖今凤县至广元市一带广阔地域)提刑官高稼战死。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屯守青野原(《徽郡志》等注:在徽县东南70里花屏山之阳,古屯田坪,今嘉陵镇通天坪)被围。曹友闻告诫部下:“青野原是进出蜀地的咽喉要道,绝不可轻视。”于是派曹友万领兵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直达九股树(在略阳西北、仙人关南。个别书籍误写为六股株),数战有功。曹友万又带兵奔袭青野原,曹友闻也赶来增援,三军合力遂解围。上司又特封曹友闻为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兼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
  蒙古军再一次攻破沔州,直捣大安,曹友闻又协同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至鸡冠隘(《徽县新志》等注:徽县东南60里鸡冠山之南,下有平原,宋称鸡冠隘;县东南70里为花屏山,山势环列如屏,山麓为青野原、屯田坪)。王进占据阳平关(在宁强县阳平关镇黄家坝)、曹友闻登上溪岭排兵布阵。与王刚、陈庚、时当可等在青野原、阳平关一线全力破敌。此役后,宋廷加封曹友闻为眉州(四川眉山)防御使。依旧任左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任沔州驻扎,关外(剑门关以北)四州(即利、凤、成、西和州)安抚使,全权负责沔州事务,节制本府兵马。其弟曹友万被授于同庆府(成州州治,今成县)知事,四川制置使帐前总管,总管忠义军,节制屯戍军马。在黄仙(疑为成县黄渚关镇,此处北通天水军之天水关,当时为由陇入蜀要道之一)驻扎,专门与沔州、利州两司负责关外防御。
  1236年秋7月,蒙军阔端部50多万人经沦陷后的河南、湖北西趋汉中兴元府,又向西南进攻凤州曹友闻军扼守的仙人关(徽县虞关西十里东崖)、利州路,意欲南下入蜀。蒙军首先击败驻守武休关的李显忠部,又深入到兴元,企图深入大安。制置使赵彦呐向曹友闻一日七次求援,曹友闻分析敌情后认为兴元府在平川地带,无险可守,阳平关一带为敌入川必经之路,遂派弟弟曹友万、曹友谅率军疾驰鸡冠隘(另据《宁强县志》注:鸡冠隘在宁强县阳平关南之鸡冠山),遍插旗帜,以示坚守。又派精兵万余趁夜渡江前往流溪(在今宁强县曾家河乡北,嘉陵江东岸,阳平关北)设伏。敌至,曹友万身先应战,与敌将八都鲁、达海的万余军往来搏杀。箭石如雨,曹友万身中数创。曹友闻派选锋军统制杨大全(天水人,叙州守将,1242年战死。其弟杨大渊当时为阆州总兵,1258年11月为保全军民性命投诚于蒙古政权,天水杨姓人至今立庙祭祀二人)、游奕军统制冯大用,引本部在东菜园(待考)击敌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西和神劲军总管赵兴率军出水岭(宁强县烈金坝乡西的分水岭),击敌中队;天水军总管陈庚、安边军总管吕嗣德率所部在龙泉头(待考)出击敌前队。曹友闻亲率精锐三千,疾驰仙人关下,先派保捷军统制刘虎率领敢死队五百人冲击敌前军,未能奏效。又将三百骑兵伏于道侧,令刘虎部下再次偷袭。曹友闻率军在大雨中进入龙泉头地区,曹友万部五更时分冒雨出鸡冠隘,内外夹击。两军殊战,血流二十余里。宋军一向以棉衣为甲,一经雨淋,沉重不利战斗。天明时分,蒙古援军来的更多。汪世显部汉人铁甲骑兵将曹友闻部团团包围,曹友闻仰天长叹:“此殆天呼!吾有死而已。”边战边骂,又杀掉战马,以示血战到底。曹友闻、曹友万、曹友谅弟兄皆战死于青野原杨家地(徽邑人之说法),宋军全军覆没。蒙军于是长驱直入四川。
  消息传至京城临安(杭州),宋廷追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从四品上阶文散官职称,多数志书记“大中大夫”系笔误)。赐庙号“褒忠”,表彰其忠义,赐谥号“毅节”。两个儿子被封为承务郎(25级文散官),女婿被封为迪功郎。曹友万被追赠为“武翼大夫”,谥号“忠节”,两子被封为成忠郎。
  三、相关记载
  曹友闻在青野原、仙人关、阳平关抗蒙的事迹,还有以下史料记载佐证:
  《元史·本纪·第二·太宗》:“.八年秋7月,(太宗)率汪世显等入蜀,取宋关外数州,斩蜀将曹友闻”。即1236年7月,蒙古国太子阔端(后来的元太宗)偕同巩昌府汪世显部降蒙汉军与宋军交战,曹友闻等战死。
  《元史·列传·第四十二·汪世显》:“.及阔端至城下,世显以城降,祈活数万人。即从南征,断嘉陵,捣大安。田杨诸蛮结阵迎敌,世显以轻骑驰扰之。宋曹将军潜军相为犄角.黎明,大军四合,杀其主帅,入武兴,遂进资、普.”。汪世显,字仲明,大金国巩昌府盐川(漳县)人。在大金国任镇远军节度使,巩昌府便宜总帅。1235年11月,蒙古皇子阔端兵围陇西城下,为保全军民性命,汪世显献城投降了阔端。此后汪世显继任原职,随蒙古军南征四川。1236年7月,所率汉军参与了与宋军在青野原、阳平关一带的恶战,致使曹友闻全军覆没。他与曹友闻是生前友好,曾以名马赠友闻。1237年夏,汪世显大军因军中流行痢疾,从四川北撤经过战地,感慨而言:“蜀曹将军真男儿汉也!”亲自进行了祭祀。其次子汪德臣(又名田哥、田帖木哥,《徽县志》有记载)于1258年11月随(宪宗)蒙哥南征四川,在大获山劝降了宋阆州总兵杨大渊(兄杨大全,天水人,皆仕宋)。
  《宁强县志》对曹友闻的这次抗蒙事迹概括为“曹友闻阳平关之役”,捐躯时间为1236年9月28日。曹友万9月29日战死于龙门(阳平关之龙门洞)。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概括为:阳平关之战——宋蒙战争重要战役之一,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攻四川,宋将曹友闻率军迎击于阳平关,力战阵亡。陇南地区由此沦为蒙古军辖地,蒙古军继而长驱入川。此后南宋丧失蜀道天险,制置使赵彦呐退守川东山区。为保长江门户,南宋启用余玠主持蜀境军务,以广修城堡之法与蒙对抗,一直呕延至1279年钓鱼城陷落战事乃终。
  《中国史纲要》(伯赞主编下册)记载为: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兵由汉中向四川进攻,南宋守将在大安军的阳平关顽强抵御,终以众寡悬殊,全军壮烈牺牲。蒙古军占领了剑门关以外的地方后即长驱入蜀。
  《徽郡志》载:“宋曹氏,河池人,父戍青野原,元人攻围,城陷父死。女徒步号泣潜入获其尸,恸毁而卒。敌怜之,并其父而瘗焉。乡人建祠祀之。”明嘉靖年间,徽州知州高斗南,知县任旖、知州孟鹏年在文庙建乡贤祠,为曹友闻立忠义祠于其中。
  《徽郡志·忠义·友闻传》记载:曹友万、曹友谅皆友闻弟。1227年中武进士,先后驻防天水、利州路。1236年7月战死于青野原。曹友万号“忠节”,墓在栗亭曹家沟。今尚有曹姓居住。
  《徽郡志·祀典志》:乡贤祠……祀宋都统制曹友闻……
  《徽郡志·舆地志》:青野原,县南60里,曹友闻与元太子阔端战败死地。
  《徽县新志·兵防志》:鸡冠隘,鸡冠山之阳。宋曹友闻兄弟戍兵于此,居人相传杨家地即友闻战殁处。
  《徽郡志·建置志》:忠烈祠,俗称吴王庙.前建五贤祠,祀宋曹友闻、刘子羽……
  四、后记
  关于曹友闻的抗蒙事迹,史书上详细而确切的记载有七次,分布于秦州区南部、西和、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武都及陕南的凤县、略阳、宁强、留坝一带广阔地域。曹友闻因为时任南宋利州路御前诸军统制,全权负责剑门关外抗蒙军防事务,因此其抗蒙事迹也就不限于一时一地。但其中最大最惨烈的搏杀为1236年7月发生在青野原至阳平关的战役,其主要战场按古今地名对照和考证,与位于嘉陵江以东的陕西省宁强县对应性较大。甘肃的史志家将其命名为曹友闻青野原仙人关之战,陕西与国家相关史书大多命名为曹友闻阳平关之役。由于历史已经久远,一些地名至今存在争议。如对于鸡冠山、鸡冠隘,徽县人及其志书认为在今嘉陵镇通天坪古屯田坪地区,故其倾向于青野原仙人关之战说;宁强人认为在阳平关之南的鸡头山,故其倾向于阳平关之役说。
  “栗亭山色凤鸣冈,南宋季年作表式。
  道车师儒卒为将,一战再战贼皆北。
  允文允武业非常,力竭捐躯只报国。
  电光石火一寓形,鸿毛泰山衡自则。
  太上立德兼立功,后世称述哪可得。
  白水江头隐伏骑,鸡冠隘里失佐翼。
  大厦将倾一木支,丈夫毕命衔须黑。
  但看墓上多榛棘,愤气犹能呼杀贼。”
  (嘉庆版《徽县志·艺文·谒曹忠节公〈友闻〉墓》〈清人诗〉)
  同谷栗亭人曹友闻是继吴玠之后又一殊死捍卫汉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由于吴玠父子经营陇右地区达七十余年且抗金取得大胜,故而其功业在历史上多受颂扬,其声名在今日的陇南地区尤其在徽县家喻户晓;曹友闻弟兄虽捐躯抗蒙,但因为仕宋驻守陇右仅十二年,故而其声名影响远没有吴氏父子显赫。然其业绩历史上一直受政府与乡人的立祠祭念,只是近代以来由于祭祠被毁,他才被邑人们有所遗忘了。但无论如何,他们弟兄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是徽县人的骄傲,他们弟兄的舍生忘死、壮怀激烈,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
  民国“徽县战役”与习仲勋“两当兵变”
  曹鹏雁
  在徽县党校前院的花园边上,曾遗存有六块刻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十月十日的民国烈士墓碑。这些墓碑是为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1931年9月“徽县战役”中14日阵亡于城西周(州)主山的列兵陈志礼,16日阵亡于城东东岳山的王子玉、马建堂、仇得胜,副班长王善述以及第三旅新兵营××华等人刻立的。正是“徽县战役”半年之后一营与二营之间的换防,为习仲勋等人发动“两当兵变”提供了有利机会。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任命杨虎城为“讨逆军”十七路军总指挥。十七路军第三旅旅长马青苑战后被杨虎城任命为西安警备司令。3月,蒋介石委任河州回军头目马廷贤为“讨逆军”十五路军总指挥,以牵制和削弱冯、阎联军力量。马廷贤借机先后攻陷武威、永昌、民勤、卓尼、盐池、海原、固原、隆德、定西、天水。5月12日,马廷贤在天水自称“西北回民联军”总司令,6月又在天水成立“甘肃联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兼陇南路司令,编所部为三军,分驻陇南14县。8月4日(农历闰六月初十),制造了震惊国内的礼县屠城事件。
  为了遏制马廷贤回军在陇南的势力,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陕西警备师的唐嗣同第三旅第二团曹润华部奉命由宝鸡来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徽县驻防,团部设在徽县。其中王德修的一营驻防凤县双石铺、两当县杨店,杜子材的二营驻防徽县、成县。
  据《徽县志》“马青苑围剿曹润华”一节记载:“曹润华原系陈贵部下,得知陕西警备一师师长马青苑杀了陈贵,心中不服,遂不听调动。马青苑以此为由率部来徽,欲消灭曹团。第一旅旅长韩世本派人送信给曹,曹即联合驻防成县的杨竹松第一团坚决回击马青苑。9月中旬某日夜晚12时,马青苑率兵包围了曹润华驻守的徽县城,占领徽县城北郊吴山制高点,用机枪向城内扫射。拂晓,马部呐喊冲杀直逼城下,曹部用沙包堵住城门,坚守不出。对射少顷,曹部不支,即开南门而逃。马部紧追至东南芋子滩,东岳山一带,双方混战七昼夜,伤亡百余人。曹润华兵败离徽后马青苑部获胜入城,在西河坝唱戏10天,以示庆贺。”1971年冬季,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社在石碑沟堡子山背后(东面)修水平梯田时,挖出了足装两大车的人骨,根据当地老年人的经历与此证据,充分证明这次战役确实发生过。
  1932年1月,杨虎城为防四川军阀杨森、邓锡侯同甘肃保安司令雷中田合谋染指西北,派马青苑率陕西警备师进驻天水。陕军驱逐此前已收复天水的川军黄隐部之后,马青苑兼任陇南绥靖司令,收编了原“甘肃国民军司令”马廷贤的残部。马青苑在军队整编和调派问题上与杨虎城逐渐产生矛盾,9月初,马青苑经蒋介石引诱叛杨投蒋。
  1929年到1930年秋,中共陕西省委按照党的指示,秘派李秉荣、李特生、习仲勋三人到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开展兵运工作。1932年4月初,团长曹润华命令警备一营与二营换防,欲调一营进驻远在西南山区一百余里外的甘肃省徽县、成县一带。一营官兵大多是陕西邠(彬)县、乾县、蒲城、礼泉、扶风籍人,换防徽县将使他们离家更远,士兵由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营党委欲借机发动兵变。4月2日,习仲勋、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利用部队换防带来的有利时机,率领全营200多人起义,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两当兵变”。今两当县“两当兵变”纪念馆展示的1956年11月6日习仲勋给两当县人委文化科副科长虎志道的回信中说:“我这个营原驻陕西凤县双石铺、杨家店子一带,三二年春奉命移防甘肃徽县(团部在徽县),原计划到徽县后起义,行至两当,因为士兵的革命情绪十分高涨,遂于当晚十二点举行兵变。”
  1931年9月,马青苑在徽县围剿曹润华时,曹润华团一营一连的这些陕籍士兵参加了对马青苑的反击,许多士兵在曹马的内讧冲突中牺牲。加之当时陇南艰苦的生活环境,次年4月曹润华命令警备一营与二营换防时,那些幸存下来的年轻士兵自然不愿再来陇南,这种抵触情绪正是直接促成一营士兵在习仲勋等人领导下成功发动“两当兵变”的主观条件。当马青苑叛杨投蒋事件发生之后,曹润华当初反击马青苑的“徽县战役”在陕军方面就体现出了“正义性”;相对于参与“两当兵变”的那些“叛军”来说,“徽县战役”中牺牲的士兵自然就成了陕西警备师一营一连死得其所的“烈士”。因此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有人为这些“烈士”敬立了墓碑,但这些墓碑由军方还是地方所立目前暂无从知晓。
  附:现存于徽县党校前院的民国“徽县战役”陕西警备第三旅烈士碑(近期搬至县文化馆院内存放)
  1.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徽县战役九月十四日阵亡于周主山列兵陈志礼烈士之墓陕西扶风县东北乡大苏村人年二十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2.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徽县战役九月十六日阵亡于东岳山列兵王子玉烈士之墓陕西蒲城东乡石杨村人年二十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3.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徽县战役九月十六日阵亡于东岳山副班长王善述烈士之墓陕西蒲城东乡石杨村人年二十二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4.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徽县战役九月十六日阵亡于东岳山列兵马建堂烈士之墓陕西邠县南乡史家村人年二十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5.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一连徽县战役九月十六日阵亡于东岳山列兵仇得胜烈士之墓陕西乾县东乡高庄人年十九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6.陕西警备第三旅新兵营徽县战役九月十日阵亡于东岳山列兵××华之墓陕西××县××乡××村人年二十九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立石
  其余墓碑因碑面朝下,文字暂时未能看到。
  地下党北山游击队突围始末
  吴迎春(口述)李树德(整理)
  一九四九年,实在不平凡。
  全国大解放,徽县解放忙。
  1949年8月2日天水解放,8月27日汪川、大门解放。这两个镇子于1946年划归徽县。8月26日,兰州解放。马步芳和儿子马继援赴宁夏。甘肃省政府成立,张德生任省委书记,甘肃地下党负责人孙作宾作秘书长,高建君任组织部长,但不见人面。问之则曰:尚在徽县北山游击队。即派甘谷地下党员黄正以卖草帽子为名,口头传答在10月3日突围之命令。由吴建威游击队长作指挥,吴治国、高健君当政委。游击队有昊建威1949年所领导的30余人,张有锡领导的县大队30多人,古历七月初五逃出被天水警务司令部徐希孟围剿的伏镇地下党员姚承祖、高伯峰、周冠军10多人,窦英杰领导的峡门镇自卫队10多人,荔都堂领导的榆林镇自卫队10多人,罗青山领导扯板工人5个人,总计一百零三人。山中条件太差,每天不敢生火做饭,敌人在山林中大树上用藤条编方形哨楼,白天不敢行动,全靠晚上转移,吃的冷食,喝的冷水,有的体子差的队员病死,意志不坚的队员偷跑了。
  最后,10月3日突围时仅剩83人。我现在能忆出名字的除上述已提名的11名领导人之外,还有:吴迎春、汪本元、山森、单金山、凌俊峰、白国珍、褚如杰、张楚珍、吴国学、贾得玉、申忠秀、王绳武等等。山中分散往,彼此联系。这些人昼伏夜出,好不容易才爬上封锁线白蜡峡火柴场,正是太阳探出山的时候,敌人约一排人站队正在听头目训话。几个主要领导商酌了一下,吴队长安排:“冲”,乘敌人不防,乱枪齐发。不向敌人打,朝天乱打。喊声要大,以吓跑敌人,我们安全通过为目的。不出所料,当我们喊声枪声交织在一起时,山响谷应,杀声震地。敌军误以为解放军冲杀过来,慌忙逃窜,连步枪都来不及取就跑进山林藏身。我们几十人顺利通过封锁线,未发生枪战,所以无一人伤亡。但是在我们离敌人五六百米之后,敌人才醒悟过来,见被围得是“土八路”游击队,才追上来,也乱打枪,佯装慢起。就在这时,解放军的巡逻队听见枪声,误以为是他们的另一支巡逻队和敌人遭遇,赶来支援。正逢我们有难,问明情况,放我们进入解放区,去娘娘坝团部登记,由他们去对付追杀游击队的敌人。敌军一见真的解放军,被吓得再次逃进林中,我人民解放军也未追杀,故未伤一人。这就是白蜡峡突围的实况。
  我是跟张有锡进北山游击队的,自始至终未离队半步。当时已快10点了,心安下来,肚子也饿了。安全了,腿软了。坐在路边草地上休息时,吓跑敌人的游击队骑兵10多人已赶上来了,问明了原因,他们每个人的干粮都拿出来让我们吃。高健君代表大家感谢了解放军,吃馍时,全是只掰半块,给其它同志留半块,显出了同志间的友爱。
  我们慢慢的前行,忽然来了两个军车。车前面驾驶室引路的就是原先那位不报名的巡逻队长,把我们很快引到了娘娘坝团部,每人一大碗米饭,半碗红烧猪肉。炊事班长解释说:“首长指示,不要吃的过量了。”这一点大家都理解,是关心我们。这晚睡的特别香甜,大有“春眠不觉晓”之感。
  第二天早饭后,团部给每人发张纸让填写简历。第三天早上宣布。“凡念到名字的暂留部队,协助我们打进军徽县的路线,没叫到名字的队员一齐上天水。”宣布毕,我们因归心似箭,四十公里路一日就赶到天水地区报到。地委领导亲自来握手接待:“同志们辛苦了!”这是多么的荣耀,我们几乎又流出幸福的泪水。1949年8月27日,徽县人民政府在刚解放的汪川镇(今属天水)成立,周冠军任县长。同月,中共徽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徽县委员会,葛维西任书记,驻地仍在汪川镇。
  1949年12月4号,徽县城解放,徽县县委、徽县人民政府从汪川搬至县城。1950年春,吴建威任公安局长,并调凌俊峰、罗青山、褚如杰、申忠秀去公安局工作,张有锡任司法局长,姚承祖任组织部长,单金山任汪川区长,白国珍任汪川区书记,汪本元任江洛区局长,高伯峰任江洛区书记,山森任永宁区长,荔都堂任榆树区长,高健君上兰州赴任,吴治国任武都地区专员,窦英杰去武都军分区,我留天水分区。其他人员全编制在县大队,贾得玉任大队长,无一人退伍。虽是供给制,月薪两万六千元折合现在二元六角,但心情愉快。
  徽县中学生参加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片段回忆
  姚惠祖
  1950年6月25,美国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接着,又把第七舰队派驻中国台湾地区。9月15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同时,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派飞机轰炸中国的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等地。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保卫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中国政府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从此,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运动。徽县中学的学生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投入了这场爱国运动,并在运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我作为当时徽县中学学生、校学生会副主席、甘肃省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对当年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部分活动的情况尚能回忆二三。
  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认识
  解放初期,由于受敌对势力反动宣传的影响,不少人有恐美思想,认为美国有原子弹,中国打不过美国,中国参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等等,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作战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徽县县委领导多次召集学校有关领导及师生亲自布置任务,安排宣传活动。按照县上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学校组织有教师、学生参加的宣传队,多次走上街头和部分乡镇,以演唱革命歌曲、扭秧歌、表演秧歌剧、挂图讲解、宣传《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刊登的有关新闻、文章等多种形式,达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提高认识、坚定决心的目的。
  一是认识中朝两国的友邻关系。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如果朝鲜被美国占领,唇亡齿寒,战火就会进一步烧到中国,我国就会再次受到战争破坏,人民就会遭殃,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所以我们只有坚决进行抗美援朝,才能保家卫国,绝不能让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踏上祖国神圣的领土。
  二是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中朝两国抗击美国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三是认识打赢这场战争的客观条件。美国从美洲来到朝鲜作战,路途遥远,运输线过长,物资、兵员供应困难很大;而中朝两国军队在自己家门口对敌作战,各种供应及时,为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认识打赢这场战争的主观条件。所谓“联合国军”是美国欺骗和强迫有关国家拼凑而战,他们不愿为美国打仗当“炮兵”,虽然装备先进但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贪生怕死,必然要打败仗;而中朝两国军队是为反对侵略保卫祖国而战,目的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勇敢,不怕牺牲,必然能打败敌人。
  五是及时宣传报导战况。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歼敌22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的各个时期、各次战役、战斗取得胜利的事例进行宣传,用事实证明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是能够被打败的。总之,徽中师生的宣传活动,对提高群众抗美援朝的认识,统一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斗志,动员全县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发召开座谈会声讨美国侵略者的罪行
  同学们经过学习、宣传活动,自身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政治觉悟普遍得到提高,爱国热情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徽县委员会驻徽中专职干部田本浚的积极支持下,同学们于1950年11月中旬的一天,自发组织召开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拥护党和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共40余人,现在回忆起名字的有李如珍(共产党员、学校团支部书记)、郭效仪、姚惠祖、骆全中、马守仁、山芳、郭永清、刘博学、高晋岳、杨廷璧等。李如珍主持座谈会,同学们发言热烈,内容大体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愤怒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轰炸我国边境城市的罪行;二是坚决拥护我国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表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积极报名,要求参军参战,当场报名者有十四五人,我也是报名者之一。会后,田本浚同志总结发言,表扬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在国家还没有号召在校青年学生参军的情况下,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和决心,用来激励自己,安心学习,努力读书。将来国家如有召唤,一定会积极支持同学们的爱国行动。
  响应祖国召唤踊跃参军参干
  为了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加速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招收在校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深受教育的徽中学生,热烈响应祖国号召,积极报名参军。从1951年1月至7月(我在校的7个月内),参军学生共有三批10余人。这些人参军后,有的被选送到各军、兵种军事院校学习,有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分配到部队机关工作,有的则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2月下旬开始,国家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徽县批准骆全中、杨生春、梁鸿弟等三人入伍,1951年元月6日召开欢送大会,并于县城西门外体育场合影留念,次日送天水市集中,后来经天水火车站乘火车去西安统一分配。当时我在天水市参加全地区青年团员基层干部学习,目睹了欢送盛况。
  1951年4月4日,主要招收地方武装干部,县上共批准5人,他们是姚守义、杨全德、贺尚志、田井畴、秦珠。4月6日送天水市集中,经天水军分区审查、体检后只批准姚守义、杨全德二人入伍,经两个月短期培训,二人分别被分配到天水军分区干部科和宣传科工作。
  1951年7月,国家再次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这一次声势更大,动员更充分,报名也积极踊跃,欢送也热烈隆重,我带头报了名。县上共批准8人,他们是姚惠祖、张益敬、刘博学、郭永清、王希孟、梁忠孝(现名梁华)、岳廷才、马宝珍。7月15日,参军的同学披红戴花,骑上马,被簇拥着巡游四街,然后在政府院内(文庙大殿前)参加全县各族各界欢送大会。家长也胸戴红花被邀坐在台前,到会者数千人。县上领导讲话,对光荣参军同学的爱国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参军后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代表参军的同学在大会上表了决心,作了保证,大体内容为:“在国家存亡的关头,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最前线,参军后绝不辜负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希望。一定要服从分配,听从指挥,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军校要努力学习军事技术,上前线要英勇作战,绝不给徽县人民丢脸。”会后,在县城西门外体育场与县委、政府领导和各族各界代表合影留念。学校的女同学亲手绣制了慰问袋,装入牙膏、牙刷、香皂等慰问品送给我们。7月16日,由专人护送乘车离开徽县到天水报到。第二天,在天水市青年北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司令部”院内检查身体,填写登记表。天水地区参军的青年学生一部分被送往兰州待分配,一部分去西安。徽县参军的八名同学有5人分配去兰州,我和郭永清、刘博学三人分配去西安。由于宝天铁路不通,我们去西安的100余人取道华双公路。于18日分乘5辆卡车,高唱革命歌曲,在沿街干部群众高呼口号的欢送声中离开天水市,下午到达徽县,当晚徽中学生举办文艺晚会表示欢迎。19日,途径两当县时同样有大批干部群众夹道迎送。20日早晨,由宝鸡市乘火车到达西安,当日在接收站由各军、兵种有关单位先后按分配名单点名接走参军青年。徽县有两名同学分配到空军,其中一人学习通信,一人学习地勤。我们一行30余人,被带到长安县杜公祠驻地后才宣布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按大队、中队、区队、班的序列编入各班,从此过上严格的军事生活。该校已有1951年1月招收的600余名青年学生在此学习,在我们到校的10多天内,又有西北五省和广东省的600余名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其中有女生100余人,编入原有的女学员大队。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和专业学习,普遍进行了一次文化测验,我们一起100余人又被调往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通信学校”基本系学习三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志愿军部队的通信部门或部队工作,我被分配到福州军区机关通信部门任参谋。
  光阴似箭,虽然30年过去了,但我对那时同学们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运动的热情和活动至今记忆犹新。当年参军的同学在军队服役若干年后,先后复员或转业,在不同的战线上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校的同学,经过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洗礼,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在党的教育下不断成长,不少人成为祖国各方面的建设人才。
  八旬老翁郭均抗美援朝回忆散记
  朱清锋
  生于1932年腊月的郭均同志,已年过八旬,现住徽县水阳乡牟坝村李坪社。回忆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时,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在讲述中表现出了万分的激动和无比的自豪。
  1951年2月8日,作为徽县水阳公社三名应征入伍者之一的郭均,骑上大马,挂上大红花,被公社干部及亲属送到县武装部集中,当天就直接到了天水19师的部队医院当兵,被分配当了一名军医。由于他刻苦钻研医疗知识,在主治军医的指导下,经常给军人及家属看病。1952年1月8日,他被上级正式批准参加抗美援朝前线作战。过了几天,参战部队在甘谷县统一集中宣誓,做了战前动员,从甘谷火车站上货运车,经过八天八夜到沈阳车站下车。部队所有当兵的人进驻沈阳红山火车站秘密学习培训了三天,讲解了志愿军赴朝后如何打好仗、作战、掩护的基本知识,如何服从军令、自觉遵守纪律等相关内容。学习培训时战士们彻底更换了全身军装,上衣军服上的标志牌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换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随身携带的79式步枪也统一更换为51式冲锋枪。
  郭均从沈阳到入朝时在19师,师长叫罗存富。部队在沈阳学习三天后,晚上乘坐货运火车秘密入朝。当时货运车的货仓门紧闭,上车前宣布了一条纪律:不准当兵的任何人说话、喧哗,货运车快速行驶中不能暴露有拉部队的任何痕迹。列车跨过鸭绿江,到了入朝的第一个火车站太川县城,下车后天刚放亮,天下大雪。美军的飞机连续轰炸、朝地面扫射,雪亮的探照灯来回照射,让人无处隐蔽躲藏。几架美军B29轰炸机扔下两个大炸弹在身边爆炸,震得人头晕目眩、发昏发呆,走路时经常被绊倒。猛烈的轰炸使火车在地面上微微弹起、颠簸振动,车上的战马受到惊吓,乱窜不下火车,在火车上伤亡的志愿兵就有20多人。部队在无处隐蔽的情况下,快跑了十多里地到达山区松树林中,满地都是很厚的积雪,只能把雪清扫后让部队安营扎寨。部队在松树林中待命,许多志愿兵眼望天空,看见美军飞机与中国飞机在天空互相追打和抗衡,经常可看见有被击落的飞机拖着长长的尾巴从空中掉下来。当时美军的飞机从北朝鲜向南朝鲜飞行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从沈阳向北朝鲜方向飞行轰炸,双方的战斗机在天空密密麻麻的,空中翻滚,交火激战,相当激烈,对陆地士兵的进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后来得知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不光是志愿军陆军,还有初出茅庐、刚刚组建一年的志愿军空军。只经过几十个飞行小时突击训练、毫无空战经验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与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几百甚至上千飞行小时的美军一流飞行员展开了勇敢的空中搏杀。志愿军空军的杰出表现,使清川江以北空域成为令美国空军飞行员谈之色变的“米格走廊”。1951年6月,交战双方百万大军在横贯朝鲜半岛的几百公里战线上,形成对峙。
  郭均入朝后所在的部队是8505部队3营9连,一般晚上行军,白天休息。部队将雪融化成水用来做饭,用松树枝做柴火,用松树果和松油来点火烧饭,有时行军时被敌人和当地特务盯梢,如发现目标后,敌人用信号弹给敌军指挥部报信,敌军指挥部就派飞机轰炸志愿军部队。有一天夜晚,敌人轰炸他们部队五次。说来也怪,志愿军行军一般走在无处隐蔽时或遇到无路可行的悬崖边时就被敌机轰炸,第二天他们班长的军帽被敌人扫射的机枪打飞了,但班长命大有惊无险,人还好的。志愿军部队一直向南朝鲜方向行军,到了1952年3月份,过了朝鲜清川江,晚上从清川江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到了阵地。天刚亮,看见阵地对面美军尸体遍地都是,横七竖八,令人毛骨悚然。由于部队连夜急行军,志愿兵个个人困马乏,也没有顾及和害怕什么就人靠人睡着了,醒来后发现,阵地对面所有的美军尸体被清理抬上车运走了。郭均当时一边打仗,一边身背急救箱抢救受伤的志愿兵伤员,经常急救正面交锋时不幸受伤的战友,大多数战友的轻伤能被治愈,还有少数重伤的战友被转移救治,有些战友无法抢救就阵亡了。
  6月份的一天中午,班长命令郭均去打饭。在打饭的路上,美国的一架飞机跟着他扫射。他急中生智急忙跑到路边的玉米林中躲藏,但飞机在上空仍来回扫射。他思前想后为什么敌机紧追他不放,突然发现自己由于天下雨头上顶着白瓷盆,被敌机发现了,他赶紧把盆子从头顶上取了下来,用黄军装上衣把盆子包住,结果飞机找不见目标就飞走了。在打饭返回的半路上,战友们来接他。也看见敌人的飞机跟上他往返扫射了几次,班长以为他受伤了,结果他躲过了敌机的扫射,安全将饭打回,受到同班战友的称赞和班长的表扬。
  有一次,郭均在执行任务时,深入到阵地跟前的一个小村庄,看见有一位朝鲜老太婆眼睛上火,眼睛睁不开。郭均发现当地生长着许多野生的柴胡,他懂得柴胡的药用价值,于是向当地老乡要了一个大缸子,就地拔了些柴胡,截断后用缸子加水煮成柴胡水,让老太婆喝了下去,并嘱咐老太婆继续服用柴胡水,结果第二天老太婆的眼睛就好了。老太婆沿他回来的路线来到阵地,用手比划着个子有多高并找见了他,向他拱手作揖表示感谢。
  郭均1953年3月开始任副班长,作战期间带领同班战友当了三次侦查员。班里包括他有“三个俊”(张俊、刘俊、郭均),都是调皮捣蛋鬼,不好管。有一天,排长常天宝给他说:“有‘两个俊’分配给你们班,看你领导得住吗?”排长是有专门安排和考虑的,每次侦查敌人的道路、弹药库及重要情报时都派他们三个人去完成任务。他们有一次侦察到美军的三座弹药库,由于弹药库周围的岗哨布置的非常严密,因担心暴露目标,他们三人隐蔽行进到弹药库正南一华里地的树上绑了个白色信号,返回时被美军哨兵发现了,郭均急忙指挥说:“张俊(山西人)、刘俊(湖南人)你俩先走,我来掩护。”“两俊”已走了一里多路,见他没回来,估计是出事了,又返回来救他,敌人的枪弹打在郭均左小腿的皮肉上,感觉浑身稀软、腿麻没劲,刘俊背上他赶紧朝阵地方向跑,跑了没几步,敌人的枪弹打进刘俊的肋部直击心脏,刘俊中弹身亡。由于当时双方互看不清,敌人也没再继续追他们。刘俊是为救郭均而牺牲的,是替郭均而死的,郭均很伤心悲痛,命令张俊把刘俊尸体背上先走,他把三个冲锋枪背上断后,跑到两里路的大树林里,把刘俊的尸体放在一簇刺树下藏好,打了记号返回连部,把侦查情况及时向指挥部做了详细汇报。第二天,作战指挥部指挥空军按照他们锁定的目标炸毁了敌人的三座弹药库,其他的战士也冲锋陷阵。郭均和张俊的任务就是把树林里藏好的刘俊尸体安埋了,郭均悲痛欲,觉得浑身稀软没劲,痛哭了一阵才回来。
  抗美援朝战争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13日停战,停战前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美军占领了表面阵地,志愿军官兵靠着牙膏和尿液维持生命,依然坚守在坑道里。7月4日至6日不分黑明昼夜打了三天三夜,这可能是停战前美军最后的垂死挣扎吧,而且这次美军对平壤市进行了猛烈轰炸,炸毁了大桥、道路和建筑物。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上甘岭的激战,彻底摧毁了美国军队的企图;金城一役,雷霆万钧,迫使美国罢战收兵。1953年7月27日,朝鲜交战双方正式签署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停战后刚三天,上级把郭均调回沈阳学汽车驾驶技术,学习了一个星期后,又返回朝鲜开车拉货。到后来,他被留下来帮助朝鲜在平壤市搞战后恢复建设。1954年6月22日,他又回到沈阳,在大兴安岭休息到国庆节,参加了解放台湾的前期准备工作,从大兴安岭坐车开赴福建省古田县加入到机械修理厂当钳工。1955年,郭均由于政治可靠、表现良好,被党组织接纳入党。1958年国庆节,郭均被安排转业到甘肃省兰州铁路局当养路工,一直干到1962年。由于当时生活紧张,他逼迫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徽县水阳乡牟坝村李坪社务农至今,曾多年担任村赤脚医生,为村民治病就医作出了贡献。
  郭成芳的抗美援朝经历
  郭成芳(口述)黄新梁(整理)
  我叫郭成芳,男,1931年11月23日生,现住徽县永宁镇高庙村杨旮旯合作社。
  我出生在旧社会,是自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孤儿,11岁时就在泰山庙背后给三家掌柜打长工三年。1946年8月,经亲戚介绍到徽县国民党伪政府当通讯员,每月给130市斤小麦。县长刘中仁看我年龄最小,就对我说:“你太小,你先回去,等三年后再来找我。”我说我无家可归,你们留下我,给我有一口饭吃就行,你们安排干啥我干啥,你们不信就试用三个月,行了就留下我,不行我就走人,就这样我干了二年。
  因为没饭吃,1948年6月,我在国民党参议会旧址(就是现在徽县文化馆)参加了国民党兵,在国民党部队65军187师560团卫生连当了战士,并随部队去了成都,前后在成都双流跑了两个多月,成都就解放了。我是1949年9月5号随裴昌辉部队起义的,起义投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1军32师96团,属于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军长姓宗,师长姓赖(福建皖南人),团长叫顾登友(山西人),政委是孟云堂。之后,我们部队按上级命令步行到广西株江住了一个礼拜,又开到山东青岛义县练兵一段时间。到1950年10月通知全部领棉衣,发的是朝鲜人民军的军装,因为是保密的,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山东济南改编,住了两个月,全副武装。国庆节过了一个多礼拜,我是从山东义县上火车的,到丹东(安东)统一停了约四个小时开始按兵种领取炮弹、子弹、手榴弹。我是勇士部甲队班长(见徽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2月1日签发的(73)甘换字第0059801号复员证),按要求所有能随身带的东西全部带上。火车过了丹东,雪下得很大,积雪齐膝盖深,晚上八九点到了鸭绿江边的新义州(朝鲜领域),第二天部队二营姓李的营长带领我们一直赶往前线黑山洞的盘盘山,到达后等了约半小时双方就开战了。黑山洞战役是从10月24号打起一直到11月份,美军白天一直轰炸攻击,侦察部队利用狂轰滥炸机会摸进美军指挥部进行突袭,活捉了美国第八军的一名师长,一名副师长,一名作战处处长之后,美军的枪炮轰炸攻击停止了,我们就开始捉拿俘虏,一共捉了一千多俘虏,还有汽车、枪炮等战利品。之后,志愿军司令部命令我们向三八线行军,到三八线中线的平康开始打防空洞。因为战争和语言不通,见不上老百姓,前后住了半年多,从1951年冬到1952年6月,赖师长多次向志愿军司令部请战,第一次没准许,第二次答应要部队从正面攻击,战线一直拉到三八线上的平康,一直到1953年7月停战。停战后我们开始每天4个小时训练,4个小时给自己部队修盖房子,设计人员是从国内派来的,朝鲜的房子和中国房子基本一样。1954年部队开始实行分等定量供给制度,后半年开始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每个班选两名一共选18个,我是第一个选上的,每人发七发炮弹,我全部命中。我班有个叫梁中青的在发射第三发炮弹时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故障,袁永赞连长问我怎么办?说着我就小心翼翼地想办法将炮弹颠倒往出来倒,大家都很担心,当时团营级首长都在现场,经研究发现炮弹底火装置有问题,于是在训练评比中给我带了红花还奖励了一块怀表。南面是美军,北面是志愿军,我们就每天这样训练。在朝鲜参加了“黑山洞”、“平康”两个战役,小仗也经常有。我是1956年4月份回到祖国的,同时,获得了铸造着“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1953年10月25日”字样的纪念章。
  (郭成芳:徽县永宁镇高庙村农民)
  抗美援朝老战士付如清记事
  付如清(口述)马维义(记录)
  徽县从军
  付如清,中共党员,生于1926年7月28日,徽县城关镇石佛村河那社人,现年89岁。
  解放前夕,胡宗南的部队在陕西吃了败仗,有一部分急忙退到我们徽县,在徽县办了个警卫团,四处招兵,我是在去县城回来的路上被拉去当兵的。当时,把我们集中在徽县西门外进行训练,看得很严,想跑没机会,训练一段时间,来了个姓吴的团长接收了警卫团,我们被带到了四川茂县,住在一个小镇。后来把我们带到四川冠县,换上解放军服装,成了解放军战士。我们徽县去的有高义善、胡生才、周善美,还有郑庄的马秉彦,当时我们被分散了,我被分到186师556团3营机枪1连,让我当机枪手。团长叫张海峰,连长是河南人叫邢万才。
  贵州剿匪
  部队改编后,我们到了川西康定,听说原计划去西藏,但后来没去西藏,就在康定住了几个月后又开到贵州去剿匪。在贵州剿匪八个多月,我的这个立功喜报(指屋内旧镜框里的喜报)就是在贵州剿匪时得的。
  在贵州剿匪时我们住在建和县团溪乡,有一天晚上,部队接到群众的举报,说有一股土匪——其实就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躲在一个高山上的房子里,当时我是班长,连长让我带上一个班去围剿,我接到命令后,就带上我班的(12人)悄悄地来到大山上的房子前,那时土匪被我们追得东躲西藏,他们也没有吃的,天气很冷,大约是8月份,这些土匪躲在这个不大的房子里烤火,我们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人,就先把房子包围起来,做好战斗准备,我便大声喊;“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解放军包围了,要想活命,把枪放下举起手,一个一个出来。”当时天很黑,他们已饿了几天,也不清楚外面来了多少解放军。过了一会儿,他们一个个出来了,一共三十五个,除三十多杆枪外,还缴获了两挺机关枪。战斗结束后,部队上给我评了个剿匪功臣。喜报是寄到徽县城关区的,是区上组织人送到我家里的,当时区上还送了一个木制的大牌匾,上面写了四个大字——人民功臣,下方落款是:徽县城关区。这个牌匾在六几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用推刨推光做了做饭的案板。
  (老人讲到这,旁边老人的女婿说:“我们在看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的时候,我爸看着看着流眼泪了,说——‘把那看啥里,唔时候悉不操心,我地在明处,人家(土匪)在暗处,一不小心,就被人家收拾了,我们一块的有好几个就死在那里了。’说着抹着眼泪睡觉去了。”)注:方言“唔”即“那”,“悉不操心”即“非常危险”,“我地”即“我们。”
  入朝作战
  我们在贵州剿匪八个多月后,又来到河北保定,那是51年的事,在保定我们一边训练,一边准备抗美援朝,后来到了辽宁的营口,我的这个照片(指穿军装的老照片)就是在入朝前的营口照的。52年春天我们到了朝鲜。朝鲜有名的上甘岭战役,我们连参加了,上甘岭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地方,敌人投下了190多枚炸弹,山上炸得寸草不生,山头下去3米多,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前沿后防,人家(敌人)先是飞机挨密齐来轰炸,接着用机枪来扫射,这个走了(飞走)那个来了,人家轮留来打,到了晚上,照明弹比五百瓦的灯泡还亮,地上掉一苗针都能看见,这个灭了,那个亮了,人家(敌人)把我们都看清楚了,可我们不怕,白天躲在山洞里,看你乍炸,晚上出来就和他们(敌人)夺阵地,人家的弹药是用车拉,我们的弹药是用人送,路上还有人家(敌人)轰炸,光给山上送弹药的人就有一个团,弹药垒得两米多高,有时还不够用。我们连上去的时候,已是战斗的后期了,我们团的指挥部设在吴胜山,下山转几个弯走五公里才到我们的前沿阵地,战斗一打响电话就不通了,一次我们整整打了一夜,烟熏火燎土埋得眼都睁不开,啥都看不见,下来后把鱼肝油当罐头吃,眼睛才慢慢看得见。(说到这老人伤心落泪,抹了一把眼泪又说),还有一次我们连一百多人打了一夜,死的就剩下我们二三十个人,天亮了他们都撤下去,我负伤了没来及撤,就倒在阵地上死人堆里装死人,人家(敌人)来查我们装的死死的,这样在死人堆里睡了一天,连里当我死了,晚上天黑后,我乘人家(敌人)不注意爬起来溜回山洞包扎好伤口,吃了点炒面。炒面是把米炒熟后磨成面在加点白糖,每袋3斤,喝的水是从山下弄来不太清的水,洞里不敢生火,一有烟就暴露了地方,我们只能用无烟灶。我们吃了点东西接着上去又打,把人家(敌人)占去的地方夺回来,就这样我们在上甘岭上,你打来我打去地打了一个多星期,到了1953年的7月份,有一天,听说两家子在谈判,过了一两天说谈判好了,中午12点停战,那天还不到12点,人家(敌人)的飞机就不来了。
  回家务农
  停战后我们住在山区的树林里,在朝鲜基本上没有房子了,三九寒天冰天雪地的我们也住在林子里。到了1954年4月份我们回到了国内,住在河南的岁平县,住了一段时间,当时部队里人年龄有二十几的,三十几的,还有四十几的,基本上都是光棍,部队上就把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复员了,那时我35岁,就复员回来,复员时我得了一个功章,还有一个纪念章,在六几年被娃娃弄丢了。后来娶了个老婆,没生娃就喂养了个女子。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给女子招了个女婿,就这样过日子。
  1986年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参战将士情况记述
  杨书荣
  一、起因
  我国与越南是邻邦。毛泽东、胡志明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建立起了同志加兄弟式的睦邻友好关系。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等先后去世,越边防军不断对我云南、广西边民进行枪击炮轰袭扰,并不顾我国多次抗议侵占我边界领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国进行了对越反击战。为了鼓舞斗志,前方允许后方到前线慰问,原则上是那个省的部队守防、那个省组织慰问。1986年,兰州部队甘肃籍战士守防,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高规格慰问团赴前线慰问。由于我县在前线的战士较多,且“陇南春”酒是重头慰问品,省上决定让徽县民政局参加一名干部,负责运送慰问品并参加慰问活动。
  二、我荣幸担当了此任
  1986年9月2日,我陪同陇南地区计划生育处王风雷副处长检查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晚八点,政府副县长靳百龄和民政局副局长锁月梅对我说:“鉴于社会上已传言你家亲戚孩子袁树军在前线牺牲了,但没有接到部队信息,你的儿子也在前线,县上考虑让你以民政局干部身份担此重任,一来慰问我县战士,二来可向部队了解袁树军的真情。如果能去,4号就要起身,今晚要回话。”我即向政府副县长吕兴才和地区计生处王副处长汇报了情况,二位领导很支持。3日上午,我与民政局锁副局长向城内家属逐户讲了情况,当晚他们都拿来给孩子捎的钱物。(由于时间紧,乡下的来不及通知。)4日一早,县运输公司司机李和生与小康在民政局秘书韦自立负责下装了6吨“陇南春”(1斤装,210箱,计4800瓶;另带半斤装,13箱)和“金徽大曲”(1斤装,280箱,计6720瓶),当晚住在通渭县招待所,通宵看守在车边,紧怕出差错。5日下午到兰州交给了省民政厅。
  三、押运礼品到前线
  6日下午,省民政厅优抚处副处长刘青兰召开慰问团工作人员会议,传达慰问团筹备组会议精神,安排每个人的具体任务。让我(从兰州报到止慰问结束,始终以徽县民政局干部身份参加)带两名解放军战士王德胜(兰州军区司令部副班长)、昌根(战士)押运慰问品提前到前线,在慰问团到达时将慰问品发到战士手中,一定要做到慰问时能看到我省的慰问品,让前方官兵感受到全省人民的关心,并让我最好能带上县上领导问候我县战士的讲话录音到前线给战士们放听。7.8.9三日,我即与省厅的同志联系其他慰问品。10日上午,兰州啤酒厂、兰州卷烟厂、兰州食品厂、甘棉厂等单位领导带队,敲锣打鼓,打着彩旗将慰问品送到兰州火车站,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民政厅、兰州火车站等有关单位领导的指挥下,由兰州部队司令部的30名战士将慰问品装上火车货箱,满满两火车皮。还有近半汽车货包括收音机、录放机、歌曲秦腔磁带、录相带、纪念册、锦旗等未装下,以零担车另发成都站转运室。省电视台记者对装车过程进行了现场采访。省民政厅领导亲自将钥匙交给我,看着我锁了车门,一再叮咛:“这是全省两千多万人民的心意,就交给你们三位了,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完成好。一路小心,切记,切记。”我们表示坚决完成好任务。车站货运室裴主任签发了货票,并讲了如何与各站联系及沿途应注意的事情,特别提醒云贵地区地形复杂,常有抢窃火车物资事件,一定要多加注意。至此,两名战士日夜持枪看守在开往云南的旅途中。
  9月11日上午10时,挂兰州开往西安的446次慢车启程。9月12日下午,在宝鸡站转挂去成都的441次列车,到谈家庄火车站时锁月梅等已在车站等候,送来县委副书记刘光灿、副县长靳百龄及武装部领导的讲话录音、家属对孩子的问候磁带以及县上给每个战士10元钱的慰问金等物品。
  9月14日,从成都站转挂南下火车,17日晚8时到达昆明火车站。因已下班无人卸车,昆明火车站党委书记看了我们递交的介绍信后很热情,马上在广播上叫来职工卸车,直到18日凌晨3点结束。车站书记、站长说:这是慰问品中最高档、数量最多的,以前的慰问品一般都是一个车皮。并风趣的问是不是甘肃的,听说甘肃很苦,全是沙漠,什么都不长,人畜饮水都是汽车拉水供应,胡耀邦总书记亲自号召全国人民给甘肃贡献草籽、树籽,他们从火车上发了多次,有这么多礼品让人难以置信啊!并说云南和甘肃在过去曾是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但云南虽穷却山青水秀,不愁没柴烧、没水喝,有几人还说甘肃很可怕。因已凌晨4点,便安排人拿来了铺盖,我和两名战士在列车库房睡了几个小时。早上上班后,我们找见甘肃省民政厅打前站的唐训培科长,并找到了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的孟干事、雷干事和后勤接待处赵干事,同去车站看了慰问品并开出了分配表,当晚住进昆明广园饭店。18、19、20日发放慰问品,前指、兰州部队47军、成都军区前方指挥部及驻昆明办事处各部队专车接货,20日上午全部发完。
  这次慰问品运送很顺利。从兰州出发前,甘肃省人民政府专门与铁道部进行了交涉,铁道部向沿途各火车站发出了全力协助支持的命令。每转挂换车,车站都给该列车长有交待,我们到站只要把介绍信给车站站长和列车长一看,他们都知道此事,并安排我们坐在靠近货箱的专设位子上,让我们与列车员一起吃饭,他们说这也是对前线的支持。因此,也就有昆明火车站书记、站长、职工连夜卸车的动人情景。
  慰问团由47人组成,省委副书记卢克俭任团长,副主任李福胜、省政协副主席秦时玮任副团长,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胡培玉任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关铭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殿华任副秘书长。成员共有10人,分别为省人事局、省劳动局、省妇联、兰州市委、临夏州委、天水市政府、甘南州政协、兰州市民政局的领导、庆阳地区及灵台县军属代表。其他成员组成三个工作组,秘书组4人(包括三位团长的秘书),由省政府法制处处长欧阳骥华任组长;宣传报道组21人,包括省歌舞团、兰州市歌舞团、省秦剧团、乌兰牧骑等著名演员、甘报社甘电台记者;后勤组7人,包括省民政厅干部5人、随团医生1人和我,由省民政厅优抚处副处长刘青兰任组长。
  9月21日上午,慰问团到达昆明火车站。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长、省民政厅一位副厅长、前指驻昆办事处领导到车站迎接,昆明站党委书记、站长也到站台迎接,47军副军长王厚卿与41师顾问(原师长)王文俊、前指刘处长等专程从前线来昆明迎接。(此前是不允许军以上前方指挥人员离开阵地参加非战事活动的,这次是破了先例的。一是前方官兵基本全是兰州部队甘肃籍的,二是慰问团规格高,三是时机正好是国庆前夕,因此经报请前指批准破例允许。)当天下午,两名押运战士完成任务返回兰州。
  慰问团全体人员住进广园饭店。下午5时,前指驻昆办事处举行招待宴会。晚8时,云南省委一名副书记带领云南省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及民政厅厅长看望慰问团。22日,慰问团赴文山州西畴县前线指挥部,行程两天。我乘坐运送演出道具及锦旗、书画等礼品的专车,司机是缪永远(湖南人)和郑友(四川人),特别热情,一路上给我讲了好多动人故事。23日下午5时,慰问团到达前线指挥部,前指举办欢迎宴会,成都军区李副政委、徐参谋长等迎接,并向慰问团介绍了前方战情,商定了慰问日程。
  四、艰苦的环境
  老山一带地处云南省最南部,山顶为中越边界,属亚热带地区,林木参天,山底河谷处海拔100多米左右,主峰海拔2400多米,天气变化无常,大晴天红日高照,一朵云起瞬间就大雨倾盆,夏天中午气温高达40多度,汗流浃背,半夜却冻的直发抖,每年5至10月为雨季,基本无晴天,常有大雾,3米外看不见人,旱季土尘天气5米外看不见物。战士们住在猫耳洞(自然形成的山洞,形似猫耳朵,小的只能住一二人,大洞可容数百人,但数量很少),100天换防一次。因气候潮湿,战士多得湿疹,严重者全身溃烂,治愈后全身脱皮,95%的战士患“烂裆病”疼痛难忍。洞内无水,守防战士饮水全靠晚上到山下拉拉口的地方取水,但要经过百米之宽的沙滩,战士称之为“生命线”,越军探照灯常明,防守很严,战士有时好几天喝不上水,唇裂流血。夏秋时节,蚊、鼠、蛇特多且很大,大蚊子近寸长,战士们说:“老山地方怪,3只蚊子一盘菜”,叮得战士彻夜难眠。有种叫斑马蚊的毒性很大,只要叮上就起指头弹大疙瘩,特疼特痒。大老鼠有四五斤重,像只猫,每晚上跳下窜,有时爬在战士脸上,有时钻进被窝,甚至还咬伤战士耳朵和脚趾,有时把战士用过的空罐头盒滚到洞外直响,越军还以为有人偷袭就打一阵枪。特别气人吓人的还有大蟒蛇,一丈多长,有时盘在战士床下与高筒雨鞋比高低,当战士取鞋时就散开跑了,有时盘在树根处远看像人蹲在那里,问口令不回答,起初还当越军侦探。因中越守防阵地都在同一座山的猫耳朵洞里,相距很近,双方常因鼠、蛇引起一阵阵枪声。
  老山前线生活也非常艰苦。到每个防守洞的地方全是石山,树木很少,对方看得很清楚,要向各点补充给养特别困难。战士多日吃不上蔬菜水果,只有吃压缩饼干,如遇断水在嘴里干嚼咽不下去。有的低洞伸不起腰,3个月时间昼夜呆在两三平米的地方,战士们说比上甘岭还要苦。特别是这这一年7月23日,连续45个小时百年未遇的大暴雨,整片山体滑坡,战壕阵地全部被毁,900多门大炮被泥沙淹埋,100多门失去作用,几十辆汽车报废,140多部电台被冲走,140多条有线电路被毁,34条阵地道路被冲毁,交通信息中断,麻栗坡县城水进一楼一米多深,七、八年的阵地建设毁于一旦,暴雨给部队造成直接损失7000多万元。从洪灾发生止8月份,前线全力投入救灾中。我们看到的是近3个月的灾后建设成果,每个营部全是崭新的洋楼,草坪、花园、凉亭、石椅、石凳,大炮有漂亮的炮亭,炮身用鲜花装扮,上老山的车路沙石铺的很平坦。
  那场特大暴雨把多数阵地摧毁,战士们只拿出了枪枝弹药,房屋铺盖生活用品全被冲走,在大雨中3天3夜抢救战备物资,5天断粮,最迟的1个阵地第7天才接应上,去时5名战士全部昏倒在地上。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我前方官兵也没有被困难压倒,3个多月又重新修起了坚固的阵地和花园式的营团驻地。
  五、热情、热烈、感动、成功的慰问活动
  9月23日晚,慰问团在前方指挥部所在地进行第一场文艺演出。当晚允许附近居民进场在指定地点观看(平常规定不允许非军人进入,晚8时后戒严,凡向前走到离警戒线1米处问两声口令答不上时,哨兵即开枪射击)。演出气氛非常热烈,中间常插入战士们的互相拉唱和大合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由于越军知道了前方有慰问团的信息,演出刚开始,越军突然向我前方边界进行炮击,前线立即进入一级战备,我军猛烈反击两个多小时,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此后,止慰问活动结束再未发生大战,每天仅有几十发、上百发炮击,这已算正常现象。
  9月24日上午,慰问团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敬献花圈。这个陵园是1984年建的,属第3个陵园,安葬着1984年4月对越反击战及其以后牺牲的烈士共999位,基本是云贵籍战士,这是3个陵园中最小的、也是最后1个。这次反击战是自1979年反击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激战100多个昼夜,攻克60多个越军阵地,双方均有较大伤亡。自第一个陵园建起后,每年陆续都有烈士亲属前来扫墓吊唁,且越来越多,有老有少,有些家属托儿带母住下长时间不走,也有驻防战士亲属到前线看望的,给前线增加了很大压力,且对驻防战士有影响,故中央军委决定:以后牺牲烈士将骨灰送回家乡,不再建前方陵园。该陵园只安葬了999人,寓意再未安葬,陵园空地还很大。陵园选址很好,建的也很雄伟,有广场和陵园大石碑,刻记建园之事,墓都是水泥建造,排列整齐,墓前有大理石石碑刻其生平简历,镶有烈士遗像。战斗英雄立大功者,墓前石碑较之高大。
  这一天,还慰问了第三野战医院战地医疗所及卫生防疫队,该所半年间收治伤病战士1630人,受到前指表扬。同时慰问了汽车14团,该团原驻兰州市焦家湾,全团三个营1040人100辆车。该团在抗暴雨灾害中抢救数十辆汽车,参战以来无一人伤亡,受到前指表彰。
  24日晚,慰问了成都军区后勤部前指23分部总部。该部荣立三等功以上集体团级7个、营级5个、连级3个、排级58个、班级250个,个人三等功850人、二等功7人、一等功3人。
  25日,慰问团到47军驻地慰问。几百名战士列队,锣鼓喧天,军乐队奏乐,军长率师以上领导前来迎接,与每个人握手,战士掌声不断,欢迎家乡亲人的口号声响彻山谷,气氛十分热烈。在大木棚会议室内,军副政委介绍了参战情况:47军是兰州部队的主力军,系原红军28师和359旅的基础,战前驻扎天水。前指首长介绍时说:该部队整体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广大指战员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五种革命精神,具有西北朴实精神,不讲虚名,特别能战斗。接防后,该部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坚守防御、长期作战、直到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兵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采取改变战术、巧妙还击、慎重出击的策略,半年时间摧毁越军阵地火炮80多门、工事1000多处,歼灭5个炮兵连,歼敌400多人,战果辉煌。大暴雨后,短短三个多月就把阵地建设得很好,所有被毁阵地、战壕比过去更加坚固美观,把通往拉拉口称作生命线的一段路修成了地下通道。前方到文山县城和麻栗坡县城的道路原来很窄、经常堵车,部队加宽了道路,并帮助县上搞水利打机井,建边区学校和医疗站,帮助边民修房子。文山州委书记讲:边民们称赞47军不但仗打得过硬,而且是一支建设兵,这几年的仗把边区的文化、交通、经济也打上去了。云南省政府召开了军队支边建设表彰大会,中央军委、成都军区、前指、兰州军区都对47军给予了表彰嘉奖。当日下午,慰问团在军部进行了慰问演出。
  26日,慰问团慰问61师(该师副师长是杨得志的女婿,政委是张震的儿子),该师属21军,原是罗啸部队的基础(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将军”就是以罗啸为原形)。慰问团到达时,师部指战员列长队夹道欢迎,场面很壮观,上午在师部演出,下午分五组到各营驻地慰问。我随第五组慰问前线医院,该医院是先进集体,有出名的7人女子救护队深入最前线救护伤病员,最小的年仅15岁,是天水市人,她不怕脏、不怕累,为伤员洗澡搓背、喂饭喂水。为了让伤员减轻痛苦,女护士们将伤员抱在怀中送往后防,有的护士还用舌头舔去伤员伤口上的血迹。为抢救重伤员,医院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成功的做过多例截肢开胸手术。
  27日至30日,慰问团分组到老山慰问。28日,上老山主峰慰问四十师175团,甘肃籍战士基本上都在这个团,来自39个县(市)747人。该团在阵地建设上很突出,团部是8间水泥洋楼,进团部有两道彩门,第一道门的对联是:“报国志敢穿千重弹雨,赤子心甘尝万般苦辛”,横批是“热血卫老山”:第二道门对联是:“昔卫延安传美誉,今镇老山逞英豪”,横批是“北虎南威”。原先从山下到山顶全是羊肠小道,处处是地雷,仅老山人能走的小道及两旁,越军埋雷达40多万枚,道旁草木动一下都有雷爆危险,现在已修成4米宽车路。主峰顶原有一界碑,1986年5月1日修建成了老山主峰纪念碑,步上碑前共有238台水泥台阶,主峰阵地设放着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时缴获的越军高射机枪。老山主峰区属两条并排山脉,山底一河相隔,河东称东山,河西称西山,原来中方守东山,越方守西山,后来越军侵占并在东山主锋顶立了界碑。1984年4月28日我军夺回了越军占领的老山阵地,仗打得非常艰苦激烈,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的就是这次收复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以后每年这一天,越军都要向老山打炮,今年4月28日,越军向老山打炮三万多发。工兵连漳县籍战士陆武元排雷200多颗,引爆400多颗,被誉为“排雷大王”,在一次排雷中被冲出6米之外,全身受伤56处,两眼失明。战友把他往下扶时,他还说任务还没有完成不愿下山;在送往后防上直升飞机时,还给战友讲排雷应注意的事项;在医院口嘱编出了排雷经验集,医生给他做手术时他一直唱歌,医护人员个个流泪,他荣立了一等功。慰问团从前线返回昆明后,专程去医院为陆武元演唱,演员边唱边流泪,陆武元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跟演员一起唱歌,场面非常感人。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在阵地前,慰问团成员、灵台县纪委书记杨自华见到了他的儿子。见面时,儿子已是“敢死队”的成员,腰间挂着“光荣弹”(即手雷,必要时拉响与敌人同归于尽),20名队员每天演练,准备拔掉一个敌人的堡垒。参队前,每个战士都给组织留有一封向家属亲人们的“永别信”。杨书记含着热泪,叮嘱儿子一定要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421团住在老山最前沿,6个连队住在210多个猫耳洞里,与越军相距百米之远,最近的还可互相对话。河对面的小青山上有越军7门大炮防守,取饮水要到山下河中去打,但需经过称作“生命线”的百米沙滩,这条生命线上牺牲了不少战士。
  29日,天仍下着雨,但慰问没有停。我随三分团慰问第一野战医院。我儿子所在营的教导员邱承勋住院,我专程看望了他,他很高兴,在我笔记本上签了名。
  30日,慰问团二上老山,慰问139师二团炮兵阵地,47军黄副政委与61师刘政委、蒋副师长陪同。这是阵地建设的一个红旗单位,每个炮阵地就像一处旅游景点,多数都修有形状不同的凉亭、花台及草坪组成的标语,大炮一个比一个装饰得漂亮。慰问团在团部进行了演出,并派演员到附近几个炮阵地给坚守岗位的战士演唱,哪怕是一个战士镇守也都要演唱,几个较远的阵地演员就用电话演唱,卢克俭团长还在电话上慰问。慰问团两次上老山最前线慰问演出,把慰问活动的热情气氛推向了高潮。前沿阵地官兵听到第二天慰问团要来,就连夜到县城去买水果和食品,车行通宵,天亮才返回阵地。刘政委讲:过去慰问团从未到过炮兵阵地,战士们只看见过慰问团车辗起老高的尘土,甘肃慰问团把慰问演出送上老山及猫耳洞里还是第一次,官兵们很受鼓舞。
  国庆节这天,雨仍末停。慰问团分两个分团慰问后勤部,我随二分团在47军王副军长陪同下,上午慰问通信团及高炮旅、冒雨演出,下午慰问61师3团。该团原是359旅7团的基础,47军田军长就是该团原团长,是全军有名的“夜老虎团”,镇守老山拉垃口,这个团的阵地三面受敌,越军向我阵地每天打的炮弹约在50吨以上,半年来抗住敌方炮弹5万多枚。原来的一个小山梁树木参天,现已变成白色,且比原先降低了7米多,太阳整日暴晒,夏天中午气温最高达48度。因取水困难,每人每天只限用一茶缸水,吃一餐泡方便面,其余全用压缩饼干。如有伤员需十五六人、五六个小时才能送出去,路上全是很尖的石头,且在敌军炮口下。以前镇守这个阵地的部队最长的43天,而该团一般是100天换一次,坚守最长的是123天。战士苏治强与敌人搏斗中一只眼球被打出来,他用手塞进去直到把敌人消灭,在西安手术时从头部取出三个弹片,被授予“钢铁战士”称号。战士张叔权在一次战斗中一只胳膀被打骨折吊下,他就用刺刀把断了的下段割掉,直到把敌人击退,在医院昏迷中还喊“打!打!”,部队给他荣立了一等功。
  10月2日,慰问团在前方47军指挥部设宴招待师以上军官并合影留念。3日下午,47军宴会欢送慰问团,军首长给慰问团成员赠送的纪念品是战士用炮弹壳打制雕刻的和平鸽和其他工艺品,团长和秘书长们每人一个大和平鸽和一个手杖、一个笔筒,其他每人一个小和平鸽、一个小笔筒。我儿子的营部给我私下赠送了一个大和平鸽,因时间太紧底坐没配上。宴会后,47军王副军长与141师顾问王文俊听说我见到了儿子,同我县籍部分战士非常高兴,与我合影留念并题词,王副军长的题词是“向可爱的战士的尊敬的父亲致敬!向牺牲烈士的尊敬的亲属慰问!衷心感谢甘肃父老为我军送来优秀子弟!”王顾问的题词是“你们代表了甘肃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也代表了战士父母、亲属的真挚情意来前线慰问,对牺牲的烈士以最好的悼念,对战斗中的将士极大的鼓舞,我们感谢你们!”。
  4日上午,官兵列队欢送,双方恋恋不舍,热泪盈眶。途经文山州,慰问团慰问了守备第一师和57野战医院伤病员。晚上在师部演出。7日,分三个分团慰问昆明的三个医院伤病员,7日下午,云南省委、省政府设宴招待慰问团,云南省省长同省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及民政厅领导一同出席。9日下午,慰问团在昆明连云宾馆举行答谢宴会,招待云南省四大班子领导及昆办、47军前往昆明送行的官兵。慰问活动圆满结束,当晚趁火车返回。
  在成都,慰问团进行了总结,卢克俭副书记作了总结讲话,对我的工作表示满意,说我很辛苦,任务完成的很好。到谈家庄火车站下车时,我没有惊动任何人,留下了一张信,汇报了我是徽县计生委主任并说明了缘由。后来,省民政厅刘处长及老唐、小信他们去西安开会返回时还专门在徽县停留,让民政局通知我一起吃饭,回味当时慰问情景。1991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我被评为全省10名计划生育战线模范工作者之一(享受省级劳模待遇),与县委书记刘光灿、县长肖兴学同去省上参加颁奖大会。省上领导接见时,卢克俭副书记一下子就认出了我,笑着说:“这不是冒充民政干部去老山慰问的小杨吗?”并与我亲切握手,这些都是后话。
  六、在前线见到儿子并慰问我县参战战士
  我县赴老山前线参战战士共43名,他们是田正国(荣立一等功)、李刚、陈志义、李铁(以上3人荣立二等功)、袁树军、山青平、马志祥、张秦徽、杜军、曾庆银、张德顺、张益军、张永明、李军锋、赵继春、许江、柏志成、张建刚(以上14人荣立三等功,袁树军被追认为烈士),还有徐晓军、杨富强、马利平、车建朝、李小龙、田锋、李锋、任根常、蒲建军、李强、周林、柴青彦、杨海东、刘正杰、庄严、于新、韩加军、周书岩、刘军武、王有田、陈勤、谢海中、郭建荣、帅荣、刘建军。
  9月20日,我与省民政厅打前站的同志去昆明火车站看慰问品时,巧遇刚从前线换防的兰州军区政治部联络处于事闫青同志,老乡相见非常高兴,得知我要见徽县战士时,他让我到前线找421团的李秋成政委,并写了信,给我说了联系方法。
  21日,47军王副军长专程从前线到昆明迎接慰问团。我讲明了情况后,他亲自安排随从处长到前方后与421团联系,帮助我尽量多见到徽县战士。25日,慰问团到47军总部演出时,碰见了刚从阵地上下来买东西的我县战士徐晓军,他与李小龙、于新、柴青彦四人在一个阵地上,慰问团向他们转达了县上领导的问候并捎去了慰问金及家人的信物。26日,我在61师师部与儿子杨富强通了电话,营长准假让儿子到军部看我,慰问团也给我准假两天,让我联系我县战士,还把集体的“陇南春”酒、兰州烟;瓜籽给了一些,让我开座谈会用。27日,我在35194卫生队见到了儿子和张建刚,这个团还有李军祥、田正国、赵继春、帅荣四人坚守阵地。卫生队彭队长是秦安人,特别热情,和指导员留我们一起吃饭并合影留念。彭队长让灶上加炒了几个菜,我拿出“陇南春”与十多名战士一起在帐篷里欢宴。
  28日,慰问团慰问老山主峰驻军时,在421团见到了团长陈大双、政委李秋成。李政委见到闫青的信后,立即把二位副团长年、黄致叫来,向我讲了袁树军在大暴雨中连续抢救出三部电台,第四次冲进洞后,山体滑坡将洞口堵封,由于雨大,虽派兵抢救皆因时间过长而牺牲的经过,团党委决定为其请功追认烈士,由部队与县上联系送回骨灰,并一再叮咛在部队未与县上联系前让我对家属一定要保密。听到此消息后我很悲痛,团首长一再安慰我并题词留言,李政委题词是“请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甘肃人民的期望,英勇杀敌立功,凯旋而归”;年副团长题词是“我们一定不负家长期望”:黄副团长题词是“我们一定能打胜仗,你儿子一定也安全”;陈团长留下了他的名字及部队番号,并说:“慰问团要到一营,我让营里一定接待你,再给你讲详细情况。”第二天即29日,慰问团到南温河慰问第一野战医院,一营领导接待并介绍了袁树军的情况,与团里讲的相同,并安排与我县休整的6名战士开座谈会,他们是车建朝、陈勤、柏子成、李强、许江、杨富强。我们首先对袁树军烈士默哀悼念,然后给战士放听了县上领导的慰问讲话录音,战士们分别向家人问候,还向家乡亲人唱了三支歌,一并录音保存。座谈会后,一营长设宴拿出“剑南春”招待我们并合影留念。营长赵海军是陕西人,题词“陕甘本是一家,我们是大西北的子弟,我们绝不会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英勇作战,杀敌立功,以最大的努力将我营五百名官兵安全带回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副教导员李利题词“感谢祖国人民和后方的大力支持和理解,我们一定不辜负人民希望,多打胜仗,为国争光,凯旋而归”;副营长唐兴龙题词“铭记关怀,奋勇杀敌”;教导员邱承勋住院养伤慰问医院时,我专门看望了他。
  我回到县上后,将袁树军的情况向县委、政府进行了汇报。树军妈一再问我见到树军没有,为啥几个月了连封信都不来,我只有撒谎搪塞。两个月后部队送来了骨灰,县上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妥善安置了亲属。树军妈对此很不理解,报怨我哄了她,说如她早知道,她就去云南把儿子骨灰接回来。今天想起来,如果当时保密不好,可能会出现一些麻烦。在慰问二团卫生队时,队长说我县的陈志义任该队副队长,老婆郜萍亚来看陈志义,陈志义送老婆去昆明了,没见上人,留下了慰问品。
  为了鼓舞老山前线的徽县籍战士,徽县县、乡两级政府慰问参战家属达480人次,赠送慰问品1450多件,送去慰问金4500余元,解决口粮款2200余元,面粉10800多斤,医药费480元,困难补助450元,县直各单位向前方战士写慰问信5200多封,单位捐款1.1万元。前方战士联名给县上寄回来了《放心吧,家乡人民》的感谢信。为了使前方战士的感人事迹广泛宣传,我向县上领导进行了汇报,与锁月梅副局长到各家去播放前线战士给亲人的问候及歌声,家长们很感动。我们除向家属们介绍情况外,还向有关单位进行了宣传。1987年清明节时,西小师生到吴山烈士塔前扫墓,学校领导让我给全校一千多名师生介绍老山前线的故事,向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后记:为了记述我县人民拥军支前的美德,我将这些真实的故事回忆整理成这篇稿子,作为历史的记载。有关前线的数字都是当时部队介绍时记录下的,县上的有关数字也是从正式资料上摘录的。)
  (杨书荣:原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嘉陵初中师生欢送解放军奔赴老山前线的一段回忆
  张继军
  1979—198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力地还击了越南侵略军,巩固了祖国的南疆防线,捍卫了祖国的神圣尊严,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心。笔者曾有幸参加了当年在徽县火车站欢送解放军奔赴老山前线的慰问活动。现将其片段记述如下:
  1986年冬,我在嘉陵初中任教,并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12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初三二班学生韩冬兰(家住徽县火车站)无意中对我说:“听铁路上的人讲,这几天运送解放军的专列要在徽县火车站停留会车后南下老山前线,前两天已有一趟专列通过。”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是新奇。嘉陵初中地处徽县火车站对面的半山坡上,上上下下、南来北往的火车早已司空见惯,但听说是兰州军区某部要到老山前线换防,着实让人惊讶激动。当时,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兴奋地谈论着这件事,幼稚出奇地想:兰州军区的将士可能多是咱们甘肃人,甘肃战士要上老山前线了,真是让人高兴。能否搞点活动欢送慰问一下呢?一阵突发奇想之后,我们就直接找校长郭永寿汇报反映了这个情况,郭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明确地讲:“就以学校团支部的名义搞个慰问活动吧,如何搞你们想办法,但一定要注意学生安全。”
  当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们立马行动,分头准备。第一组由我从各班组织挑选了几十名学生排练小合唱,曲目主要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驼铃》等当时最为流行的军旅歌曲;第二组由总务处张卫东老师找来原徽县六中文艺宣传队使用过的锣、鼓、镲、彩旗等成套宣传工具,组织学生演练;第三组由裴耀祖、马麟等几位老师书写标语,组织学生制做三角小彩旗。他们找来两块长方形硬纸板,糊上红纸,再截两根长一米左右的竹杆分别捆扎其后,作为标语杆,用毛笔楷书大字书写着教师自己编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壮怀激烈,奔赴南疆老山前线”,下联是“杀敌立功,凯旋而归举家团圆”。
  欢送慰问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期间,既是慰问活动积极分子、又是校(学校)站(火车站)“联络员”的韩冬兰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火车站站长得知我们要搞欢送慰问活动后很受感动,指令站台调度室将原计划停在第三道的军车专列停靠在第一道(靠近站台的车道)。这样一来,欢送队伍就可以在长长的站台上来回自由活动,既安全,又方便。大家非常兴奋,排练节目的热情更高,劲头更足,一到课间、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各团小组就组织各班学生反复练唱、熟悉旋律、牢记歌词。
  12月29日(星期一)中午,韩冬兰从火车站带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今天下午四点左右,将有一列军车到站。下午第一节课后(大约三点一刻),参加欢送慰问活动的一百余名师生在操场迅速集结,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鲜艳的彩旗标语,唱着豪迈的拥军歌曲走下山坡,在火车站站台列队排开。虽然寒风凛冽,天空不时地飘着雪花,但大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点也不觉得冷,在静静地盼望着、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阵悠远而响亮的汽笛声从站台北边隧道口传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翘首北望。车站值班员面北而立,神情庄重,一面摇动着鲜艳的红色信号旗,一面吹着哨子,示意站台上的群众尽量靠边。只见一列满载解放军战士和重型武器的军车缓缓进站。霎时,锣鼓震天,歌声嘹亮,口号如雷:“痛击越寇,爱我中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向解放军同志学习,向解放军同志致敬!”……
  这趟专列共有四十多节车皮,和普通货运列车长度差不多,前七八节是钢皮箱式车(俗称闷罐车),每节大约载有四五十名战士,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车身上还留有凤州、宏庆等宝成铁路沿线站点张贴的拥军标语、条幅;后三十多节全是平板车,载有装甲车、坦克和高射大炮,每节平板车上均有一名解放军战士站岗守卫,他们头戴棉军帽,身穿军大衣,紧扎武装带,手握冲锋枪,好不威武。这些以前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的画面,现在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使人大开眼界,惊叹无比。
  专列渐渐停稳,欢送的师生、候车的旅客、铁路职工家属和过往群众形成了一道洪流向火车头方向涌去。钢皮厢式车的门子横向全部拉开,解放军战士整齐地站在车厢门口,向欢送的人群敬礼。随即从车上跳下来两个穿着军服、头戴大沿帽的军官(后来得知是教导员),一位给送行的学生散发水果糖,另一位举起照相机拍照,询问我们这是什么地方,记下了我们的通讯地址。有几个脑子反应快的“追星”学生掏出小本子让教导员签名留念。一些热心的旅客把自带的熟鸡蛋往教导员手里塞,几名铁路职工家属还提来了开水,都被教导员婉言谢绝。欢送的人群越聚越多,挤满了站台,会唱的,不会唱的,全部融入到了学生歌声的海洋:“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夜深沉,望星空,我在凝望那颗星…….”“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流下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解放军战士也在铿锵有力地唱着他们喜爱的歌曲《打靶归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而后便和学生们一同歌唱。军民同曲,歌声交汇,此情此景,许多人热泪盈眶,声音哽咽,一个劲地挥手鼓掌,有些动情的学生竟然激动地哭出了声,再也唱不下去了。
  欢送活动持续了将近个把小时,前方绿色信号灯亮了。一声汽笛划破长空,列车开始启动,前几节车厢传来解放军战士整齐划一、深情雄厚的歌声:“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欢送的气氛即刻达到了最高潮,锣鼓、彩旗、口号、歌声,欢送的人群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动,跟随着列车缓缓前移。“再见!再见!”解放军战士满含泪水,向站台上的人群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车速逐渐加快,一节节载有装甲车、坦克、高射大炮的平板车从眼前徐徐驶过,渐行渐远,呼啸南去。
  随后两天(12月30—31日)下午的同一时间,徽县火车站重现了同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参加欢送的群众更多,拥军的热情更高,军民鱼水的情景更加感人,使原本寂静的嘉陵小镇变得热闹非凡,增添了许多“元旦”节日的喜庆色彩。遗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照相机留下这些珍贵的镜头,也无法知道南下部队的番号。
  1987年“元旦”过后,嘉陵初中师生欢送慰问解放军奔赴老山前线的事情迅速传开,嘉陵乡团委将这一情况写成专题材料上报团县委和县广播站,县广播站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反复播放,一时成为徽县群众街谈巷议的话题。此后,我本人有幸当选为嘉陵乡团代表,参加了1987年5月召开的共青团徽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嘉陵初中团支部被团县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有两名在校学生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张继军:徽县政协科教文卫体主任)
  70年代初解放军战地拉练部队驻防徽县纪事
  丁世清(口述)丁渤(整理)
  上世纪70年代初,兰州军区8396部队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按照中央军委部署,从1970年9月下旬开始,实施了徒步千里的长途拉练军事行动,其中一个团在徽县驻防达一年之久,直到1971年10月下旬奉命调防至河北。拉练部队在驻徽县期间,发扬人民解放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自己动手种粮种菜,养猪养鸡,以保证部队部分后勤供给。同时积极参加驻地社队农田水利建设,帮助抢收庄稼,热情开展各项爱民助民活动,给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指战员们灌田种水稻
  1970年10月,拉练部队进驻徽县,团部设在徽县旧城天主教堂内和县城桥西的党校内。经和地方政府协调后,除留一部分指战员驻县城外,其余则分别开赴县城至伏镇公路沿线的一些村庄驻防。留驻县城的部队指战员除进行军事训练外,大部分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劳动。
  早在50年代末,县城西门外的河滩就开挖成一片水田,利用新惠渠水灌田种稻。当时天水军分区农场和徽县武装部农场调剂出60余亩稻田,供拉练部队耕种。指战员们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方部队的支援,很快就办起了自己的农场。
  有了稻田,指战员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整地劳动。由于初来乍到,部队农具尚未备齐,城关公社社员,就主动为部队支援了100多把镢头,到封冻前将60多亩稻田全部平茬,一块一块深挖耙绵,灌上了冬水。
  开春后,天气渐渐转暖,指战员们便忙开了,他们一边继续耙地,一边适时育秧。“立夏”前后,繁忙的插秧季节到了,指战员们在老农的指导下都熟练地掌握了插秧的要领,使插秧得以顺利进行。转眼进入夏季,指战员们又是拔水草,又是薅稗子,整片稻田呈现一派葱绿景象。中秋节过后,水稻开始收获了,附近社队又支援了脱粒用的扳桶。望着晒场上金灿灿的稻子,指战员们一个个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因为灌田种稻,不仅传承了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也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子弟兵献血救亲人1970年10月份的一个夜晚,一位难产的妇女张××被送到了徽县县医院。经医生诊断,婴儿早已窒息,产妇因子宫破裂,血流不止,正处于休克状态,生命危在旦夕。
  产妇由于出血过多,急需补充大量血液。当时医院既无血液,也无输血和手术所用器械。就在这关键时刻,正在旧城天主教堂内驻地观看文艺演出的解放军某部三连指战员,在副教导员张××带领下跑步来到了县医院。刹时,指战员们象接受了战斗任务一样,立刻列队在手术室外,指战员们一个个都希望输自己的血。当得知产妇是B型血时,几个战士不约而同地说:“我是B型血,先输我的血!”正好这时,部队医务所也及时送来了输血和手术用的器械。排长、共产党员马××和五好战士谢大铁抢先上前要求先输自己的血。宣传队的王××、刘××两个战士,听说阶级姐妹生命垂危,也跑上前争着要输血。就这样,500毫升血浆,输进了产妇的血管,张××在亲人解放军的无私救助下,终于脱离了危险。
  在医务人员和部队医务所医生的精心护理下,张××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对人民子弟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非常感动,特意积攒了一笼鸡蛋送到部队,深情地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该咋样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啊!”指战员们说:“应该感谢毛主席,是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这样做的!你的心意我们领了,鸡蛋可不能收。”任凭张××再三恳求,指战员们还是婉言谢绝了。
  张××回到家里,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让爱人挑着两筐柿子去慰问子弟兵。那料到了部队驻地,还是说啥也不收,最后还是再三谢绝了。为了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张××特意到县城制作了一面锦旗,在春节前送到了部队。在红色丝绒锦旗上绣着“爱民情深,恩重如山”8颗金色大字,这是张××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鱼水情谱写新篇章
  拉练部队某部机三连奉命来到周主山下,驻地社员群众见了子弟兵就象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有的主动腾出自家的新房子,有的帮着挑水和泥砌灶头,村上还抽出70多亩向阳土肥的好地让部队耕种。社员们的拥军情谊,指战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人人感到格外亲切。
  1971年夏收中,机三连的指战员们全力以赴投入到了社员们龙口夺食的抢收行列,割完这一坡,又去割那一坡。有一天,正在抢收小麦时,忽然下起了暴雨,指战员们立即把随身所带的雨衣,一件一件披在社员身上,他们自己却在大雨里淋着。70多岁的老人张××心疼地用手上下抚摸着一位小战士,感动地说:“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子弟兵,真比亲人还要亲啊,天底下哪有这样爱民的好军队!”
  人民子弟兵处处关心社员群众,社员群众也无微不至地帮助人民子弟兵,军民鱼水情越来越深,越来越亲。部队驻地的干部和社员看到机三连的猪场刚建起来,指战员们吃肉要从外地调运,就从大队猪场挑了11头肉猪支援子弟兵。机三连种的红薯成熟了,指战员们首先给友联大队的干部社员送去尝新鲜。友联大队有1台手扶拖拉机经常出故障,机三连领导知道后,特意派了两名技术员,把拖拉机拆卸开来,大修了一遍,硬是把这台机子修好了。社员们高兴地说:“解放军就是好,他们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处处为我们办实事,做好事,真正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