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小曲的艺术特色和流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25
颗粒名称: 河池小曲的艺术特色和流传
分类号: J826
页数: 4
页码: 415-4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河池小曲的艺术特色和流传,其中包括了河池小曲的艺术形式、河池小曲的艺术特色、河池小曲的音乐手法、河池小曲的传承与创新等。
关键词: 河池小曲 徽县 艺术特色

内容

甘肃徽县,古称河池,位于甘肃东南秦岭山系西南群山之间,山水环抱,民风古朴,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交汇的三角地带,自古物阜民丰,积淀了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在农闲正月里演唱社火的传统。河池小曲,就是脱胎于徽县传统社火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现已被甘肃省文化厅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受新潮文化的影响,传统社火的表演正逐渐式微。河池小曲的演唱和受众也失去了昔日繁盛态势。但是它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于民间。在列为甘肃省非遗项目后,受各级文化部门的鼓励和扶持,一些传统艺人又逐渐活跃起来。
  河池小曲作为小众艺术,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它的生命力依然经久不衰。说到底,还在于小曲自身的独特性和感染力。这也是能够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重要原因。
  河池小曲的艺术形式
  小曲又叫“小调”,“小令”。河池小曲调式简单,一个曲调通过反复廻环叠唱,一叹三咏,构成一个作品。常见的从一月唱到十二月,如《十二花》《冻冰》等。《九九算》从一九算正一九,唱到九九算八十一,都是四五句一个曲调,重复不变。民间唱手把一段叫一环子。在社火表演时,每唱一环子就停下来,锣鼓铙钹一齐响起,旱船跑起,或者狮子龙灯舞起。此时唱手可以换气喝水。锣鼓一停,龙灯狮子退场,早船停下慢慢摇,唱手继续唱下一环子,都是清唱。在空旷的夜里,随着锣鼓家俱一停,人群也安静也来,古朴的唱腔便显得格外悠扬辽远。除过年时耍社火表演以外,劳动余暇和风俗性集会时也会演唱。演唱者不仅有一般的群众,还有职业的和半职业的把式。这时候会有丝竹伴奏,以增加热闹气氛。小调以独唱为主,对唱较少。小调旋律优美,节奏整齐,曲调简单,廻环重复,因而易于上口,易于流传。流传范围比号子和山歌广泛。其传播,也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
  河池小曲的艺术特色
  一是原生态文化的独特性。河池小曲作为徽县本土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衍生的一种民俗民风。它深深根植于民间生产和生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这是任何时尚文化都无法取代的魅力。小曲演唱中大量的方言土语,熟悉的生活场景,古老朴素的调式唱腔,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给听众带来新鲜的欣赏体验。这也正是它能至今流传的时代价值。
  譬如《摘豆角》:
  日啊出地东来往西落呀/提呀上个笼笼子摘豆角/小金莲艾摘豆角
  一笼子豆角没摘满呀/娘屋里来了(着)亲哥哥/小金莲艾亲哥哥
  左看地右看没啥地坐呀/搬一个石板(着)让哥坐啊/
  小金莲艾让哥(艾嗨)坐
  (摘,土话唱做折)
  还有《冻冰》: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呀满树红/四月里杨柳叶叶儿青
  五月里麦子呀遍山黄/六月里仙桃你要先尝
  七月里葡萄呀搭上架/八月里甜瓜弯(哟)月牙
  九月里柿子呀满树红/十月里雪花飘(艾)进门
  十一月学堂呀关了门/十二月年货摆(哟)出城
  《绣荷包》:
  狗娃将将咬(艾)/小娃来打搅(呀)/
  青叶儿(外着)黄杆儿/咬了两半块(呀)
  都是些非常熟悉朴素的生活场景。土里土气。正是这种最接地气的演唱,让听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欣赏体验和怀旧感情。歌词简单明了,就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再现和描述,从中透出简单生活潜在的和谐。可以说,它是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曲艺。
  二是河池小曲曲调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还是以曲子本身为例来说。
  譬如《南桥担水》:清早间起来望东海,东海里闪出个太阳儿来。唱腔高亢明亮,形象饱满生动。
  《绣荷包》:初一到十五(艾)十五月儿高(呀)/春风儿摆动着杨(呀么)杨柳梢(呀)。依旧是很高的调子,表现月儿高,春风起的意境。这首曲子当民歌也在陕北传唱,歌星阿宝也唱过。但是作为河池小曲,在徽县的演唱更具古风。
  《十盏灯》,从一盏灯唱到十盏灯,“我把灯笼颠倒儿挂,再看你认清不认清”,又从十盏灯唱到一盏灯。唱腔婉转中带些滑稽,听起来热闹而有趣。
  《千里送京娘》,是根据《三言二拍》里《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创作。赵匡胤把京娘从道观救出,护送回家,历尽艰险,途经徽县:
  把妹送到黄沙河,一对鸭子一对鹅,
  公鹅头里打颤翅,母鹅后头叫哥哥。
  把妹送到蚂蟥坡,蚂蟥坡上蚂蟥多,
  蚂蟥缠住灵芝草,金妹缠住赵大哥。
  把妹送到青泥河,青泥河边一度磨,
  水打锣儿叮噹响,上扇不忙哈(下)扇忙。
  把妹送到马神山,茅庵草舍把身安,
  茅庵草舍宿一夜,天明上路登阳关。
  这里用了比和兴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京娘对赵大哥心生爱慕,而赵大哥佯装不知的剧情。一路英雄美女,诗情画意,一个挑逗,一个持守,堪为精品。
  《雪花飘》被艺人称为徽县版的《茉莉花》。开头唱张生戏莺莺,然后转入一个当地的爱情故事。旋律的骨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中间每小节的过度有漂亮的华彩。在全国各地众多的《茉莉花》样式中,徽县《雪花飘》速度缓慢,旋律进行更加委婉,有比较长的拖腔。演唱中还加了衬字衬腔,突出了小调音乐的地域性。
  《钉缸》描写了一种古老手艺人的流浪生涯。有些地方将这种手艺称为锯锅。水缸,瓦罐,碗,甚至夜壶,有了裂缝都可以补。从事这种手艺的人走村串巷,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借宿的家里所有要补的家当都免费。这种手艺现在早已消失。但锯锅匠的许多故事依然有趣。《钉缸》里年青的手艺人眼馋王大娘美貌,忘了手里的活计砸了王大娘的缸。他说赔个新缸,王大娘说“你的新缸我不要,不及我旧缸抹起光”。充满了生活情趣。最后王大娘唱“缸价折成三年工,伴我慢慢度日月”。故事突然发生了转折,原来王大娘也心中有意。
  河池小曲的音乐手法
  民间小曲在口口相传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加工提炼,在传唱中进行再创造,集中了历代劳动群众的集体智慧,最后形成了基本稳定的风格。这种在传唱中创作,在创作中传唱的方式,使小曲经历了千锤百炼,从而使小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深刻,更加典型和富于艺术魅力。
  一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传统手法。在汉代,赋成为一种文体,充分发挥了“铺陈叙事”“颂美”的表现特长。河池小曲里,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的使用最多。这或许与小曲的题材内容以叙事性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有关。
  以《渡船调》为例。徽县在嘉陵江上游,从聂家湾到庙儿垭、嘉陵、虞关、白水江直到略阳,在解放前都是通航的。《渡船调》唱的就是造船下白水江到略阳县这件事。总共90句,单是说造船就有30句,请木匠,砍树取材,改板,造船身,请铁匠,安炉子,炼铁,打了大钉打小钉,造了船帮造船舱。譬如请铁匠炼铁,是这样的:东街里来请铁匠/西街里来请铁匠/请了张王李铁匠/把你的箱箱我背上/炉子安在呀大门上/毛铁烧得红堂堂/打哈大钉千千万/打哈个小钉万万千。不厌其烦,细说慢讲,这正是赋的手法。这么连篇累牍,但是听起来一点也不厌倦。跟拉家常一样,你一样一样地摆,我就是爱听。这是多么好啊。生活就是这么琐细,鸡零狗碎,多么亲切多么踏实啊。这么烦琐浩大的工程完成了,然后顺流而下。后面唱的在老一辈人里基本上家喻户晓:渡船的梢公呀本姓张/把船儿渡下白水江/渡船的梢公呀本姓谈/把船儿渡到略阳县。
  赋的这种手法在河池小曲里非常多。《绣荷包》《南桥担水》《摘豆角》《十盏灯》《姐怀胎》,都有大量应用。尤其是描写姑娘美貌,从头到脚,穿的戴的,一样一样细数,基本上成为固定的手法。
  二是衬字衬词和拖腔的应用。社火曲调是固定的,但是唱词往往长短不一。演唱中就用衬字和衬词来解决。譬如《大十杯》:二杯(那地)酒儿满上台/桌子抹得红(艾)似血/桌子抹得干干净(里么)/二人(外)吃酒醉小郎/(里么艾依哟)/二人(外)吃酒醉小郎。衬字和衬词就相当多。这正是俚俗的一种体现。现代歌手是不会用这么多衬字衬词的,他们有丰富的技巧。但是民间社火就这样,唱不过去的随口就加个字。这样唱出来真是土气得掉渣。不过也只有这样它才是地方小曲。拖腔是演唱中的一种自由发挥。“二杯(那地)酒儿满上台”,这句里“酒”字,老把式会拖得很长,听起来韵味悠长,古风盈耳,如饮老酒。
  河池小曲的传承与创新
  对传统河池小曲的传承要不要创新?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保持小曲的原汁原味,不做包装和改变,好处是保持了小曲的原生态特色。但这样遇到的问题是不利于小曲的传播和推广。小曲曲调单一,服装简单,唱腔土里土气,唱法随意,的确难登大雅之堂。如果直接搬上舞台,观众是否愿意接受,这的确是需要一个接受检验的过程。如果进行改造,用现代唱法、配器、服装包装,又会失去地方小调的一些本土特色。观众看到的,也许不再是原来风貌的东西。这对于传统小曲的保护是一种损害。
  在2015年8月5日由徽县政协主持的河池小曲座谈会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李德隆教授夫妇和来自甘肃会宁会师中学的吴校长对此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是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新作品。李教授认为,徽县河池小曲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些旋律非常优美。在听完一个多小时的小曲演唱后,对于《十杯酒》的印象很深,发言中即兴哼唱,还记了谱。他说,这些旋律带有浓厚的徽县地方文化的特色,地域性强,用它来创作新的音乐作品,或者引入新的作品里,这也是对古老小曲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徽县地方文化的一种推广宣传。李教授表示,他将在《徽县,我深深的依恋》谱曲中融入河池小曲的元素。
  二是创作小剧目。李教授的夫人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师。她提出可以创作现代小剧目,将河池小曲的演唱融合进去。河池小曲以这样的方式登上舞台,就不再单调寒伧了。
  三课程化研究,让小曲走进课堂。会宁会师中学的吴校长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很敏感地提出让小曲进课堂的想法。做课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小曲,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风味的家乡文化,避免传播过程中文化生态的流失。
  如何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让古老的河池小曲走进现代生活,丰富现代文化的多元性,需要多方面积思广益。笔者认为,对传统小曲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也是保护工作重要内容。整理中记词记谱,校正一些讹传,是保持小曲古风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张明涛:徽县一中教师)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明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