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民间社火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21
颗粒名称: 徽县民间社火概述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404-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民间社火的概述,其中包括了羊皮扇鼓舞、腊花舞、云朵舞、踩高跷、跑旱船等。
关键词: 徽县 民间社火 徽县

内容

社火,是我国传统民间文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歌谣、戏剧、武术、杂耍为一体,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普及面广,参与人多,观赏性强,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徽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边缘,民间社火演出内容和形式形成了既具地方特色又富南北兼容的特点。其演出活动时间一般集中在春节期间正月初6日至16日,多数集中在县城、集镇、村庄进行表演。社火最早起源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和春社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每年春节时的群众欢度丰收、迎接新年到来,表现社会安定、喜庆祥和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形式、新内容融入到了现代的社火表演活动。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徽县春节社火汇演活动集城乡社火表演为一体,既有来自全县十余乡镇的传统社火,又有县城企业机关学校的彩车、秧歌、龙狮、歌舞、武术等表演,气势恢宏,观者如潮,吸引邻县的群众前来观看,为县城增添了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
  徽县的传统社火节目表现形式生动传神,内容丰富广泛,从南北山区到中部丘陵地带,凡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有社火队和表演者,节目有舞龙、舞狮、腊花舞、跑旱船、羊皮扇鼓舞、高台、高脚、跑马、马社火、云朵舞等。内容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故事为主,服装道具因地制宜,亦文亦武,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最有影响的如江洛镇、伏家镇的云朵舞、高台社火,银杏、水阳的腊花舞、高跷、旱船、跑马、南北山区的夜社火等,表演动作粗犷有力,曲调悠扬婉转,深受群众欢迎。
  徽县社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恢复表演,每年春节各乡镇、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在县城集中汇演,进行评比,对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组织规模宏大的社火表演队,积极参加陇南市举办的全市春节社火大汇演,连年名列前茅,在全市引起了轰动。徽县社火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热情奔放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了周边县市人民群众的关注,呈现出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是徽县社火表演中的一种舞蹈形式,羊皮扇亦称“旋鼓”,因其形似蒲扇俗称“扇鼓”,鼓面用羊皮制成,主要在农村春、秋二季庙会上表演,是民间祭神、攘灾的舞蹈。舞蹈者俗称“私公子”或“司公子”。表演者人数不限,皆手持羊皮扇鼓,边舞边敲边唱,曲调固定,唱词因事因地而随意变化,内容以祈求丰收、吉祥、平安为主。舞者的鼓点须和舞步配合一致,很有节奏感,舞姿优美多变,跳跃移动自如,多为跳跃旋转舞步。现在经改编整理的羊皮扇鼓舞,可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表演,鼓点激昂,舞步整齐,蔚为壮观。
  腊花舞
  腊花舞是农村春节社火活动中的一种主要表演舞蹈,舞者人数不限,表演者以青年少女为主。表演者手持荷叶灯或其它花灯,服装多为古代戏装,在社火鼓点的伴奏下,边歌边舞,歌词多样,曲调多变,流传广泛的为《十二月花》。舞蹈形式主要有绕八字、转圆圈,舞步移动以碎步为主,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民间歌舞形式。
  云朵舞
  徽县江洛镇民间社火表演舞蹈之一的云朵舞,据传是移植于江南水乡的荷花舞,道具由荷花改为云朵。舞者为七个青年少女,着古装裙,裙子下摆为云朵形,手持荷叶灯或彩灯,在手持拂尘的仙翁引领下,飘然而行,主要有套花、圆圈等舞蹈形式,步式主要为碎步,优美轻柔。舞蹈寓意为“七仙女下凡”的民间故事。1956年,江洛云朵舞代表徽县参加全省民间文艺调演,博得好评。
  踩高跷
  高跷,又称高脚,是徽县民间社火表演的重要节目。表演者身着古装,手持道具,如刀、枪、棍、棒、剑、戟等,扮演为历史或神话人物。脚踩一米左右的高脚腿,人数不等,在锣鼓的指挥下,变化队形,舞枪弄剑,穿插前行,井然有序,深受群众欢迎。
  跑旱船
  跑旱船,又称旱船舞,是民间社火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旱船用竹子扎成,船中央有楼阁式船舱,周边饰以彩绸花卉。船姑娘在艄公的引领下,做出各种行船绕礁过险滩的动作。艄公在鼓点中前后左右移动,变换动作,边歌边舞。曲调为传统的旱船曲,歌词则以表现本县山川景色、风雨人情为主,悠扬明快,在徽县广为传唱。
  舞狮
  徽县社火表演中的舞狮,为北方舞狮流派,表演起来雄浑粗犷、气势威武,有单狮、双狮、群狮舞等,舞狮人手持火球,在场中作各种武术套路动作、腾挪翻滚,狮子则在锣鼓的指挥下作相应的动作,或踩绣球、过跳板,或立或卧,或上高台、下梯子,变化多端,把狮子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是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舞狮用竹子扎成后,饰以施彩麻索,形态逼真。
  舞龙
  舞龙是传统社火表演中的固定节目。龙头、龙身皆以竹子扎成,相互分离,外用绘画黄布包裹相连,易于翻转,表演时十余名青壮年高举巨龙,踩着鼓点,在手持火珠的舞龙者导引下,在场中上下回环,不断变换龙的图案,表演中有单龙、双龙,甚至多条龙参加,场面宏大,扣人心弦。
  跑马
  跑马在社火表演中占有重要位置,跑马多用竹子或铁丝制作,饰以彩绸或彩纸,表演时人数多少不限。赶马人反穿羊皮袄,头扎白羊肚毛巾,身背串铃,手持皮鞭,引导马儿在场地中跑圈、绕8字、S形等,一般以表演为主,少有唱词,表现马帮运输的场景,极富地方特色和劳动气息。
  跑马
  高台高台,又称“蕊子”。传统的高台社火是用木杆或竹竿绑扎,有一台、两台、三台,左右配重,保持平衡,下用方形木架支撑,表演时由四人或八人抬行。表演者身着戏装,扮成《三国演义》《白蛇传》《劈山救母》等戏剧人物,动作固定不变,在街道中行进。现在的高台已全部装在汽车上,但表演形式和内容还依照传统,基本没有改变。
  马社火
  马社火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已呈衰微之势,但在传统社火表演中独树一帜。马社火在表演中须用健壮温顺的马匹,装彩饰、挂铃铛,表演者身穿古装扮成戏剧人物,如三国中的“五虎上将”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八仙”等,亦文亦武,手持刀、枪、剑、戟等,在行进中表演,极富感染力。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