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文化馆成立一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20
颗粒名称: 徽县文化馆成立一幕
分类号: G242
页数: 2
页码: 402-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文化馆的成立。
关键词: 徽县 文化馆 成立

内容

“徽县人民文化馆成立开幕纪念”的照片是1951年4月5日由郭光华先生(1908.8.13—1974.10.3)拍摄于现步行街(过去叫后西街和平路)徽县文化馆业务办公楼处。当时,那里是南岳王庙,全部由赵希昂家管理。旁边是国民党前参议会使用过的七座房子,座南向北,和岳王庙是同方向。岳王庙东西两头是耳房,唱戏的人从东西耳房出入,赵希昂家的戏班子多是晚上在这里唱秦腔戏。之前的文化馆兼书店是国民党时期的“徽县民众教育馆”,在县城十字口(316国道)金徽商场西头,设在郭光华照相馆的东隔壁。因为国民党政府设的参议会在解放后被撤销,接县政府1951年3月11日(见照片左边黑板报粉笔字内容)通知,文化馆就由原址搬迁到了参议会用过的房子,包括岳王庙所有场地。原来的文化馆和书店房子就移交给了监狱,作为犯人加工布鞋的车间。原来文化馆叫“徽县民众教育馆”,当时筹建文化馆的有姚志祖同志(照片左中间站立第一人)、张锡德同志(照片左中间黑板报前站立,1933年7月15日生)、马子愚(北京大学美术系学生)、汪凌云、鲍华(郭光华的女婿,后到兰州市上学当老师去了),照片中间学生身后站立,胸前别钢笔、纪念章之人为当时工商联负责人王茂义,因为时间太长好多人都叫不上名字了。人民文化馆成立后的1955年秋天,按照上级的部署和实际需要,应江洛地方政府要求,派姚兴邦去江洛老街道筹建江洛文化站(四年后又撤销了)。姚志祖是馆长,我(张锡德)是副馆长,汪凌云兼会计,姚兴邦兼出纳,马生桂是1954年到文化馆的,因为姚志祖刚刚从徽县北小学校校长调文化馆任馆长,所以,照片上的人是姚志祖为文化馆成立而邀请前来庆贺的县政府文化科科长文静山(照片左后排黑板报右端戴帽正视前方之人)以及县上干部、北小老师和学生。
  当时县上给文化馆配发了一台收音机,主要业务是:
  一、将每天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中央重大消息及县上安排的大事记录下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黑板上是当时主要的宣传阵地和工具。黑板上的粉笔字是我写的,板报办好就搬到十字路口让人阅看,如宣传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春耕生产等。
  二、开办以成人为主的扫盲夜校。
  三、门市部卖书。
  四、辅导各农村俱乐部开展民间文艺如羊皮扇鼓、社火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馆与书店分开,新华书店就搬到了现徽县建设银行那个地方,文化馆就搬到县政府招待所(吴山广场)南面那个地方。业务是围绕国家政治中心宣传,开展文化娱乐工作,如阶级教育图片、实物展览,组织辅导农村文化娱乐,筹办农村文艺十支队伍,刻蜡板印文艺辅导资料,组织举办文艺演唱。1969年文化馆、新华书店又从北街搬到县城十字路南的地方。
  那时,我们的工资由县财政支付,我当时每月工资是四十元钱。到了1956年兵役局搬到文化馆那个地方,县上派我到兰州市向省上索要经费,很顺利,省上给徽县文化馆下拨了四千元。回来后,县上就安排在现金源广场南端原徽县防疫站址前建了十间房,用于文化馆开展活动。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锡德
责任者
黄新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