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徽县“官社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17
颗粒名称: 1982年的徽县“官社火”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395-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的民俗文化“官社火”,社火,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农村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关键词: 官社火 徽县 民俗文化

内容

社火,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农村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在“文革”时,社火被划进了“封资修”文艺黑线,禁锢多年,销声匿迹,几近毁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社火也开始在民间重现。但由于多年来饱受蹂躏摧残,人才青黄不接,节目内容陈旧日,形式粗糙,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了抢救和发掘民间文化遗产,提高社火演出质量,让广大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1981年底,徽县文化馆决定搞一台大型社火。此举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文化馆派我和王忠孝、刘庆平负责这项工作。另外,我们还特意借调了县一中卢玉玲、县水利局陈慧凝、县文化局索引玲等三位女同志担任编导。
  首先是选点。我们经过多方考察走访,最后选定了城关公社唐庄大队作试点。比较而言,这里有三大优势:一是耍社火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二是大队领导非常重视文化活动,大队书记和大队长都是社火积极分子;三是唐庄距县城只有五里路,辅导和演出比较方便。
  其次是编排节目。此时距春节只有一个多月了,关于节目内容,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既要保持社火的传统形式,又要加以革新,注入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先把徽县地区流行的民歌加以改编,重新编词谱曲,并把它们和传统的社火形式,如旱船、跑马、秧歌、蜡花舞等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个新节目。例如,我们把划旱船老汉的唱词写成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好;把蜡花舞改编成宣传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一枝花》;把跑马设计成四对男女青年骑驴去参加公社举办的集体婚礼;把秧歌舞和民歌《十二花》《姐拜年》《放风筝》等揉合起来,歌唱四化建设等等。由我负责写歌词,王忠孝和刘庆平负责谱曲、伴奏,卢玉玲、陈慧凝和索引玲负责编舞和导演。为了加快进度,我们边写词、边谱曲、边编舞、边排练。不久就编出了十多个节目。我们把这些节目汇集起来,编印了一本《社火改革专辑》,发到各个公社,供各社火队使用。
  节目编好后,排练的任务最繁重,主要由三位女同志担任。卢玉玲和陈慧凝原本就是县上的文艺骨干,能歌善舞,编导文艺节目是她们的拿手好戏。索引玲原是甘肃省秦剧团的演员,不但谙熟传统戏曲,而且唱念做打基本功更是一流。她们三人聚在一起,可谓是强强联手,珠联璧合。在排练时也遇到过很多困难,由于大部分队员缺乏音乐舞蹈的基本功,学起来特别吃力。她们三人就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示范。三遍不行五遍,五遍不行十遍,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反话正解,我们这三位女士可真是同心协力,为群众奉献了一台社火大戏。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凛冽,有时还大雪纷飞,我们几个负责人每天去唐庄辅导,顶风冒雪,早出晚归,来回多是步行,偶尔借辆自行车代步。排练场就设在打麦场上,天寒地冻,排练时手冻僵了、脚冻疼了,就在旁边的火盆上烤一烤,再接着排。中午休息时,大家就在大队部的炕上盘腿而坐,吃一碗大嫂们手擀的浆水面条。饭食虽简单,但热乎乎的,暖人肠胃。大家谈说着排练中的趣事,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当时,既没有奖金补贴,也没有车辆接送,大家都是凭着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心,不分昼夜,放弃节假日,以苦为乐,甘于奉献,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陈慧凝的孩子当时还不满周岁,她每天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半夜回去时,孩子又睡着了,好多天见不着她的面。她丈夫说:“你娃都认不得你了。”
  老师们耐心教,队员们努力学,晚上还加班苦练。每当夜晚,唐庄打麦场上灯火通明,唱歌的、跳舞的、踩高跷的、耍狮子的、划旱船的、跑驴的、舞龙灯的,一齐出动,刻苦练习。老队员带新队员,互帮互学。大队领导也天天到场督战。还没到年关,这里已经洋溢着一片欢乐繁忙的气氛。
  为了加强社火队的演出效果,县上又从水电局、工商局等单位抽调了二十多名男女青年参加社火演出。利用业余时间由卢玉玲、陈慧凝、索引玲给他们排练秧歌和蜡花舞,演出时混合编队,以壮大社火队的气势。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就连大年初一都没有休息,一台社火节目终于成形了。唐庄的能工巧匠们精心制作了新的道具,文化馆又派我去西安购置了一批服装道具。男女队员们穿戴起来进行彩排,十分光鲜动人。大家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彩排后,我们对每一个节目都高标准严要求地反复修改,力求更加完美。
  正月十三,唐庄社火队正式进徽县县城演出了。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一头威武的雄狮摇头摆尾地走在最前面,在绣球的逗引下腾挪闪跃、灵动矫健。紧跟着,一条巨龙游曳而来,张着大口左右盘旋、上下翻腾、气势非凡。引人注目的高跷队跨着大步款款而来,包公、秦香莲、陈世美、许仙、白娘子,还有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一个个穿着华丽的服饰顾盼多姿、卓尔不群。由于是县剧团给勾画的脸谱,所以格外俊美。在高跷队两旁护驾的是秧歌队,一色儿的小媳妇、大姑娘,红衣、绿裤、黑围裙,腰扎大红绸带,扭起来红绸上下翻舞,如同一片片彩霞,令人目眩神迷。后面轻盈飘荡而来的是旱船,老汉头戴笠帽、手持船桨边划边唱,一位美丽的少女在船内婀娜起伏、百媚千娇。四对青年男女盛装出场了,女的骑着毛驴面带娇羞,男的挥鞭赶驴喜气洋洋,上山下坡、过河涉水,为的是去公社参加集体婚礼。最后是一队姑娘举着花灯载歌载舞,以曼妙的歌喉和轻盈的舞姿歌唱新生活、新希望。邓玉林、马忠义扮演的大头娃娃在队伍中前后窜游、插科打诨、洋相百出,不时逗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整个社火队长达百米,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社火队一进县城,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万人空巷、万众麇集。在观众的簇拥下,社火队由北街到南街,由东街到西街巡游演出。每经过一个单位门口,工作人员早就依照习俗,摆好了桌子,准备了香烟茶水,包好了红包,拦住社火队,不演不让走,以图个吉利和喜庆。县城里单位多,社火队演了一场又一场,观众们跟着社火队,看了一场又一场。起初,队员们在街上演,观众们在边上看。后来,观众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许多观众看得兴起,干脆下场跟着队员们一块儿唱、一块儿跳。社火队里一下子增加了好多编外队员。就连本来在场外指挥的卢玉玲、陈慧凝、索引玲等人也情不自禁地扎上大红绸带,跻身人流中扭起了秧歌,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入夜,一轮明月当空,晶莹皎洁,社火队在县城十字路口演出。爆竹震耳,烟花灿烂,观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挤得水泄不通,就连四周房顶上都站满了人。还有些顽皮的孩子干脆爬到行道树上观看。由于连续多场演出没有休息,队员们嗓子哑了,唱跑调了,腿跳肿了,舞步乱了,这一切都无人计较了。“十年动乱”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几近一片荒漠,这台社火演出就像一场甘露洒在人们干涸的心田里。队员们忘情地唱着跳着,观众们尽情地喝彩鼓掌,人们需要的就是这份喜庆与欢乐。大家都陶醉在这久违了的愉悦祥和的氛围之中。
  社火队在县城连演了三天,观众有增无减,附近乡镇的群众背着背篼,扶老携幼蜂拥而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社火队在西河坝体育场作了一次汇报演出,高高的台阶上人头攒动,观者如云,县上领导也悉数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县委书记黄步祥对这台社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热情的鼓励,并希望以后把社火改革推广到全县去。那天,恰逢陕西省汉中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一行六人外出考察途经徽县,也应邀观看了演出,观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唐庄社火队声名大震,前来邀约演出的公社、大队及单位络绎不绝,一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正月十六应邀去伏镇公社演出。伏镇是徽县第一大镇,人口稠密,单位众多。由于社火要去演出的消息早已传了出去,所以当社火队上午到达时,伏镇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翘首以盼。社火队一下车就开演,台上演了台下演,白天演了晚上演,半夜还被一八二地质队接去演出。演出时,地质队燃放了大量的焰
  火花炮,五彩缤纷,绚烂如云,把演员和观众的脸都映红了。地质队员们说,这是他们驻到伏镇后过的最热闹的一个元宵节。由于演出成功,社火队员们兴奋不已,忘了疲劳,在回来的汽车上还一齐引吭高歌,歌声在冬日的原野上传得很远很远。社火队员们凌晨三点才回来,第二天一早,又被银杏公社接走了。自此,一连多日演出不断。
  这台社火不但给全县群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而且为农村社火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自此以后,全县各乡村的社火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演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后来,人们知道了唐庄这台社火是文化馆主办的,遂戏称之为“官社火”。这样说来,我们也平生第一次当了回“社火头”儿。
  难忘那一年的元宵节;难忘那一年的“官社火”……
  有诗为证:
  一九八二年,往事如云烟。
  但记元宵节,社火闹翻天。
  才女卢陈索,歌舞艺顶尖。
  三人一台戏,编导不知倦。
  排练一月余,朔风刺骨寒。
  村民勤学练,唐庄日夜欢。
  舞步虽拙朴,山歌出自然。
  形式循传统,内容皆新编。
  狮子戏绣球,龙灯多矫健。
  老汉引桨歌,娇女荡旱船。
  高跷脸谱美,蜡花舞蹁跹。
  男女跑驴忙,为赶新婚典。
  绸红艳似火,秧歌扭正欢。
  编导难自禁,起舞甩长辫。
  搞笑是马邓,大头谑其间。
  街头人如海,夜晚月正圆。
  传统又现代,观众齐称赞。
  四村八乡亲,声名播自远。
  唐庄“官社火”,众人心血灌。
  斯年新春乐,历历在眼前。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俞齐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