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五花石”浅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16
颗粒名称: 徽县“五花石”浅说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1
页码: 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五花石”的浅说,“五花石”在地质学教材上分类为“乳石”,又称“花乳石”,以其颜色丰富多样、质地细腻柔软、宜于雕琢而深受人们喜爱,是雕刻各类工艺品尤其是图章的最佳原材料。“花乳石”在全国分布并不广泛,一般生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它是远古时期火山爆发或地壳剧烈活动中形成的石岩类矿产资源。
关键词: 五花石 徽县 民俗文化

内容

“五花石”在地质学教材上分类为“乳石”,又称“花乳石”,以其颜色丰富多样、质地细腻柔软、宜于雕琢而深受人们喜爱,是雕刻各类工艺品尤其是图章的最佳原材料。“花乳石”在全国分布并不广泛,一般生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它是远古时期火山爆发或地壳剧烈活动中形成的石岩类矿产资源。我国最优质的花乳石品类,当属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的寿山石和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石,它们都以产地地名而命名。寿山、青田石中的稀有品种,如:鸡血、田黄、冻石等,市场价格近年来一路攀升,其中珍品克数价格数倍于黄金的价格,成为国内外众多收藏家的抢手货。而同属“乳石类”的徽县“五花石”却因地处陇南边远山区,一直鲜为人知,至今很少有人将其加工利用。
  徽县“五花石”产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大河、嘉陵、虞关三乡镇境内。此外,毗邻的陕西略阳县白水江镇、成县的纸坊镇、苏元乡亦有出产。根据笔者近二十年来搜集整理的实物资料证明,徽县“五花石”颜色丰富,有红、黄、白、蓝、赭石等,且都无规律地交织在一起,很难见到纯色大块的石料。就其质量而言,因产于高山之上,故而性脆干躁,容易开裂,不易制作大件工艺品,且其中含有少量的石渣。制作时,须将原材料在阴湿处存放时日,待制成作品后,再置于专用油剂中浸泡,然后刨光。实践证明,“五花石”的质量仅次于寿山、青田等名石,但其颜色之丰富却并不逊色。
  徽县“五花石”的雕刻应用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大河乡、现藏于县博物馆的宋代五花石石猪、石狗等器物证实,其应用年代至迟可追溯到宋代,而见于民间收藏的多为清代、民国、现代之物,如笔筒、砚台、水盂、摆件、图章等,尤以图章为多。笔者曾见过几枚私人收藏的民国狮纽图章,雕刻造型极为生动,且石质良好。现在农村盖房起屋仍以“五花石”装仓镇宅,其习俗可见由来已久。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华北沦陷,黄河水患,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大批难民向西南、西北地区流动,民国徽县政府难民收容所和西北“工合”徽县指导站,曾组织难民生产自救,除在徽县南北山区伐木、烧炭、制砖瓦、开铁矿、造纸、制毛笔之外,还在大河、白水江组织难民开采优质“五花石”,用来制作小型工艺品和图章。时至现在,略阳县白水江镇仍然在开采“五花石”,笔者几年前亲见白水江开采待运的青白色“五花石”原料,不知运往何处。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家父孙莅亭在当时的徽县手工业管理局工艺门市部从事刻字工作,为开发新的图章原材料,曾多次到大河山中采集“五花石”。50年代中期,家父用“五花石”雕刻的毛泽东诗词长征系列图谱,曾参加过全省工艺品展览并获奖,可惜这些作品在“文革”中散失不知去向。父亲退休后,用两年时间,精选石料,用100方“五花石”章,套用我省著名书法家刘九畴先生为我父亲亲书的榜书寿字作品,制作成四尺篆刻作品“百寿图”一幅,多次参加省、地书画篆刻展览,并将其分赠于国内外的亲朋好友。而父亲生前赠刻于人的图章,也多用“五花石”刻成,且流布较广,至今仍为人们珍藏。
  由于徽县“五花石”产地都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不易开采,更因为长期以来其价值不为人们所认识,因而目前尚没有规模性开采利用。笔者目前所见到的石料大都采自裸露的石料表层,如果向深层开采,相信会有令人欣喜的发现,“五花石”的经济开发前景一定会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