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栗亭砚的历史及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215
颗粒名称: 简述栗亭砚的历史及现状
分类号: K875.4
页数: 2
页码: 392-3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栗亭砚的历史及现状,“栗亭砚”历史悠久,石质细腻,颜色多变,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则至迟兴于宋代,估其历史已有1300余年。
关键词: 栗亭砚 徽县 历史现状

内容

陇南徽县山川秀美,地灵人杰,矿藏资源丰富,地处秦岭南麓,为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源头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早期生息的重要活动地区。汉代即置河池县于此。唐代置栗亭县(即今伏镇、栗川、泥阳等地)。栗亭,重峦叠嶂,河流纵横,川原开阔,物产丰饶,早已驰名陇上。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圣杜甫历秦赴蜀,经陇右在栗亭逗留期间,对栗亭物产多有吟咏,其诗留布于后世,时人知栗亭者渐多。
  而以栗亭县命名的“栗亭砚”,历史悠久,石质细腻,颜色多变,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珍爱,则至迟兴于宋代,估其历史已有1300余年。宋代名臣文豪书法家米芾在其《砚史》中记载:“栗亭石理慢,色青,有铜点,大如指,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清代《肃州志》载:“嘉峪关石砚相仿于栗亭砚。”据史籍记载与当今新开发的栗亭砚相佐证。栗亭砚石材颜色丰富,石质稍坚,细腻如玉。所制砚品随石形而造化,依纹理而施艺,发墨快而不损毫,色泽天然,富丽堂皇,大气磅礴。一经推出,即为书画家和众多爱好者所推崇,人们争相求购,以为珍藏。
  栗亭砚石材产地在今伏镇与泥阳、游龙交界处,是徽县中部丘陵河谷向北部山区过渡地带,河谷幽深,山脉绵长,植被茂密,土石相间,山水自然之灵气造就了这里独有的砚材,而历经千年风雨,物换星移,世事沧桑,战乱频仍,栗亭名砚失传已久,少为后人所知。上世纪80年代,县内文化界即有人考据,撰文推介,而影响甚微。90年代初,有日本友人按图索骥,不远万里前来访察石材产地,终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近年来,先后有陇南、成县、徽县制砚艺人多方探寻,试制砚品数十方,最终不得其要,中途搁浅。栗亭砚石材产地的未解之谜,一直困惑着一批热心开发的人们,也成为他们力图破解的目标和追求。
  2006年秋冬之交,栗亭砚的开发研制作为徽县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由县文体局正式向县政府提出。县委、县政府给予极大的重视与支持,随即拨专款,用于普查、研制、开发之需。县文体局会同文化馆调集人员精心组织,冒严寒,战酷署,在县内进行了周密而详尽的调查与实地考察。经过一年多的勤奋工作,终于在伏镇郭家庄附近找到了栗亭砚石材老坑产地,并邀请外地制砚艺人制作砚品,在省地节会上展示,反响极大,引起各级领导及专业人士的重视和欣赏。但文体局公务繁忙,资金人力均有限度,而倾力开发,批量生产,必须文企联姻,走企业化生产的路子。因此,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甘肃天赐一秀根石艺术有限公司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使命,其总经理赵秀玲女士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根石艺术收藏爱好者。
  栗亭砚石材就其质材石色而言,可以说多姿多彩,一山之中,石色变化较大。红色者有如端砚,绿色者有如洮砚,黄色者有如澄泥砚,灰色者有如歙砚,黑者如墨玉,青者如翡翠,且一砚之中颜色过渡有如墨韵,深浅自然,兼有石纹水涡,回旋有致,纹理分明,更有金丝银线纵横如织,遍布其中,呵气如雾,幻化如云,肌理细如美人之肌肤,润泽之如和田昆山之玉,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所成之砚,追求自然之美,随石赋形,依形制砚,突破传统工艺之成规,或山水楼阁,或龙腾云海,或凤舞九阙,或太白醉酒,或飞天伎乐,或瓜果蔬菜,或草木鱼虫,或书或画,皆妙趣天成,不拘一格。就其形制而言,除上述随形砚之外,亦有传统之抄手砚、瓦当砚、方圆砚、书卷砚等不一而足,大者可盈案,小者摩掌中,诗书画印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砚品中得到和谐的展示,相映生辉,文气十足,雅趣可餐,有识之士,无不赞叹。
  栗亭砚石材产地远离县城,地僻人稀,开采十分艰辛,运输亦十分困难。公司在石材产地修路输电、搭建工棚,采石则全用人工开凿,由于矿带狭窄,处于石灰岩夹层之中,绝不能用爆破之法取之,故而获取可用之材费力费时。将石材从产地运到县城加工,又须60多里路程,山高坡陡,道路曲折,更须加倍小心。制砚之前,先须相石,依石材大小、颜色、质地来构思造型,绘图修订,后施以凿刻工艺,或高浅浮雕,或缕空钻眼。待基本成型后,再精细打磨抛光,水洗砂磨,制成砚品则光滑如玉,光彩照人。最后,用当地盛产之硬杂木配以底座,装入锦盒,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就这样诞生了。
  砚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之一,是古老悠久又朝气蓬勃的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数千年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古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有贡献,是一种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同时具有实用、欣赏、收藏三重价值。当前,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人类进入电子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砚石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和中国书画一样,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与投资越来越被社会重视。砚品以其独有的潜在价值不仅为文化人士所青睐,而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社会成功人士也争相求购。爱砚,赏砚,品味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砚石文化,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能够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性情,是健康人生的追求和享受。栗亭砚石虽然资源稀缺,开采困难,但却有着比较丰富可持续开采加工的藏量,而栗亭砚之成品,可谓千姿百态,无一雷同,这也是栗亭砚的独到之处,盛世收藏。在国内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有着众多的社会群体,爱砚、藏砚之人,在砚品中寄托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浓厚的爱国之心。由此而知,栗亭砚的研制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甘肃天赐一秀根石艺术有限公司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探索、试制挖掘,开发研制出数百方形态各异的栗亭砚,使失传多年的文化瑰宝重放异彩。栗亭砚首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首届亚洲高端文化产品博览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反响。2009年5月,又应邀在北京参加“中国文房四宝展”,效果极佳,许多外商提出了合作开发的意向。为了使其主打产品根艺、奇石、栗亭砚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公司不惜重金在北京宋庄长期租用展厅,向海内外推介栗亭砚名品,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和文化收藏人士,使栗亭砚声名鹊起,成为砚品收藏的新贵和佼佼者。相信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栗亭砚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士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