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水稻卷秧”现场会始末与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51
颗粒名称: 徽县“水稻卷秧”现场会始末与影响
分类号: F316.11
页数: 2
页码: 258-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水稻卷秧”现场会的始末与影响。
关键词: 水稻卷秧 徽县 现场会

内容

1971年初春,甘肃省革委会通知:“在徽县泥阳镇公社召开全省水稻卷秧现场会”。当时县上曾派了一名大学生丁某先去银川学习水稻育秧试验,回来后县上要求推广。但他本人讲“以前没有学习过水稻,也没有实践经验,怕搞不好”。那时我(荣耀先)在县农技站任技术员一职,所以县农业科科长就直接点名要我去泥阳公社完成这个任务。
  我到泥阳镇后,和当地党委取得联系。当时公社书记王映春(兼武干)在乔王大队正抓民兵训练,由副书记黄凡宗主抓这项工作。黄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他和我经过座谈、商讨后,成立了一个“卷秧、育秧技术小组”十五名组员是李磨大队专门挑出来的农业科技爱好者,都是有文化的农民,由该大队支部书记李振中负责召集,黄副书记统一管理,由我进行技术指导。
  上级通知,召开“全省卷秧现场会”的时间定在3月28日。徽县的三月初天气还不暖和,我们在大田测到的气温、水温、地温,均在摄氏10℃左右,而水稻育秧最低的温度要求有摄氏15℃以上,这样我们就无法及时地育好秧。
  为了解决“气温、水温、地温”三低困难,黄凡宗同志召集全体参与人员开会讨论,通过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的探讨,最后决定在社员家中盘一个大火炕,把苗床设置在火炕上,炕下生火加热,控制温度育秧,解决“三低”难题。
  第一步工作:盘炕。我们盘了一个16片炕面子的大头炕,点火烘干后,用温度计控制温度保持摄氏20℃左右,又在炕面上撒铺了一层一寸厚的土粪,再用酒壶把土粪喷湿、喷透。然后用45℃的温水对选好的稻种进行流里温荡浸种,浸泡10分钟后捞出种子,放在铺篮里。
  第二步工作:用56℃的温水把捞出的稻种再次浸泡5分钟,我亲自卡时间、要求必须准确,5分钟后捞出放在铺篮里,再把铺篮放在一尺厚的麦草上保温,上面用一条干净麻袋在浸过种的温水里浸湿,浸透,用它把铺篮盖严实。
  第三步工作:两个小时后,揭开麻袋,把种子翻一下。要求翻匀、翻透。翻好后用洒壶装入30℃的温水把种子喷洒一遍,喷后再捂严盖好。目的是让种籽吸收足够的水份,还要保温,有利于种籽胚芽生长发芽。
  第四步工作:3小时后再把上述工作重复一次。
  第五步工作:改为两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原来的工作,直到第六次以后,我们才开始新的工作内容。
  在我的指导下,小组成员把炕上的粪土喷湿、用大姆指粗的草绳在炕的四周围了个圈,以免粪土溢出火炕,搞好这项工作后我们开始撒种。
  我把铺篮里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火炕上秧畦里,黄副书记和大家把竹条曲成拱形后插在炕土中,拱形高度为2尺,竹距为1尺,共用了9根,中间又用3根麻绳串连固定,再在上面盖上塑料薄膜。以后每隔3小时揭开膜,洒上30℃的温水,炕洞里的火一直在烧,定时、定人检查温度,按时、按温度喷洒水。这一工作由小组成员每二人一组轮流去做,黄副书记和我在这间育秧房里面共同值班,寸步不离,按时检查温度、湿度,生怕一不小心出现差错。
  我们3月14日开始准备工作,胚芽出生后,我们加强了喷洒与温度的检查和管理。第二天开始出芽、第十天后秧子开始发绿。我们把塑膜两边撑开,让苗通风、通气、进行炼苗。在炼苗时逐渐降温,至大田的气温,火炕下减火,直到停火。3月26日全部揭掉薄膜,继续浇上温度稍低的水,直至与室外气温相等为止。这件工作每隔3小时做一次,认真检查,仔细掌握温度,决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派出技术小组的成员做好大田的准备工作。我们把准备插映的水田耕细,耙平并浇上浅水(2—3寸)。至此,万事俱备,只等召开全省的现场会,那时已是3月27日。
  3月28日这天,风和日丽,徽县泥阳镇蚕种场彩旗飘飘,喇叭声响。省上来人主持召开了全省水稻卷秧现场会。省上领导有张忠同志,省农业厅厅长白庆祥,地区领导有王治帮同志,还有农办的马兆麟等人,全省各市、县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三百余人。
  会议开始后,由省革委副主任张忠及其他省地领导先后讲话。下午所有参会人员到我们的育秧房参观育好的秧苗,然后回蚕种场会场,由泥阳镇公社副书记黄凡宗同志向大会做汇报。
  29日天色晴朗,所有代表轮流进入育秧房,观看起秧。我们育秧小组的农民把育好的秧苗连同炕上的土粪苗畦(每畦一尺宽)一起卷成筒状全部送到已准备好的大田边,与会代表们也都跟到田边,当地的许多社员也来参观,水田边地埂上站满了人。科技小组的农民把卷秧铺到地边,又用木刀裁成10—15cm小条,从新卷起,移栽在大田中。直到把所有的卷秧全部移栽完毕,大家才回蚕种场继续开会。李磨大队书记李振中介绍经以剑,后来由我为大家讲解提前育秧和卷秧的好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育秧、卷秧可以省工、省肥,二是温水浸种、室内育秧可消除大田温差、并能争取将近两年的生长期。三是可以达到不烂种、不烂秧的目的。四是可以加速生长,使苗壮、苗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五是可以使水稻提前成熟,并达到增产的目的。通过这次育秧的成功,我觉得一件事只要脚踏实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后来又由李振忠同志表扬了新浸种法,他起名为“两开一凉”即渤种的水温在没有温度计时就用两盆开水,一盆凉水兑匀后即可。
  现场会后,我们受到了省、地、县的表彰,卷秧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当时全甘肃省稻田面积5万余亩,徽县占一万余亩,后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技术非常实惠。我们在泥阳、伏镇推广后,秋收时水稻亩产从原来的300—400公斤提高到了800—900斤,并且还有1200—1300斤的高产田。水稻秧技术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徽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荣耀先:徽县农技中心离休干部)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荣耀先
责任者
黄凡宗
责任者
李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