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二十六年前的农业科技论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50
颗粒名称: 一篇二十六年前的农业科技论文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3
页码: 255-2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二十六年前的农业科技论文试论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途径。
关键词: 科技论文 徽县 农业

内容

引言:我们几位在徽县多半辈子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志,曾在1982年8月6日召开的、有四百五十名县、社、队三级干部和全体农技人员参加的徽县小麦生产会议上,听取过当时分管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黄凡宗同志所作的《大力推广短期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夺取小麦稳产高产的战略措施》的报告。这个《报告》后经整理,被农牧渔业部干训班西北农学班编辑的《干部培训经验选编》(第一集)登载,题目是《试论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途径》。(黄凡宗同志1981年在农牧渔业部干训班西农班第四期学习结业)。该书前言说:“这些领导干部,经过培训,管理水平、领导艺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所管辖的地区,农牧业生产不同程度的有新的起色,真可谓‘培训开红花,科学出智慧,培训一个人,带动一大片’。为了总结经验,交流情况,汇报成果,推动工作,将结业学员学习收获论文、报告、应用效果汇集成册,供交流参阅。干部培训经验选编编辑部,1983年3月。”
  我们现在把它作为一篇文史资料推荐给政协文史委,并与广大读者见面。它的文史价值不言而喻,它的现实意义不可低估。附原文如下:
  试论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途径
  第四期学员 甘肃徽县县委副书记 黄凡宗
  一、土壤肥力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小麦生产的实质,就是在阳光的参与下,小麦植株通过叶绿素把无机物(水、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的过程。人们的农事活动,只能是为小麦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一个良好条件。它的最后结果完全表现在小麦产量的高低上。而人们的农事活动几乎大都围绕在土壤上进行,其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土壤供给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影响小麦生产的因素很多,然而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生产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小麦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土壤肥力高,能够满足小麦“胎里富”的要求。冬小麦从种到收,在我县气候条件下,大约需要二百三十天左右。它的一生大体经过种籽萌发、幼苗出土、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成熟等九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要求土壤及时地、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物质。如果在某一阶段,营养不足,就会影响正常发育。其后,也难以弥补。所以,培养高肥力的土壤就能满足小麦“胎里富”的要求。
  2.土壤肥力高,能提高小麦的抗灾能力。高肥力的土壤不但可以满足小麦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而且可以提高小麦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高产稳产。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增强小麦的抗逆性。肥沃的土壤理化性能好,疏松,空隙度较大,水肥气热协调,初生根扎的深,次生根发达,这就扩大了水肥吸收的面积,使小麦地上发育健壮。在干旱的时侯,初生根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磷素,增强了小麦的抗旱能力。同时,肥力高的土壤由于活土层深,水稳性团粒结构好,每一个团粒就是一个小水库,能大量接纳雨水,防止径流。由于团粒在水中稳定不散,在雨涝时仍可保持一定的空隙,透气良好,防涝性能强,土壤和养分流失少,能有效地贮蓄水分,供小麦生长中使用。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的抗冻性。壮苗在冬前可积蓄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以糖的形式贮备在分蘖节中,提高了小麦的抗冻能力,使麦苗安全越冬,避免越冬死亡。
  肥力高的土壤,小麦生长健壮,在锈病流行年份耐锈性能强,可大大减少损失。
  3.搞好土壤肥力建设,保持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从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土地培肥与其它环境(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闭合性的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搞好农业,要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土地培肥和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经营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说,要把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改善与提高结合起来,要把种植业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要把土地的利用与地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要在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全面持续增产。我们都知道,小麦作为植物,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太阳能、热量以及二氧化碳和水,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太阳能、热量由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免费”供应,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水在地球的对流层被循环利用。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则是随着小麦的收获输出而脱离土地,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物质对地力进行培养,将引起地力的衰竭。土壤肥力的丧失,不仅仅是营养元素的减少,还有土壤有机质的消耗与土壤良好结构的破坏,这样就形成了营养物质的恶性循环。相反,如果抓好土壤肥力建设,使营养物质得到不断的补充和输入,并使其大于输出,即可保持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小麦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二、我县土壤肥力的现状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畜禽饲养业的发展,农家肥料增多,特别是商品肥料的大幅度增长与应用,我县土壤肥力与解放初比较,是有了一定改善的。但与目前优良品种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和整个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来衡量,现有的土壤肥力远远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和需要。这一点在小麦生产上的反映尤为突出。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县良种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保持多年包谷亩产超千斤,小麦持续稳产高产,八零年亩产743斤,去年全县小麦减产,而他们却创造出历史最高水平,亩产869斤,今年又上升到918.8斤,再创新记录。柳林公社柳林大队苜蓿轮作地,土壤有机质仅仅超过了1%,从而保证了远山地小麦亩产稳定在400斤左右的水平。但就全县而言,土壤有机含量少,肥力水平很低。据柳林公社柳林大队和城关公社凡塄大队等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区测定,一般川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74—0.82%;腰地为0.79—0.99%;山地只有0.55—0.62%。土壤肥力低的另一表现是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比例严重失调。根据七六年全县土壤营养测定结果:不缺氮的土壤占38.9%,不足和极缺的土壤占61.1%;不缺磷的土壤仅占7.1%,不足和极缺的要占92.9%;不缺钾的土壤占62.2%,不足和极缺的土壤占37.8%。总的趋势是:氮不足,磷极缺,钾有余。这种状况反映在小麦生产上表现为:大部分山地和边腰地抗灾力弱,产量低而不稳;一些川坝近庄川腰地倒伏青干,熟籽不好,产量也不高。产量高而稳定的地块是极少数。形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作物从土壤里吸收带走的养分多,给土壤偿还补充的少,造成土壤养分的“超支”。二是大面积山地和边远腰地,不施有机肥料。三是化学肥料养分单一,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四是自然流失严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我县土壤肥力低下,小麦生产长期以来不能摆脱“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近几年中,多数年份小麦生产计划完不成,以致影响到全年农业计划完不成。如果不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迅速扭转这种状况,长此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几种主要途径
  衡量土壤肥力最基本的标准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给土地施入有机肥料。
  目前可供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有机肥源大体有:农家肥、作物秸杆、割草沤肥、草田轮作和短期绿肥压青四个方面。以人畜肥为主的农家肥是我县传统的养田肥源。根据当前人口、家畜、家禽的数量科学推算:人畜肥的年总排泄量为9.3479亿斤(精肥),折合化肥硫酸铵2094.73万斤,过磷酸钙788.88万斤,硫酸钾753.62万斤,可给土壤提供有机质24289.31万斤。作物秸杆年产量可达四亿斤以上,夏秋季,杂草遍野可作为割青沤肥的原料。另外紫花苜蓿近年面积六千多亩,在部分地方对解决远山地肥料起了很大作用。以上这些肥源是提高我县土壤肥力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抓紧抓好。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我们认为在全县大种以柽麻、小豆为主的短期绿肥压青,采取在轮歇地或麦收后耕地播种,生长五十天左右,出花期前后翻压,当年种小麦具有不占面积,不乱茬口,不费劳力,投资小,简单易行,不影响种麦,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产效果好的优点。这是在近期内提高我县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四、大力推广柽麻和小豆短期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战略措施。
  首先,推广柽麻和小豆绿肥压青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大。柽麻作为绿肥,由于它枝叶繁茂,植株高大,产草最多,有机质和农作物所需养分的含量高,翻压腐熟以后,不仅可以满足小麦当年生长发育的养分需要,从而达到当年增产的目的,而且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培养地力、利于持续增产的作用。同时,用于柽麻的投资少,柽麻增产的收益大,经济效果十分可观。1979年试验测定结果,县良种场翻压一季柽麻绿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5%,而对照田为1.06%,柽麻压青比对照有机质增加31.9%。柽麻绿肥的养分含量在豆科绿肥中也比较高,增产幅度也很大。据测定,每千斤柽麻鲜草中,含纯氮4.3斤、磷1-1.3斤、钾4.2斤。如果亩产鲜草3500斤,其氮、磷、钾的含量相当于尿素28斤、过磷酸钙70斤、硫酸钾30斤。据马庄、凡塄、柳林等地试验,麦收后夏播柽麻,生长40—50天,亩产鲜草达三千斤以上,翻压绿肥以后,小麦平均亩产增长20%以上。这是一个大幅度的增产。如果全县推广十二万亩,小麦亩产基数按280斤计算,平均亩产增长20%,仅此一项,每年净增小麦692万斤。
  其次,我县推广柽麻和小豆绿肥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柽麻适于在20℃以上的天数79天,这四个月历年平均总降雨量为436.3毫米。春播留种,全生育期170天左右,而我县无霜期长达180-220天。可见,柽麻春播留种不成问题。夏播压青同样具备了高温天数多,降雨量多,适于柽麻速生和压青腐熟的良好条件。次外,徽县全县每年有26万亩小麦,其中步麦就有16万亩左右,还有3万多亩的轮作地,除个别高寒阴湿、小麦晚熟地区,其余都可夏播压青。轮歇地不受季节限制,还是柽麻最好的春播留种地。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管理条件大为改善,各个农户还能充分利用地头、地埂、渠旁、路边春播留种。这件事,只要我们抓住不放,坚持数年,小麦有机肥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加,山腰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肥力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小麦定会有一个稳定的增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将会使全县农业生产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我们只所以提倡大力推广柽麻短期绿肥,其战略意义就在于此。
  李尚俭:原徽县种子公司经理,享受政府特殊岗位津贴
  马本忠: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邓如彬: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李秀军:原徽县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怀礼
责任者
李尚俭
责任者
马本忠
责任者
邓如彬
责任者
李秀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