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极端气候对徽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48
颗粒名称: 三次极端气候对徽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
分类号: F316.11
页数: 1
页码: 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次极端气候对徽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极端气候是指不正常的低温、雨涝、干旱、霜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解放后,徽县有完整记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的特大自然灾害有三次。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徽县 农业生产 灾害

内容

极端气候是指不正常的低温、雨涝、干旱、霜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解放后,徽县有完整记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的特大自然灾害有三次。
  第一次是1961年的麦收期间,6月15日至7月14日,徽县境内一个月时间三个连降雨过程,23天降雨量达313.2mm,占当年降雨量903.9mm的34.7%,占常年降雨量745.8mm的42%。连阴雨持续了全县小麦收割的全过程,收割、拉运、打碾、凉晒都沉浸在雨涝之中,小麦有的在田间发芽霉烂,有的在麦垛上发芽霉烂,有的在凉晒过程中发芽霉烂。县委、政府号召全体社员剪麦穗,在教室、仓库里晾晒。但是,全县24万亩小麦到底有多少仓库、教室可供凉晒?且当时种植的小麦品种大部分是碧码1号,最易霉变出芽。全县24.24万亩小麦当年只收芽麦846.55万公斤,单产仅35公斤,总产、单产分别比上年减产21.7%和28%。农民吃芽麦,居民供芽麦,记忆犹新,教训深刻。
  第二次是1979年4月小麦拔节孕穗阶段,两次寒流袭击,徽县越冬作物、早春作物普遍遭到冻害。第一次寒流降温从3月31日开始,4月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9.8℃降到﹣0.5℃,三天连续降温10.3℃,极端最低温﹣6.9℃,地面最低温度﹣8℃,积雪9cm以上,0℃以下持续时间24小时,其中﹣5℃以下持续时间10小时。第二次降温从11日开始到12日结束,日平均气温由14.1℃降至2.7℃,降温11.4℃,极端最低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1.5小时,积雪2.5cm。冻害主要是第一次寒流造成,第二次寒流加重了冻害的程度。小麦受冻面积占64%,受冻的16.8072万亩小麦中,全部冻死的3866亩,死苗7-8成的23030亩,死苗4-6成的80022亩,死苗2-3成的61154亩。油菜受冻面积3558亩,占油菜总面积的84%。胡麻共种10540亩,出苗的1547亩全部冻死。
  小麦在春季之所以易受冻害,主要是春暖后恢复生长,抗寒性降低或丧失。灾害发生后,全县各级领导深入抗灾救灾第一线,带领群众积极浇水拔草,追施化肥,但也无法弥补冻害造成的损失,全县26.27万亩小麦总产仅3254.79万公斤,比上年3962.46万公斤减产17.89%;单产124公斤,比上年149公斤减产16.7%。
  第三次是1981年秋季,徽县遭到特大雨涝灾害的袭击。8-9月35天共降雨547.9mm,占当年降雨量的57.3%,较常年同期降雨量253.4mm多1.2倍。8月14日至23日9天共降雨340.8mm8月21日降雨102.2mm,造成全县特大洪灾。该年的早霜又出现在10月9日,较常年早21天,洪灾、早霜,造成大秋作物减产,小秋作物及核桃、向日葵几乎绝收,粮食单产、总产降到了7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全县复种的12.35万亩黄小豆,总产仅收261万公斤,比1980年复种总产672.8万公斤减产411.8万公斤,减产61.2%,单产由上年的56.2公斤减至21.2公斤,单产减少35公斤,减产62.3%,是解放后三次特大自然灾害中减产幅度最大的一次。
  附件:《甘肃省农业科技》1979年第5期《对徽县1979年春季小麦冻害的调查研究》。
  (苏怀礼:原徽县科委主任)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怀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