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水系古今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44
颗粒名称: 徽县水系古今谈
分类号: F426.9
页数: 5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水系古今谈,其中包括了自然地理概况、徽县的江河水系、徽县版图内河流等。
关键词: 徽县 水系 概况

内容

徽县位于甘肃东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4′至106。26′、北纬33°32″至33°01″之间,以秦岭之璠冢山、大山梁、八卦山、天子山、玉皇顶为界接天水市;南以大阳山、林家山、红崖(西崖)、云台山为界接陕西略阳县;东以玉皇顶、杏树梁、大殿山、大阳山与两当县为邻;西以老人山、北崖山相邻成县西和为界,总面积为2272.2平方公里。
  徽县古曰河池,始于元鼎。古居梁州西北陇西东南。先属梁州,后归陇西。属秦岭—昆仑山构造带。因临秦岭南麓而被指为华阳之首。北依秦州、南靠汉中、东连故道、西达仇池,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古老摇篮地。境内岗阜交错,平川毗连。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迭障连云,群山起伏。山清水秀,地域开阔。沟河纵横,泉水淙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农耕发达,五谷遍地生长。
  自然地理概况
  徽县地处“徽成盆地”中部。地形地貌属秦岭褶皱地带内一个较为开阔的断陷地势。纵跨南北秦岭,横穿盆地东西,南北高山,中部丘陵。地质构造属秦岭—昆仑山构造带。地层组成主要由强烈褶皱的太古代变质岩和褶皱不太强烈而基本没有变质的震旦纪及部分古生物、中生代地层组成。中部主要有中生代到早第三纪陆相红色岩系—砂岩、砾岩、页岩等互层而构成。上部覆盖着第四纪黄土和马兰黄土等湖相沉积物,根据上述地质改造、岩层组合及层理面等标志,反映出中部地区具有浅海环境的景象。此后随地壳隆起而整体上升,在强烈风化和水流割切下,形成了景象多姿的丘陵地貌。地形地貌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北部为中山地貌、南部为中山地垒地貌、中部为丘陵地貌。南岭中山地垒地貌区:俗称南秦岭。总面积64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3.6%,平均高程1374.8米,相对高差1800米。地质构造属下古代地槽带,地貌特征是:群峰起伏,青山叠翠,沟溪纵横,清水淙淙。特别是在东南部珍贵动物保护区的三滩地带,更是迭障连云,峭壁险峻,自古就有“峭壁拔空远千仞,鸟瞰嘉陵一线江”之称。以东界山,望天梯,云台山为南部第二屏障,以大阳山为东南第一屏障,其中最高山峰为东界山,海拔高程2504米,是我县最高山峰,天然植被率为80%。
  北岭中山地貌区总面积115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42.4%,平均高程1578.1米。地貌特点:山峦起伏,植被葱茏。本区直系秦岭南麓强烈褶皱地带,是我县中部河流的源头,主要山峰有蒿川山、鸡鸣山、云雾山、天子山、八卦山、老爷山等。为徽县北部第一屏障,以老人山、老爷山为第二屏障。最高山峰天子山,海拔高程2330米。形成本区地貌的主要因素为下古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壳隆起和下沉。多年平均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50吨。
  中部丘陵河谷区:本区系徽成盆地中心,总面积9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地貌特征是: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平均海拔高程1171.5米,相对高程250米。天然植被度39.8%。
  今徽县的江河水系
  我县系嘉陵江上游。全县大小河流六百四十五条,全长2261公里,河流密度0.83。境内嘉陵江干流长40.2公里,一级支流21条,长317.9公里;二级支流177条,长792.3公里;三级支流279条,长758.2公里;四级支流136条,长298.6公里;五级支流29条,长51.7公里,其他两条,长2.3公里。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嘉陵江、永宁河、洛河、麻沿河、西河、东沟河等“一江五河”。
  嘉陵江:嘉陵江是我县最大的河流,纵贯县境东南部,自县境下边界线吴王城以上全长165公里,境内长自上边界线嘉陵镇大山村明洞口至虞关乡吴王城40.2公里,流域面积6964.6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0.5‰,年输沙量21.42万吨。
  永宁河:系嘉陵江上游较大支流之一,是我县第二大河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我县西北部边境与天水县分界线大山梁(海拔2064.8米)北坡,流经天水娘娘坝、李子园、党川马家坪流入我县太白、柳林、永宁等乡,在嘉陵黄沙河汇入嘉陵江。全长144公里,河流平均比降9‰,流域面积2161平方公里。境内河长68公里,面积82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年径流总量5.11亿立米。
  洛河:发源于我县北部境内老爷山南麓,径流我县江洛、泥阳、榆树、伏镇、栗川、银杏、水阳、大河等八个乡镇,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104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9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2.83亿立米。其中自产水2.58亿立米,入境水0.25亿立米。多年侵蚀模量902吨/平方公里,年输沙总量93.24万吨,境内面积9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流域平均宽12.9公里。上游有伏镇河、泥阳河两大支流,是形成我县中部丘陵河谷区的主要因素,总面积498.4平方公里,占洛河面积的52.3%。是我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由于洛河中上游地质构造及农耕地大量集中,加上某些不适应的人类活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发生一定数量的水土流失现象。仅伏镇河、泥阳河年侵蚀总量达58.7万吨,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931吨。年平均侵蚀深度0.62毫米。是我县水土流失较大的地区之一。
  西河:又名田家河,发源于榆树乡小马安山南麓,全长42公里,平均比降6.5‰,流域面积256.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6.1公里,流经榆树、银杏、城关、水阳、嘉陵等五个乡镇,至嘉陵乡田家河下坝汇入嘉陵江。
  麻沿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部北岭山系的八卦山与老爷山之间,河流全长33.1公里,流域面积359.4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面积304平方公里,境外面积55.4平方公里。东沟河:系嘉陵江左岸在我县境内第一条大河,发源于东界山西麓,流长23.1公里,流域面积105.5公里,天然林草面积104平方公里,植被率98.5%。如下表:
  古今徽县版图内河流
  徽县版图今非昔比。《华阳国志》曰:河池地方百里。从有关资料可知,汉代有循成道,南北朝有栗亭、泥阳二县。当时河池西界未越架子山;南未越青泥岭;北离高桥六十七里,东界略有出入,正东以两当河为界,东南以天门山、半边街(今云屏)连接南郑沔县。
  (一)汉至南北朝期间的河池(徽县)、栗亭、白水县河流
  北魏地理学者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记载:〈汉续书〉曰:“浊水即白水异名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泥谷,南经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经河池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经河池县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入。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经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山置戎……。故道水又右汇黄庐水,水出天水郡黄庐山腹,历谷南流,交流故道水。”①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记述:“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述:“河池县:泉街水,入沮合汉也,沮县:河池水所实指西沟水出东狼谷也”。《徽县志略》按:“东狼谷,今凤县南紫柏山。沮即择水,俗称黑河”。《徽县志》“思义川,东南六十里,嘉陵江南即古泉街水,其流甚微,路由山石关达黑河。”
  在上述文字里实有六条河:即泥谷水、仇鸠水、河池水、故道水、黄庐水及泉街水:有学者提出:
  《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城志》《水经注》等志书里没有永宁河的记载。为什么没有永宁河的记载?因为在宋代之前河池水不叫永宁河,永宁河这个名字未出现,元代之后才出现永宁县,后才有永宁河出现,上述这些著作均完成在宋代之前,没有出现永宁河不等于现在没有永宁河。纵观《水经注》,他是以漾水(故道水)为坐标叙述以西河流的,纵观《漾水.丹水》章节,由于坐标的游离(有时以洛河水为坐标,有时以故道水为坐标),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有时由南往北,没有一定规律。对于古人坐在府邸完成此著,也实属不易,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尽管坐标歧义,入手不定,只要你慢慢看、细细品、页页找,总能找出答案。
  《水经注》曰:“浊水之白水异名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泥谷,南经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②
  据传在周朝周赧王时因龙头山与马安山曾连为一体,形成堰塞湖,在此积漪江湖,赧王下令斩断龙马二山湖水昏浊而下泻,而叫河名为浊水。虽为传说但江洛下川口有斩龙地名。该水主流有二,东源称元路河,发源于老爷山西侧,西源为清水沟河,发源于糜岭,经殷家沟、青河沿在洛口与东流合成大河,现称江洛河,始称洛河或浊水,南入泥阳谷,接纳泥谷川诸流,南经泥阳镇东。北魏延兴三年(公园473年)在泥阳镇置白县(郭家塄)。后又迁白石县于西和西峪,原地又置埿阳县,故郦道元在文中说:“南经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此处的白水实指泥谷水,泥谷水也就是洛河,而不是指成县东河。因次,此“浊水“明显是指泥阳河之下的洛河。因此,白水=泥谷水=洛河=浊水。
  《水经注》曰:“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经河池县古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③
  仇鸠水指今伏镇川天河,因伏镇河有四源,主源为现版图河流称雪水河。发源于榆树乡大沙坡(古地名仇鸠)。因此伏镇河最初称仇鸠水,后又叫天河(当地群众至今叫天河,官方和外地人叫伏镇河)。其余三源:沿川河分别发源于老爷山东麓;瓦茨河发源于砖塔梁,山王河发源于榆树北部普陀梁。四河在剡厥汇合南出峡谷从栗亭古城东南在双河口注入浊水。故郦文说:“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方位错也,在东南而不在西南。笔者注)。“南经河池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又错了,这是栗亭古城,不是河池故城。(从郦道元著作“水经注”期间,北魏已升栗亭为县,属广业郡。应是栗亭故城。)
  《水经曰》:“浊水(指嘉陵江)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经河池戊东、西南入浊水(指嘉陵江水),水出北谷。”④正如《徽县志·山水·永宁河》曰:“东四十里,即河池水也。有三源:一自天池山经新店窑、白腊峡西南流;一自娘娘坝经兰柴庙东南流;一自王家楼经高桥下河流。三水汇于韩家湾,又有甘沟、香山沟细流入之,浸成大河,入江口川。又有南流汇合后经银桩崖,绕永宁故城,再三十里入嘉陵江,是为合口。”
  据笔者考察,天池山位于北纬33。42″,东径105°36″,是徽县与天水市分界山。
  天池山天池水共有三大支流,南流入高桥东流,称高桥河,西流出山后向北经舒家坝向东经娘娘坝南部南接纳牛家峡水后续向东南流;北流直下天池山向北经李子园后与娘娘坝西来之水汇合,东流下天池山经白音峡出峡三水合流后现称白家河,流经观音殿等地出峡谷入原太白乡;另一支流发源党川镇区域河流经放马滩、党川、庙川、花庙后称花庙河,出山后入原太白乡桑树垭与白家河汇合,南下出柳林入永宁,沿途又接纳了通中河、干沟河、后村河、屈家河在内的支流20多条,经历史悠久的冲刷,拓宽成广宽的河池川从永宁镇东边绕古城而下至嘉陵镇黄沙驿入嘉陵江。
  河池水在古河池县时,位于中部,加之永宁河比降(9‰)适中。而不像泉街水(12.1‰)更不像洛河(1.9‰)免遭滑坡和水灾,而选中该区域生活居住。洛河支流天河(伏镇河)流域因比降太小,沼泽地在农业学大寨,专政办农业的1976年治理伏镇川时才彻底消灭掉沼泽地。直到5·12大地震之后伏镇川的长流水井(除酒厂神泉外)才干涸再不外溢。由于河池水流域为丘陵沟壑区,水域宽阔,土层肥沃,山清水秀,适合人类居住,因而村庄稠密。正因为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必然成为华夏古人类繁衍发祥地。从七十年代柳林镇发掘的“甘沟、庙坪”遗址看,均属“马家窑文化类型”。便可证明:早在新石器中晚期,河池川就有人类居住,而且形成定居村落了。
  《水经注》曰:“故道水又右汇黄庐水,水出西北(站在固镇城黄庐山为正北,在永宁看黄庐山为西北,笔者注。)天水郡黄庐山腹,历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广业(化)郡界,与沮水之津(指嘉陵江南之水云屏河入两当县后注入嘉陵江,笔者注。)合,谓之两当水,(流入两当县当然称两当水,笔者注)上承武都沮县之沮水渎(指徽县嘉陵镇江南北部与两当交界流入两当水的瓦窑沟河,笔者注。)西南流,注入两当溪。”黄庐山水指黄沙河,往后为田家河,再退后是徽县西河,再往回叫银杏河,回原处叫页水河。故《水经注》曰“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庐山腹”。(黄庐山今名黄渠梁位于东径106°04′、北纬33。58′,银杏位于东径106°02′,北纬33。48′,永宁位于东径106°11′北纬33°50′。如果说河池故城在银杏树,那方位就错了,因为银杏与黄渠梁在东径度上几乎一致,黄渠梁与永宁镇在东径度上相差7分度,正值西北。笔者注)
  故郦文说:“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庐山腹。”榆树东北与柳林西北界山,现称黄渠梁。西麓水从榆树东部而南下注入银杏川,分别叫页水河和银杏河;东麓发源水叫洛坝河注入永宁河。故黄庐山水为今黄沙河,也就是今天的田家河,田家河口有“黄沙驿碑”为证。“故道水南入东益州广业郡界,与沮水之津合,谓之两当溪水,上承武都郡沮县之沮水读。西南流,注入两当溪。”这一段文字讲的非常清楚。本在介绍黄庐水,怎么又扯到“广业郡”、“沮县”、“沮水”及“两当溪”。因南北朝期间你争我夺,有“十羊九牧、县如牛毛”之称,你立我废,归属变化无常,只有对照地图,才能理解。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以河找名,以名定名,从地域归属来看,“沮水之津”实指两当东南古铁门川诸流。“沮县沮水续”实指今嘉陵镇尹坪一带的瓦窑沟水系。笔者觉得郦文在故道水叙述中未涉及江右之水,因为这段文字的要害字是一个“上”字。
  在这里把沮县补充简述一下:沮县治地在今茶店镇,约包括留坝县南部、略阳县全部及两当、徽县、成县南部。这是东汉公元63年后的区域。早在西汉初,汉武帝平定白马氐国之后析广汉、陇西郡置武都郡于今西和洛峪,当时共置九县道属武都郡辖地,即:武都道(今洛峪)下辨道(成县小川,秦置下辨县,汉改道)上禄县(西和北部)、平乐道(康县平乐镇)、循成道(今伏镇)、故道县(治今凤县单河铺)、嘉陵道(略阳金池院)及沮县(治地今勉县茶店镇)。西汉末,王莽篡位,改郡县为国亭,河池县改为乐平亭,循成道改为栗亭,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35年复归旧制和旧名的同时,废循城、平乐、嘉陵三道后归沮县、故道、下辨属之。沮水实指今陕西汉中西北黑河。黑河发源于秦巴山区,东源于今留坝县南星庙台一带,西源于今两当天门川徽县思义川一带。二水南流经观音寺折勉县入汉江。由于造山运动改变西沟水的归属,使西沟水西源头变成了泉街水。源于大殿山西麓经狼架山东出罝口关而变成了西出东沟峡,而今称东沟河。由于徽县峡谷南部两山壁立,地势险峻,是古陈仓道南段必经之地,是古代入蜀之门户,汉设山石关,三国蜀设罝关口。沔逾此北入陈仓为捷径,故诸葛亮传有:“朝出褒沔,暮宿黑水”之载。
  《水经注》又曰:“又西南注于浊水。浊水又东南经盘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经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至焉,故谓之凤凰台,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⑤此处浊水确指木皮岭下的大河水,大河水实是泥阳水经红川、栗亭川及仇鸠水汇合后入白水峡,故郦道元说:“水上承广业郡。”今成县古称广业郡,白石县(泥阳)、栗亭县(今伏镇川)均属广业郡辖治。所以称“上承广业郡”,“南经凤溪”,槃头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在大河堡置仇池郡。灭仇池国后西魏迁仇池郡还西和境内在此地置仇池县,后改仇池为灵道,旋又废灵道县为明水县,设修成郡于大河堡,旋改修成郡后又北迁三里置槃头郡治地小河关。故有“浊水东南经槃头郡,而南合凤溪水。”“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凤溪水指南部第一大屏障云台山,龙洞山连体山脉龙洞主峰南流小地坝入小河村注洛河水,该水古称凤溪水。因龙洞山主峰北流水曰:龙溪,南流水曰:凤溪。龙洞山脉古时称:鹤鸣山、鸣鹤山、五凤山、朝阳山、鸑鷟山、凤山、仇维山、长峰山、接溪山等。接溪山是古代地理著作针对接溪水而言。故《元和郡县志》《华阳图志》条均有:“接溪水出接溪山。”凤山定名在南北朝期间北魏在今陕西凤县置固道郡于单河铺,废帝(554年)年改南岐州,因州境有鸑鷟山为名。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同谷县南有凤凰山,因为州名。河池县条又曰:“山在成州界,去县稍远。”是完全正确的,(因西魏已废栗亭县)栗亭当时是成县一镇,故曰:去县稍远。
  (二)清代的徽州河流
  《徽县志》载清代杨三辰《江河纪略》曰:“……北河上流,徽东之永宁河,源发于秦。”一自新店窑经百纳峡入永宁是为中段;一自娘娘坝,经南柴庙归入永宁,是为左股;一自王家楼,透出墨磊山经高桥下河注入永宁,是为右股。三水汇总永宁,浸成大河,乃克载空舟,下至合河口。益以嘉陵江水,厥势虽大,暗石惧多,仅可载半重舟。稍前,河西有老官庙旧迹,因名老官滩。南为渡口,水深而稳,南岸之阴多空隙,可垒巢,鹊鸟密集,是为老鹊窝。对河北岸为雷神坝,渊澄水安,靠西南下,交田家河。一源发自徽城东长峪沟,由东关偏斜射直西,与北来水合流一处,是谓左河襟;一源发页水河并冻青峡口银杏铺,设直西与东峪水汇,是谓右河襟。迨过石家峡,楼子崖达田家河。其间流疾多石,至此地平水宽,皆细沙也。沙黄流浊,为黄沙滩。……靠南山溯洄北向为大沙坝,流水积沙,前进则汪洋浩瀚,白水江也……。又前白水江,所称小河口者源发徽境西北。一自老白山,经栗斗峪、包家峡、伏家镇,即在河池县碑记,河溯上下栗亭川东南山脚,注归徽县之打火店。一自糜渚关经江洛镇、邓家峡、泥阳川透横川镇,折过山寨坡下并北来河汇总而入打火店。两水既合,流亦甚巨,滩险者舟不行。
  (窦璋:徽县银杏树乡政府退休干部)

附注

注: (①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54页 ②③④⑤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55页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窦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