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15
颗粒名称: (一)工交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32
页码: 173-204
摘要: 本文概括了徽县“黑虞”公路的修筑与第一次通车景况、宝成铁路修建概况、修筑江峡公路始末、洛坝集团历史沿革初探等。
关键词: 经济建设 徽县 工交

内容

“黑虞”公路的修筑与第一次通车景况
  李步霞
  一、修路
  虞关乡距徽县城35公里,在未有“黑虞”路和谈虞路之前,仅有羊肠小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越,崎岖难行。“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这些路的形象写照。青泥岭横卧在虞关和县城之间,古时候设有青泥驿。从青泥驿至虞关,沿途悬崖万仞,巉岩高峻,山间多云雨,谷底横流逆折,自古以来就是由秦入蜀的要道,而虞关则是秦陇入蜀的大门。多年来,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购买生活用品,走亲访友,进城看病,出售山货,只能从这条古驿道上艰难地通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了方便山乡人民通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县上决定修筑一条由县城通往虞关公社的山区公路,并把这条公路的修筑任务下达给嘉陵、大河、虞关三个公社。
  嘉陵、大河、虞关三个公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于1969年10月成立了“黑虞”公路建设指挥部,计划从徽白公路的大河黑沟修起,到虞关为止,全长18公里,原则上那个公社的路段由那个公社修建。黑沟至任家坪庄段由大河公社负责,伍家坪庄底下至甘树垭段由嘉陵公社负责,甘树垭至虞关火车站段由虞关公社负责。修路的炸药、雷管、钢钎、洋镐、铁锹、架子车等物资,由各公社自筹。分工明确后,各公社成立了修路管理机构,各自负责一段,争取在两三年内完工。
  各公社从每个生产队各抽一人,组成修路专业队,长年修;每年冬季,沿路段的生产队组织人力(主要是民兵)突击修。虞关公社共十六个大队、六十一个生产队,每队抽一人组成修路专业队,公社派干部尹辉,由他带领负责长年修筑。到了冬季,由沿途的黑沟、三泉、任家坪、甘树垭、老庄、何家湾、关沟等队的民兵二百余人自带工具、自带干粮,突击修筑。
  由于县上财政紧张,公社经费也相当紧,无钱购买炸药,农民就用生产队买来的硝酸铵、硫黄、火硝等,自己配制土炸药。嘉陵、虞关火车站和县公路段支援了一批钢钎子、大锤、废旧钢轨(长的搭桥用,短的改成了钢钎)。当时徽县交通局还没有搞测量和设计的专业人员,县上从外地专门聘请技术员,对这一路段进行了勘测、规划、设计。
  那时,农民的生活相当艰苦,但修路的热情却非常高。大家每天天一亮就出工,午餐、晚餐吃饭时间最多一小时,一直干到天黑后才收工。劳动量很大,平均每天在十二小时以上,晚上住在草棚或庵房(自造)里。1970年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三个公社的领导没有回家,全部来到筑路工地进行慰问。民兵也无一人请假回家,大年初一照常修路,没有任何怨言牢骚。当时工地上留传一首顺口溜:“官民同心把路修,同吃同住同劳动;《愚公移山》振人心,明年公路就能通。”到来年3月底,非专业队人员解散回家,民兵连评选先进模范人物,筑路指挥部召开表彰大会进行奖励,也没有啥物质奖,只是给先进模范人物发一张奖状,但民兵们都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那些年,公社把从很少的铁矿点上收回的5%管理费用于购买雷管、水泥,真正做到精打细算。农民群众在丛山悬崖间修路,用一把镢头、一把洋镐、一张铁铲、一把大锤、一根钢钎、一包土炸药、一股热情、一颗火热的心,一镐一镐的挖,一点一点的炸,一锨一锨的铲,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挖通了“青泥岭”的荒山古道,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绝壁上挖出了一条18公里长、4米宽、可以通行大货车的山区公路,这是多么感人的奇迹!
  三个公社共投入人工二十余万个,仅虞关公社两年内就投入了七万多个,新开挖的土方、石方全是用铁锨铲、背斗背、抬筐抬,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拉到悬崖边,倒入山间深渊。站在山顶俯视,盘山大道蜿蜒前行,直下深谷,景貌颇为壮观!
  二、通车
  1971年腊月的一天,县运输公司汽车队队长段振甲早早来到单位,把修理班的宿舍门砸的很响:“步霞!步霞快起床!有紧急任务……”
  我们修理班的几个人飞快的穿衣、开门。段队长挟带着一股寒气同时卷进屋内,急火火地对我说:“快派你的人(修理工)把310.296.899.334这四台车的方向和刹车检查调整好,打上黄油。一定要快!”说句老实话,我从六九年到县运输公司负责修理班的工作至今,还从没见过爱开玩笑的段队长这么严肃,不禁问道:“啥事?火爆麻子的!”
  “武装部要4台车,搞民兵拉练,是一次军事演习……。”我当过兵,听到这里已经知道了事情的重要,便打断了他的话,叫上修理班的六名人员跑到院子里,验车的验车,用千斤顶顶起车的前后桥,拿出工具对刹车、方向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我又把这四台车的刹车、方向仔细检查了一遍,打好黄油,才叫来段队长交差。
  段队长对工作非常负责,他又把这四台车逐个作了检查验收,对我说:“今天的民兵拉练是去虞关,也是‘黑虞’公路搞通车典礼的一天,县委麻亨春副书记坐刘俊德开的小车去。你带上修理工具,坐334号嘎斯车一同出发。”我什么话也没讲,赶紧把工具放到334车上,回宿舍洗脸、刷牙后,和几名准备出车的师傅到公司对面牛肉面馆吃早点。
  十分钟后,由县武装部李干事和段队长把所有的民兵按公社分坐在四台车的车厢里,由县委刘师傅开的卡斯69吉普车领头,段队长开310车第二,孙世贵副队长开899号车第三,符向来师傅开296车第四,胡祖德开的334号车殿后。车辆出了公司大门,喇叭声声,红旗招展,进西寺沟过柳林村、姚坪村。行至黑沟口,段队长调整了一下车辆的顺序,把334号车调到第二,跟在县委刘师傅开的小车后面。车队进沟约300米,有个急拐弯的地方叫光山梁,由于弯子急、路面窄、坡度陡,小嘎斯69吉普车过去了,可我坐的334号车上不去,打了两次倒车后,后轮在阴凹处的路面上只打滑不前进,后来刘师傅把吉普车倒回来,用绳子在334保险杠的挂钩上准备拖,车厢内坐的民兵下来从后面推,大家齐心协力,前拉后推,总算是把车推进了转弯的上坡处。大河公社的民兵在此地打上记号,并留下了六名民兵,准备在车辆过去后加宽路面。
  车队走过三泉,穿过宋坝,虽然路面窄,但比较平坦,一会儿便到了伍家坪,开始向青泥岭开进。这时刮起了老北风,天空乌云密布,扬起了雪花,一会儿路面上已一片洁白。快到山顶的几个转弯,可真费了大劲!这几个弯子路面全是连山石,修路时留下的石棱太高,有的像地埂塄一样。一个高坎,石头上垫的土太薄,车轮上去一压,土向两边挤开,石棱显得更高了,加之雪越下越大,车轮一碾,雪消成水,与土和成了稀泥巴,只是打滑,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又用拖车的办法,用小吉普先拖小嘎斯车,民兵从车后推,上去一辆后,又用嘎斯车拖下一辆。飞雪纷纷扬扬,山顶上雪雾迷茫,寒风刺骨,推车的民兵汗流满面,浑身都是泥水,但谁也没有后退。我当时负责给车辆挂、解钢丝绳,手套很快磨破了,手被扎的流血,也顾不上包扎。县委麻副书记、武装部的干事、汽车队的段队长,车前车后的跑,指挥推车,嗓子几乎都喊哑了。两小时后,风停了,雪住了,车队也全部推上了甘树垭。
  从甘树垭往虞关走,比较顺利。车队转过水泉门,一路直下到沟口处。公路两边有用原木和柏叶搭建的彩门,爆竹声声,口号声声。车队过彩门后从铁路桥下的河滩穿过,直开到虞关供销社仓库背后停下。车上的民兵、驾驶员都到老虞关公社的院子里集中(该公社院落在1981年特大洪水时被冲走,现为虞关初中)。
  虞关学校的操场上挤满了赶参加通车典礼的群众,操场四周插满了彩旗,中间搭有一个简易舞台,我们在这里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隆重的通车典礼。县委麻副书记在典礼大会上讲话,表扬了三个公社领导和自力更生、敢冲敢干的拼搏精神。武装部的带队千事和三个公社的领导先后讲话,对筑路专业队的民兵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全体群众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一片欢腾景象。
  通车典礼结束后,当地群众与筑路民工一同观看文艺节目。
  (注:此稿经采访老干部李国贤、穆应林等人,对一些细节核实后整理而成。)
  宝成铁路修建概况
  丁渤
  宝成铁路是中国一条从陕西宝鸡通往四川成都的铁路,全长668.2公里,是沟通中国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由于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广元段几乎全部处于山区,由宝鸡出发后就需要先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地势险要,因此工程相当艰巨,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铁路通过秦岭时,从杨家湾车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只有6千米,但升高却达680米,即每千米上升110米。为了把坡度改为每千米只升高30米,能够通行火车,只能把铁路线反复迂回盘旋,在6千米的直线距离内盘绕了27千米。为了克服地势高差,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重列3层,高达817米,随后以2000多米长的隧道穿过秦岭垭口,进入嘉陵江流域。全线共完成主要工程量有:路基土石方7116万立方米;隧道304座,总延长84.4公里;桥梁1001座,总延长28.1公里;桥隧总长约占线路长度的17%,正线铺轨667.71公里。从开工到交付运营间先后发生严重的滑坡58处,崩坍272处,整治工程量及难度都相当大。
  宝成铁路全线有304座隧道,总延长84.42公里,而宝广段即有271座,占89.1%,总延长78.51公里,占全线隧道总延长的93%。长度在300米以下者197座,300~500米者30座,500~1000米者33座,1000~2000米者10座,2000米以上者1座(秦岭隧道),(陕西境内有隧道199座,延长59.46公里)多位于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峡谷之中。铁路第二、第六工程局,隧道工程公司以及第四工程局的第一、第二工程处,第一工程局的部分工程队从多处齐头并进施工。在开工前,采用汽车、拖拉机、马车、架子车、简易架空索道以及驴驮、人挑抬背等运输方式,修建了大量的运输公路以及栈道、简易运料便道,并修建几处简易发电厂供施工照明用电,群策群力解决材料运输和施工困难。施工初期隧道月进度20.8米,1955年12月,秦岭隧道进口端月进度达到121.6米。
  宝广段完成路基土石方4687万立方米,挡土墙圬工41万立方米。在施工过程中,对土石方工程较大的工点,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大爆破的方法。修建观音山车站,需炸平四个山头,当时挖药室29个,装炸药142.8吨,1955年8月10日一次爆破成功,扬弃石方9.86万立方米,松动石方1.98万立方米。同时将1.2号山头的石方定向抛掷1.47万立方米,作为附近山沟的填方。这一爆破,使工期缩短6个月,节约人工8.2万工天,节约投资78.83万元,是中国铁路修建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爆破。
  青石崖车站站场,原是边坡坡顶高达122米的三个山头和一条深沟。为修建站场,采用炸山平沟的办法,在三个山头挖药室36个,装炸药334吨,1955年9月27日引爆,扬弃石方8万多立方米,松动和填入山谷石方18万多立方米,缩短工期4个月,节约投资67.5万元。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副主任郭洪涛、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亲临工地,目睹了这次成功的大爆破。
  负责这几次大爆破的主任工程师是唐友琦。在爆破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工程队长刘云和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观音山大爆破中,刘云和负责29个药室的装药、试验、检查,他钻进每个药室,检查装药,试验雷管电阻,检查了几百根电线,几百个雷管,对十二种炸药分别用嘴尝、火烧、水浸、日晒等办法试验,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检查完毕,一切就绪,就昏倒在工地上。他是在工地医院的病床上听到成功的爆炸声。
  在甘肃省两当县李家河三渡水工地,嘉陵江蜿蜒曲折,右岸各有马蹄状山脊突入江中,为此采取裁弯取直的改河措施,迫使嘉陵江为宝成铁路让路。仅李家河工点,22天内用劳力6459工天,挖药室装炸药269.76吨。经过大爆破,在河床设计界限内95%的岩石被爆落,其中14.57万立方米(占设计总量的84%)扬弃在河床设计界限以外,河水立即通过新河道流宝广段共建大桥42座,延长5.85公里;中桥58座,延长3.28公里;小桥523座,延长7.59公里(其中陕西境内共有桥梁401座,延长12.39公里);涵管483座,横向延长10.2公里。桥梁基础工程除渭河大桥、嘉陵江1号、2号、5~14号大桥、三渡水等桥为沉井外,其他主要采用明挖扩大基础的方法,并首创更换土壤的方法,以改善基底承载力,节约基础工程量。但对浅基冲刷因素考虑不够,留下病害。桥梁上部建筑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T形梁,跨越渭河、嘉陵江的较大桥梁,采用跨度24米、32米上承钢板梁及44米钢梁。在桥基条件优良并有石料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建成115座144孔石拱桥。其中最长的深沙河石拱桥,由4孔25米及2孔20米组成,全长175.5米。跨度最大的松树坡石拱桥,由2孔38米组成,全长121.4米。这座桥仅拱圈的拱石即多达12580块,计924立方米,全部圬工数量达8400多立方米,重2万余吨。
  1955年2月,成都广元段通车到广元的同时,即从广元往北铺轨,当年12月过略阳,1956年5月铺轨到白水江;宝鸡往南1954年8月铺轨到任家湾,1956年5月过凤州,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端在甘肃省徽县谈家庄黄沙河桥(嘉陵江12号桥)接轨。至此,宝成铁路比计划提前13个月建成,其中宝广段正线铺轨346.8公里,站线铺轨72.4公里,设车站36个,建房屋9.85万平方米,通信线路348公里,信号28站,共计投资6.14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77万元。
  宝广段修建过程中,得到苏联和匈牙利的技术援助。由30多人组成的苏联专家组,包括施工组织、爆破、桥梁、地下铁道工程、工程机械、供电、变电所、接触网、机务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两名匈牙利汽车专家,先后40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宝成铁路成都-广元段,1955年10月1日正式办理运营。宝鸡-广元段1956年10月开办临时运营,1957年4月开办全国客货联运。1957年12月,国家对宝广段进行竣工验收,评为质量优良。1958年1月1日起正式办理运营。
  宝成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
  (丁渤:徽县工商联民间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陇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修筑江峡公路始末
  黄新梁
  是什么力量、什么条件修通江峡公路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听寻找到了目前健在、当年曾经担任过修筑江峡公路副总指挥的柳林镇葫芦坝行政村村民黄兆德及柳林村何生林,公社退休干部彭树华,庙坪村柳庄郭德仓,姚庄邹李才、马贵仁等,听他们叙述了修筑江峡公路的全过程。
  一、环境条件
  1970年底前江峡公路蜗牛崖以北,世世代代居住着姚庄、庙坪、江口、磨沟四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的2774口人(1979年前数字)。四村出产着大量小麦、玉米、黄豆、棉花、花生等农产品。所有人畜出行和货物进出都是沿着蜗牛崖对面羊肠小道,依靠人背肩扛马驴牛驮运或搭建临时便桥通行,稍有拥挤或稍不谨慎就会掉入悬崖或数米深的河水当中。每遇暴雨涨河,当地群众少则六七天,多则十天半月不能通行。因此,当地群众和柳林公社党委政府迫切盼望能够早日打开一条四村通往外界的道路。
  二、筹建组织
  1970年,为了解决山区社队交通困难问题,徽县革委会决定采取“发动群众投劳,县上物资支持”的办法,修几条社队公路,其中就有柳林公社的柳林至姚庄(大河大队)公路(又称江峡公路);当时柳林公社书记岳峰(1987年4月在天水病故)同志兼任江峡公路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公社副主任陈绍俭(后调任徽县食品公司书记,1999年7月病故)同志兼工程第一副总指挥,公社武装部长孙效良(后调徽县城关镇任武装部长,2011年11月8日病故)同志兼工程第二副总指挥,原公社西沟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时该村恢复为葫芦坝大队)主任兼民兵连长和团支部书记的黄兆德同志兼任该工程第三副总指挥。该同志政治思想好,年轻力壮,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由他兼任工程副总指挥,可以协调当时在该村建设国防106光缆厂的单位,为江峡公路工程提供车辆、炸药、钢钎、大锤等所需设备的支持。
  江峡公路建设要在悬崖峭壁上搭架、打炮眼、筑河堤,工程难度大,周期长。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和公路会战两不误,公社党委、革委会决定按全公社8500总人口的3%比例抽调了273个劳动力长期参加修路大会战。这273人原则按大队为单位分两个连和一个加强排,两个连共计十个排。一连连长是何光有(葫芦坝大队第一任民兵连长),第二连连长豆中荣(庙坪人、老红军),加强排排长是龚进让(江口大队副主任),副排长是卯存有。当时原则上各大队队长兼任民兵排排长,一排排长是葫芦坝大队长李俊民,二排排长是柳林大队长何生林,三排排长是谢坪大队长王哲贤、邵巨生(柳林任坪庄人,工程自始至终参与),四排排长是沙坝大队长卯存有兼,五排排长是磨沟大队长周居林,六排排长是峡口大队长杨俊民,七排排长是豆中荣(兼)、莫生荣,八排排长是江口大队长高玺,第九排排长是姚庄大队长邹李财,第十排排长是江口大队长李成喜。豆中荣负责调集姚庄、庙坪、江口、磨沟、杏树五个排(即五个大队民兵),黄兆德负责调集谢坪、柳林、葫芦坝三个大队民兵,龚进让负责调集沙坝、洛坝、峡口三个大队民兵。炮手有庙坪大队柳庄的郭德仓、庙坪的王东前、韩湾的仇中学、谢坪大队的王哲贤、峡口的侯金贵、江口的邓乔海和黎怀玉、姚庄的尹缠儿和陈恩有、葫芦坝的舒克俊和张西德,另有铁匠、钢钎手、做饭大师等专职人员。住宿睡觉一律在生产队的学校、牛圈、仓库、磨房和亲戚家里。
  各大队情况各不相同,经济状况也不相同,每个全劳力满分(劳动8小时)每天劳动日值0.8元至0.3元不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值逐步增加至0.4元至1.00元不等。为了便于核算管理和统一行动,一个大队办起一个集体灶,做饭用的燃料用开挖道路砍取的灌木柴解决,放工吃饭时每人带一些灌木回来。因为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且饭菜食用油少,所有抽调民兵每人每月自带小麦和玉米各15市斤,所在生产队同时必须保证给参战民兵每人每月补贴夏秋原粮各15市斤,集体个人合计60市斤原粮,实际加工磨成面粉是45市斤,同时生产队给每人每月补助3元人民币用于大灶油盐酱醋及调料。
  为了减少窝工浪费并能全线开工,指挥部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砍伐木头在蜗牛崖河道搭建30至35米的高架数个,并在悬崖峭壁上的灌木树上绑吊安全绳系在人身腰部进行手工打眼全线作业。夏天每天早上6点起床至6∶30军事训练,6∶30至7∶00吃早饭,7∶00至上午11∶30干活施工,11∶30至12∶00统一安装炸药爆破,吃午饭,13∶00至14∶00午睡,14∶30至18∶30与上午一样施工,晚上8时开会针对性的学习毛主席语录及相关文件,评比讨论每个民兵干活施工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当时中央对民兵建设工作抓得特别紧,县武装部也经常下来配合工地训练指导民兵工作,并为所有民兵配备了枪支弹药进行实战训练,有时下午分别组织民兵在江口、峡口开展篮球比赛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广大青年民兵的兴趣爱好,一方面提高了民兵的军事知识和实战技能,达到劳逸结合,强化和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和管理水平。施工责任到连,任务到排、到具体人,施工安全、工作量自始至终划定。徽县派工交局杨梓凯副局长监管质量,交通局技术员马文魁负责看管水泥,天水地委派王韶林同志任江峡公路技术指导。按照当时的计算和提出的奋斗口号,必须在1976年国庆节期间通车,实际是1977年工程竣工的。为了保证不半途而废,工程指挥部制订了相应的组织纪律措施,尤其1971至1972年两年全国提倡过革命化春节,这两年,每当黄豆收割结束小麦下种后即全部劳动力投入江峡公路施工,一直到次年春播前,主要劳动力定时定天请假收种。从谢坪大桥至峡口石崖处约8公里由葫芦坝、柳林、谢坪三个大队修筑,第二段从胡家山至大口井处主要由峡口、沙坝、洛坝、杏树四个大队施工。尤其从峡口上庄到江口磨沟对面人称“五里峡”处,由江口、庙坪、磨沟、姚庄四个大队施工,主要是凿洞工程,高度5米,宽度4至5米,长度450米,每天开会进行评比比赛进度。当时炸药非常紧缺,在支援炸药没有到位之前,大家都是按照传统方法配制炸药,按100市斤硝酸铵、300市斤锯末、3市斤硫磺的比例,将硝酸铵熬成糊状退火即加硫磺、锯末,冷却结成块状后,再在碾盘上碾成面状即成炸药。
  三、鼓励鞭策
  1974年4月,原甘肃省军区政委姚树英视察徽县农田基建时听取了公社、县上汇报江峡公路面临困难和问题,岳峰陪同姚政委实地查看了江峡公路施工现场,姚政委感慨地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过去,人民帮助我们打日本、推翻蒋介石、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今天面对悬崖峭壁,你们用人力手工凿出一条道路,了不起啊!”并随之表态:“我只有10万元审批权,15天后给你们配套60吨炸药、雷管及导火线,还有2吨钢锤、钢钎、钢材,但你们要立个军令状,多长时间竣工我来检查!”在工程最艰苦的1974年秋季,天水地委向省上做了汇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冼恒汉同志特地派来省秦剧团并一同前来进行慰问演出,由原天水地委书记周昌举陪同。周昌举问大家说:“为什么人都这样瘦这样黑啊?是否有病?”大家回答是劳动强度大干活晒的,其实是当时条件太差,工作累的原因。有关同志向汪峰书记汇报说工地经常有施工人员被石头擦破碰伤、石粉和放炮浓烟熏呛的情况,能不能搞一点药给这些同志治一下!这件事在一次会议上汪峰安排得到了落实。此项工程的艰巨和周期长引起了县、地、省的高度重视。1974年4月黄兆德被推举参加了为期15天的“全省公路战线英模代表大会”,并在会议上介绍了整个工程的进行情况。1976年《甘肃日报》曾以“陇原公路战线上的一颗明珠”做了专题报道,记述了当时工程的盛况。1977年国庆节期间,天水地委副书记武修亮,水电局局长郭文秀,公路局局长郭爱民,徽县县委书记黄步祥,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黄凡宗,县革委会副主任郭建章,县武装部长张斗胜,县武装部政委裴继新、部长助理满喜才,柳林公社书记岳峰,县革委会主任陈绍俭以及居兴堂、张遵湖、杨书荣、黄克昌、杜如蒲、鲁国珍等同志参加了通车典礼。
  据不完全统计,修筑江峡公路历经七年时间,总共调动直接强壮劳动力597870个、间接劳动力5800多个,采集钢钎约40吨、大锤1000把(8至14镑不等)、炸药约600余吨、雷管40万枚、导火线30000余米,炸、撬、搬运石头约20余万方次(其中:凿、钻洞长450米×宽4.5米×高5米,可供康明斯货车通行),建暗桥一座,筑河堤18华里,挖土方约264000立方米。
  (黄新梁:原徽县文化馆副馆长、群众文化副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员。)
  洛坝集团历史沿革初探
  陈革宁
  一、概述
  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县一家从事铅锌矿采选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700余人,其母体为成立于1992年的陇南洛坝铅锌矿,是陇南市及徽县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先后荣获过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单位”、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和“甘肃省非公企业纳税大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自2002年始,连续5年入选“甘肃工业100强”,连续6年荣膺“陇南市明星企业”殊荣;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财政贡献奖”。截止2008年底,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57万元,上缴税费55805万元,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资3508.17万元。
  二、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甘肃省陇南洛坝铅锌矿的创建、发展。
  1990年2月19日,徽县人民政府决定筹建陇南洛坝铅锌矿,经甘肃省计委甘工便字071号函批准,由陇南地区经贸处与徽县经委联办。同年8月27日,甘肃省陇南洛坝铅锌矿设立登记,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国营),隶属徽县经委、陇南地区经贸处。11月24日,西成小区办批准陇南洛坝铅锌矿立项。注册资本261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崔兴平。
  1991年5月,放线动工,主要是选厂(原料、选矿、脱水车间)土建工程、输电线路建设、尾矿库建设和厂区道路、临时办公室、宿舍、食堂、机修(车间)、材料库等配套设施建设相继动工。同期,地、县清理整顿矿山秩序,关停13家民采点,支付300多万元补偿费后,设采矿工区,依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正规化矿山建设,由106队进行补勘。
  1992年8月,陇南洛坝铅锌矿建成投(试)产。生产规模为采选200吨/日,总投资1156.7万元。资金来源是在县政府拨给2万元筹办费基础上,主要通过销售自产矿石和银行贷款完成。1994年,选矿生产达产达标。当年完成采矿量61750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659.2万元,上缴税金208万元。
  1996年2月,经陇南地区经贸处批准立项,陇南洛坝铅锌矿进行矿山、选矿厂技改扩建。6月1日,技改扩建工程奠基。1997年6月,技改扩建工程竣工试产。总投资900万元,比一期工程节约投资356万元,比计划投资节约290万元,资金来源一方面靠银行贷款,一方面靠预收货款来完成。通过技改扩建,企业生产能力达到采选400吨/日。
  第二阶段:洛坝集团的组建与发展。
  1996年11月,经陇南地区体改委(1996)09号文件批准,徽县人民政府(1997)02号文件批复同意,由陇南洛坝铅锌矿、徽县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8月成立,由陇南洛坝铅锌矿控股75%,12家股东单位总投资450万元共同组建,生产能力为年产粗铅3000吨。)、徽县兴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7月,由陇南洛坝铅锌矿出资组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从事铅锌选矿药剂、工矿配件供销及陇南洛坝铅锌矿后勤物品的供应等。)为成员单位,组成股份制企业集团——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8月28日,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张国栋。
  1998年8月,将采矿工区改制为采业公司;10月份,汽车队改制成立运输公司;12月份,选矿厂的原料车间、浮选车间、机修车间合并改组成立选业公司。
  1998年11月,经徽县人民政府徽政发(1998)20号文件批准,徽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952年创建,原为徽县机械修理制造厂,属国有企业。1998年改制为公司化运营,主要经营粮油专用设备制造及汽车、拖拉机、农机具修理、矿山选矿设备制造及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等)、徽县建新实业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甘肃建新实业有限公司,即现在的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8月1日,现已成为一家以投资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国内知名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加盟洛坝集团,成为其松散型成员单位。
  1998年11月,洛坝集团收购破产企业徽县电器厂,进行开发利用。
  1998年12月,徽县虎头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陇南洛坝铅锌矿、徽县建新公司、徽县兴陇公司三家成员单位出资220万元,接收原军方矿点虎头山铅锌矿所组建,为股份制企业,由陇南洛坝铅锌矿控股,年产原矿4万吨)。
  1999年12月,徽县崖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陇南洛坝铅锌矿、徽县建新公司、柳林镇沙坝村崖湾合作社共同投资组建,陇南洛坝铅锌矿控股,生产能力为年产铅锌矿石2万吨。)。
  2000年4月,甘肃宏宇有色金属冶化有限公司成立(由陇南洛坝铅锌矿与甘肃建新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出资258万元和172万元共同组建的股份制企业,生产规模为年产电铅10000吨。)。
  2001年1月,徽县金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陇南洛坝铅锌矿、徽县虎头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徽县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100万元,在收购的原徽县电器厂基本管理设施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经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购销流通业务。)
  2001年2月,徽县宏大铅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靖江惠大冶化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44万元〈占40%股份〉和216万元〈占60%股份〉共同组建,生产规模为年产氧化铅、硅酸铅7000吨。5月22日一次性试产成功)。
  2001年2月,洛坝集团谢坪选业公司成立(由洛坝集团公司租赁柳林镇谢坪村徽县冶金选矿厂一分厂组建的直属分公司,生产能力为100吨/日处理量)。
  2001年3月,徽县哥尔德贵金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江苏如皋峥嵘冶化有限公司、洛坝集团控股子公司徽县金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利用原电器厂厂房、场地建立生产车间,组建的股份制贵金属冶炼企业,年产白银20吨)。
  2001年5月,洛坝集团柳林选业公司成立(由洛坝集团租赁徽县柳林镇选矿厂组建的直属分公司,生产能力为处理原矿100吨/日)。2001年6月,选业公司进行100吨技改扩建,处理量由400吨/日扩大到500吨/日;同时,对原有400吨/日生产设备进行换型更新。
  2001年6月,在省、地、县清理整顿原民采点非法滥挖乱采的基础上,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洛坝集团组建护林护矿队进驻嘉陵镇通天坪,执行护林护矿任务,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恢复植被近600亩,栽植日本落叶松13万株、各类行道树2万多株。与此同时,积极依法办理各类证照,在取得探采权的同时,依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院科学设计,正规化建设与探采。投资430万元从嘉陵镇架设全长20.66公里10kv用电专线一条;投资6000万元进行采、选、冶生产设施及生活设施建设。11月,由徽县工商局颁发了营业执照。2002年取得了(转让)刘家坡区域探矿权。2003年3月,省林业厅以甘林资函字(2003)74号文件批复同意探采生产临时占用林地2.6公顷,期限2年。7月,陇南地区环保处颁发了环保设施验收合格证。10月份,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12月,徽县鸿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由洛坝集团参股63%并控股,中信国安黄金公司参股37%联合组建,共同开发。同时,取得头滩子探矿权。时有员工200多人,生产能力为采选原矿300吨/日,采用全泥氰化炭浸工艺,设探采厂、多金属选矿厂等10个生产职能部门,年利税总额达2000多万元。
  2001年12月,徽县虎头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徽县崖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县政府对洛坝矿区西部8户矿山企业合并整顿、统一管理的要求,重组进入徽县沙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4月,徽县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宏宇有色金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办公,实行一体化运行模式。
  2003年11月,徽县宏大铅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3000吨技改扩建工程开工,由江苏靖江惠大冶化有限公司、洛坝集团、甘肃建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450万元。工期8个月,生产规模为年产铅盐化工产品20000吨。
  2004年8月,对柳林镇选矿厂进行技术改造,并进行扩建,原100吨/日的生产规模扩建为300吨/日。2005年1月1日正式投产,并更名为甘肃洛坝集团第二选业分公司。
  三、企业改制与资产重组
  2005年,根据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经陇南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陇企改[2005]2号、徽县人民政府徽政发[2005]32号文件批复,由原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受让除鸿远公司以外的全部国有资产、无形资产及相关权益,并于2005年6月完成企业改制,经营性质为民营股份制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洛坝矿区的生产秩序,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减少资源浪费,为徽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陇企改[2005]2号、徽政发[2005]32号文件关于洛坝集团改制的批复要求,2005年10月,由甘肃瑞隆矿业有限公司、甘肃宝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吸收合并方式进行了重组,公司名称沿用“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分别为甘肃瑞隆矿业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60%)、甘肃宝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40%),注册资本1亿元,法定代表人张国栋。
  2006年3月,分别设立甘肃洛坝集团徽县采业有限公司、甘肃洛坝集团徽县选业有限公司(下辖5个选厂)。
  2007年3月,甘肃洛坝集团徽县采业有限公司、甘肃洛坝集团徽县选业有限公司注销,合并设立陇南洛坝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系洛坝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3500万元,法定代表人王军。经营范围为铅锌矿勘查、采选、矿产品购销。
  2007年6月,洛坝集团设立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邓志忠,经营范围是农产品制造、食品饮料、保健品、生物制品研发购销(由于种种原因,该公司至今未正式上马)。
  2007年11月,甘肃省陇南洛坝铅锌矿注销登记。
  2008年7月,进行洛坝矿区资源整合及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经过重组,洛坝集团由甘肃宝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瑞隆矿业有限公司、徽县军徽有限公司、徽县兴达矿业有限公司四家股东单位组成。各股东的股份比例分别为甘肃宝徽实业有限公司占60%,甘肃瑞隆矿业有限公司占35%,徽县军徽有限公司和徽县兴达矿业有限公司共占5%的股权。原属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徽县沙坝矿业公司、徽县天洛矿业公司、柳林镇矿业公司的四个采矿权(权证)合并为一个采矿权(权证),相关权证由重组的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承继。自2008年8月1日零时开始,洛坝矿区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由重组后的洛坝集团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王军。
  重组后,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对矿区和城区办公区生产管理机构按职能设置了九个部、室,分别为矿山工程部、选矿工程部、地质工程部、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安全环保保卫部、供销储运部、能源质检科、化验中心。其中,矿山工程部下设四个采矿工区,分别为沙坝工区(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沙坝工区)、洛坝工区(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洛坝工区)、天洛工区(原天洛矿业有限公司采区)、田坝工区(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田坝工区);选矿工程部下设八个选矿分厂,分别为一分厂(原天洛矿业有限公司选厂)、二分厂(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二分厂)、三分厂(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三分厂)、四分厂(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四分厂)、五分厂(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五分厂)、六分厂(原陇洛矿有限责任公司六分厂)、七分厂(原徽县兴达矿业公司选厂)、八分厂(原徽县军徽公司选厂)
  附:洛坝集团企业内刊《洛坝人》办刊述略
  甘肃洛坝集团公司作为市县骨干企业,多年来在抓好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刊《洛坝人》的创办即是其亮点之一。
  2002年9月,陇南地区第九届企业文化联谊会在徽县召开,洛坝集团公司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承办单位,提前数月组织人员围绕会议主题作了诸多准备,除了积极筹办《洛坝之魂》《情系洛坝》两台大型文艺晚会,筹划职工艺术作品展览等活动外,为了更进一步地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广大洛坝员工“开拓实干,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于会议召开前的8月份,将集团公司团委主办的《青年通讯》改为8开4版的《洛坝人》报,暂定为月报,由集团公司办公室负责主办,并于2002年8月28日洛坝集团公司建成投产十周年纪念日印发了创刊号(期数接续本年度《青年通讯》,编号第9期)。
  2003年3月,按照集团公司新一年工作安排中提出的要求,抽调和聘请专人在城区办事处三楼设立了《洛坝人》编辑部,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文印设备,自编自印,并缩短出报周期,由一月一期改为半月一期,印数1000份,送发范围扩大至县、市党政部门及省上有关厅局、兄弟企业等。
  2003年8月15日,在集团公司领导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洛坝人》报扩版为4开4版,并交付印刷厂印制。与此同时,经过多日筹备,于9月份编辑印发了《洛坝人》文学专刊创刊号(96页,4封及中间4页铜版彩印,印量1000册,自2004年起,按季刊编辑送发)。
  2008年8月,根据企业实施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后的形势变化,《洛坝人》文学专刊出至第二季度(2008年第2期,总19期)后停刊;8月8日,《洛坝人》报再次改版,由新闻纸黑白印刷改为双胶纸全彩印刷,由4开4版改作4开8版,由半月报改为月报。至2008年12月,共出刊143期。
  作为一份企业内部刊物,《洛坝人》一报一刊首开我县企业办刊之先河,在陇南及周边地区企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培养文学写作队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洛坝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徽县众多骨干企业相继搭建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平台,自2007年起,先后有金徽酒业集团公司的《金徽》报及《卓越》文学杂志、宝徽集团公司的《宝徽报》、鸿远矿业公司的《金鸿远》、大华公司的《大华动态》等企业内部报刊先后创刊,使我县企业文化建设涌现起前所未有的高潮。
  (陈革宁:宝徽集团公司《宝徽报》主编)
  徽县酒厂更名记
  傅俊英
  徽县酒厂自1951年9月建立到2006年3月改制,在这55年的岁月里,曾八易其名。这一串名字,就好似一溜脚印,记录着徽县酿酒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地方国营徽县酒厂
  1949年12月4日,徽县全境解放,百废待兴。
  1951年9月,徽县人民政府在城关区先农街石桥村原“公信福”烧坊旧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人称第一酒厂)。当年生产大曲酒52.72吨,产值4.82万元。
  那时的酒厂虽然属于全民所有制,但不由国家统一管理,而隶属于徽县人民政府税务局管辖。1953年成立了烟酒工业管理局和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开始对烟酒实行全国统一归口管理。
  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
  1954年4月,在栗亭乡侯家坝村原“永盛源”烧坊旧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人称第二酒厂),占地面积24.3亩,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1955年产大曲酒28.2吨,工业总产值2.26万元,职工2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077元/人年。
  1958年,所产大曲酒定名为“金徽酒”,并以“金徽酒”瓶标包装销售。
  地方国营徽成县侯家坝酒厂1958年4月,两当县并入徽县。同年7月,徽县与成县合并,称“徽成县”,厂名叫徽成县侯家坝酒厂。1959年4月28日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并入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1959年,原成县红川酒厂并入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作为一个车间,委派周忠贤同志任车间主任。1960年,原成县西关酒厂并入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年产金徽酒295吨,产值23.5万元。
  1960年3月,登报声明正式使用“黄龙牌”商标。
  恢复地方国营徽县酒厂
  1961年12月30日,撤销徽成县,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建置。
  厂名也恢复地方国营徽县酒厂。此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厂址在侯家坝,原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厂址在城关区先农街,其规模今非昔比。
  1962年,实施行业归口管理,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归甘肃省轻工业厅管辖。
  1963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授予金徽酒为“甘肃省优质酒”(地方名酒)称号并颁发证书。
  是年,年产量187吨,产值14.5万元,实现利润2.7万元,上缴税金33.9万元。
  甘肃省徽县酒厂
  1964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场洪水冲毁了侯家坝厂址,损失了16.12万元。
  同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拨款25.3万元,作为迁厂资金。新厂址选在伏家镇刘家庄南,在这里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32亩,按年产“金徽酒”300吨的能力建新厂。1965年3月份,徽县酒厂搬到了新厂址。更名为甘肃省徽县酒厂。那时全厂有职工64人,是年,产金徽酒253.4吨,产值20.33万元,利润12.18万元,税金32.6万元。
  1967年元月,由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承担酿酒技术指导的“试验酒”试制成功。
  甘肃省地方国营徽县酒厂革命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甘肃省地方国营徽县酒厂革命委员会粉墨登场。在雾霾笼罩下的徽县酒厂,生产力遭到破坏,生产经营停滞不前。1966年金徽酒的产量、产值、利润、税金分别是324吨、25.9万元、21.1万元、54.2万元。十年动乱后的1976年,分别是601吨、106.4万元、20.2万元、101.8万元,更可叹的是其中利润为负增长。
  1976年管辖权下放到徽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工交办公室。
  恢复甘肃省徽县酒厂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至此结束,“革命委员会”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终于寿终正寝。
  1977年9月,由笔者承担工艺和设备设计(或选型)并负责工程管理的酒精车间建成,使“二回酒”由1977年的产量235吨,利税105.9万元,分别增加到1980年的产量999.4吨,利税206.8万元。
  1977年9月,县“革委会”批准将“试验酒”定名为“陇南春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徽县酒厂的发展步伐加快了。
  1979年11月28日,由笔者承担工艺设计并负责工程管理的陇南春酒车间建成投产,使陇南春酒的产量由1979年的8.3吨,增加到1981年的101.3吨,扩大了12倍,从此开始批量生产。
  1980年8月12日在该车间安装了徽县酒厂有史以来第一台吊车。不久,由笔者设计的“友谊”牌陇南春酒上市了!。
  1981年5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了由笔者设计的“金徽”商标。
  1982年7月11日,由唐进铭同志负责土建管理,由笔者承担工艺和设备设计(或选型)并兼任建窖试产领导小组组长的大曲酒车间投产,又使陇南春酒的产量由1981年的101.3吨,增长到1984年的552.3吨;金徽酒的产量由1982年的616.6吨,增长到1984年的846吨;利润由1982年的86万元,增长到1984年的180.01万元;税金由1982年的190万元,增长到1984年的385.8万元,均翻了一番。该车间陆续安装了由笔者负责设计(或选型)的双梁桥吊、活甑桶、冷却器和晾〓机各4台(套),使酿酒操作全面实现了机械化。
  经过30多年的建设,老厂区占地扩大到72亩,建筑面积达到2406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13716平方米,生活性10351平方米。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陇南春酒500多吨,金徽酒1000多吨,其它酒1500多吨。
  1982年11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了由笔者设计的“陇南春”商标。
  1983年元月21日,谢克义同志任甘肃省徽县酒厂厂长,杨万春同志和笔者任副厂长。
  在1983年8月,召开的全省白酒质量评比会上,陇南春酒保持着甘肃省优质产品的光荣称号。金徽大曲酒(金徽系列酒中之佼佼者)被评为其他香型白酒质量第一名。“二回酒”评为其他香型第二名。
  1984年1月中旬,谢克义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李发林同志任党支部副书记。
  1984年8月,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再次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光荣称号。同年9月,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参加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白酒质量大赛,并于同年12月,双双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铜杯奖。至此,自1978年8月4日由笔者任组长的科研组成立开始,1983年8月12日,谢克义同志兼任组长,杨万春同志和笔者兼任副组长的创优领导小组接续工作,经过6年多的辛勤努力,创优工作获得成功。
  1984年冬,由笔者负责设计的琵琶形青瓷瓶陇南春酒面市。1987年,参加了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会,得到高度评价。
  1985年6月,徽县酒厂与徽县内6家工业企业结成松散的“金陇联合开发董事会”联合体。
  1985年7月20日,由姚成林同志任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指挥部总指挥,笔者和段柏林同志任副总指挥,由笔者承担工艺和设备设计(或选型)并负责工程管理的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工程,破土动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第一栋酿酒厂房就于1987年的5月17日投产了,并于1987年7月30日产出第一桶合格的陇南春酒,其余三栋厂房也陆续投产,并做到投产试车一次成功!酿酒机械化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在国内酿酒界屈指可数,其双甑式操作法在国内独树一帜。
  扩建征地203.8亩,建筑面积4329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33977平方米,生活性9313平方米。实际生产能力年产陇南春酒3000吨。
  1986年3月31日陇南地区行署将徽县酒厂提升为县级建制。
  4月11日,谢克义同志任甘肃省徽县酒厂厂党委书记。李发林同志任工会主席(副县级)。
  5月19日,杨万春同志任厂长;傅俊英和段柏林二同志任副厂长。
  甘肃陇南春酒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名称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记号,而是实力和信誉的载体。因此,企业名称理应与时俱进,方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时光跨进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许多名酒厂,相继以酒名命名厂名,以提高其知名度。1988年元月,甘肃省徽县酒厂更名为甘肃陇南春酒厂,地方国营改为国营。1989年4月,在原“金陇联合开发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从酒粮种植、原材料调运、包装物加工到产品经销的“一条龙”横向经济联合体——“甘肃陇南春工贸集团公司”。
  1991年甘肃陇南春酒厂晋升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截止1991年年底,大曲酒年产量已达到6143吨,工业总产值达到4400.5万元,职工人数达到1238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545万元/人年,利润达到363.6万元,税金1647万元。
  1992年7月1日由杨万春同志兼任技改领导小组组长,谢克义同志兼任副组长,由笔者承担工艺和设备设计(或选型)并负责工程管理,耿增辉同志负责供应,唐进铭同志负责财务的技改工程破土动工,到1996年11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财务摊销给技改工程的利息、宣传费等)2682.8万元,基本建成。征地51.1亩,建筑面积31038平方米,其中生产性22814平方米,生活性8224平方米。建成后年产量可新增4000吨:其中陇南春酒1800吨,金徽酒700吨,其他酒1500吨。
  至此,全厂占地达到326.9亩。建筑面积达到98395平方米。年产量达到万吨白酒,其中:陇南春酒5300吨,金徽酒1700吨,其他酒3000吨。
  甘肃陇南春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97年2月24日,崔兴平同志任甘肃陇南春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
  7月21日,甘肃陇南春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崔兴平同志任总经理,笔者和耿增辉同志任副总经理。
  1998年10月13日,公司成立了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崔兴平同志兼任组长,笔者兼任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新产品开发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阶段。先后开发出陇酒王、老金徽、陇南玉液、双喜陇南春等多个新品种。产品品种形成陇南春酒系列、金徽酒系列、新工艺白酒系列和滋补保健酒系列等4大系列,30多个规格和品种。
  甘肃陇南春酒业一跃而为全国大型的现代化的花园式酿酒企业。厂区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国内绝无仅有。
  2000年元月6日,笔者任甘肃陇南春酒业公司总工程师。
  甘肃金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3月甘肃陇南春酒业公司(简称陇南春酒业)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甘肃金徽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金徽酒业)。从此,徽县的酿酒业进入了又一个新境界。金徽酒业以其拥有的“金徽”品牌而命名。
  “金徽”品牌是经过六十多个春秋持久的努力与奋斗打造出来的,其品质值得广大消费者认同与信赖。金徽酒是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是徽县人民世代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徽县人民的荣誉与骄傲。
  “金徽酒业”之名,充分反映出该公司的地域文化特性;其名在华夏大地上是独一无二的;“金徽”的意境很美,每当提起“金徽”时,便可使人们联想到“金徽县”——个自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的“陇上江南”;由“金徽”和“陇南春”两个荣誉品牌,清楚地表明“金徽酒业”和“陇南春酒业”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当人们看到“金徽酒业”时,就一望而知该公司经营的产品;“金徽酒业”好读、好记,它已牢牢地扎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目当中。
  “徽酒”情
  竹木葱茏花烂漫,道路宽阔清流湲。
  建筑幢幢均亮丽,设备台台誉酿坛。
  争奇斗艳皆好手,玉液琼浆冠陇原。
  锐意改革谱新曲,惠风和畅春满园。
  (傅俊英:原陇南春酒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关于“徽酒”部分产品名称、包装和商标的设计
  傅俊英
  所谓“徽酒”,即徽县所产之酒。
  我在徽县酒厂工作期间,曾承担“陇南春”酒的命名、“友谊”牌陇南春酒包装装潢的设计、“金徽”商标的设计、“陇南春”商标的设计、琵琶形青瓷瓶陇南春酒包装的设计、参与老金徽酒和陇南玉液酒等包装的设计。
  一、“陇南春”酒的命名
  1966年5月至1967年1月,徽县酒厂在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酿酒技术人员卢国胜、倪汝敬和张月华三位同志的指导下,经过8个多月的试验,试制出浓香型大曲酒,当时叫“试验酒”。因其风格独特,质量上乘,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使人遗憾的是这样好的酒,却没有一个好的名字。联想到五粮液酒的前身叫“杂粮酒”,1929年当地有个文人叫杨惠泉,经常喝这种酒,喜爱其醇美芳香。但总觉得酒名有些不雅,便建议更名为“五粮液”,取其系五种粮食酿造之意,自此,五粮液酒声名鹊起,身价百倍。
  自1975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要给“试验酒”起个什么样的好名字呢?起先我一直在“泉”上做文章。我厂酿酒用的水是泉水,水质甘冽清爽,水量大、旱不涸、涝不溢,人们把它称作“海眼”,即大海的眼睛,深不可测,直通大海。我厂之所以能酿出美酒,除具有精湛技术的职工外,就是仰仗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泉水。于是我设想了“甘泉酒”“古泉液”“陇泉香”等酒名。接下来我又在“陇”字上打主意,“陇”是甘肃省的简称。我厂在全省酿酒行业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给国家贡献最大。于是我设想了“陇花酒”“陇春酒”等酒名。后来我想到徽县地处陇南山区,就从“陇南”起酒名(当时还没有设置“陇南地区”),起了“陇南香”和“陇南春”二名。
  “陇南香”意为陇南所产美酒,香飘四海,誉满五洲,但此酒名有酒精勾兑调香酒之嫌。“陇南春”字面的意思是陇南所产之酒,“春”在唐代即“酒”(杜甫《拨闷》诗:“闻道云安曲米香,才倾一盏即醺人。”)寓意是陇南的春天,风光绮丽,莺歌燕舞,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的“陇上江南”景象。斟酌后认为,此名较雅,胜于上述诸名。1975年夏,我将“陇南春”酒名推荐给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工业办公室,1977年9月,徽县“革委会”正式批准使用“陇南春”酒名。
  二、“友谊”牌陇南春酒包装的设计
  “陇南春”酒名正式使用后,厂领导李震同志安排我负责搞包装。当时国际形势是和平与友谊的东风吹散了冷战和对峙的阴霾,体育团队交流,国家首脑互访;国内“四人帮”被粉碎,预示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人扬眉吐气,个个喜笑颜开,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在这种形势下,正是陇南春酒推向全国、走出国门的大好时机,使陇南春酒成为友谊的纽带,友好的使者。于是我创意了“友谊”牌商标,以“友谊杯”为标志,当时国家还没有恢复注册商标。瓶标图案以草绿色为底,衬托出四周生气勃勃的玉枝金叶,呈现出陇南美丽富饶的景象,使陇南春酒既象征友谊又具有浓厚的“陇上江南”地方特色。
  不久,“友谊”牌陇南春酒便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了!只见它翠绿的酒瓶,贴着新颖的瓶标,瓶口戴着金色的王冠,通身碧绿滴翠,象征陇南四季如春、绿水青山,郁郁葱葱的秀美景象,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1978年甘肃省旅游会议上,陇南春酒被定为我省旅游产品之一,1981年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自此“友谊”牌陇南春酒便以地方名酒的身份出席各种宴会,款待中外来宾,备受客人的青睐。在包装装潢的设计中,得到兰州三毛厂王兰江同志的协助。
  三、“金徽”商标的设计
  众所周知,金徽酒产自位于徽成盆地的徽县。这里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畔,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当地人形容自己家乡的这块土地像金子一样金贵,誉为“金徽县”。金徽酒因地而名。1958年始用此名,并用“金徽酒”瓶标包装销售。
  1960年登报声明使用“黄龙牌”商标。1963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授予金徽酒“地方名酒”称号。“金徽酒”1963年注册的商标是一枚有“金”字的奖章。198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联合发文《关于改进酒类商品商标的联合通知》规定:“酒类商标应当同其特定名称统一起来”。“金徽酒”商标与酒名不相统一,为此,厂领导李震同志让我办理此事。1980年11月中旬,我着手新商标的设计。要把“金徽酒”商标与酒名统一起,不外乎有两种方案:一是改酒名让新酒名适应已有的商标。此方案虽然简便,但其结果是会使已深深扎根于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金徽酒将从此永远消失。金徽酒是徽县人民世代劳动的结晶,是徽县人民的骄傲!作为徽县人民一员的我,只能责无旁贷地来保护它,而无权使它受到丝毫的损害,理所当然地这个削足适履的方案不能考虑。二是停用已注册的商标,重新进行设计。新商标如何设计?这里有一个原则,我始终牢牢地把握住,这就是“金徽”二字在我心中重千钧,我不但要保护好它,而且要让它发扬光大。起初,我尝试以“金徽”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组成图案,但图案不美观,寓意也不清晰。于是我又在“金徽”两个汉字上做文章,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金徽县”。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生活、工作在这块土地上,我的事业在这里,我的理想也在这里,我已深深地扎根于这块土地,并已融入了它,它给予了我博大的爱和温暖,我热爱它!于是我的灵感立即涌上心头,“金”字呈三角形,“徽”字呈四边形,二字叠起就呈五个角,若以“金徽”二字组成一个五角星图案作为商标,不是很好吗?这个图案寓意是金徽酒的品质,恰似一颗耀眼的金星,光芒四射,誉满神州。有了商标,就考虑金徽酒的瓶标。经过推敲,我认为原有瓶标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没必要重新设计。其瓶标是以鲜艳夺目的红色为底,以金黄色麦穗、高梁和豌豆组成的图案,烘托出“金徽酒”三个大字,象征金徽酒是由纯粮酿造而成,质量是值得信赖的;寓意五谷丰登的喜庆景象,使人们对美丽富饶的徽县所产美酒,倍加喜爱和信赖。
  “金徽”牌金徽大曲酒是金徽酒系列中的佼佼者,在广大消费者中久负盛名。金徽大曲的瓶标,采用大面积金红,突出表现喜庆和热烈气氛,“金徽大曲”四字套金边和配金色拼音字母,增加名贵感,两旁饰散花飞天,体现甘肃地方风情。
  1981年5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了“金徽”商标,注册号码为:146751号。
  1984年,“金徽”牌金徽大曲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同年12月,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奖杯。“金徽”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陇南春”商标的设计
  依据《关于改进酒类商品商标的联合通知》精神,“酒类商标应当同其特定名称统一起来”。“友谊”商标与“陇南春”酒的特定名称不相统一,因此,停用了“友谊”牌,重新设计“陇南春”商标。开始,我先创意“陇南”牌,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陇南”二字组成一个园形图案,这个图案笔画较多,较繁琐,也不醒目。第二个图案是以“陇南”二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组成“山”形图案,这个图案,由三个山峰组成,稳重、挺拔、匀称。但遗憾的是这个图案只有青山,没有绿水。如果引入绿水,就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受嘉陵江上徽县黄沙河段江湾美景的启发,灵感油然而生,于是我索性把“春”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加在“山”形图案四周,让它成为围绕青山的绿水,于是“陇南春”商标就诞生了。这个图案充分地反映出陇南地区绿水青山的“陇上江南”美景,青山秀美,绿水长流。
  接下来开始设计瓶标。瓶标采用白底、金花纹、黑字和少许的红色,在瓶标边缘和瓶脚饰以金色,以加强“陇南春”酒的名贵感,底纹是托盘散花的飞天,以加强甘肃地方特色,整个瓶标给人以清秀高雅感,既表现出陇南春酒清纯似玉的品质,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陇南春”商标在上报时,嵌入了“陇南春”三个汉字,但其图案的整体性未变,寓意依然。未嵌入汉字的图案,后来作为甘肃陇南春酒厂厂徽,广泛应用,给企业增光添彩。
  1982年11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了“陇南春”商标,注册号码:165710号。
  五、琵琶形青瓷瓶陇南春酒包装裝潢的设计
  白酒包装装潢是白酒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白酒进入销售市场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的包装能起到保护、美化、宜传,便于储运和销售的作用。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适应我省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我厂拟推出高档次陇南春酒新品种,要求包装装潢素雅大方、名贵典雅。为此,1984年9月至10月初,我厂分三次在《甘肃日报》上征集高档次陇南春酒的瓶型、瓶标、纸盒图案,要求取材“丝绸之路”,立意友谊、积极、向上。我们陆续收到来自甘、陕、苏、赣等省的120件稿件。对这些业余爱好者的作品,我们按照要求,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评选,遗憾的是由于要求较高,评选结果没有理想者入选。
  设计在没有征集到理想图案的情况下,厂长谢克义同志让我负责,我时任副厂长,分管质量等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1984年10月13日至11月7日,我去江苏找制作单位。瓶形我设计了三款琵琶形,有圆形、方形和扁形。为什么我要创意琵琶形呢?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反弹琵琶”的提法,琵琶造型又非常优美,所以我选择琵琶造型作为瓶形。由宜兴青瓷厂负责制作。这三款式样都非常漂亮,叫人爱不释手,厂长决定先生产方形瓶。之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圆形琵琶形酒瓶被广泛使用。
  包装盒由我创意,由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陈新华同志绘制。其说明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同谷书画院名誉院长刘九畴先生生前所书。由南京一轻美术设计研究所负责制作。
  无论琵琶形酒瓶上的浮雕,还是纸盒上的图案都取材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莫高窟中第112窟有一壁画《西方净土变中舞乐》中部一伎,是壁画中许多反弹而舞的造型之中最优美者。能以莫高窟的瑰丽画卷美化陇南春酒包装装潢,无疑将会抬高其身价。我在设计时,将男像改成女像,这样会给人以更加亲切、更加温柔的感觉。反弹就是拼搏,反弹就是脱俗,反弹就是创新。整个创意充分反映出徽县酒厂人的精神风貌和我省文明古老的风情。
  酒瓶材料为青瓷。青瓷以素净雅致、晶莹清丽的特色著称于世,为人们所珍爱,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宜兴青瓷,釉色中泛蓝,苍翠欲滴,晶莹明丽,清澈温润,宛如岩峰翠色,似玉如冰,堪称瓷中翡翠。
  陇南春酒的新包装,提高了它的声誉,为占领国内市场,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1987年,琵琶形青瓷瓶陇南春酒,参加了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会。同年5月20日,甘肃省包装大检查领导小组以甘包检字(1987)4号文《关于清结参加全国包装有关事项的通知》称:“全国包装观众对甘肃展品评议:陇南春酒青瓷琶琶瓶型,包装古雅,为产品增添光彩;徽县酒厂是我省重视包装改进突出企业之一。”
  由于创意新颖、瓶形优美、瓷质素雅、图案形象,很多人喝完酒都把酒瓶作为花瓶,有的饭馆把包装盒作为筷筒。
  六、老金徽酒包装装潢的设计
  1998年10月13日,陇南春酒业公司成立了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总经理崔兴平同志任组长,我(时任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新产品开发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阶段。我们开发出陇酒王、老金徽、陇南玉液、龙首潭、双喜陇南春、嘉乐思等多个新品种。
  “老金徽”酒包装装潢的设计,要反映出一个“老”字。“老”就是以传统工艺生产的老品种,“老”就是储存期长、质量优良的品种。
  酒瓶采用透明玻璃瓶,瓶盖采用红色塑料盖。瓶标大红底,四周加金边,“老金徽”三个白字加黑边,顶部书“历史名酒”四字,下部在金底上书公司名和地址。颈标为红底金边,上书“历史名酒”四个金字。瓶颈吊金色“金徽”吊牌。包装盒的下部是黑色酒坛图案,酒坛上盖大红色盖布,古朴典雅,体现出的一个“老”字;包装盒的上部是具有富贵感的浅黄色底,上印有褐色的反弹琵琶老金徽酒图案,既有名贵感,又体现出甘肃风情;“老金徽”三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体,用笔丰腴跌宕,苍劲有力;包装盒最下印有“中华老字号”,包装盒两侧和背面图案同正面,并且四面图案连续。
  上市后,老顾客有“久别别重逢”之感,新顾客有“相见恨晚”之情。
  七、陇南玉液酒包装装潢的设计
  “陇南玉液”酒包装装潢的设计,体现一个“秀”字,“秀”就是酒质优秀,“秀”就是包装装潢秀美。
  酒瓶采用透明玻璃瓶,分琵琶形和圆形两种。琵琶瓶的瓶盖是金色中长防盗金属盖,圆瓶盖为亮红色双防塑盖。瓶标嫩黄底,“陇南玉液酒”五字为大红色,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字体。酒名以牡丹花烘托,牡丹花,国色天香,富贵高雅;瓶标四周金边。颈标正中为金色优质证章。包装盒中部是“陇南玉液酒”酒名,下部是牡丹花图案,上部是嫩黄色底印浅色牡丹花纹样;整个包装装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富贵、高雅、优美、名贵。陇南玉液酒的出现,宛若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凭添一道亮丽的景色。
  老金徽酒和陇南玉液酒的包装装潢设计,由总经理崔兴平同志、质量处处长雷喜成同志和我共同完成,并得到广东省佛山市太阳印务公司的协助。
  结束语
  饮用佳酿,除了品评美味,还要欣赏其包装装潢,所以我们提出“好酒更须好包装”。俗话说“人靠衣裳,酒要包装”。一个优美的瓶型,一个上乘的包装装潢,一个独特的创意,就足以使消费者饮兴倍增。所以,酒的包装装潢,不仅起到保护、方便使用和传递信息,而且起到提高审美价值的作用。优秀的包装,间接地提高了酒的品位,使消费者产生心灵的愉悦,从而实现了酒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
  敢用新法酿琼浆
  傅俊英
  1974年,天水地区粮食部门给徽县酒厂调入1500吨红薯干,以后又陆续调入大量红薯干和伊枣。起初我厂仍沿用传统的固态发酵法进行生产,所产的酒不但带有浓重的腐薯臭味,质量差,不受欢迎,而且出酒率也较低。于是我向厂领导和县工交办公室建议大胆地采用新工艺进行生产。新工艺就是走液态法发酵的路子,以红薯干(也可以用伊枣或玉米等)为原料,先生产出标准的饮料酒精,再以大曲酒酒糟培养的香醅进行串香,经过储存、勾兑后出厂。新法生产出的酒不但具有大曲酒的风味,而且出酒率远远高于传统工艺。领导欣然采纳,决定建酒精车间并让我承担设计和负责建设。
  为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设计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高质量地生产。从1974年12月9日,我单枪匹马到陇西酒精厂、甘南乳品厂、省轻工科研所、兰化设计院和兰州制酒厂等单位考察取经,学习他们的经验,也了解他们走过的弯路和教训,如某厂蒸馏釜未安装减压阀,偶遇突然停汽,釜内压力骤减,形成负压状况,造成蒸馏釜被吸瘪;又如某厂发酵车间,人员呼吸费力,是因车间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造成的。这些经验和教训,在我厂酒精车间的设计中,都被予以充分考虑。
  土建设计由县建工队刘兰祥同志承担。1975年5月7日,由一机部兰州工程处承担的设备制造开工,5月底,由徽县建工队承建的385平方米的厂房破土动工。与此同时,人员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5年6月26日,由厂党支部书记孙志国同志带队,我任技术辅导,粉浆工段邢进国同志、蒸煮与糖化工段张志勤和赵文轩二同志、发酵与酒母工段柴宝璋同志、制曲工段王德成同志、蒸馏工段李万林和崔书兰二同志、化验员徐美茹同志等10人,赴河北省昌黎县果酒厂进行培训,9月18日,返程。
  回厂后即参加设备安装,共安装设备41台(件),装电机27台,总容量136.1千瓦。经过两年多的拼搏,酒精车间建成并于1977年9月,顺利投产,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出合格的饮料酒精,酒精出率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我所设计的精馏塔是最先进的浮伐塔,它具有生产能力大,操作稳定,气液接触好,操作弹性大,效率高,结构简单,加工、安装和检修均较方便,并具有省材料、造价低等优点。投产后,经专家评定认为:“工艺设计合理,设备先进,已达到国内同类酒精生产线的先进水平”。为指导操作,我写了5.04万字的《酒精生产技术资料》。
  建设中得到省轻工科研所卢国胜同志、陇西酒精厂杨世英校友、山东省济南酒精厂袁俊杰同学、天津酒精厂赵俊川同学、湖北省襄樊酒精厂苗占枝同学等诸位的多方面帮助。在设备安装和试产阶段,陇西酒精厂派邵有深、王丕忠和张万祥三位师傅协助。
  酒精车间的建成,给生产二回酒提供了优质的饮料酒精。我厂采用两步法工艺:首先在底锅中加入酒精和黄水等培养液,通过培养的香醅(或金徽酒的回醅)串蒸产酒;所产之酒经储存后进行勾兑,调人金徽酒的酒头、酒尾和部分金徽酒,达到标准后,便可出厂。用这样工艺生产的新工艺白酒属清香型,香正、甜爽、醇和、味净,质量今非昔比。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出酒率。
  这种新工艺白酒,具有大曲酒的风味。它的出世,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新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深受欢迎。
  酒精车间的建成,使二回酒的产量由1977年的235吨、利税105.9万元,增加到1980年的产量999.4吨、利税206.8万元。自此,销量扩大,效益猛增,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可喜的社会效益。
  1982年以来,徽县酒厂广泛调查市场信息,虚心听取用户意见,在狠抓陇南春酒和金徽酒质量的同时,又狠抓了二回酒的改型提质。一是在二回酒中兑入一定比例的陇南春酒,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内在质量,而且把香型由原来的清香型改为淡浓香型;二是改散装为瓶装,经过工艺改革,上市后得到好评。
  1983年8月在全省白酒质量评比会上,二回酒被评为其它香型第二名,仅次于金徽酒。因此,有人叫二回酒为“二徽酒”。
  徽县酒厂扩建记
  傅俊英
  甘肃省徽县酒厂的扩建工程自1985年7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90年11月30日圆满完成,历时5年多,投资2105万元,这在当时是徽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徽县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工作人员都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力量,徽县广大人民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殷切的期望。我时任徽县酒厂副厂长兼扩建指挥部副总指挥,有幸亲历了从论证、考察、立项、征地、设计、施工,一直到生产的全过程。
  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七五”期间食品工业“西糖东酒”(河西遍植甜菜,发展制糖业;天水地区发展名优质白酒生产)的布局。天水地委、行署积极推进这一决策,提出大力扩大徽县白酒的规模,充分利用徽县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泉水和雄厚的技术力量等适宜酿酒的优势,加快发展优质白酒生产,使徽县源远流长的酿酒业,在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繁荣市场。
  一、前期准备工作
  1.项目的确立
  县政府于1984年7月16日至17日组织了扩建项目论证会。会上,我介绍了工艺要点、设备设计(或选型)。与会人员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对扩建工程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论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随后,县上领导组织了考察组,人员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车继邦、副县长姚成林、天水地区行署工交处酿酒总工程师吴璧、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谢克义、我(时任副厂长)和计财办主任唐进铭等六人,于1984年7月22日至8月16日,赴北京中国白酒协会和中国白酒协作组浓香型第一分部江苏洋河酒厂考察取经,他们无私地给予指导,慷慨地提供资料。
  多年来,我们曾赴多家兄弟厂参观学习,在酿酒工艺、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酿酒设备、厂房建设、三废治理、环境美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博采众长,完善自我,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吸收在徽县酒厂扩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当中,使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甘肃省徽县酒厂于1984年9月20日给省轻工业厅、省计委、省经委上报了《甘肃省徽县酒厂第一期扩建新增陇南春酒年产量2500吨的设计任务书》。省计委和省经委于1984年10月26日以甘计工(1984)437号文予以批准。随即,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地形测量(由核工业部西北二一三测量队承担)、工程地质勘探(由兰州有色金属建筑研究院承担)、工艺设计(由我承担)、土建设计(由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和成本核算(由唐进铭同志承担)等初步设计工作。
  2.扩建指挥部成立
  县委于1984年12月10日发文,成立了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指挥部,任命副县长姚成林兼任总指挥。县政府于1985年2月27日发文,任命我和段柏林为副总指挥。我们深感任务光荣而责任重大,我们肩负着县领导的信任和全县人民的嘱托,我们将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3.厂址选择
  建酒厂选址,有几个原则:一是水质必须适宜酿酒,且水量丰富;二是地下水位低,不仅利于施工,也利于正常发酵;三是地势平坦,便于建筑物布置;四是土层结构好,承载力大,便于施工;五是交通便利,利于原材料和成品酒的进出,降低运输成本;六是四周开阔,给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1985年4月3日,由副县长兼扩建总指挥姚成林牵头,成立了征地领导小组。
  先后看了刘家庄、县良种场和前进队,但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县领导的协调,贺店行政村的群众对征地态度积极,思想统一。尤其是黄凡宗同志于1974年至1975年任伏家镇镇党委书记期间,勤政爱民,劈山改河,治理伏镇川,百姓安居乐业,与贺店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剡映旭同志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经磋商,剡映旭同志欢迎在他们村建厂。这里与老厂区的水属同一水系,又在老厂区的上游,水质好;紧靠316国道,交通便利,不用修路,不必架桥;地势开阔,不但厂区好布置,好施工,进度会快,而且有发展的余地。于是在贺店行政村征地203.8亩,我厂则无偿支援钢材9吨、木材15立方米用于建设贺店小学,并协助办好贺店酒厂、砖厂和建工队等。
  4.设计目标
  我们提出的设计目标是,陇南春酒达到国家名酒的质量水平,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名优酒的先进工艺。陇南春酒的生产操作,全部实现机械化。陇南春酒是轻工业部优质酒,我们在搞大曲酒生产机械化时,把固有质量保持不变作为前提,由多台设备配套成龙,组成了理想的大曲酒生产线,解决了大曲酒生产中历来存在的酒醅出(入)窖、回〓、出甑和晾〓“四大累”,并在重要工序实行电脑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生产。
  厂区总图中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各自独立,但互有联系。生产区的东边线与生活区的西边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以后可以向南平行拓展。生产区各单体建筑物是按照陇南春酒工艺流程布置的。厂房之间宽敞,厂房四周和道路两旁是绿化区,道路避免交叉,杜绝迁回,这样不但提高运输效率,而且厂区交通也比较安全。我们要求整个建筑群的格局既合理又壮观,单体要求适用、科学、坚固、美观,做到了精心设计,誓把新厂区建成全国大型的先进的花园式工厂。
  我们于1985年2月完成了《扩建2500吨陇南春酒工程初步设计》,由省建设厅、省轻工业厅和省计委共同主持,邀请酿酒、土建、计划、环保、财政、税收、信贷、银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于1985年2月8日至10日在兰州,对《初步设计》进行了评审。省建设厅于1985年3月15日以甘建发[1985]038号文批准了《初步设计》。
  省计委把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工程列为1986年、1987年全省基建重点项目。省建委甘建发[1988]005号文批准总概算为2105万元,新增生产能力为年产陇南春酒2500吨。
  二、扩建施工管理
  参加施工的单位有省建五公司第三工程处和水电处、省建八公司第一工程处和安装处、陇南地区建筑公司、徽县建筑公司、两当县建筑公司、徽县电力局、徽县农机修造厂、伏家镇贺店行政村建工队等十多个单位。
  扩建工程于1985年7月20日破土动工。我们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难度大的工程由施工力量强的大公司承建,小工程则由取费低的施工单位承建;当地能加工的设备就不到外地去;当地不能加工的设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认真选择取费低的单位加工;首先建曲房,作为扩建指挥部人员的临时住宿、办公和仓库等用房,这样节约了大笔的临设费;厂区填土不用机械化施工,而由贺店行政村承担,这样不但保证了工程的进度,而且节约了大笔资金。
  土建施工、设备制造和安装、水电气系统的安装、窖泥培养、窖池建设、人员培训等分别由多个单位承担,实行大兵团联合作战,工程齐头并进。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统筹安排,交叉进行,每完成一栋酿酒厂房的主体工程,就开始建窖、安装设备,立即投产。
  在工程质量方面,我们一抓设计质量,保证图纸的可靠性;二抓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三抓施工质量,严格要求按规范施工;四抓隐蔽工程验收,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律返工。在抓工程进度方面,我们一是定期召开现场调度会,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与施工单位制定短期目标,共同落实进度计划;三是认真抓施工图的会审、交底、变更和签证。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酒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职工培训。经过培训,树立了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整个扩建中,始终得到省、地、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除将扩建工程列入1986年、1987年省上重点建设项目,在资金、材料等方面予以保证外,还曾多次召开现场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和现场协调会,对扩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研究解决。
  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省政协的主要领导都曾来到工地视察指导,听取汇报。我厂扩建工程是时任建设厅厅长阎海旺同志的联系点,正当扩建工程如火如荼时,他于1987年3月22日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看望扩建指挥部的全体同志和施工人员,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使我们干劲倍增。1991年6月13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他再次来到竣工后的新厂区视察垂询。
  省上有关厅、局、委以及有关处的负责同志多次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扩建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陇南地委和行署三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认真解决扩建中遇到的多种困难和问题,全面具体地指导扩建。第一次于1986年4月1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基建工作的领导,加快进度,每月要召开一次调度会,掌握形象进度。”对于免征建筑税、贷款以及解决工程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诸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
  第二次于1986年8月6日召开,针对扩建工程遇到的困难,会议指出,“处理好生产与扩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扩建为企业创造发展的后劲;生产、扩建密切相关,不能截然分开,特别是在当前扩建项目部分投产之际,扩建与生产的衔接更紧密了,必须把扩建部分投产纳入生产范围;在保证质量、保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把试产车间的人员培训、原材料准备、窖池的建设、设备器具等方案制定好,并努力实施。”会议解决了三材的缺口问题。
  第三次于1987年2月20日召开,针对“把酒厂分成新老两个厂”的流言,会议强调指出,“徽县酒厂的原厂与扩建部分是一个厂子,一套班子,必须统一领导;产品必须是一个商标,一个质量;财务必须是一个总账,厂内可以实行两个分厂单独核算。今年的生产,必须遵循决不放松老厂生产,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扩建部分早日投产。”
  县上四大班子的领导,运筹帷幄,从论证、考察、立项、施工、验收到投产,多次亲临工地检查、指导,解决具体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县人大主任车继邦同志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带领我们考察取经,实为我们的楷模。新闻报道部门多次来工地采访、报道,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
  扩建指挥部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始终处于坚强、有序、主动指挥的地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扎扎实实。值得浓墨重彩的是副县长兼总指挥姚成林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副总指挥段柏林谨行俭用,精打细算,他们实为扩建指挥部的中流砥柱。
  我们聘请了陇南地区建筑公司土建高级工程师王丕能同志为扩建指挥部主任工程师,在监督工程质量,促进进度和审查预决算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扩建指挥部中长期工作的仅有十三、四位同志,却担负着繁重的扩建工作,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不分份内份外,团结协作,始终信心十足,精神饱满,锲而不舍地工作着。大家发扬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厂的优良传统。扩建初期,工地远离老厂区,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许多困难,住房是既潮湿又多蚊虫的新建曲房,床板则自己动手钉,用砖支床。没办公桌就趴在床铺上,没处吃饭就同施工队凑在一起,没有井水就用河水,没有车坐就步行。在条件差、工作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夏战酷暑,冬斗严寒,以一股顽强的拚搏精神默默地工作着,大家时刻牢记承担的使命和背负的责任。去武都两水调运木材的杨洪春同志每天往返一次,争分夺秒。1986年冬季,去谈家庄火车站发运设备和钢材的马正国、董守礼等14位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发运,夜晚看守,风餐露宿。我们要求扩建指挥部的每位同志做到脑勤(勤动脑,熟悉自己所承担工作的专业知识)、腿勤(勤深入现场,掌握情况,搞好服务)、眼勤(勤观察,注意发现问题)、口勤(勤督促,勤指正,勤反映),步步紧跟施工进度。
  扩建工程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第一栋酿酒厂房就于1987年5月17日投产了,并于1987年7月30日产出第一桶合格的陇南春酒,其余三栋厂房也分别于1987年9月1日、1988年5月25日、1988年11月5日陆续投产,并做到投产试车一次成功!
  新厂区建成了在国内属领先水平的机械化酿酒车间。生产实践证明,该套生产线适用、坚固、运行平稳、效率高、出酒率高,并保持了陇南春酒的固有质量和传统风格,改善了劳动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向着现代化生产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建成粮食处理生产线和成品酒包装流水线。
  三、评价
  1987年11月26日至27日在兰州召开的全省基建重点项目汇报会议上,对甘肃省徽县酒厂扩建工程给于了高度评价:“进度快,资金控制好,投产早,能超额完成任务,发挥效益好。”被评为先进工程。
  省建委于1992年3月6日以甘建发(1992)041号文中评述“在工程建设中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始终贯彻勤俭办厂的原则,合理使用建设资金,边建设,边投产,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对设计的评价“扩建工程总图布局和设计合理,总平面布置完善,厂区环境优美,生产工艺技术较为先进,设备选型合理,能满足生产功能的要求。”对工程质量的评价“工程能按规程施工,严格执行技术管理责任制,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体系,土建工程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526台(件),经试生产证明,符合设计要求。经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检测,全部工程评定为合格工程。”对生产能力的核定“该工程设计年增生产能力为陇南春酒2500吨。从1987年5月酿酒车间投料试产至1990年11月底扩建工程基本结束,已累计生产陇南春酒7853吨。年生产能力达到2900多吨,超过了设计能力,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财务结算的审定“按甘建发(1988)005号文批准,总设计概算为2105万元,与概算同口径相比,实际完成投资2006.1万元(不含建设期贷款利息),节约投资98.9万元。”
  自1987年7月30日产出第一桶合格的陇南春酒到1990年底,共产酒8315.1吨,新增产值9546万元,新增利税2800万元,仅用两年时间,还清了全部贷款本金2055万元和贷款利息546万元,赚回一个厂,被省上领导称为“甘肃的深圳速度”和“全省‘七五’重点建设工程所有项目中效益最好的一个。”
  四、扩建后的徽县酒厂
  经过扩建,占地由72亩扩大到275.8亩,相当于扩建前的3.8倍;建筑面积达到67357平方米,相当于扩建前24067平方米的2.8倍;职工人数由610人发展到1556人,相当于扩建前的2.6倍;陇南春酒的生产能力由500吨猛增到3500吨,相当于扩建前的7倍;工业总产值增长到4546.6万元(1992年),相当于扩建前1984年654万元的7倍;上缴利税增长到1818.7万元(1992年),相当于扩建前1984年357.3万元的5.1倍。徽县酒厂一跃成为全国大型的先进的花园式酿酒企业、省环境保护优秀企业、全国投入产出先进单位、全国创最佳经济效益的企业、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酿酒属于食品工业,要求环境优美,最讲究清洁卫生。我们把新厂区的绿化与美化纳入扩建的设计与施工当中,扩建指挥部人员亲手栽植了精选的46个品种20万株名贵花木,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绿化了可爱的家园,香化了“陇上酒乡”,也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扩建后的徽县酒厂面貌焕然一新,当你迈进厂区的大门,恰似进了一个大花园。
  忆当年,扩建的工程,千头万绪,任重道远;
  看今日,花园式工厂,春华秋实,硕果满园。
  徽县酒厂老厂区厂址溯源
  傅俊英
  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有人把徽县酒厂老厂区的那块地方叫酒精厂。为此,我有兴趣追本溯源。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四个年头,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那时的陪都重庆和抗日前线汽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政府第二、第八战区联合在徽县的旧城(先农)、伏家镇(刘家庄)和泥阳镇(李磨)办起三个酒精厂,以白酒为原料提取酒精,代替汽油,以解决军用急需。
  第八战区资源委员会把厂址选中了伏家镇刘家庄南的台地上,那里背靠蔡家梁,面朝伏镇河,土地平旷,背风向阳。那年的7月9日,酒精厂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六个月的奋战,耗资60万元,于12月竣工。建有房屋50余间,设有厂长办公室、工程师办公室、化验室、机房、蒸馏室、库房及工人宿舍等,还有临时工棚10余间,设备较为齐全,并在县城设有办事处。酒精厂有厂长、工程师、技工、化验员、会计、事务、厨师、操作工及眷属等约百余人。
  1953年在伏家镇山家庄成立了徽县农业示范场,隶属省农业厅。原酒精厂旧址的土地划归给徽县农场。
  1955年徽县农场移交给徽县,改名为徽县良种繁殖场。
  1958年4月,徽县农校成立,校址设在原伏家镇酒精厂旧址。
  1964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一场洪水冲毁了侯家坝厂址,损失了16.12万元。
  同年,甘肃省轻工业厅拨款25万元,作为迁厂资金。在原酒精厂的旧址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32亩。按年产“金徽酒”300吨的能力,建设新厂。
  1965年3月,酒厂全体职工离开了辛勤耕耘了十一年的家园,搬到了伏家镇的新厂址。此时,在原酒精厂的旧址上,只留下厂长办公室、工程师办公室、机房和工人宿舍等4座建筑物,伫立在寒风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搬到新厂址后,厂名更为甘肃省徽县酒厂。
  在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俊美和副厂长马祥麟二位同志的带领下,全厂65名职工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包括一座739平方米的金徽酒车间、粉碎车间、酒库和包装车间等在内的一座崭新的酒厂建设了起来。
  1968年10月,徽县良种场收归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办甘肃省红旗山“五七干校”。在紧靠徽县酒厂的南侧,建有土木结构的房屋两排,有宿舍、鸭舍、仓库等。部分干校成员在这里度过了永生难忘的四、五年蹉跎岁月。1973年11月,撤干校,又移交给徽县,恢复徽县良种场。
  1979年,为了扩大大曲酒的生产,在靠老厂区的南侧,再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40亩,投资381万元(其中贷款375万元,自筹6万元)。土建由唐进铭同志负责,于1980年6月开工,建一栋建筑面积4082平方米的大曲酒车间及配套建筑物和设施等,徽县酒厂办公大楼就坐落在原“五七干校”所建的两排房屋旧址上。
  1982年7月,工艺和设备由笔者负责的大曲酒车间投产,使大曲酒的年产量增加了1000吨。
  至此,徽县酒厂老厂区占地达到72亩,全部征自徽县良种场的土地。
  1984年冬,徽县酒厂着手扩建,起先拟把厂址选在刘家庄北。那里有徽县良种场的土地,为此,我(时任徽县酒厂副厂长)曾与时任该场场长的蔡昌杰同志进行过探讨,这已是第三次为征地一事与徽县良种场打交道。
  古人说得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徽县良种场对徽县酒厂的发展,功不可没!光阴荏苒,沧海桑田,自1941年酒精厂始建,到1979年第二次征徽县良种场土地的近40年间,世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酒精厂几经易主,最终成就了徽县酒厂。这就是有的人把徽县酒厂老厂区那块地方叫酒精厂的缘由。
  参考资料:
  1.《伏家镇酒精厂》(秦琏《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
  2.《徽县酒精支援抗日》(田雪著《徽县文史探秘》)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