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川杜公祠、南禅寺遗址三次捡到金条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13
颗粒名称: 栗川杜公祠、南禅寺遗址三次捡到金条始末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
页码: 171-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栗川杜公祠、南禅寺遗址三次捡到金条的始末,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现今的栗川乡杜公村原杜公祠、南禅寺旧址处,当地民众曾三次捡拾到金条,笔者是这三次事件的见证人之一。
关键词: 栗川杜公祠 南禅寺遗址 金条 徽县

内容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现今的栗川乡杜公村原杜公祠、南禅寺旧址处,当地民众曾三次捡拾到金条,笔者是这三次事件的见证人之一,现将事情经过简单回忆如下。
  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1968年10月,栗川公社杜公大队山根生产队迅速行动,积极掀起了学大寨、兴修水平梯田的高潮,并决定在青崖沟的一块坡地里兴修水平梯田,这里曾经是南禅寺旧址,距离栗川杜公祠也不远,社员们在队长的带领下,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工地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一天中午午休时,大家都原地坐下来,跟随队长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有一位名叫吴志全的老人在所坐的地埂边发现了一根刻有“盖积赤金”的金条,当时群众情绪高涨,都激动地大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口号,支部书记王思贤尽力控制让大家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经干部群众当场商议,将拾到金条这一重要事件及时向人民公社汇报。当即派了两个民兵去人民公社作了汇报,公社领导马上将情况汇报到徽县委。县委决定派县委副书记李则民去现场查看情况,副书记李则民现场了解后,将所拾金条带回县上保管。当时省委提出了“远学大寨、近学礼县何家庄”的口号。为了从实际行动中学习“何家庄民兵连”精神,县上决定将此“宝物”捐献给礼县何家庄民兵连。后来何家庄民兵连在当时的形势下不敢收此“宝物”,就派人将此物还回徽县委。以后不知此物归放何处,不得而知。
  1971年10月间,农村正直秋收大忙季节,山根村群众在原南禅寺旧址所在的地块上拔小豆,当地一个叫康牛牡的群众从小豆树根下捡到一根金条,当时群情振奋,聚到一起争相观看,生产队长决定由当时的民兵连长王针同志将金条带上去人民公社汇报。汇报后在人民公社办公室开具拾物证明时,办公人员还未见过金条,想看一看,王针就从自己衣服包里去掏,一摸包里咋不见金条的影子了,仔细一检查,发现上衣兜里有一个小洞,当时王针吓坏了,慌里慌张跑出公社大门,顺来路去找丢失的金条,急急忙忙在路上寻找,一抬头碰见田庄村支部书记佘进荣,佘书记就问到:“老王干啥哩,跑得这么急?”“哎,我把金条丢了。”王针边走边说,眼睛一直盯着路面。“啥时间丢了的?”“刚才丢的。”“噢,我刚刚发现前面路边上的一个老太婆在自家的门槛上用斧头剁啥里,走,我们去看看。”佘支书把王针领去一看,老太婆放自家门槛上用斧头剁的就是刚才丢失的金条,老太婆说刚刚从大马路上捡到的,不认识是啥东西,已被用斧头砍了两道深印痕。王针当即把老太婆手中的金条要了回来,并立即返回公社办公室,开具拾到金条的证明,一并带回村社。经生产队干部上会研究,决定将金条由当时在山根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带回天水进行买卖处理,变卖成现金后,生产队将此钱购买了几辆农用架子车,以及铁锨、锄头等,供生产队集体使用。
  1976年秋,栗川公社杜公大队山根生产队农民吴志全在南禅寺遗址所在的地块里耕地时,发现铧犁尖上有一个明晃晃的东西,捡起来和其他几个人互相传看,确认是一根金条。当即给生产队长报告,生产队当即组织社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扭着秧歌,载歌载舞,来到栗川人民公社汇报捡到金条一事。公社领导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当即给县上领导作了汇报。后来县上决定将此金条收缴县文化馆保存。后又由县文化馆移交给天水地区文化馆鉴定处理。据听说鉴定结果是当时价值3600元。1982年8月天水地区文化馆通知县文化馆,给当年拾到金条的农民吴志全颁发奖金500元,以奖励其拾宝有功,并通知本人到县文化馆领取。吴志全接到通知后即到县文化馆领奖金,因为当时还没有办理身份证,县文化馆办公人员要求其在所在大队开具身份证明,就可以领取奖金。吴志全回来后即找到时任杜公大队的文书何仲文,给其开具了身份证明。第二天带上证明领回了奖金。
  (范纪忠:栗川乡杜公村村民;何仲文:栗川乡主任科员)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范纪忠
责任者
何仲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