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批判电影《中国》及作者安东尼奥尼的一场政治风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06
颗粒名称: 四十年前批判电影《中国》及作者安东尼奥尼的一场政治风潮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外国人摄制、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对当时徽县的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还没有一个人看过,然而,却参加过对它的批判、声讨。现在六十多岁的老同志,大都经历过那场政治风云,还留有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关键词: 批判电影 徽县 政治风潮

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外国人摄制、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对当时徽县的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还没有一个人看过,然而,却参加过对它的批判、声讨。现在六十多岁的老同志,大都经历过那场政治风云,还留有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一、电影《中国》引发批判的政治背景
  1972年5月,根据中国和意大利进行文化交流的协议,该国著名电影导演兼摄影师安东尼奥尼被批准来中国进行新闻采访。因为他是西方国家第一个经审查批准进入“文革”时期的中国做新闻采访的“洋人”,理所当然地要处处受约束和限制。在中方相关人士的安排陪同下,安氏在北京和河南林县、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采访,拍摄了许多新闻资料,回国后整理制作成名为《中国》的新闻记录影片。该片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和西方人的文化观念,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文革”现象的思考。影片在意大利和美国放映后有一定好评,认为中国第一次向国际上开启了一扇窗户,让世界有了一个开始了解东方大国的机会。
  一年之后,此片仅在北京很小范围放映,即引起很大反响。因影片中有中国农村草房子、小脚老太婆、光屁股儿童等落后、贫困的画面和北京古旧的小胡同、拾垃圾的老头、群众在商店门前排长队凭购物证购物的镜头等,这在当时以极左的政治标准衡量是非的前提下,认为是给社会主义的中国脸上摸黑,是有政治问题的毒草电影而被立即禁演,并引发新闻、文化界的评论。
  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这个电影的出现是一个严重的反华事件,是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挑衅。我们要对它进行深入地揭露和批判,有力地回击国际反动派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挑战。”人民日报文章发表,吹响了批判电影《中国》及作者安东尼奥尼的战斗号角。各省报刊相继发表文章,从大中城市到小县城,逐渐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批判的政治运动。
  二、小河铁厂开展“革命大批判”活动始末
  徽县对电影《中国》的批判活动,是从天水地区小河铁厂开始的。人民日报文章发表后不久,小河铁厂党委闻风而动,紧跟形势,在兰州开会的党委书记田树歧(兼县革委会副主任)电话作了安排,厂里立即成立了革命大批判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杜维俊任组长,工会主席潘永成任副组长,杜发恭(办公室副主任)为写作组组长,从厂部和车间选调五名有写作能力和演讲口才的青年工人组成写作班子,承担批判材料的写作和批判会重点发言人。虽然当时谁也没看过这部电影,但大批判的文章已见诸各报刊,写作组就按中央“两报一刊”的基调,联系实际撰写大批判文章。
  小河铁厂抢占先机的革命大批判行动,得到地县领导机关的关注,天水地区工业局、徽县革委会政治部相继派员来厂蹲点指导、培养典型。大批判组很快就撰写出三篇有份量的批评文章:《险恶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揭露和批判安东尼奥尼跳梁小丑的反华行径》《批判毒草电影,粉碎国际反动派的反华阴谋》《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大形象绝不容洋鬼子诋毁》,先在高音喇叭上批判造声势,又写成大字报在厂部和车间张贴,同时召开全厂职工批判动员大会。大批判小组又分别深入矿山、分厂、车间陆续召开批判大会40多次,广播上开设大批判专题栏目,共播放干部工人的批判文稿125份,全厂上下形成了口诛笔伐的革命大批判气势。
  3月中旬,徽县革委会在人民礼堂召开批判大会,小河铁厂大批判小组成员上会作批判发言,又应邀在大河公社三级干部会上作批判辅导发言。甘肃日报记者、《甘肃青年》杂志记者先后到小河铁厂采访,报道了该厂群众性的大批判活动。我以“小卒”笔名写的一首词《卜算子·批判洋鬼子》:“安东尼奥尼,反华跳梁丑。新闻影片藏祸心,激起全民愤。革命大批判,势如风雷吼。金猴奋起千钧棒,痛打癞皮狗。”还被登在《甘肃青年》第二期上。
  为了推动全区工交系统的革命大批判活动,天水地区革委会政治部调小河铁厂批判组到天水火柴厂、运输公司、北道焦化厂、水泥厂、化肥厂等国营企业,参加了六场批判大会。之后,又作为地区革委会政治部“革命大批判组”的成员,赴礼县的何家庄(我省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甘山大队(我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与农民一起召开批判大会。地区革委会领导同志还接见了小河铁厂大批判小组成员,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赞扬。
  当年小河铁厂的批判活动,仅是全民对电影《中国》及作者安东尼奥尼大批判运动的一个小缩影,由此可见这场政治斗争风潮声势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群众发动之充分。“全民参战同仇忾,横眉冷对千夫指。”一个让中国人并不认识的老外成了臭名昭著的人物。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杜发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