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第一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101
颗粒名称: 生活第一课
其他题名: 68届大学生徽县劳动锻炼记事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8年68届大学生徽县劳动锻炼的记事。
关键词: 大学生 徽县 劳动记事

内容

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在神州大地上汹涌翻腾,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又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我们68届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全都分配到了农村或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后再分配工作。这样,从全国各地来的一些大学生在1968年的最后几天陆续聚集到了徽县,开始了步出校门之后的生活第一课。
  这一年分配来徽县的大学生共18名,有甘肃师范大学的陈国才、李保田、袁建华、成峰、殷志磊5人,甘肃农业大学的李春杰、廖敏生、雷水贤(女)3人,兰州大学的杨希义、肖兴学、陈永沂、俞齐进4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美伦(女)、贾斌(女)2人,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刘申荣、陈玲英(女)2人,还有北京医学院的李伟力(女)和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杨广虎。
  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但由于都是同龄人,在徽县招待所住了两天,大家很快就相互熟悉了,每天结伴游览这座我们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小城。
  徽县地处秦岭南麓。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秦岭以南则属长江水系。徽县与天水虽仅一山之隔,但地貌、植被、气候与黄土高原迥然不同。这里高山峡谷、丘陵平川纵横交错,物产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确是“陇上小江南”。只是地处秦岭腹地,比较偏远,徽县县城给人以古老而陈旧的印象。街道狭窄,两旁多是低矮瓦房,商店大门是木排门,里面光线黯淡,城里有百货商店、食堂、理发店,电影院也有,只是露天的,是名副其实的电影“院”。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浴室,不知何处可以洗澡。北街的大礼堂倒是苏式风格,巍峨庄重,在低矮的瓦房中鹤立鸡群,应是徽县的标志性建筑物。县城南门的城墙和城门都还残存着,只是城砖剥落、苍苔点点。吴山上柏树森森,吴玠墓碑字迹漫漫,城墙沿山势逶迤上下,显露出岁月的沧桑悠久。在吴山上眺望四野,只见远处山峦叠嶂,近郊丘陵起伏,公路蜿蜒似带,小河银光闪烁,真是一座美丽而静谧的小城。我们刚脱身于“文革”风暴中心的大学校园,乍来这里,似乎进入了世外桃源。但是,我们很快便知道这里并非世外桃源,就在一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严重的两派群众组织武斗事件。
  1969年元旦过后,县革委会政治部主任杨美魁宣布,将我们18人分到两个点去劳动锻炼:刘申荣、张美伦、贾斌、雷水贤、殷志磊、廖敏生和我去伏镇公社竹林大队,其余同学去泥阳公社雷庄大队。政治部干事吴陆生说:这两个地方都是徽县的好地方,大米窝窝子,县革委会为照顾你们大学生特意选的这两个点,希望你们下去好好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第二天,两辆拖拉机便分别把我们送到了两个生产大队。
  竹林大队书记张恭是位朴实精干的中年汉子,他把我们7人分成三组。廖敏生、殷志磊住到一队(魏庄),张美伦、雷水贤住到三队(竹林),刘申荣、贾斌和我住到五队(张尧)。贾斌就住在队长周志清家的小木楼上,刘申荣和我住在另一户农民家里。
  初到农村,还真有些不习惯。劳动生活对我们特别是对南方来的女同学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好在从大队书记到生产队长对我们都很照顾,知道我们刚出校门,不太适应重体力劳动,所以每天分配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轻活,也没有规定定量指标,能干多少是多少。即便如此,还是有女同学在地里干活时因体力不支而晕倒,被男同学背回住处,休息半天才苏醒过来。我们也自嘲自己是肩不能背、手不能提的书生,百无一用。我们在村民家里吃派饭,每人每天交四角钱,一斤粮票,每天一天一户轮流,真正是吃百家饭。这倒使我们较快地熟悉了村民,也真切体验到了农民的生活。这里虽说自然条件较其它地方优越,但一个劳动日也就值几角钱,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贫困的。
  进村不久,便是春节。当时提倡过革命化春节,既无鞭炮,更无烟花。除夕之夜,一灯如豆,万籁俱寂。我们打开一瓶金徽酒,想以酒庆祝这个到徽县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家嫌酒辣,难以下口,便掺了些水,又加了些白糖,每人喝了几口,不知不觉便醉倒了,直至第二天中午村民来喊我们吃饭时候才醒,仍头痛欲裂。自此方领教了金徽酒的威力,轻易不敢再沾。
  元月份第一次到公社领工资,每人领了两个月的,共101元钱,这对我们不啻是一笔巨款。当时大学毕业生见习期月工资是49.5元,加上海带费1元,共50.5元。上了多年的学,第一次领工资,经济上自立了,大家都很高兴。但是,看到公社大多数干部的工资都是30多元,而他们工龄长,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比我们强得多。我们刚从学校出来工资就比他们高,心里也有一种愧疚感。我们由衷地感到,要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尽快适应环境,回报社会。
  1969年春天,到处都在搞“三忠于”。我们也帮大队写标语、出墙报。廖敏生擅长画像,在大队的忠字碑上画了一幅毛主席像,画得非常传神,一时遐迩闻名,附近各队都争相邀请他去画像,竟然成了画像“专业户”。有一天早晨,我们去他们住地,还未进门,只见室内黑雾滚滚,浓烟呛人。进去一看,只见廖敏生和殷志磊正站在炕上抖甩褥子,两条褥子都已被烧着,中间一个大洞,火星四溅。我们赶快帮着扑火。问起缘由,才知他们和村里的年轻人关系处得很好,一个叫秃娃的小伙,怕他们冷,黎明时悄悄起来在他们窗外的炕洞里添了几把麦草,结果火太旺了,引燃了褥子,险些烫伤了他俩。真是好心差点酿成了祸端。
  竹林大队七名大学生中,有三人是上海医学院六年制的毕业生,医学基础扎实。他们经常和村里赤脚医生一起切磋医术,也替农民看病、针灸。由于技术精良,态度认真,很快在附近有了名气,慕名而来的求医者络绎不绝。有时半夜也有人来请他们到家里去看急诊病人。如果天黑路远,我们就陪他们一起去。这样,村民和我们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特别是年轻人,更爱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们学生中有人生病,村民们送饭送水,殷切关怀,如同亲人。村民家婚丧嫁娶、盖房上梁庆典也都邀请我们参加,我们俨然已是村中一员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农民真是淳朴善良,你对他好一分,他对你好十分。我们在村民家吃饭,各家也总是尽力为我们做好吃的。竹林大队的自然条件本来就得天独厚,盛产稻米,特别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巴锦米,香糯甜美,连南方来的同学也赞不绝口。几个月下来,我们吃惊地发现每人都长胖了好几斤。
  县上和公社对我们很关心,县革委会主任吕国齐和公社革委会主任汪海吉都来大队看望过我们。时间一长,我们和附近学校、卫生院、工厂等单位也熟识起来。伏镇公社食堂的厨师是姓陈的父子俩,四川人,每到过年过节,便捎话叫我们去“打牙祭”。他们做的回锅肉和腌制的泡菜真是味美无比,今天回想起来,还令人齿颊生香。伏镇酒厂厂长李震带我们参观酒厂生产过程,在出酒口,李震端起铝制小杯让我们品尝刚出锅的金徽酒,尚未勾兑,足有70多度,我们都不敢尝,只有雷水贤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面不改色,让众人惊叹不已。酒厂有一小浴池,我们每次去都给我们开放。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糟味,但更能杀菌,洗过澡后浑身爽快。甘肃省革委会干校建在伏镇红旗山上,有些干部是我们在兰州就认识的,包括我们兰州大学老校长林迪生先生的夫人陈楚平女士,他们夫妇原先是周总理的秘书,资格老、水平高,素来为我们所敬仰。干校学员无论是种地、喂猪,还是排练文艺节目,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那种精神真是令人起敬。上海来的贾斌同学自幼学习钢琴,那天在干校见到一架手风琴,便顺手弹了一首外国乐曲,指法娴熟,旋律优美,可谓是技惊四座,博得了在场众多干校学员的掌声。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1970年3月,县革委会给我们正式分配了工作:张美伦到伏镇卫生院,贾斌到城关卫生院,刘申荣到虞关卫生院,陈玲英到游龙卫生院,李伟力到江洛卫生院,李春杰、雷水贤到县农五站,杨广虎到县银行,杨希义、袁建华到县一中,肖兴学、陈永沂到柳林中学,殷志磊到伏镇中学,俞齐进到县二中,陈国才、李保田、成峰到县革委会专案组。廖敏生早些时候则因病回到了兰州。这一届大学生真正开始了在徽县的工作和生活。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一届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大多离开了徽县,现分散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天水等地,也有的旅居美国,真可谓星流云散。我们有时偶然相逢,话题总是离不开徽县的这段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尽管大学生插队锻炼是文革时期的特殊政策,就此一届,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再执行,但对我们来说这一年也不无收获。它是我们的生活第一课,让我们初步接触了农村,体验到城乡差别,了解了农民,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国,农民是奉献最多、索取最少的群体,他们身上那种勤劳、宽厚、淳朴、乐观的美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四十年后,重返徽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熟悉而陌生的新城。乡音依旧悦耳,吴山依旧葱茏,但是幢幢高楼已替代了低矮的瓦房,原先视为畏途的公路已凿山为洞,削山如夷,早已成为康庄大道。州主山上的凤山公园更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县城扩大了,街道整齐,市场繁荣,人们衣着光鲜、生活富足闲适。和全国各地一样,改革开放给徽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徽县,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为你今天的变化而欣喜,更为你明天的辉煌而祝福。
  (俞齐进: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俞齐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