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沧桑岁月 寻觅历史印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94
颗粒名称: 回眸沧桑岁月 寻觅历史印迹
其他题名: 雪水河上山工程始末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雪水河上山工程的始末,其中包括了中央决策全国行动、形势逼人仓促上马、土打土闹劈山造渠、反右拔旗以批促干等。
关键词: 雪水河 上山工程 徽县

内容

由伏家镇去榆树,自吊坝、杨河到瘦牛岭一带的公路右侧山岭上,有一条盘绕山头,蜿蜒曲折,看似车路的痕迹,引人驻足凝思。其实,它并非早年废弃的车道,而是五十年前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雪水河上山的人工渠道故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沧桑岁月而今已成历史烟云,然而当年曾为这条“人工天河”付出过艰辛劳动的人们,却有许多抹不去的记忆。
  中央决策全国行动
  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迎接农业合作化后新的生产高潮,党中央、国务院于同年10月作出了《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的决定》,并响亮提出“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批判右倾领导,落实农业四十条,部署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党中央一声号令,举国上下闻风而动,一个全民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高潮迅速掀起。
  甘肃省委紧跟形势,调集五万劳力,上马了引洮工程、红崖山水库工程。省委电话会议指令各县都要迅速行动,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群众运动。
  形势逼人仓促上马
  在全国、全省轰轰烈烈的形势逼人情况下,徽县县委审时度势,研究落实水利建设任务。在县委“嘉陵江改道,雪水河上山”的宏伟口号鼓动下,县委未经充分科学论证,便决定调集五千名劳力大搞引雪水河上山工程。
  11月中旬,县委书记李景华、副书记李辑瑞率领水利科长宋泰,伏镇区委书记郭文培,榆树区委书记范守基,水利科技术员杜廷杰等人用两天时间跋山越岭踏勘引水上山的渠道走势,初定标桩。后由杜廷杰赶急绘制草图,设计出工程方案:从榆树街下峡口的王家磨为渠首盘山而上,经瘦牛岭→蔡河→杨河→安家河→古滩沟→王庄→伏家镇吊坝→海龙山→周家沟→架子山→堡子山→罗河→李家河→李老虎口(胡家河),渠道盘山绕岭、蜿蜒曲折,全长90华里,经大小山峰72座,渠道最高处距河谷垂直高度135米。渠基设计宽四米,渠道宽二米深一米,全程架设渡槽47处,最大的为架子山横穿公路渡槽(长20米、宽2米、凌空高8米),从海龙山麓的黑鹰台到架子山分四级落差,设计可发电的水磨四座。工程浩大,初步测算开挖土石达180多万立方,工期最快需一年左右时间。
  县委决定要以大跃进的态势大打硬仗,半年完工。由李景华书记为工程总指挥,李辑瑞为副总指挥,宋泰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杜廷杰为技术指导。县委召开电话会议,向全县九个区下达了调动劳力的任务,限令3日内赶到杨河、王庄集中。
  12月6日,各地民工由区委书记或区长带队,自带行李干粮,扛着镢头铁锨,冒着纷飞大雪,陆续赶到榆树的杨河、王庄集中。8日上午,在王庄召开有4000多人参加的誓师动员大会,李辑瑞作动员报告,提出了“不怕严寒流血汗,大干苦干拼命干,誓叫雪水河上高山”、“荒山野岭摆战场,大干苦干四十天,架子山上过元宵”的战斗口号。为壮声势,要求工地上“红旗成林,标语口号成片”。伏镇区委书记郭文培、榆树区委书记范守基作了表态发言,办公室主任宋泰宣布了各区承担的工程任务。会后,李景华书记扛着洋镐带领指挥部成员踏雪登上山崖,在鞭炮声中挥镐挖土,拉开了雪水河上山工程的帷幕。
  土打土闹劈山造渠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力低下,技术落后,搞如此浩大的工程,面临一无机械施工设备,二缺技术力量,三无水利工程的专用物资,四缺资金保障等重重困难。但形势逼人,不能“等、靠、要”,只能土法上马,群策群力。指挥部鼓舞士气的战斗口号是:“自力更生是法宝,土法上马修水利;群策群力排万难,人定胜天创奇迹”。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自力更生用火硝、硫磺、木炭糟子碾制。自制炸药很不安全,伏家镇民工在碾制炸药时不慎起火,造成了烧毁民房数间,当场烧死四人的惨剧。砌石垒堰没有水泥,就自办石灰厂,采石烧石灰,用三合土替代水泥。安家河蓄水坝是全线唯一的重点工程,也只能用自制的“土水泥”砌筑,五十年过去了,至今还有几段遗址。砌衬渠道没有预制板,就用原始办法采挖“油饼石”铺衬,有的渠道干脆用黄泥抹砌。修架渡水桥工程量大,专门组建400多人的桥工大队,上山伐木、扯板、架设渡槽。桥工大队队长王廷选向指挥部立下“军令状”;“渠到桥成,宁叫桥等渠,不能叫渠等桥;如有延误,甘愿接受处分”。为了不误时机,他们分两班作业,白班干活十个小时以上,夜班燃起熊熊篝火照明,奋战通宵。有三段渠道必经直立的峭壁,是最艰险的任务,指挥部抽调青壮劳力组成青年突击队,搞攻坚战。在悬崖绝壁上打炮眼没有安全绳,便就地取材,用葛条绑成软梯,把人吊在半空中冒险作业。后因发生工伤事故,才从天水请来技工承担了这段工程。
  这些“土打土闹”的做法,在今天认为是缺乏科学态度的盲目蛮干,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种普遍提倡的自力更生的创举精神。
  为迎接1958年元旦“开门红”,指挥部决定全线大搞突击,一天完成两天工作量。民工们凌晨三点吃饭,四点搭着火把上山,在凛冽的寒风中劈山修渠,中午在工地啃冷馍,直干到晚七点收工。这天,李辑瑞上山检查巡视,看到山头上红旗猎猎,民工队伍犹如长龙,冒着严寒苦干的壮观情景,心情格外激动,豪气勃发,在笔记本上赋诗一首:“寒风劲吹红旗扬,崇山峻岭摆战场。四千健儿齐上阵,削山移土开渠忙。雪河流灌万亩田,试看明年增米粮。跃进年代出豪杰,人定胜天伏龙王”。办公室主任宋泰当日将李书记的诗加上按语油印200多份分发各工地,以鼓舞士气。
  春节刚过,为了学习取经,李辑瑞决定组织八十多人,由宋泰、王廷选带队赴华家岭一带参观省上的引洮工程。回来后,在雪水河工程地开展了一场“看引洮,查自己,找差距,增措施,鼓干劲,促大干”的大讨论,决心在全地区兴修水利工程中抢先夺标。然而,面对浩大的工程,仅凭简陋落后的工具,土打土闹、搞疲劳战的办法,工程进度并未加快,李书记“架子山上过元宵的”口号已成空话。
  反右拔旗以批促干
  “大跃进”年代,极“左”思潮盛行,中央文件提出“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批判右倾领导,落实农田水利建设”,下面执行起来便随意发挥,以至有过之无不及。当时的县委就把大搞水利建设提高到是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政治态度问题,是执行不执行“总路线”的大是大非问题来对待,推行一套极“左”的政策,在工地上大搞“反右倾,拔白旗,清障碍,搬石头,批判少慢差费”,以此统一认识,推动大干。永宁区干部张×因不意间说了句“雪水河上山是冒进蛮干工程”,被认为是严重抵触情绪,首先成为大字报上点名批判的“活靶子”。嘉陵区施工中一时口粮供应不上影响民工情绪,工程进度慢了一些,带队干部即被当作“少慢差费典型”,进行批判。这样一来,带队干部人人自危,不敢有半句怨言,不敢有一点懈怠。有两段渠基的接头处出现落差,责任追到技术员杜延杰头上,本是技术问题,却硬要上纲上线,当作“政治事件”处理,副总指挥李辑瑞认定是“阶级异己分子有意破坏”,杜延杰成了重点批判对象,白天监督劳动,晚上开会批斗,不允许杜分辩,威逼其认“罪”。后经新来的技术干部傅永春复核,是借用的一架旧仪器存在误差而导致测设不准,杜延杰方得解脱。反右倾拔白旗起初只在干部中进行,后来扩大到民工队伍,且不断升温,甚至出现了打人、体罚等违纪现象。伏家镇一青年民工编了几句顺口溜形容工地干活太累,生活艰苦,被认为是散布不满言论,指令要严厉批判斗争。因其是代父出工的在校学生,经村民们出面求情,才免于批斗。江洛区一民工开小差被送回工地后,恐惧批斗受皮肉之苦,竟溺水自尽。据一些人回忆,在施工中受过不同形式批判的干部群众有百人之多。在高压之下,干部群众不敢有任何非议,把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违心的吹捧成为民造福的英明举措。
  生活艰苦风餐露宿
  四千多民工云集雪水河工地,生活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住宿困难,动员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户腾房,只安顿不到千人,还有三千多人就地搭建草棚茅庵,或找庙宇、崖窟栖身。严冬季节,民工们衣单被簿,在荒山野岭风餐露宿,许多人手脚冻裂了口,疼痛难忍。在阴冷朝湿的崖洞中栖身的民工,普通患上了关节炎,落下了难治的顽疾。草棚茅庵难遮风雨,夏天蚊虫肆虐,苦不堪言。其次是民工口粮供应没有保证,每人每月30斤原粮,由各农业社送往工地,常因运输和筹粮困难接济不上,民工们不时处于半饥半饿状态。口粮不足,每人每天副食及菜金补助只有一角钱,又没有蔬菜供应,各队就抽出少数劳力上山打柴,背到伏家镇换菜。就这样,每日一顿的菜汤还难以维继。油肉副食更成了稀罕之物,五八年春节前夕,榆树供销社奉命从四川购回一批食油、酱菜专供工地民工,每人只分到半两清油、一斤腌菜。工地上火柴、蜡烛、煤油等生活用品紧缺,供不应求时民工们晚上不得不点亮松子照明,以致造成多起失火烧毁茅庵、烧伤人员的事故。四千多人背井离乡大搞水利工程,组织者竟未考虑医疗问题,工地无医无药,民工们生病受伤没有简单的医疗保障,轻的只得忍痛坚持,发生重的工伤病员无法就地救护医治,因延误而造成重大损失。如伏家镇民工在碾制炸药中烧伤的一名重伤员,就是因工地不能及时急救,在送往伏家镇途中死亡的。
  原定民工三个月轮换,因工地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再换人困难,先期的民工只得苦苦支撑。无奈之下,有的民工由自家人轮换。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各区的带队干部以身作则与民工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劳动,力所能及的为民工排忧解难,关心疾苦,对安抚群众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工作重心转移引水工程下马
  1958年3月,春耕大忙开始,农村劳动力紧张,各区陆续将雪水河工地部分劳力抽回。5月,汪川、大门划归天水县,两地民工全部撤走。此时,工地上仅有伏家镇、榆树受益区为主的2000多人,渠基只修到伏家镇周家沟一带。民工大减,工程进度缓慢。为了显示“天河上山”的效果,指挥部命令截流试水,渠首只有每秒0.6m3的流量,由于沿途渗透严重,水未到王庄山上就已断流。
  1958年7、8月间,人民公社化运动如火如荼在全国兴起,徽县县委的工作重心转向大办人民公社,雪水河工地大部分干部撤回,工程处于进退两难局面。9月,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在“一切为钢铁让路”的形势下,县委决定雪水河工地劳力投入大炼钢铁。至此,历时十个月的这场劳民伤财工程悄然收场。
  (根据亲历者王廷选、张景桂、傅永春、张继成、杨安俊、王仁诚等人回忆整理)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杜发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