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事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政事回眸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0
页码: 73-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徽县的政事回眸,其中包括了历次机构改革回顾、徽县人大常委会和徽县人民政府同日挂牌、徽县人大常委会诞生后的第一次主任会议、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和收归军队建制的亲身经历等。
关键词: 政事 徽县

内容

徽县历次机构改革回顾
  胡志洲
  “精兵简政”是我们党在政权建设和国家行政机构建设方面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解放后50多年来,徽县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地的精神,进行过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和精简,对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推进徽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1949年至1956年县直部门机构设置情况
  1949年8月27日,徽县的汪川、大门、龙池,大成四乡(镇)解放,徽县人民政府在汪川镇成立。12月4日,徽县全境解放,中共徽县委员会和徽县人民政府由汪川迁至县城,随之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相应调整。县委工作机构有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政府的办事机构是公安局、电信局、邮政局。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逐步设立了一些工作机构。
  1950年1月至9月,先后成立团县委、县妇联、县农协、县工商联、县政府办公室、建设科、教育科、财粮科、民政科、工商科、中国人民银行徽县支行、徽县人民法院。
  1951年2月,县政府增设粮食局(1952年9月改为粮食科),3月成立徽县人民检察署(1955年3月改为徽县人民检察院)。
  1952年1月成立县工会,2月设立财政科,4月设立统战部,11月设立县供销合作社。
  1953年10月增设卫生科,11月邮政电信合并成立邮电局。
  1954年3月增设计划统计科和手工业联社、工业科。
  1955年7月县委设立监察委员会。
  1956年,县委增设工业交通部、财贸部、生产合作部、《徽县报》编辑部;是年,改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增设中国农业银行徽县支行、文化科、采购局、商业局、水土保持科、水利科。至此,中共徽县委工作机构9个,徽县人委工作机构24个。党政共计33个,比1952年底增加机构10个。群团机构有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农协、县工商联。司法机构有徽县人民法院、徽县人民检察院。二、县直机关历次精简情况第一次精简机构195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国进行一次整顿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主要精
  神是“紧缩上层领导机关,加强基层组织”和“精减非生产人员和非业务人员,加强生产和业务”。县委按照上述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参照天水地区直属机构的设置概况,进行了整顿和精简。1957年增设服务局,徽县、两当合并后,只将两县各工作机构合并。1958年4月县委增设机关党委。1958年7月徽、成县又合并,在原徽县委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县委增设档案馆、报道组、统计室、保密委员会,改生产合作部为农村工作部,撤销《徽成县报》社;县人委工作机构随区划变动而几经变更。先后增设了监察室、林业科(局)、科学院(虚设)、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建工局、交通运输管
  理局、蚕桑局、畜牧局,改计划统计科为经济计划委员会、农业银行徽县支行并入人民银行徽县支行,县供销联社并入商业局,财政局与税务局合并,撤销林业局、蚕桑局,成立蚕桑林水科,撤销文化科。三县合并期间,县直机构设置混乱,设、撤、并、改随意性大,机构稳定性差,领导人员调动频繁。相应机构撤并后,富余人员精简安置到生产一线。至1961年底,县委有工作机构14个,县人委有工作机构37个。群团机构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工商联和司法机构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无变动。三县分设后,县委、县人委按照经济文化正常发展的状况和实际需要,重新设立了工作机构。
  第二次精简机构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强农业战线,切实克服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压缩城镇粮食销量,节约工资基金,缩小商品供应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差额,以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和天水地委的指示精神,县委于1962年4月25日成立了以县长黄振中为组长的精减领导小组,随后,县委下发了《关于机构撤并的通知》和《关于1962年减少城镇供应人员及职工编制方案的安排意见》,县直机构由1961年底的51个减少到21个,减少58.9%。其中,县委工作机构由14个减少到9个,精减35.7%。精减裁并了5个工作机构,保留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委员会。县人委工作机构由1961年底的37个减少到12个,撤并精减25个工作机构,精减67.6%。保留了办公室、民政科、文教卫生科(包括科委)、工交科(包括手工业联社)、农业科;商业局、粮食局、财政局、税务局、公安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县供销联社。群团机构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工商联和司法机构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继续存在。这次精兵简政,不仅机构得到明显减少,而且城镇人口减少3481人,其中职工干部精减1191人。
  第三次精减机构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继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完成之后,中央决定对省、地、县、社党政机构全面进行改革,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中央和省地关于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情况,于1983年12月发文实施了经地委批准的《关于徽县党政群机关和乡镇机构设置方案》。县委工作机构设置:办公室、组织部(老干科与组织部合署)、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县政府工作机构设置:办公室、计划委员会(含统计业务、物价委员会与计划委员会合署)、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广播电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协与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农牧局、林业局、水电局、多种经营局(含社队企业业务)、财政局、税务局、审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局、粮食局、司法局、公安局、民族宗教事务局。撤销工交办公室、工交局、财贸办公室,设立县经济委员会;成立交通管理局;撤销农林办公室,业务并入计划委员会;劳动局、人事局合并成立劳动人事局(含编制业务);撤销农机管理局,业务并入农牧局;文化局、教育局合并成立文教局(体育运动委员会与文教局合署);撤销医药管理局;设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群团机构设置: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改革后的徽县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县委工作机构由改革前的13个减少到7个;县政府工作机构由改革前的37个减少到25个;群团机构由改革前的4个减少到3个,司法机构法院、检察院继续存在。根据新的机构设置,县委、县政府对原有一些机构及其业务归并问题也作了具体决定和安排。
  第四次精简机构 1996年11月,根据《甘肃省县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和《陇南地委县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徽县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以利于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减轻财政负担,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县委转发了经省委批复的《徽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并召开了动员会议。按这一方案,改革后徽县党政工作机构设29个,比改革前的48个减少19个,精减39.6%,人员精减12.6%。县委工作机构保留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机要室、保密办职能并入县委办,保留机要室、保密办的牌子;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并入宣传部,保留文明办牌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职能并入政法委员会,保留综治办牌子,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老干科归口组织部管理;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事业单位,隶属县委;机关工委为县委派出机构设在组织部。改革后,县委共设工作机构5个,比改革前的9个减少4个,精减48.4%。县政府工作机构保留了办公室、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交通局、水利电力局、农牧局、林业局、卫生局、审计局、统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粮食局、地质矿产局。撤销计划委员会,组建计划局;撤销经济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局;撤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教育科学技术局;撤销人事局、劳动局,组建人事劳动局;撤销土地管理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组建土地城建环保局;撤销文化局、体育运动委员会,组建文化体育局;撤销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计划生育局;组建地方税务局。信访办职能分别并入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法制局、农业办公室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室,保留法制局牌子,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改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局,保留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牌子;物价委员会改为物价局,职能并入计划局,保留物价局牌子;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局;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并入计划局;民族宗教事务局职能并入统战部;国有资产管理局、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职能并入财政局,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牌子;物资局、商业局、二轻局改为经济实体,行政职能交经济贸易局。广播电视局与广播站合并,保留广播电视局牌子,使用事业编制。改革后,县政府共设工作机构24个(机构编委办、地方税务局不占机构限额),比改革前的39个减少15个,精简38.5%。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与县委政府的机构改革同步组织实施。1997年9月,县委批转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徽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规范了机构名称和规格,提出了“三定”工作的原则、要求和人员分流的具体措施。
  第五次精简机构 2002年7月,根据《甘肃省市县乡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和《陇南地区县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对县直机构再次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次机构改革既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省、地关于机构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又结合徽县实际,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实施改革方案。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优化结构和分流人员,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精干公务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改革和精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县委机构保留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政策研究室、信息督查室、机要室、保密办(保密局)职能并入县委办,保留信息督查室、机要室、保密办(保密局)的牌子;老干局职能并入组织部,保留老干局牌子;精神文明办职能并入宣传部,保留文明办牌子;综治办职能并入政法委,保留综治办牌子;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县委、政府信访办由县委办管理。党史办、党校、档案局(档案馆)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县直机关工委为县委派出机构设在组织部。县政府机构保留办公室、公安局、监察局(与县纪委合署,不占机构限额)、民政局、司法局、人事局、交通局、农牧局、水利电力局、林业局、卫生局、审计局、统计局。撤销计划委员会,组建发展计划局;撤销经济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局;撤销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计划生育局;撤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撤销文化局、体育运动委员会,组建文化体育局;撤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别组建建设局、环境保护局;撤销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管理局,组建国土资源局;撤销劳动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撤销社会劳动保险局、劳动就业服务局,组建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行政职能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法制局、农业办公室、政府信息督查办公室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室,保留法制局牌子;物价委员会改为物价局,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局,保留物价局牌子;民族宗教事务局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室,保留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撤销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并入农牧局;撤销国有资产管理局,职能并入财政局。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县委、县政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粮食局由经济贸易局管理,乡镇企业局由农牧局管理。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地震局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改称招商引资局(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牌子),改为事业单位,由发展计划局管理。物资局、商业局、二轻局改为经济实体,行政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局。经过上述调整,县委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直属事业机构3个;县政府机构2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直属事业机构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3个。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与县委政府机构改革同步组织实施。机构理顺调整后,县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精减2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战略任务,“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的要求,2005年5月,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州)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陇南撤地设市后市人民政府机关工作机构更名暨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徽县实际,制定了《徽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改革方案》。这是2002年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对政府工作机构的进一步规范。
  这次县政府的机构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机构称谓,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地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对原有部分机构进行改革和更名,并明确了职责。
  1.将原徽县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县发展改革委),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将原徽县经济贸易局负责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和投资管理,重要工业品及材料进出口计划等职能划入徽县发展改革委。撤销徽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整体并入徽县发展改革委。
  2.将徽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加挂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由原徽县经济贸易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改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增加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3.组建徽县商务局,正科级建制,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将原徽县经济贸易局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产业损害调查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及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职能,原徽县发展计划局组织实施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等职能整合起来,交由徽县商务局承担。
  4.组建徽县农业办公室,正科级建制,为县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将农村小康建设职能划入农业办公室。
  5.徽县招商引资局(加挂徽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牌子),由原徽县发展计划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改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6.徽县乡镇企业局(加挂县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局牌子和中小企业局牌子),整合为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为农牧局的部门管理机构。
  7.撤销徽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组建教育局,为县政府工作部门;组建科学技术局,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8.将徽县法制局单设,改为县政府办公室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
  9.徽县经济贸易局更名为徽县经济委员会。
  10.徽县水利电力局更名为徽县水利局。
  11.徽县计划生育局更名为徽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经过上述改革、调整,县人民政府共设置工作部门23个: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教育局、公安局、监察局(不计机构个数)、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环境保护局、交通局、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文化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不计机构个数)。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2个: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办公室。部门管理机构3个:粮食局、乡镇企业局、法制局。直属事业单位6个:科学技术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商务局、地震局、旅游局、招商引资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县内进行过五次机构调整。目的是减少上层人员,充实加强基层,克服机构重叠,人员臃肿,减少层次,强化办事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六十年代初期所进行的机构人员精减,是为了克服当时遇到的暂时困难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八十年代所进行的机构调整和改革,完全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相应措施。九十年代以后进行的机构改革则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重点,实现政企职能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
  党政机关办事机构的设置是一门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改革,从而逐步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胡志洲:原徽县县委党史办主任)
  与毛主席距离最近的日子——原县长黄振中回忆出席“七千人大会”的经历
  杜发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后,党中央开始对“大跃进”“反右倾”以来的工作进行反思。为了正确分析认识形势,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改进作风,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度难关,党中央于1962年1月中旬至2月初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通知地、县级党政一把手参加,共七千余人,故又称“中央七千人大会”。
  时任徽县县委书记的李景华、县长黄振中奉命出席了会议,聆听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的重要讲话,会议结束时还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历史瞬间。
  秘密赴京
  1962年1月5日,中共天水地委秘书处电话通知李景华、黄振中于6日在天水报到集中去兰州参加省委重要会议。7日到兰州后,省委办公厅通知是去北京开会,并宣布了此行的保密纪律:对外讲在省上开会,任何人不得透露赴京参加中央会议的消息,否则,以党纪论处。对李景华、黄振中这些“县官”来说,无疑是意外的殊荣,惊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私下猜测中央一定有重大的决策,深感此次赴京责任重大。
  甘肃参会干部近200人,9日晚乘专列抵京,安排住民族饭店。第二天,省委联络员通知大家就地休息,并传达了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会议须知及相关的纪律。每个人都不言而喻的感到会议严肃、机密的政治气氛。
  预备会议传达学习文件
  这次会议别开生面,未先开大会,而是用十天左右时间进行预备会议,以地区为小组学习讨论刘少奇主席将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稿。如此重要的报告先交与会同志讨论、征求意见,大家对党中央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基层干部意见的做法深为感动。同时,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一些重要材料,有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郑州会议、杭州会议、南宁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央工作组对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农村形势的调查报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一并交小会传达学习。这些材料大都此前未向地县传达,大家都觉得非常重要又很新鲜,传达阅读十分认真。
  在传达学习中,大家普遍意识到毛主席对于形势问题的分析和对工作成绩与错误的估计和刘少奇主席报告稿的提法多处不尽一致,思想上不免产生种种疑虑,讨论中很少有人发言,即使发言也是谨小慎微,不敢涉及具体问题,会议气氛显得冷落。几天后又召开大组会议(省为单位)进行讨论,为了改变冷场现象,省委领导指示每个地区确定一名同志作代表性发言。天水地委书记陈平指名李景华认真进行准备,在甘肃大组会上代表天水地区发言。这使李景华感到难为,但又不能推辞,就和黄振中商量,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并结合徽县农村形势,彻夜未眠写出了关于农村若干政策问题的发言提纲(农村集体食堂、粮食政策、群众生话、“三自一包”、手工业生产、集市贸易、纠正“共产风”等问题),并送陈平书记审阅作了修改。
  陈云莅临会议赞同李景华发言
  一天上午的甘肃大组会上,李景华发言中间,省委联络员匆匆进来通报说陈云副主席要参加会议,大家一听,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发言顿时中断。几分钟后陈副主席从容走进会场,大家一阵热烈鼓掌。陈云落坐后看到大家都表情严肃地正襟危坐,会场显得鸦雀无声,便面带笑容说:“同志们不要这么紧张严肃,不要因我在坐就感到拘束不安。我是受毛主席委托来看望大家的,也是向你们这些地方的‘父母官’学习取经来的,请大家继续讨论,畅所欲言,我洗耳恭听。”主持会议的省委领导示意李景华继续发言,李在局促不安中接着发言,当他讲到农村因口粮安排不足,群众生活困难,以致发生人口外流、出现黄瘦、浮肿病人和死人问题时,阵云随即插话,大意是说三年困难确实是严重的,农业减产,虚报浮夸,城乡群众吃不饱肚子,又盲目建设,基建摊子铺的过大,国家财政承受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既有天灾,又有工作失误,再加上“老大哥”逼债,成了雪上加霜。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比这位同志讲的还要严重,你们甘肃死人问题就比较突出,中央从北京的国家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去甘肃安排群众生活,抢救人命。好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通过调查已察觉了出现的问题,将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发生三年困难,老百姓吃了苦,责任在中央,作为政治局常委,我也有一份过错。现在正处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既看到困难的严重性,又要看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鼓起勇气,艰苦奋斗,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度过难关。陈云副主席讲话对与会同志启发和鼓舞很大,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会议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李景华同志接着讲调整和完善农村政策的几点建议,如: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大前提下适当放宽“小自由”,允许社员搞家庭副业生产,有条件的社队允许群众开点小片荒地种菜种粮,过于偏僻的山区农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有计划的开放一些城镇的集贸市场,准许社员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活跃农村市场;国家粮食政策要相对稳定,征购任务不宜水涨船高,征过头粮,要兼顾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利益;改变干部作风,改善生产管理制度,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讲到这里,陈云又插话说:这位同志的意见讲得好,很有见地,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可以说代表了基层干部的心声,反映了当前广大农村的社情民意。陈云从问话中得知李景华是徽县县委书记,还问道:按《辞海》注解,徽字含有山川秀美之意,你们那里一定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吧?未等李景华回应,主持会议的省委领导汪锋忙说,徽县自古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物产比较丰富,也是一个产粮多的县。陈云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你这位县委书记的日子可能好过一点。作为一县的主宰,你们一定要不负众望,加倍努力工作,领导一县干部群众克服眼下困难,千方百计把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比现在好的日子,无愧于一方百姓的“父母官”。陈副主席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李景华心头激起一股热流,禁不住眼眶都有些潮湿了,与会所有同志都感到激励和欣慰。
  散会后,李景华心里尚有余悸,对黄振中说:“中央领导听会,人心里很紧张,不知有没有说错的地方。”黄振中说“连陈副主席都表示赞同了,你还顾虑啥哩”。会议记录将李景华发言整理后登在了第二天西北局的《会议简报》上,天水地委书记陈平高兴地说李景华的发言为天水地区干部增了光。
  毛主席主持大会
  1月27日,在宏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召开全体大会,各省区参会人员七时半整队入场按号就坐。八时整,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登上主席台。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身躯魁伟,神采奕奕,健步走在前面,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等依次随后,向全场招手致意,台下全体起立,掌声雷鸣,经久不息。大多数来自地县的干部生平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激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幸福之中。
  毛主席主持大会,开宗明义的讲了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统一认识,加强团结,改进作风,加强民主集中制,调整政策,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切实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报告,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四年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今后工作的方针政策。
  28日至30日上午,毛主席主持大会,其他中央领导相继作重要讲话。周总理讲关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朱德委员长讲关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陈云副主席讲财经问题及粮食政策;林彪讲国防和军事工作;邓小平讲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中央首长的讲话都非常重要,但会上未发材料,与会人员自知回去传达的任务重大,边听边迅速作笔记。三天大会,许多同志作记录手腕都发麻,每个人都记了满满一本子笔记。
  聆听毛主席重要讲话
  1月30日下午全体大会,聆听了毛主席重要讲话。这是开会以来毛主席首次正式进话,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七千多人心情格外激动。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之后,毛主席即席讲话,大意说这些天来他深居简出,看了很多会议材料,面对工作中的错误和问题,“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寝食难安。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负责的应是他,因为他是中央主席,其他同志也有责任,程度不同,他首先应该作自我批评。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和磊落风范,极大地教育了与会同志,为后来中央一些部委的负责人,各大区、各省的负责人在会上作自我批评树立了榜样。
  毛主席讲话的主题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处理好党内外和革命队伍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讲话言简意骇,就事论理,精辟深刻,富有哲理和感召力。他还引经据典,用汉高祖刘邦礼贤下士,听取儒生及谋士的意见,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而项羽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结果落得“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结局。以此启发教育干部要虚怀若谷,广纳群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讲到正视困难和克服困难时,毛主席引用中国历史上的周文王、孔子、司马迁、孙中山等圣贤身处逆境而不气馁,奋发图强而成就事业的例子,教育干部不怕困难,经受磨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毛主席精辟、深刻、生动、幽默的讲话,不时被长时间掌声打断,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毛主席的湖南话不易懂,又穿插一些令人费解的典故,李景华、黄振中拼命作笔记也跟不上,散会回到住处就抓紧时间核对补充整理,重新抄写,以备回去学习传达。几天后,联络员宣布所有与会人员的笔记本一律收回,会后中央要发文件。为不违犯大会纪律,大家都很不情愿的交出笔记,心中免不了十分遗憾。
  在北京过年
  中央工作会议原定元月底结束,与会同志2月初可赶回家过春节,但有的代表团反映对中央政策还没有完全领会,有些意见还没讲完,有些人的委曲、怨气还闷在心里。毛主席建议将会议延期,让大家在北京过年,把想说的话说完,把该出的“气”出完,切实做到理顺情绪,放下包袱,心情愉快,轻装上阵。毛主席还风趣地说,让同志们白天“出气”(开会提意见),晚上看戏,四菜一汤,大家满意。
  正月初一上午,毛主席委托刘少奇,周恩来等政治局常委分别到各省会场向同志们祝贺新年,使大家倍感毛主席、党中央对地方各级干部的亲切关怀。过年三天,上午开会下午休息。初一下午,李景华、黄振中冒着雪花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和王府井大街,圆了他们多年的美梦。所住的民族饭店每晚都有京剧、电影演出,他们顾不上观看,而是从陈平书记手里借来中央文件,背着人在宿舍里抄录,直至深夜。虽然放弃了观光游览北京名胜的难得机会,但觉得三天年过得非常愉快充实。
  和毛主席一起照相留下最幸福瞬间
  会议胜利闭幕的前日,瑞雪初睛,阳光和煦,在中南海怀仁堂广场上,毛主席率中央领导人和参会人员分批合影留念。西北局的近千名人员安排在下午三时以后。两点多钟,代表们便提前乘车来到怀仁堂,按事先整好的队形各就各位。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同志们心情激动,态度庄严,全场鸦雀无声,恭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莅临。半小时后,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到广场,在队伍前排依次就坐,场上暴发出一阵雷鸣般掌声。甘肃参会人员被安排在中央领导身后正中间,天水地区人员的位置在毛主席身后,更荣幸的是李景华、黄振中的位子就在毛主席身后第三排,距毛主席不到两米,主席的形象看的最真切。照相仅用了几分钟,这一幸福的历史瞬间给每位同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荣耀和骄傲。
  2月8日,各省参加会议人员相继离京,中央办公厅发给每人一张长幅(长一米,宽三十公分)的合影照片,大家如获至宝,倍感珍惜,黄振中还特地买了二尺红绸子用来包裹相片。
  1962年3月初,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李景华书记将带回的照片装入镜框挂在会议室中,作为政治荣誉与大家分享。不幸的是“文革”中这张珍贵的照片被“造反派”抄没,不知去向。黄振中县长的照片因挂在家中而幸免劫难,至今由其家人珍藏,留下了一帧宝贵的史料。
  (此文根据1981年4月专访黄振中的谈话记录整理,“七千人大会”的主要情节未与相关文件资料核对)
  徽县人大常委会和徽县人民政府同日挂牌
  杜发恭
  1981年元月9日至18日,徽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1.废止“文革”时期一元化政权体制“徽县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徽县人民政府名称(1949年解放至1955年称徽县人民政府;1956年至1967年称徽县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1968年3月后为“徽县革命委员会”)。2.根据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的决定,设立徽县人大常委会。3.选举产生了人大常委会、县政府领导班子。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徽县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一个月的过度和准备,徽县人大常委会、徽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3月1日(全国人大开会前夕)正式挂牌。
  是日上午八时半,县政府各部门干部及十八个乡镇在县上参加春播会议的负责同志共一百二十余人准时在政府办公大楼前整队集合,县委书记黄步祥,副书记王化民,县政协主席段奕章,副主席周少珊等领导参加。
  九时整,挂牌仪式开始。在一阵鞭炮声中,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文彬和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王廷选同步上前,先为门厅正中高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揭幕,然后和两大班子成员一起分别将人大常委会、县政府的大牌端稳地挂在门厅左右两侧。
  接着,县委书记黄步祥代表县委表示祝贺,并宣读了天水地委、行署的贺电。贺电说:徽县人大常委会、徽县人民政府于一月前诞生,今天又同时挂牌,是徽县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祝贺!徽县是天水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尤其在粮食生产上对全区乃至全省做出过大的贡献。地委、行署对徽县过去的工作是十分肯定和满意的。徽县人大常委会、徽县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徽县民主政治建设开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春风应时至,遍绿湖上山”,改革开放的大潮必将给徽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相信,在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地、县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徽县人大常委会、徽县人民政府一定能够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负人民的重托,领导和组织全县人民坚定信心,艰苦奋斗,为加快徽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树德,政府副县长雷胜相继作了简要讲话,分别代表两大班子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勇敢担当历史使命,不负人民的信任,奋发努力,廉洁从政,尽职尽责,开创工作新局面,干出让全县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挂牌仪式结束后,两大班子成员与工作人员一起在办公大楼背后护坡平台边栽植了九棵塔松,以作纪念,寓意徽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产生的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将和青松一样茁壮成长,面向未来。
  县委报导组的同志采访了仪式活动全过程,徽县广播站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向全县人民广播了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正式挂牌的重要新闻。
  徽县人大常委会诞生后的第一次主任会议
  杜发恭
  (按:徽县人大常委会自1981年元月15日诞生至今,经历九届,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多年来,人大常委会从零起步,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建设中发展,在规范中提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依照宪法和法律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县的进程,为促进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设置,干部队伍建设,办公条件等今昔对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文将再现徽县第一届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1979年7月,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立法,正式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行使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权力。1981年元月15日,在徽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徽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此徽县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六),刚诞生的县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一次主任会议,研究部署开局之年的起步工作。参加会议的成员有:新当选的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廷选(县委常委,原县革委会副主任),副主任车继邦(水电局长),副主任李树德(公安局局长),副主任张志忠(原县革委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邓维举(民政局长,拟任人大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杜发恭(原县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拟任人大办公室副主任)。会议开始,首先学习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攻坚克难,奋勇前进》,选学了宪法和“地方两法”有关章节,并就相关要点进行了讨论。接着,王廷选主任传达县委常委会议关于人大常委会组建工作的有关决定:1.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次的确定。根据徽县解放后召开的各族各界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文革中的“三代会”等全县性的历史会议推算,确定1981年元月9日至18日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徽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产生的人大常委会为第九届常委会。2.人大常委会机关编制暂定九人:人大常委会主任一人、副主任三人,下设办公室定员五人(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干事一人,司机一人,通信勤杂一人)。3.人大常委会办公地址暂设在县政府大楼东一楼,待中院平房腾出后搬至中院。4.配车及财务问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党政领导机关配备公务用车的相关规定,从县政府调出小车一辆配给人大管理,由人大、政协两家合用。鉴于人大机关编制有限,不设置财务会计,财会工作由县政府财务代理。5.县委决定在全县城乡开展“人大工作宣传月”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宣传学习,逐步认识和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县级设立人大常委会的重大意义和行使的职权,积极支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维护人大常委会的权威,为人大开局之年的工作营造有利氛围。
  主任会议就人大机关组建和当年起步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本届人大(任期三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坚决贯彻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围绕党委中心,服务全县大局,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推动我县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为胜利完成“六·五计划”和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讨论确定了近期要抓好的几项工作:1.尽快组建办公室,调配干部及工作人员,落实办事机构。2.二月中旬左右走出去搞一次学习取经活动,学习考察西和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参照提出我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3.决定三月一日挂牌,启用人大常委会印章。4.三月初趁全国人代会议召开的大好时机,遵照县委安排,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知识“学习宣传月”活动。利用县、社两级有线广播办专题节目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人民群众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识。5.和县政府研究协调,争取在三月中旬召开人民代表议案办理工作会议,交办衔接代表议案。6.做好充分准备,于四月初召开本届第一次常委会议,一是学习传达全国人代会议精神,二是讨论修订《徽县人大常委会1981年工作要点》,三是决定“一府两院”部分工作人员任免事项。
  会议开了一天,结束时王廷选主任对班子成员作了勉励讲话。他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干人大工作了,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要从零开始,边学边干,不断探索。因此,首先要抓好自身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人大工作基本常识和工作规则,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适应新的工作任务。其次,要提高认识,克服“二线班子”的思想,树立“一线班子”的意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正确把握人大工作的指导原则,摆正位置,既要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又不能越位越权,干预具体事务。四要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尽职尽责,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给全县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副主任车继邦、李树德、张志忠相继表示,在新的工作起点上,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勤政廉洁的形象,认真搞好本届人大常委会的开局工作。
  会议还决定产生一个《纪要》发给各常委会委员,通报第一次主任会议情况,并征求对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工作的建议。这次会议是徽县人大常委会历史的起始点,也是班子成员工作历程上一个新的驿站,值得铭记。后任人大副主任的邓维举同志《人大工作新起点》的纪实诗是这样写的:
  八一年初元月中,人大常委刚诞生。
  新的机构才组建,四位主任暂无兵。
  首次召开办公会,研究工作起新程。
  三年任期看头年①,打好基础稳步进。
  学习探索开局面,自身建设先抓紧。
  依法行使监督权,支持政府政令行。
  不负人民赋重托,代表群众意和声。
  “四项原则”②要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兴。
  (注:①最初一届人大常委会任期为三年。②四项原则:即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和收归军队建制的亲身经历
  张从举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世界形势趋向,1985年军委主席邓小平下达了军队“裁减100万”的命令。由此,到1986年初,全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也被列入裁减序列中。并于1986年6月10日将县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历经八年多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人民武装部在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于1995年元月,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又重新收归到军队建制。人民武装部的两次改归建制,我作为当时在任部长,都是亲身经历者。现将两次改归建制的经历情况,回忆整理如下:
  一、一九八六年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的情况
  1986年1月14日,中发[1986]5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精神是:国家建设转移到以经济为重点,裁减国防军,加强预备役,就是要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是目前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民兵工作的需要。并制定了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的有关问题的规定如下:(一)按新编制调整配齐人武部人员。要求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把人武部干部配好,特别是要把领导班子配好,向地方交一个好思想、好工作、懂业务的好班子。对不愿就地转业的,和按新编制超编的干部,可列入到1986年或1987年军队干部转业计划。志愿兵,根据本人自愿,可按志愿兵退出现役的有关规定改为职工,不愿就地改为职工的,按有关规定另行安置。义务兵,原则上作退伍处理。个别因工作需要,本人愿意留下的,也可录用为职工;(二)要做好武器装备、器材、经费和各种物质的认真清理,并造册,做好移交工作;(三)现由人武部代管人员,分别移交给地方和军队有关部门管理;(四)人武部移交时间、步骤。内地人武部要在1986年6月底前移交完毕,除保留的边防人武部不做移交外,其它可在1986年底移交完毕;(五)切实加强对人武部移交工作的领导工作。
  遵照中发[1986]5号文件精神,我们于1986年4月24日,成立了“关于徽县人民武装部接交领导小组”,县委常务副书记汪作藩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张保华、县武装部部长张从举为副组长,及组织部长汪海吉,宣传部长车万荣,劳动人事局局长巫建章,财政局局长田浩学,粮食局局长王英烈,民政局局长孙治国,公安局长李玺,卫生局局长马锡清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武装部后勤科长张传洲担任。办公室设在武装部,并积极开展工作,做好移交准备。1986年4月20日,中共陇南军分区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共徽县武装部临时党委成员的通知》,由张从举、李志学、沈卫东、张陈斌、张传洲五同志组成。张从举为党委书记,李志学为党委副书记。1986年4月21日,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周越池、政治委员温景义发文命令:张从举为徽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李志学为徽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沈卫东为武装部军事科长,张陈斌为武装部政工科长,张传洲为武装部后勤科长,配齐了武装部的领导班子。
  中央[1986]5号文件,对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一是机构设置,等级和领导关系。人武部为副县级单位,编配部长、政治委员。一般设三个科(室),科(室)为正科(局)级。部长、政委为副县级(现任部长、政委留任的保留原职级待遇)。一般干部,按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确定职务等级,仍称参谋、干事、助理员。武装部是本地区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即是县(市、区)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机构单设,接受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和上级军事指挥机关的双重领导。人民武装部的党委书记,由县(市、区)委书记兼任。人民武装部部长或政委参加县(市、区)党的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军分区党的委员会工作。武装部列为县上六大班子领导。同时,乡镇人民武装部列为副科级单位,与乡镇党委、政府、经委并列挂牌。明确规定了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后,其性质和工作任务不变。二是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民兵组织建设和武器装备管理;负责民兵预备人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负责组织并带领民兵完成战备执勤任务,组织发动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负责民兵预备人员的登记、统计工作;协同教育部门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负责征兵、招收飞行学员工作;负责民兵预备役,拟制本区内的战时动员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在平时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对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退出现役军人的安置和军烈属的优抚工作;战时负责组织实施动员和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卫后方等任务。
  根据中央[1986]5号文件规定,1986年3月10日,甘肃省政府、甘肃省军区(命令):关于下达甘肃省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编制员额分配的通知,县(市、区)编制部长1人,政委1人;办公室主任1人,秘书1人,助理员1人,管理员1人,保密打字员1人,收发通信员1人,司机1人,炊事员1人小计8人。军事科:科长1人,参谋4人,小计5人。军事科(仓库)班长1人,工人3人,小计4人。政工科:科长1人,干事1人,小计2人。以上总计21人。其中干部:部长1人,政委1人,办公室4人,军事科5人,政工科2人,共13人。后来,根据工作需要,我们于1989年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增设军械科,科长1人,仓库管理工人4名,归军械科管理。尚继权任军械科科长。后来,陇南各县也效仿我县设立了军械科。按照中央文件要求,我于1986年7月至1996年5月参加了县委常委会。
  按照上级的安排和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于1986年6月10日正式进行交接仪式。陇南行署的常务副专员王再鹏和陇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毓周带领工作组来参加,由徽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组织部、宣传部、劳动人事局、粮食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的交接仪式。首先由时任徽县政府县长的黄凡宗和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的张从举在大街正门举行挂牌仪式,鸣放鞭炮祝贺。其牌名是:甘肃省徽县人民武装部。接着陇南行署王再鹏副专员和陇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毓周和县委书记成峰,分别发表讲话。最后由县长黄凡宗和县武装部部长张从举,在徽县武装部的人员、武器、弹药、装备和财产等移交表上签字正式交接,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使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移交工作,进行的顺利而又隆重,至今记忆犹新。
  二、一九九五年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经历情况
  遵照中央[1995]12号文件精神,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对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发[1995]12号文件,对县(市、区)收归军队建制的体制、编制、干部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收归军队建制后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的性质和工作任务不变。
  为贯彻落实中央[1995]12号文件,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又以[1995]参动字115号文件下发了通知,制定了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八条规定: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二是合理分配编制员额,由省军区提出具体意见,由大军区审批。三是建立健全党团组织。规定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由县(市、区)党委书记兼任,人武部的主要领导,分别任书记、副书记,并由一名武装部主要领导参加县(市、区)党委常委,体现党管武装的重要性。四是切实做好干部工作。明确了干部入伍手续的办理,收归军队的人武部干部属转业退伍的,可采取批注的方法处理,重新入伍的手续,军龄连续计算,原发的转业费不在收回,以后转业(复员)计发时,应扣除已发部分。其它干部,按特招地方干部入伍的规定,办理入伍手续。收归军队的人民武装部干部的入伍手续、职务任命、军衔评授、工资套改等工作一并办理。五是搞好装备的配备和管理。六是做好有关保障工作。七是搞好文件、档案和印章的管理。八是加强对收归军队建制的领导工作。
  按照上述规定和要求,我们于1995年1月4日成立了“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移交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肖兴学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务副书记常佐存、政府常务副县长张汉平和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张从举担任。成员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办、政府办、人事局、财政局、民政局、城建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武装部办公室主任张传洲担任,办公地点设在武装部,并很快开展移交准备工作。
  为了搞好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的准备工作,甘肃省军区陇南军分区先后派工作组,到徽县武装部检查移交准备工作。1995年1月4日,兰州军区中将副政委徐寿曾在巡视宁夏、陕西、甘肃的35个县(市、区)人武部的收归移交准备工作后,来到徽县武装部检查移交准备情况。在听了我们改归地方建制后的八年多的工作情况和目前移交的准备情况汇报后,十分满意,尤其对徽县武装部改归地方的八年里,各项工作政绩突出,连续七年被陇南地委、行署、军分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在基层民兵工作、军事训练、武器准备管理、正规化建设等方面,连续4年被省军区、兰州军区评为先进单位。1993年,徽县武装部被甘肃省军区树为“以劳养武标兵”,1994年徽县武装部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人武部,参加了兰州军区在陕西榆林召开的“以劳养武”现场会,在会上重点发言,介绍经验,为西北五省(区)人武部开展“以劳养武”开了好头,对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县委、县政府,对徽县武装部八年来的工作非常满意,徐副政委高兴地当场为我们挥毫题词:“以劳养武结硕果,富民强兵立新功”。对已超龄,不符合留任条件的我,当面表态破例留任,直干到退休,于1995年,将我的职务由副团晋升为正团,军衔由中校晋升为上校。同时对按规定不能留任的政委张结晶,安排到县委任副书记,这件事对甘肃省军区和陇南军分区及我们震动很大,也使我们深深感到:只要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益的工作,上级领导和党组织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
  徽县武装部收归地方建制前,有干部12人,职工8人,根据中央八部委文件精神和省地有关规定,当时能收归移交的干部11人,不能移交的干部1人,选留职工2人,不愿留用的6人。按新编制,徽县武装部应编干部15人,缺编干部4人,缺编职工5人,战士3人。对缺编的干部、职工,在移交后逐步得到了补充。
  在充分做好各项移交准备工作后,于1995年1月14日,正式进行交接仪式。陇南行署常务副专员辛心田、陇南军分区司令员袁景楠,参加了交接仪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财政局、民政局、城建局的主要领导参加了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首先由陇南军分区司令员袁景楠和徽县武装部部长张从举取下旧牌子,换上新牌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徽县人民武装部。鞭炮齐鸣,鼓掌祝贺。接着陇南行署副专员辛心田、陇南军分区司令员袁景楠及县委书记肖兴学分别讲了话。司令员袁景楠讲:徽县武装部这次移交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做到了“三清”:收归和留任人员清;武器、装备、物资清;账目债权债务清。“三无”:无违纪、无事故、无遗留问题。“三满意”:移交单位满意;接收单位满意;本人满意。最后由县政府县长邓生来和武装部部长张从举在交接表上签字交接。至此,徽县人民武装部的改归军队建制移交工作,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张从举:原徽县人武部部长)
  李治其同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援非记事
  郭承新
  2011年5月,甘肃省农牧厅受农业部的委托,在甘肃省内选拔外派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项目的农业技术专家,徽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收到相关文件后,积极推荐李治其和其他两位同志,让他们参加9月份在甘肃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举办的为期45天的“南南合作”外派人员英语强化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派员对学员进行了笔试和面试,李治其同志顺利进入“南南合作”外派人员储备库。
  “南南合作”是指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主的联合国多个组织所倡导的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经济交流合作,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故称“南南合作”。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粮农组织认捐3000万美元,建立特别信托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参与的在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开展后,与我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东非大国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请要求开展“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地处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是一个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西与苏丹交界,面积110.36万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9个州、2个直辖市,总人口7740万(2005年官方数字),是非洲除尼日利亚外的第二大国家,首都亚迪斯亚贝巴,是非洲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因非洲联盟、联合国粮农驻东非总部等众多国际组织入驻而被称为非洲的政治中心,埃塞俄比亚在国际关系尤其是在非洲诸国中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于1970年11月24日建交,建交后,双边关系总体良好,高层互访往来不断,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两国互相帮助取得广泛的共识。2012年4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代表处副代表郭汉第、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常驻罗马联合国粮农机构副代表全权公使阿布拉哈·加布雷·阿塞法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技术合作部助理总干事劳伦·托马斯在罗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为支持埃塞俄比亚“农业增长计划”而实施“南南合作”项目的三方协议书》。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埃塞俄比亚“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启动后,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农业部外经中心于2012年4月、7月分别在兰州、武汉组织对甘肃、湖北、湖南等省100多人参加“南南合作”项目的技术人员候选人进行英语考试(笔试和面试),李治其同志经过努力奋斗,通过严格考核并顺利入选“南南合作”埃塞俄比亚项目中国专家团,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埃塞俄比亚项目中国专家团中三位畜牧专家之一。2012年11月份,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下发文件确认,并要求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协助办理工资关系、护照等相关证件和其它事宜,徽县畜牧兽医局接到文件后,积极配合李治其同志按照文件的要求办理各种手续。2013年5月17日,李治其同志按照农业部外经中心的要求赴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的农业部外经中心接待处,与29名来自其他7个省的同志汇合并报到。18日到21日,由外交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外经中心的相关领导对全体团员进行了外交礼仪、团队纪律、卫生防护、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全面培训,发放必备的标识物品、防疫药物等。22日晚上11点在北京国际机场,登上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ET605航班,离开祖国飞赴埃塞俄比亚首都亚迪斯亚贝巴,开始执行为期两年的“南南合作”任务。
  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飞行,于亚迪斯亚贝巴当地时间早上6∶30顺利达到埃塞博莱国际机场,在机场,团队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东非代表处、埃塞农业部、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等领导们的热情接待,全体团员被安置在nationalhotel宾馆。在随后的一周中,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东非代表处负责“南南合作”项目的领导伊贝塔先生带领大家饱览了亚迪斯亚贝市的名胜古迹,给各位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大家适应埃塞和中国的时差(埃塞时间用的是内罗毕东非标准时间,比我国北京时间迟5个小时)后,又组织团队成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东非代表处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安全、纪律、埃塞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培训,并为每个同志办理了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工作合同、身份证等必须证件。
  2013年6月7日,按照埃塞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东非代表处制订的人员安置计划,中国专家团29个人被分为4个组,分别赴提格里州、阿姆哈拉州、南方州、奥罗米亚州实施“南南合作”项目,李治其同志和包括中国专家团团长韦向新同志在内的11位同志被分配到离首都120公里处的奥罗米亚州西南行政区首府威里索市农业局工作,为他们的AGP(Agriculturalgrowthplan农业增长计划)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李治其和其他两位畜牧专家被分配到市畜牧兽医局工作。
  到威里索市后,李治其同志克服气候、生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困难,牢记使命,带着中国人民对埃塞人民的深情厚谊,认真贯彻执行“南南合作”项目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政府、埃塞俄比亚政府签订的三方协议,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技术协助人员角色,利用当地仅有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投身参与到绵羊人工受精、黄牛人工冻配工作、饲草料加工、牛羊手术去势等各项相关领域的工作中去,积极跟当地技术员交流,增强彼此友谊,努力实施“南南合作”项目。
  一、认真学习埃塞文化,努力适应当地生活
  埃塞威里索市地处东非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气候干燥凉爽,紫外线辐射强,中国专家团从国内低海拔地区初次来这里,都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头晕、心慌、睡眠紊乱,又加上埃塞是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日常生活、礼仪等都是西式方式,而他们在国内基本上对西式生活方式了解不多,语言不通,刚开始的新鲜劲过后,无尽的寂寞和焦虑让每个人都极度思念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仅靠互联网和家人、同事见面通话。可是李治其他们只要一想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埃塞人民的真诚期盼,就会鼓起勇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和办公室的黑人同事们交朋友、与当地农民积极交流,虚心请教学习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使自己能和当地人基本无障碍地进行语言交流,生活方式上也和埃塞人基本一致,从而赢得了黑人同事和农民们的尊重和认可,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诚团结、圆满完成技术援助任务。
  到埃塞一个月的适应期过后,李治其同志和其他两位中国畜牧专家组成了畜牧工作组,在组长的领导下,以整个团队为主体,以埃塞方的合作伙伴为依托,深入到AGP项目实施县(威里索市管辖11个县,其中温奇、巴乔、威里索三个县实施AGP项目),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查研究,经过4个月对农户的走访调查,摸清了当地农村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当地畜牧业依旧处于原始落后的自然放牧阶段,普遍存在着品种落后、旱季饲草料缺乏造成大量死亡),根据现状,经过和合作伙伴的反复磋商,制定绵羊人工受精、牛人工冻配、牛羊手术骟割、饲草青贮氨化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示范项目计划。报请埃、中和粮农组织三方共同认可批准。
  2013年12月畜牧组的工作计划获批准之后,他和畜牧团组中的其他同志定期经常走访三个wadar的AGP项目点的兽医诊所,积极参与动物的疫病预防、治疗等工作。通过对温奇、威里索、巴乔这三个AGP项目实施点黄牛人工冻配工作的深入调研,发现当地在黄牛人工冻配方面存在着不按规定解冻、输精时不消毒、动作粗暴等11条直接影响牛受胎率的关键问题,积极系统介绍我国牛人工受精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主动参与当地黄牛人工受精项目工作实践,对本土技术人员和农民在人工授精工作中的错误操作方法进行现场纠正,并设置开展开放式手术和本地传统的钳夹式去势手术生长情况的对照试验,通过事实,改变他们落后顽固的守旧思想,使这项新技术很快得到推广和普及。在搞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李治其同志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主动协助畜牧组其他同志开展工作,两年中协助李文辉组长举办绵羊人工受精技术现场培训20次,举办培训班6次,培训绵羊人工受精技术人员100多人次,使绵羊人工受精工作填补了埃塞的空白。
  2013年10月到2014年12月,针对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的本地传统的公牛羊不去势,公母牛羊混合饲养,任其滥交自繁的现状,及时跟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开展公牛羊手术去势技术项目(该项目也被列入AGP预算中并得到实施),解决当地畜牧养殖技术问题。2014年9月先后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牛冻配技术员180多人次,亲自操作示范300多次,特别是指导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学会了对细管冻精的活力检查,掌握关键步骤、技术,使他们的牛人工受精受胎率由原先的20%左右提高到了44%,受到了埃塞同事们的广泛好评。
  三、增进相互交流,加强中埃友谊
  由于埃塞地处东非高原,是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必经之地,文化、语言等都很复杂,尤其因历史原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虽然中埃两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友好,但依然有少数人因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原因,对中国人依然抱有成见,中国团刚到就有好多人喊:“中国人,阿里巴巴(强盗)”,但李治其及同事们毫不气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干事,在同事间精诚团结,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治其和他的同事们赢得埃塞人民的认可,使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埃塞人民的真诚友谊。在这两年中,先后成功接受了联合国粮农、埃塞农业部、中国农业部三方的联合检查3次、中国驻联合国粮农高级官员刘中蔚先生、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大使等各级领导对援非工作的检查并得到肯定。回国后,李治其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致好评,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王鹰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蒙古、朝鲜代表伯希.米西卡分别代表中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他们颁发了《参与实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南南合作”项目证书》荣誉证书。尤其是李克强总理2014年5月5日访问埃塞时,在非盟总部接见了韦向新团长,并对“南南合作”项目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和赞赏。
  经过两年的实施,中国-埃塞俄比亚“南南合作”项目圆满结束,2015年3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埃塞代表处召开项目总结会,总部官员FranciscoChimuco先生、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东非代理代表SusanMinae女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埃塞副代表Mohamed先生、埃塞农业部推广司副司长FikruTamenu先生、农业部计划司和AGP办等官员、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经商处梁珍秘书,以及全体中国专家组成员共42人出席会议。总结会在十分友好、欢快的气氛中进行,首先,SusanMinae女士致辞,她表示,中国专家组在短短两年内,通过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取得的成绩是突出的、令人敬佩的,但这只是一个开端,虽然一期结束了,但还不是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都期待中国专家组继续实施“南南合作”项目。Fransisco先生和梁珍秘书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FikruTamenu先生作会议总结,他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处和埃塞农业部一致认为:“南南合作”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呈现了许多亮点,相关技术今后要在面上推广。埃塞农业部已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和中国农业部提交了申请“南南合作”二期项目的部长函,迫切希望尽快启动实施。
  2015年3月22日李治其及全体中国专家,经过两年工作在埃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回国走时黑人朋友们都依依不舍,都叫他们为:“亲爱的阿布勒(弟兄)”他们虽然离开埃塞回国了,但对埃塞人民的深情厚谊永远忘不了,争取再有机会到埃塞去,继续为中埃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承新:原徽县农牧局蔬菜站站长)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

《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是记史之书,载实之书,资料之书,全书分“彩插”“大事记”“机构沿革”“文史资料”等四个栏目,共收录文史作品约146篇。这些作品选自政协文史研究员、爱好文史事业的业余作者的作品。全书56万多字,内容丰富,分量厚重,文字精美,很有品位。《徽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所收入的作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史料韵味,既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资料,又能起到传承文化、探究历史、启迪现实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