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立战功,建设祖国献青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63
颗粒名称: 抗美援朝立战功,建设祖国献青春
其他题名: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战士苏维林同志革命事迹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98-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县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战士苏维林同志革命事迹。
关键词: 传记 人物 苏维林

内容

父亲苏维林,生于1932年3月14日,现年86岁,系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苏城乡城河村人(图1)。家有兄妹三人,伯父比父亲年长四岁,妹妹比他年小五岁。父亲自幼家境贫寒,仅上过三年私塾。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兵团64军192师574团一营一连服役。时任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参谋长耿飚,64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
  1949年8月,宁夏战役拉开了序幕,64军奉命从宁夏固原出发,向固守银川等地的国民党马鸿逵军发起了全面攻击。父亲随部队英勇作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宁夏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攻克多座城池,马家军如丧家之犬,仓惶败退。1949年9月26日宁夏解放,我人民解放军以伤亡一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宁夏战役歼敌41980人的伟大胜利。
  宁夏战役结束后,部队在宁夏黑城镇进行了休整,于1950年1月奉命开往甘肃天水,参加修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天铁路大会战。64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当时被修路指挥部命名为开路先锋,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难干,部队就战斗到哪里。
  父亲革命意志坚定,为人勤快,不怕苦,不怕累,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当时经济极其困难、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表彰会上仍然被指挥部奖励自来水笔一支。习仲勋亦为64军修建宝天铁路写下了“功在西北,永志不忘”的题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64军这支在宝天铁路干得热火朝天的修路大军,不得不离开了祖国的铁路建设大战场,于同年11月紧急调往山东省泰安地区整休待命。说是待命,其实是抗美援朝的战前动员和军事准备。这期间,部队要求愿意参加志愿军的战士自动报名入朝参战,不愿意的则复员回乡建设祖国。父亲基于平生的革命意志,当时就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随后入朝前的两个多月,指战员们简要了解了朝鲜的国情,学习了简单的朝鲜语言,以及入朝后的注意事项。在此期间,于1950年12月经战友花宝行、刘乐明(共产党员)介绍,父亲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2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国土。
  已被提拔为连队班长、共青团小组长的父亲,也随64军强渡津江,到达了前线。这里到处都是大山,部队驻扎后,战士们每三人分为一组,负责修挖防空洞,防空洞挖好后,战士们藏避其中,伺机而动。由于敌机的轮番轰炸,白天不敢轻易外出。其实这时的64军是隐蔽待命,为后来的五次战役集结部队。这两个多月,是入朝后生活供给最困难的时期,国内的供给因敌机的轰炸,很难快速送达前线,只能依靠飞机空投饼干、炒面生活。每位战士都身背一个干粮袋,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
  4月22日,五次战役正式打响,574团作为先锋团,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向驻守在三八线附近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战士们冒着彻骨严寒,忍着辘辘饥饿,打得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抱头鼠窜。经过数日的连续作战,64军出色完成了突击任务,随即转入了马良山地区阵地战的阶段。
  1951年6月8日,那是父亲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也是五次战役大反攻的前夜,连长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命令一连全体战士镇守无名高地,这次行动破例给战士们补足了弹药和手榴弹等武器,但是严令镇守阵地五个小时,必须打退敌援军,等待后续大部队的反攻。上午10时,部队进入高地,开始修筑工事。12时,敌人飞机来袭,先对阵地进行了一轮狂轰乱炸。紧接着,山下敌人黑压压一片向上冲来,接近阵地时,连长一声令下,机枪步枪全部射向了敌群,十几分钟后,敌人的第一次冲锋被打退了,战士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有几个胆大的战士还冲出阵地,捡来了敌人的弹药以补充部队战斗力。就这样,双方一直相持到下午3时,我军已经打退敌人的冲锋五次,阵地前处处横亘着敌人的尸体,然而一连也伤亡超过三分之二。随之而来的第六次冲锋是敌人声势最大的一次冲锋,由于敌人火力强大,因此在弹雨密布、烟云如织的攻防战中,父亲被敌人子弹打穿了左臂,顿时鲜血直流,排长劝他到后面休息,然而父亲却坚定地说,“我是轻伤,右臂能投弹,也能打枪”。就这样,父亲不但没有下火线,而且又随战士们一道合力打退了敌人的这一次冲锋。此时已是下午4时,突然间,后面响起了我军的冲锋号,我们的大部队来了。无名高地上仅剩的三十多名志愿军战士都站了起来,杀声吼声连成一片,准备和大部队一道发起反冲锋。值此三军用命、慷慨铿锵之时,谁也未曾料到一发炮弹落在了无名高地上,恰在父亲身边爆炸,父亲身负重伤,随即失去了知觉。后来是炊事班长带人从战场上用担架把父亲抬到了战地医院。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嘹亮的志愿军军歌在战地医院响彻,也惊醒了已经连续昏迷几日的父亲。他清醒后,护士告诉他是军首长带领文工团慰问伤员。过了一会儿,当演出结束后,部队首长走进了病房,站在了父亲的病床前,此刻他多么想站起来,以军人的身份,给首长行个军礼,但他确实没有这个体力,因为他的大腿被弹片炸伤,身体一点都不能动。首长微笑着说,“你们都是我军的功臣,五次战役我军胜利了,你们好好休养吧”。这次战斗中,父亲荣立了三等功。
  说起这次战斗,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战斗打响前做为入党积极分子,连队党支部原计划在战斗结束后纳新父亲为中共预备党员,但由于父亲负重伤治疗,脱离原部队而未能如愿。
  1951年9月,父亲被转回国内治疗,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解放军第三十陆军医院疗伤,1952年3月转入东北军区健康七团二营六连四排修养,定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此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松江军事政治处批准,于1952年4月30日,从东北军区健康七团退伍转业参加地方建设。
  父亲身上,当年左臂、左腿多处负伤,伤痕至今随处可见。这些伤痕有被子弹打穿的,有被弹片炸伤的,其中左臂中部被敌人子弹打穿形成贯通伤,右小腿部弹片一直没有取出,约蚕豆大小的弹片至今留在体内,已长达60余年,每次从医院体检或看病拍片均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连医生也常感到非常惊讶。每次医生或他人问到时,他总是很淡然地略作解释。
  在地方工作期间,父亲于1953年5月,在汪川区经田正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至1956年,父亲先后在天水苏城区、汪川区工作,任区机关党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56年调入徽县粮食系统工作,先后任徽县大门乡、汪川乡、泥阳镇、城关镇粮管所主任,徽县粮食局副局长,徽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经理,徽县面粉厂党支部书记、徽县粮食局主任科员。在地方多年的工作中,父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六十年代,作为全国商业系统先进个人,到北京参加了表彰会,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92年12月11日,经陇南市委组织部批准,徽县县委发文通知,享受副县级待遇离职休养(图2、图3、图4)。
  对于父亲而言,荏苒韶华,逝去的从来不是青春,留驻心中的唯有对党和国家的一片忠诚;累累伤痕,残存的从来不是绵绵苦痛,亦只是一位革命战士为枪林弹雨所铸就的顽强意志,以及千磨万击还坚定的般若心声。
  跋序:本文由苏维林老人口述,次子苏凯辉整理编辑资料,长子苏凯献执笔铺排成文,外孙曹嘉文稍行文字润色,原貌谨呈。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徽县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徽县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徽县惊现国民政府军事机关、行政院国民党党部档案、老革命——杨振华、记解放兰州老战士—— 山国宝、千里轻骑守边关,赤胆忠心铸军魂、祝庆江——铁流归队、英勇善战的机枪手——张振华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苏凯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苏维林
相关人物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