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系列酒的前世今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1820020220000012
颗粒名称: 永盛系列酒的前世今生
分类号: TS971.22
页数: 17
页码: 52-6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徽县永盛系列酒的来历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徽县 永盛系列酒 发展历程

内容

金徽酒是西秦岭海眼神泉流出的琼浆玉液,是嘉陵江源头古河池孕育出来的一朵艳丽夺目、经久不衰的奇葩,是勤劳智慧的金徽人提炼阳光雨露和五谷之精华奉献给人类的营养大餐。
  我受徽县政协部门负责人委托,对永盛系列酒的开拓者李唐嗣之长孙李建华就永盛系列酒的盛衰过程进行采访,并将采访资料与县政协编写的《徽酒文化文集》中的有关史料进行认真对比和系统分析,本着有史可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以《徽酒文化文集》为基础,以徽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和万盛魁酒柜、永盛源酒柜、永盛堂四方斗等实物档案为可靠依据,对这些断裂史料和分散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对比分析,惊奇地发现,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所记载的酒坊酒名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黄龙酒、万盛魁酒、永盛源酒、金徽酒、陇南春、陇酒王、世纪金徽,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商标不同,但都是金徽县一脉相承下来的传统老酒。永盛源就是万盛魁,金徽酒就是永盛源。就像二十世纪中晚期的金徽酒、陇南春、陇酒王三个商标同出一源一样,是同一个酒厂生产的同一种酒的不断进步、提高升华。内行里手和同时代的人知其进化过程,而外地人、后世人则有可能以为是三种不同品牌的酒一样。
  当然,这些不同名称的商标,其原因是更换经营者,但始终有内在联系。万盛魁、永盛源其名不同,但其寓意一模一样。金徽酒、陇南春、陇酒王本是同一酒厂产品,但其内在质量已经由县级酒提升为市级酒、省级酒。陇南春酒和金徽大曲酒于 1983年双双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铜杯奖。而世纪金徽则已跻身全国名酒行列。
  唐明皇李隆基、宋朝大将军吴玠是金徽酒的开拓者。李旺酉、李秀实、李唐嗣、李坤山及解放后国营徽县酒厂和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历任厂长、董事长则是金徽酒接力棒的传递者。
  李建华是栗川镇栗亭村何家沟人,1939年生,中等身材,体格强壮,行动干练利落,精神饱满,才思敏捷,善于言谈,待人热情和气,是永盛系列酒掌门人李唐嗣的长孙。解放时已11岁。对永盛系列酒的规模、起源、发展、盛衰状况耳闻目睹,了然于胸。经我说明来意后,他侃侃而谈,为我提供了解永盛系列酒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
  《徽酒文化文集》第2页记载:“徽酒酿造可上溯到1800多年前的晋朝时徽县的拓氏酒垆,隋炀帝大业年间,其酒被封为‘宫廷御酒’”。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川时 “驻青泥岭,察官垆,饮其酒大悦,封为御酒坊,赐拓氏李姓,钦笔 ‘黄龙’ ”。这就是徽县酒坊的掌柜姓李的根源。
  南宋时期,金兵元帅金兀术带兵西进,与南宋吴玠吴璘交兵,经过宝鸡和尚原大战、饶凤关大战,直逼河池,企图经河池入四川。吴玠吴璘退守河池。
  古河池入川有青泥道和木皮岭道。吴玠在重兵把守青泥道仙人关的同时,分兵驻守木皮岭道鸡冠隘。鸡冠隘下有一天然涌泉。人称神泉海眼。是伏家镇蔡家庄海眼群中的一个。是同一地下水系。此泉水昼夜喷涌,水流旺盛,水质清澈甘洌,无污染,无悬浮物,适于酿酒。
  吴玠“驻守河池,在宝井堡海眼神泉处建酒坊,寻访李家后人任酒官,并为其祖李旺酉建祠塑像,拜敬其为名酒之祖”。(见《徽酒文化文集》第3页倒 4——3行)。
  《清代徽县志集校》第61页第1行载:“鸡冠山在县东南50里,为县境之险要,土宜陶冶,居民所资”。鸡冠山是木皮岭之南段,木皮岭就是龙洞村。与今之龙洞村(鸡冠山之阴)陶瓷业相符。
  同页第8-11行载:“木皮岭在县西三十里,与成县连,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此岭由白水峡入蜀,有诗。唐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 ”。此段说明,木皮岭从唐代起就是驻兵关隘。
  侯家坝在双河口峡谷之地,西依鸡冠峰,是木皮岭的入口,又有神泉宝井实物留存至今。史料和实物充分说明,宝井堡即侯家坝。
  侯家坝神泉海眼处被选址建酒坊时,将泉掘深,用石灰石自下而上砌石建井,称为宝井。最上层用大块石板砌成环形平面,高出地表二尺,供酒垆取水之人站立。此井一直沿用至解放后,石板已被踩踏的十分光滑。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侯家坝酒厂停产后,栗川乡将酒厂原址改为古井山庄,供游人旅游调研、观景、食宿。
  侯家坝是入蜀要道之一的木皮岭咽喉路段,吴玠在此驻兵抗金,河池当时是抗金前线。酒垆需要军队保护才能存在。吴玠选址此处建酒坊,除水源、地理和军事条件外,这里还是东去汉中,南去成都,北去秦州、兰州之要道。便于白酒运输销售。
  《徽酒文化文集》第5页第 15-17行《吴武安功绩记》载: “贼以火焚楼柱,仲以酒缶击灭火。”
  这段文字记载,当时青泥道有很多旅店酒馆。因有青泥道方便的交通条件,仙人关军营中有很多盛酒器皿。宋将与金兵在仙人关激战时,用酒缶击灭火。反映出吴玠军营中喝酒积攒的空酒缶很多,可以用来击灭金兵点燃的楼柱之火。
  侯家坝是木皮岭道之入口,也是青泥道之咽喉。当时的青泥道如今已开通成县乡公路和十天高速,但路线还是跟古代大致一样。侯家坝南下经李家河、玉山、黑沟、过青泥岭入仙人关。侯家坝的酒、木皮岭的陶缶途通路近,才能酒店多,空酒缶堆积如山,可用之灭火。
  物证是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
  金徽酒业集团的酒海库中陈列着明代以来的38个酒柜。其中明万历八年(1580年)制作的酒柜上刻着“万盛魁”三个大字,该酒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徽县档案馆存放明万历八年(1580年)档案载有万盛魁主人所做的制作酒海工艺流程的随笔札记。记有祖上从唐宋起常思用非铜非铁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笼酒柜,亦称酒海。祖上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从宋吴玠大元帅敬酒祖,定酒名,使用酒海已达四百余载。
  1580年前推四百年,即1180年前,正是南宋吴玠抗金时期。与《徽酒文化文集》第2页所载:吴玠“驻守河池,在宝井堡海眼神泉处建酒坊,寻访李家后人任酒官,并为其祖李旺酉建祠塑像,拜敬其为名酒之祖”的记载完全吻合。既有实物档案,又有文字档案,互相映衬,前后衔接,天衣无缝。
  上述档案进一步证明万盛魁酒坊是吴玠创建、吴玠定名、吴玠委任酒官。
  上述档案还说明万盛魁从宋至明厂址在栗亭侯家坝,其经营者一直姓李。
  吴玠是南宋节度使。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当时河池是抗金前线,吴玠是代表南宋朝廷驻守河池的,由吴玠建酒坊、定酒名、寻访李家后人任酒官,进一步证实万盛魁是国家官办酿酒作坊,而李氏则是万胜魁酒坊的经营者,相当于现在的企业经理。
  《徽酒文化文集》第6页记载,万盛魁因摊子铺得过大,经营不善几近倒闭。遂将成套设备卖给栗亭乡何家沟人李秀实。李秀实接过万盛魁后,改字号为永盛源。何家沟与侯家坝山水相连,近在咫尺。李秀实从侯家坝买入万盛魁酒坊,顺理成章。
  这段文字说明万盛魁由官办转为民营,就相当于现阶段国有企业破产后拍卖给私人所有一样。
  万盛魁从宋至明经营者一直姓李,徽县解放前有一个习俗,出卖家产要先给亲房卖。亲房不要再给户族卖。户族不要才能给外姓人卖的习俗。根据以上两点,万盛魁卖给李秀实,当为亲房内部的资产流转。其商号也保留了一个核心字眼“盛”字。万是久远,永是永远,魁是第一,源是源头,都是近义词。李秀实买入万盛魁酒坊后,只改了商号,并未搬迁厂址。永盛源酒坊在侯家坝,永盛源的前身是万盛魁。万盛魁酒就是侯家坝永盛源酒。
  《徽酒文化文集》第6页记载:永盛源酒在陇右一带同类酒中一直名列前茅。名响天水、兰州。光绪元年(1875年),永盛源所产大曲酒俨然成为省内外响当当的名酒。最高年产 100多吨,总产值达 50万元(银元,批发价)。
  随着永盛源声名鹊起,利润丰厚,县内城乡富户争相仿效,建酒仿,造各种品牌的酒。清朝末年,全县有大小烧房数十家,年产白酒100多吨。
  李秀实行伍出身,少读诗书,有文化,善经营。原在万盛魁酒坊工作,详细掌握了万盛魁酒坊酿酒技术和经营方式。他买回万盛魁酒坊后,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市场,使企业效益逐年上升。
  吴玠在南宋时期选择在侯家坝建万胜魁酒坊,一是侯家坝有宝井,地下水充足,水质好,适于酿酒。另一个原因是,根据战争时期的地理特征和军事特征、军费需要。吴玠驻兵鸡冠隘,与金兵力战数十年,酒坊紧靠军营,军队是酒坊的屏障,酒坊是军队的屯工场所。军队办酒坊,补充军费。常态化保卫边防,使军队战时打仗,平时轮流做工。金兵入侵时,西有鸡冠峰易守难攻,北有洛河、栗亭河汇成大河,借三河口天然屏障可以增强防御能力。当时北方被金兵侵占,万盛魁酒只能销往成都、广元、汉中。侯家坝既通木皮岭道,又通青泥岭道。往陕、川运酒方便。
  而清朝末年,徽县是大后方。从徽县经峡门、过火站茶马古道往天水、兰州贩运货物的马帮驼队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这时又没有汽车,运酒靠人背畜驮,过双河耗时费力。从栗亭往侯家坝运输原料也有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李秀实扩大企业规模,开办分厂。在继续抓好侯家坝永盛源酒坊经营管理的同时,在何家沟办起永盛海酒坊。在何家沟办酒坊的原因一是何家沟和侯家坝是栗亭河畔的同一地下水源,水质好。第二是地处成州通往徽州、天水的交通要道,运输销售白酒交通方便,省工省力。第三,这里坐落栗亭川下部,原料丰富,就近运输省力。第四,地处双河口上部,离河道稍远,无水患之忧。
  永盛海酒坊办起后,成倍扩大了永盛源系列酒的规模。使白酒产量、销售额、税收利润迅速提升,成为县上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秀实有四子,长子李唐蒿,次子李体制,三子李唐嗣,四子李体让。四子中,长子、次子较憨厚,四子年幼,唯三子健壮聪慧。李秀实希望他把永盛源酒业传承下去,根据永盛源酒起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御笔题写的“黄龙”封为御酒坊的历史,给三子取名李唐嗣,意为李唐酒业的继承人,李唐嗣身材魁悟,四方脸,眉清目秀,胸怀宽广,处事果断,声如洪钟,行动敏捷。早年上学,有文化,有管理能力。
  20世纪初,李秀实已年老体弱,难以经营酒坊,加之长子李唐嵩、次子李体制于1922年和1924年先后英年早逝,四子年幼,就将酿造永盛源的配方、比例、生产流程、质量检验方式、销售点等逐步传授给李唐嗣,去世前又将家业和永盛源酒坊交给李唐嗣管理、经营,并嘱托儿子孙子几个要互相扶持,叔侄之间要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并要交流酿酒技术,促进几个酒坊共同兴旺发达。
  李唐嗣从父亲手中接管家业后,将家庭字号定为永盛堂,在家俱酒器上都标上永盛堂字号。接管永盛源酒坊后,自任经理,健全管理机制,知人善任,努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并亲自下作坊。践行制酒工艺和验酒技术,努力提高白酒质量。一是努力提高酿酒技术,科学酿酒,根据季节变化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案,冬加麯、夏加粮,严格执行。酒麯要达标,投麯时,要严格按粮、麯、水科学比例投放,搅拌均匀。并采取品尝、看酒花、看外观是否纯净等方法保证白酒的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二是严把原料质量关。好粮才能酿出好酒并提高出酒率。收粮食严格按标准验粮,不要霉变粮、多年陈粮和秕粮、湿粮。用升子量斗数前还要过一次风车,清除衣壳和杂物。对收购的粮食还要用芦席晾晒干燥后再入库贮存。三是改善包装。利用当地龙王洞村生产陶瓷制品的优势,李唐嗣与陶瓷做坊主联系,研讨生产出各种各样容量规格的酒缸、酒瓮、酒坛、酒瓶等装酒器具,有利于防渗漏、防霉变、防鼠害,是原生态盛酒器具,无污染也不与酒液发生化学反应,坚固耐用,是十分理想的贮酒器具,也便于带瓶销售和零售散卖,促进了酒的销售,而家庭和宴席用酒则使用錫酒壶。文明美观。用藤条编制的酒笼只用于长途贩运,其贮酒功能被陶瓷制品取代。
  在抓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备和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数量和营销额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再生产。采取了四项措施:
  第一,实行土地流转,建立原料基地,降低白酒成本。李唐嗣在经营实践中进行成本核算,发现永盛系列酒虽然企业规模大,白酒产量高,销售收入高,但原料成本高,影响税利。于是,他在原料成本上作文章,在王家山跟自家耕地上建起了永盛益酒坊。为便于耕作,将酒坊周围的插花地、无耕牛户的耕地、交通不便的零散死角地与户主协商,以合理价格租赁,连片经营,共租赁土地500多亩。靠河岸的栽植水稻,解决酿酒辅料。临近酒坊的种高粱,解决酿酒原料。顾工饲养骡马和耕牛,集中连片耕种。提高耕作效率,改变过去原料拿钱买为自种自用,既保证了原料,辅料的稳定供给。又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利润,保证了税收。
  1927年,银杏乡腰庄村杨氏因去兰州上任举家迁居兰州,遂将自家在任家硖门所办的酒坊和二百五十亩土地,三条沟新炭林转卖给李唐嗣,李唐嗣接手后改字号为永盛茂,接着又在云家坝开办了永盛丰酒坊。
  从此,永盛源酒发展成永盛系列酒,销往天水兰州陕西、四川,并经马帮驼队贩往青海、宁夏等地。在各种牌号中尤以永盛源酒经营的年代最久远,知名度最高,销路最广,
  第二,团结各类人才,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委任领班何国彦,协助李唐嗣组织生产流程,负责白酒的生产和质量,严把质量关,做好白酒的验收和包装。在生产管理上,制定生产计划,实行目标管理,确定全年产量和销售指标,分班生产,给每一个班组确定每天生产定额和全月生产定额,确保全年生产任务完成,根据定额超奖欠罚,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二是设立廉洁精干的财务人员,并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负责固定资产造册登记管理、原料的验收、收购;成品酒的贮存保管、入库、出库登记、收支账项管理、职工工资伙食等,从县城购买标准账本,对出入库、销售收入、欠账、收账都有明细账准确登记,并健全财务制度,及时回收资金,规定欠账不隔月,货款不隔年,一月一结账,一年一决算。防止资金流失。制定原料和产品出入库登记制度,加强保管,制定落实防盗、防火、防工伤事故等的安全措施。
  三是设立比较稳定的销售人员,建立驮队。永盛源酒坊饲养十多匹膘肥体壮、能驮好使的骡马。雇用银杏镇街村民贾克让为驮队队长,负责驮队管理,牲口饲养,装运销售白酒,提货清点交接手续,沿途驮队人员食宿开支,往天水、兰州、广元、成都及汉中常年驮运白酒,定点批发销售。向批发商清点交货数目,商议酒价,回收货款及旅途安全等。并在天水、兰州、广元等地设有销售点,各驻推销员一名掌握行情,扩大销售网络,推销产品,负责商标管理,并在批发产品前在酒笼上粘贴商标。驮队去时驮酒,从兰州返回时,驮兰州马正川水烟,往成都贩酒返回时驮茶叶,在县城及乡镇定点批发销售。对销售人员根据销售收入按比例发给报酬,调动销售人员积极性。
  李唐嗣给外出销售人员给予一定的随机处置之权。
  永盛源酒在汉中的销路很好,但永盛益酒坊开业后,驮往汉中的第一批两吨多酒因是新牌号,顾客不了解,销不出去,拖延时间过长,人员马帮食宿费用消耗过大,当时又没有电话,无法向李唐嗣请示,驼队队长就根据当时汉中有几个庙会正在唱戏的实际,将几个庙会的会长请到旅店内招待,并品尝永盛益酒,说明来意,然后给几个庙会分别送去一笼酒。会长在戏场向看戏观众对永盛益酒做了讲解推介,然后请观众无偿品尝。大家亲口品尝后,一致称赞永盛益酒与永盛源酒的质量一样,口味好,很快打开了销路。从此,永盛益酒在汉中有了市场。但这第一趟酒除去礼品,剩余部分销售收入刚好够来往返回的路途和汉中食宿的销售费用,没有一点盈利,驮队负责人向李唐嗣讲明销售过程和收支情况,李唐嗣没有责怪,表示认可,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设立固定的建筑人员。范山村木工范朋给酒坊建房做家具,手艺好,做工精细,但每逢农忙季节,都要回范山村收种庄稼,影响建房进度。范家山属木皮岭山脉,出门上下坡,赶集过双河,土地瘠薄,生活艰苦,李唐嗣就将自己在杜公祠附近的耕地给范朋划拨了一亩。帮其建房,1918年将全家人搬迁到新房去住,家属在院内种菜,用酒糟养猪养鸡用范朋的工价购粮生活,后来又租种土地种粮。范朋一家由范家山迁居杜公村居住,生活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十分感激,就全身心为酒坊出力,常年为酒坊修房做家具。其他建筑人员使用临时工,按天付工价。范朋一家现在杜公村已发展为六代十三户八十余人,其后代于 2013年7月8日在杜公村墓碑上记述此事。
  五是为职工办实事,稳定职工队伍。李唐嗣说人才是酒坊的本钱,“家具是新的好,人手是老的好”,他善于选拔团结使用各类人才为企业所用。天津孤儿王志平到何家沟李家讨饭,李唐嗣问清其家世后就将其收养,但不改其姓名,长大后将山跟村酒坊北侧的七垧(17.5亩)土地划拨给他耕种,并帮其娶妻成家。王氏常年在酒坊做工,李唐嗣让其管理酒坊杂务。他十分勤劳心细,将作坊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李唐嗣帮助过类似的不少人。厂里的雇工家中有困难,他都主动予以帮助,使其克服困难,安心在酒坊做工,使酒坊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职工队伍,保证了正常生产,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数量。
  第三,顺应社会变革,开展多种经营。
  一是在何沟村前栗亭河东岸利用水力资源开渠建水磨,建碾米作坊。既解决自家磨面碾米问题,还搞来料加工,方便群众。并修建油坊,运用机械原理用大木担榨油。既解决吃油问题,又用油渣做肥料,提高粮食产量。还办猪场,用酒糟养猪。
  二是在下店子开设商店,收购农付产品,销售日用百货。改变过去栗亭与县城和伏镇、红川三不沾,上街跟集一整天的现状。方便了群众。
  三是收购酒笼和龙洞陶瓷作坊的盛酒器具。促进了陶瓷业和编织业,开发了陶土、藤条等山林资源,增加了山区村民收入。
  四是收购石料,建分厂、建作坊、建住房时收购双河口、元关峡石灰石石板。村民用背夹或背斗来时背一块石头,李唐嗣的伙计丈量直径,按石头大小付给一升小麦或一升包谷,开发了石板资源,为村民开辟了增收门路。
  五是兴办公益事业。由于李唐嗣善于经营,酒坊收入为县财政交税多,成为县上纳税大户。按县党部安排,捐款在下店子街道旁修建了栗亭完全小学,建有坐东向西两层木楼一座。中间是大门,两侧两个教室,二楼一间办公室,两个教室,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座土木结构房屋,共六个教室,改变了过去栗亭乡儿童在徽县城北街小学上学,商户家娃上学走半天,穷汉家娃娃不沾边的状况。使儿童就近上学,提高了升学率。
  1964年特大洪水冲毁校舍,县上拨款征地在何沟口重建栗亭学校。
  第四,培养年轻人才,促进永盛系列酒共同发展。1930年春,随着长兄李唐蒿的长子李蘊琪长大成人,李唐嗣为避独占家业或叔占侄业之嫌,就将大兄、二兄的孩子及四弟李体让召集一起,研究分家,将土地房产平均分给四个房份,将侯家坝永盛源酒坊分给长兄李堂嵩后代,将何家沟永盛海酒坊分给二兄李体制后代,将云家坝永盛丰酒坊分给四弟李体让后代,将自己新办的王家山根永盛益酒坊和新购买的任家峡永胜茂酒坊留给自己继续经营。分家后就将侯家坝永盛源酒坊移交给大侄子李蘊琪经营,自己专心经营永胜益酒坊和永盛茂酒坊。同时对二侄子李蘊玉(号李坤山)多方关照。培养帮助其掌握白酒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李坤山身材高大,才能出众,善交往,有经营能力。何家沟永盛海烧坊原属李体制所有。因其大儿子李问管1935年红军过境时参加红军无音信,二子年幼无经营能力,就将何家沟永盛海酒坊转让给二侄子李坤山经营。
  李坤山接手永盛海酒坊后,改字号为永盛公。他任用能人从事酒坊生产、销售,改善经营管理,使永盛公迅速发展壮大。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成为永盛系列酒的后起之秀。由于永盛公酒质量好,产量高,销路广,酒坊盈利迅速增长。在完成国家税收的基础上,扩大作坊建设和住宅建设。在酒坊西侧空地上建了五间厅房,北面建了两层十间土木结构住宅楼房。东面建筑了五间麯房。并对南面原有的白酒作坊进行翻修、扩建,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经过多年盈利积累,又在渠东面新建一进三院十座住房,东南角修有一座砖木结构大门,院内房屋全是四门八窗,砖柱兽脊,石条廊檐。院内用鹅卵石砌成花式图案,院中间有一丈见方的花园,内栽腊梅,牡丹等各种名贵花木,环境优雅。
  由于永盛公酒坊的支撑,李坤山被称为徽县四大财团之一,也是县上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加之其文化程度高,被连选连任国民党县参议。任县文教局长、副县长等职。
  19世纪中期至民国末年近100年的时间里。李秀实、李唐嗣、李坤山前赴后继,苦心钻研,继承探索,提高永盛源酒和永盛系列酒。使永盛系列酒成为陇上名酒,在省内外白酒市场一直占领先地位,永盛系列酒坊成为徽县税收主要来源之一。
  企业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据徽酒文化文集记载,解放前,徽县栗亭乡有“侯家坝永盛源(李秀实,前身万盛魁),永盛益、(王家山跟李唐嗣);永盛公,(何家沟李坤山,前身永盛海)。城关镇北街有永盛源,峡门镇有大德隆,(峡门,吴建峡、前身永盛茂,栗亭李唐嗣)。仅此不完全记载,徽县境内就有永盛系列酒烧坊五处,在此之外分家后李唐嗣还在县城南河村购入天锡涌酒坊,购进设备,扩大规模经营多年后,1948年由次子李茂以一百银元典当给冯家。
  但在三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垂死挣扎,为了维护其奄奄一息的国民党政权,不择手段地搜刮民财。在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的同时,无情压榨民族工业的油水,在收缴企业税款之外,给企业强制摊派名目繁多,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捐款,完不成时就被查封。
  徽县馆藏的民国 2号全宗第 478号卷宗(见徽酒文化文集第11页)载明:永盛公等 68个窖口被查封。
  解放前夕,李坤山因无力缴纳国民党县政府摊派的超过酒坊承受力的捐款被撤职查办。
  硖门永盛茂酒坊典当给吴建侠,改名号为大德隆。
  侯家坝永盛源酒坊也在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压榨和国民党军队勒索侵扰双重压迫下经营困难,利润下降,1951年公私合营,县政府将侯家坝永盛源酒坊改造扩建为国营徽县第二酒厂
  李唐嗣.1948年2月5日去世后,其长子早逝,次子李茂,从成县师范退学,回家掌管家务,因交不起苛捐杂税,被迫将山跟村永盛益酒坊关门停产,在此之前云家坝永盛丰酒坊停产,
  从此,永盛系列酒走入低谷。
  土地改革时,李坤山的土地被分给贫农耕种,但酒坊的一座两层楼房按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留给了他家的家属作为住宅。渠东侧的四合院作了栗亭乡政府和乡卫生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1954年4月,徽县人民政府将徽县第一酒厂(厂址在徽县城关镇先农村)并入徽县栗亭乡侯家坝(原永盛源烧坊)第二酒厂,改名为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永盛源酒之工艺得以吸纳传承。
  1964年7月21日双河涨水冲毁侯家坝酒厂。 1964年 12月甘肃省工业厅拨款 2.5万元,作为迁厂资金,在伏家镇峡门村南的神泉海眼旁征地 22000平方米,重建年产 300吨的新厂。更名为甘肃省徽县酒厂。
  21世纪初。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继承、研制开发了永盛源牌金徽酒,使永盛源酒获得新的生命。
  永盛系列酒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发展白酒作坊,首先要选水质好,地下水源充足的地方为厂址;
  侯家坝永盛源酒坊,王家山根永盛益酒坊。都在元观峡口;
  金徽酒厂在北禅寺下的峡门村南面;
  峡门镇永盛茂酒坊,在任家峡口。
  凡峡口都在两山交汇之处,是地下水涌出的地方,水源充足丰富。这三个峡口的地下水都来自榆树乡大沙梁。大沙梁周围经国家地质部门 20世纪70年代勘测普查,地下无有毒矿藏。无污染,水质纯净。适于酿酒,而其祖山是西秦岭,绵延数百里,巍迤不绝。小陇山森林茂密,水土保持良好,地下水源远流长,峡口神泉海眼。旱不干、涝不溢。是酿酒的极佳水源
  第二,酒厂选址,宜离河道稍远,无洪水灾患之忧。
  第三,企业必须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经营不宜过多干预,也不能在税款之外,强迫企业承担超过承受能力的过重捐款。

知识出处

徽县文史资料

《徽县文史资料》

本书讲述了徽县“普九”教育工作、农业税征收历史演变过程、矿业公司的发展历程、酒业的发展历史、粮食工作的变化以及徽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华
责任者
闫维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