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5日中共定西地委决定建立华家岭林业站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定西地区大事记(1921.7-1991.12)》
唯一号: 291132020220004580
事件名称: 1971年8月5日中共定西地委决定建立华家岭林业站
文件路径: 2911/01/object/PDF/2911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53.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71年8月5日
发生地点: 定西地区

事件描述

1971年8月5日中共定西地委决定:建立华家岭林业站。 先于1970年,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统一部署,通渭、定西及会宁三县组织群众,开展营造华家岭林带工程。 华家岭位于定西、通渭及会宁三县接壤地带,海拔2000—2457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高寒,阴湿风大。地形多以梁、坡、沟谷为主,是祖厉河、牛谷河的发源地。据历史记载,几千年以前,这里森林丛密,水草丰美。以后,连年的战乱,无止的垦荒,几乎使这里的植被丧失殆尽,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灾害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华家岭林业站成立后,以华家岭为中心,在定西、通渭、会宁三县沿西兰公路组建社队林场,以民办公助的形式进行防护林建设,在公路两侧建设了100公里长的主林带1条,经1975、1978年两次扩建,又设置支林带10条,全长300公里,总面积7.7万亩,纵横3县18乡。 林业站全站职工在站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原营造林带工程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没有房子住,就借宿在公路道班;饿了,啃个馍,喝碗茶,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出了林业史上的业绩。 至1978年底,华家岭林业站经过7年的努力,已完成整地工程4万余亩,造林1.3万亩,植树1090万株,育苗2300余亩,使干旱山区的华家岭林带初具规模。 1982年以后,针对林带原有树种单一,病虫害蔓延及高海拔区杨树不适而形成低价值林木的问题,林业站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改造提高的途径,先后引进培育针叶树种,经多年试验观察,云杉生长普遍良好,小区试验取得成功。1987年专题开展了《华家岭林带人工低产林改造》课题研究。在试验取得初步成功,课题研究获得省级鉴定的基础上,每年以2000亩的速度进行杨树低产林改造。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普遍达到85%以上。栽植三年后的云杉年生长高达25厘米以上。华家岭林带改造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本身的质量和效益,而且为全区乃至全省同类型林带改造树立了样板,改造成果深受广大专家学者的赞誉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1986年行政区划变动后,华家岭林带分属定西、白银两地(市)管辖,在定西地委和白银市委的领导下,林带建设更具规模。 至1991年底,全长300多公里,总面积7.7万亩的防护林带体系建成,木材蓄积10.8万立方米;间伐椽材4万余根,烧材180多万斤,编制农具3800多件,加上出售苗木、种条等,经济收入达38万多元。同时还为当地群众解决了部分民用木材和燃料。林业的发展,控制了水土流失,使这里横遭摧残的自然生态开始恢复平衡,给陷于困境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机。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定西地区大事记(1921.7-1991.12)

《中国共产党定西地区大事记(1921.7-1991.12)》

全书共45万字左右,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生在定西地区的大事要事、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实事求是地追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定西地区活动的情况和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定西地区人民建设家园,治穷致富的真实史迹。

阅读

相关地名

定西地区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