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安定区大事记(1992-2011)》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56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4.3
页数: 12
页码: 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历史、经济、人文、工业、农业等概况。
关键词: 安定区 概述

内容

安定区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至宋代,先后有戎、吐蕃、羌等民族居住。自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在定西城设立县治,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定西、会宁一带发生严重地震,取“安宁稳定”之意,诏改定西县为“安定州”,民国3年(公元1914年)又改称为“定西县”,2003年9月,定西县撤县设区,更名为“安定区”。全区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人。全境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1.5万亩。海拔1750—2580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1526毫米,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历史上的安定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资治通鉴》中有“天下富庶,莫如陇右”之说。明清以后,由于兵燹战乱,林木砍伐殆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陈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由于恶劣生态环境的制约,直至解放后的上世纪70年代,群众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1971年以来,连续22个月大旱,周恩来总理听到定西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状况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表示“定西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政府有责任”。自此,拉开了“三西”建设扶贫开发的序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历届区(县)委、区(县)政府充分发扬“三苦”精神,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狠抓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全区于1998年底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走上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初级型小康逐步迈进的新征程。安定区也因此成为中国西部反贫困的一个典型缩影。
  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199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一轮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在这一年开始席卷神州大地。1992年春季,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传达后,定西县委积极组织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及时发出《关于学习贯彻邓小平重要谈话的通知》,并依据全区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建立开发区,促进经济发展的16条优惠政策和《关于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若干规定》,作出了“科技兴县”的决定。3月28日,中共定西县委、定西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的意见》,提出推进改革新措施。5月19日,定西县在县城南郊划出700亩土地作为定西县工业经济南川开发区,成为定西地区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以优惠政策广招国内外客商投资交易。甘肃无纺织地毯厂,杭州沙发厂、石羊鞋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在开发区落户发展。
  1992年1月,中共定西县九届二次全委会议及时传达学习江泽民在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及农村工作的决定》,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决定》。《决定》指出:一要正确认识形势,强化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地位;二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三要稳定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四要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同时,讨论通过了《关于“八五”期间科技兴农的决定》。
  1992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定西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定西县城召开。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李兰图代表中共定西县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全面稳定解决温饱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定西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在农村,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在城市,以强化“三改一加强”为契机,推动城市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各项事业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指导,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1993年开始,定西县在国合商业领域全面推行了“国有民营”、“社有民营”改革。截至1993年底,全县实行“国有民营”的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利润大幅增长,成为全省实行“国有民营”改革较早,推行面较大的地区之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机制不活,全行业经营萎缩、效益下滑的状况,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一要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努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三要严格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四要落实企业盈亏责任,建立和完善奖罚制度;五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宽松环境。1995年,定西县推行的企业体制改革是1992年以来的城市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益。
  “五县”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重要阶段。1997年12月11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定西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定西县城召开。大会审议和通过了何振中代表中共定西县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高举伟大旗帜,抢抓历史机遇,把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的历史阶段》的工作报告。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水保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围绕富民富县,加大结构调整,突出重点产业,发展规模经济,深化各项改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两个转变”的思路,狠抓两个生产(工农业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收入(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和一个稳定(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997年12月,定西县委围绕党代会精神的贯彻,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县经济建设步伐的决定》。《决定》指出:一要认真学习精神,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要深化企业改革、努力发展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营形式;五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证。1997年上半年开始的定西县试点企业售股改革于同年8月10日完成。这是在国有、集体企业大力推行的以明晰产权、售股改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这一次企业改革解决了政企不分、产权不分、职责不分、权责不统一的问题,把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12月,定西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抓住机遇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1997年底基本上取代了国营、集体企业在定西县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定西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994年,定西县在北部干旱山区,率先进行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当时称作“121378”工程)试点,为干旱山区解决人畜饮水创出了新路子,也为以后全区大规模进行“121”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1998年,定西县农村共建成水窖18万眼,户均达到2眼,解决了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121”集雨工程,不仅是定西地区实施的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而且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分区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一工程的实施在甘肃省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有意义的一笔。同时,也得到了来定西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1998年底,定西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解决了历朝历代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定西县抽调县直机关千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社,对农民进行“讲政策法律、讲适用技术、讲目标任务”的宣讲活动。冬季“农村小三讲”是定西县率先在全区开展的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服务农民的新形式。2004年冬季,区委把冬季“农村小三讲”活动和冬季“送温暖”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小三讲”教育活动的内容,在全区开展了“三讲三送”(讲发展思路、讲政策法规、讲技术信息,送支农物资、送科技文化、送医疗卫生)活动。自1998年开始历年开展的冬季农村“小三讲”活动都能够结合当前形势、结合县情区情、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主题不同的宣讲教育活动,同时,“三送”活动及时解决了部分农村困难群众冬春季的生产生活问题。冬季农村“小三讲”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举措,也为党员干部倾听民声、了解民难、解决民忧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1年9月22日,定西县首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印尼及北京、上海、广州、新疆、江苏、河南、甘肃等国内外的70多家客商代表参加洽谈会。在洽谈会上,定西县与客商签订15万吨马铃薯购销合同,购销经营额达到1亿多元。这次马铃薯洽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定西县及定西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航标。
  2002年5月,定西县根据全省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和《定西地区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至8月底,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
  撤县设区,迎来了安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12月17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定西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定西县城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王冠军代表中共定西县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西部开发为总揽,以小康社会为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发展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基础建设,加快结构调整,突出项目带动,狠抓龙头企业,着力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经济工作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打造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次党代会提出经济工作重点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为撤县设区做了充分准备。
  2003年5月初,国务院复函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定西地区和定西县,设立地级定西市,定西市设立安定区。8月份,撤销定西县,设立安定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指导思想,依据当地气候、土壤、劳动力等资源禀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坚持用特色理念,狠抓马铃薯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马铃薯产业按照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的目标,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截至2005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3万亩,产量达80万吨。通过“品牌+专列”的营销方式,抢占终端市场,使全区马铃薯占有份额大幅度提升,2005年外销鲜薯35万吨;同时,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实际加工精淀粉3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050元,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三旺共赢”的良好局面。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狠抓畜草产业,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畜草产业抢抓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机遇,走“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生态循环路子,2005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1.95亿元,农民人均畜草产业纯收入达到305元。坚持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理念狠抓劳务产业,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劳务产业以打造技能娴熟“安定技工”劳务品牌为切人点,通过全力抓培训、抓组织输出,2005年,全区劳务输出达到7.8万人,其中组织输出1.5万人,创劳务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20元。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狠抓生态工程建设,“水保第一区(县)”争创有了突破性进展。工业建设按照“立足资源办工业,依托产业上项目、依靠区位扩总量、盘活存量促增量,加速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的工业发展指导原则,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至2006年底,四年中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9.8%。小城镇建设。2001年开始,全区在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把农村小康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分步实施。2002年2月27日,中共定西县委、定西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2002年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工作的安排意见》,《意见》提出:“巩固扶贫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定西县加快巉口、内官营、西巩驿、李家堡、宁远、鲁家沟等中心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扩大镇区规模,聚集人流物流、活跃农村贸易,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变城镇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4年6月,安定区上报的生态移民易地搬迁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该项目首先在内官营镇、鲁家沟镇两地实施,共投资1873万元,受益农民391户1711人。11月18日,安定区政府制定《安定区以工代赈易地搬迁试点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易地搬迁工程,是国家反贫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安定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试点以来,按照“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对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通过实施各项工程建设,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搬迁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实施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可居住条件,同时也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2006年,安定区在总结以往扶贫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官营镇崖湾村创造性地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新扶贫方法。崖湾流域“推一带三(以崖湾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文昌、中河、文山三村)、整合资金、连片开发”项目的成功尝试,对解决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难点问题有着重要的创新,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政策引导和惠农扶持,有着自我发展能力的大多数农民早已脱贫致富。2008年以来,随着省扶贫办在全省推广“整流域连片开发”项目,安定区先后实施了高峰流域、清凉山流域、黑营流域连片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果。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县(市、区)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并向安定区倾斜安排1000万元实施符家川镇“石门流域”连片开发项目。这一扶贫模式在全国开始普遍推广。截至2010年底,安定区易地扶贫工程总投资达14899.4万元,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18个,涉及18个乡镇50个村80个社,惠及农户2598户13106人。
  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定西县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后,定西县党建工作以讲政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1993年5月,定西县委下发《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讨论的安排意见》。10月,县委下发《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通知》。1994年1月,定西县委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制订印发了《关于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决定》。1996年10月份,定西县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坚持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积极探索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办法;三要切实履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职能;四要建立必要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五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六要大力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七要合理设置党的工作机构,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八要切实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1月份,中共定西县十届四次全委会议的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省、地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实施意见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定西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安定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后,定西县委、安定区委大力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重点解决1992年以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弘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严格自律、廉政勤政等党性党风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央和省、地委的部署,1999年9月下旬,定西县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讲”教育活动,认真解决了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了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素质,使党员和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进入新的世纪,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新的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指南。
  根据中央、省、地委的要求,从2001年10月份开始,定西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农村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教育活动。10月10日,中共定西县委印发《定西县直部门、乡镇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这次“学教”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主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力争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思想作风为目标,农村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想,减轻农民负担要有新的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求取得实效,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先于2000年7月,定西县结合实际开展了“党员先富起来,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富”创业工程。2003年2月28日,省委组织部在总结、提升、丰富定西地区“双培富民”和“双富创业”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双培双带”工程的意见。5月30日,中共定西县委印发《定西县2003—2006年“双培双带”工程实施规划》。2004年3月11日,中共安定区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安定区委委员会议任用干部票决制办法(试行)》,票决了部分乡镇党政一把手和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干部任用实行票决制,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2004年10月31日,中共安定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召开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定西市委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2005年1月22日,中共安定区委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党的建设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把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能人、党员聚在产业链,把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2005年,全区先后在马铃薯、畜草产业链上和基地中建立党支部65个,党小组70个。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6年12月13日至16日,中国共产党安定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定西城区召开。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李旺泽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定区第十二届委员会所作的《产业富民,工业强区,加快发展,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向初级型小康迈进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这次大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向初级型小康迈进而努力奋斗。安定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产业富民、工业强区、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确定了由“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向初级型小康迈进”的奋斗目标。为贯彻安定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中共安定区委先后召开14次全委会议、74次常委会议,着重就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区情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和拓展发展思路。特别是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在中心带动上抓机遇、在组团发展上求突破、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的总体要求作出以来,中共安定区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适时作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确立了把安定区打造成“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和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推动全区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到2010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2.5亿元,年均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2亿元,年均增长33.9%;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分别完成3.1亿元、1.4亿元、14.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8倍、2.6倍和3倍。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争取和实施了一大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劲拉动作用的项目。2007年以来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和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分别达20.2亿元和15.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和22%。2010年,安定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区)”。
  产业水平明显提升。马铃薯产业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的目标定位,狠抓标准化种植、良种扩繁、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等工作。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100%。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县(区)级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商品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四大基地和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马铃薯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集散、技术研发、产品宣传展示五大中心。畜草产业以实施规模养殖、母畜扩群、秸秆利用、畜禽改良、畜产品安全“五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草畜转化,实现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2008年,安定区通过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在内官营、香泉、团结、巉口、鲁家沟等乡镇建成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15个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并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的后续产业项目,组织动员千家万户实施“22512”工程(养猪2只以上,养牛2头以上,养羊5只以上,养兔10只以上,养鸡20只以上)。2009年,安定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养羊大县”。同时,以全膜双垄沟播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10月6日,安定区上报《关于2008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记述:2008年全区共完成全覆膜面积13.9826万亩,占省市下达任务10万亩的139.8%,其中玉米12.0798万亩,马铃薯1.9028万亩。经测定,全区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04.7公斤,总产6096.78万公斤,较对照(半膜)平均亩增产99.2公斤,增长24.5%,总增产12197.7994万公斤;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572.4公斤,总产2991.96万公斤,较对照(露地)平均亩产增产398.1公斤,增长34%,总增产75.51万公斤。2009年开始,安定区每年制定出台《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全区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面积逐年增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2010年,安定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围绕城镇建设、水保生态、农田水利、农村道路、能源沼气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配合完成了天定、平定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涉及安定区的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4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6%。2009年,安定区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县(区)”;2011年,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现场观摩会在安定区成功召开。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围绕“依托资源抓项目、立足特色抓开发、面向市场抓创新”的思路,全区以绿色食品加工、冶金机电、生物医药和化工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不断健全。2008年12月2日,中共安定区委、安定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速经济转型的意见》。2010年11月完成了《甘肃定西经济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了“一区四园”的发展空间布局。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城乡市场交易日趋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是2006年的3.8倍。
  集体林权试点改革全面完成。2008年12月17日,中共安定区委、安定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安定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8年10月份开始至2010年3月份结束,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高质量完成集体林权改革试点任务。通过改革,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目标。2009年3月6日,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定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09年7月底,安定区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为111.72万亩,其中分配到户104.12万亩,占93.2%,集体经营7.6万亩,占6.8%。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中,有304个村70928户农户分得了集体林地,获得了林权证。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9月,安定区制定《安定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2008年5月,安定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实行补助的通知》。2009年6月26日,安定区委办公室、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定区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提标扩面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2010年5月4日,安定区委办公室、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定区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实施方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保障面分别达到16.8%和1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正在全面展开。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6元,分别较2006年增加3508元和933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2007年4月18日,安定区委作出《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意见》。《意见》要求:(一)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务实、为民、清廉”的干部队伍;(三)强化对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了继续大力整顿机关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能,使广大干部紧紧围绕依靠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2009年12月21日开始,在全区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23日,区委印发了《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这次“作风建设年”活动主要针对工作漂浮、虚假、不求真务实、自律意识不强、不廉洁从政的现象明确提出集中开展“治懒、治庸、治散、治浮、治腐”的五治行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机关办事效能,改善了机关作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2009年3月9日,中共安定区委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随后,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区全面展开。学习活动着重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能深入了解群众要求,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不够,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等,通过学习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民生意识、社会和谐意识。12月11日,中共安定区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10年5月11日,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
  2011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安定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定西城区召开。大会审议和通过了位志荣代表中共安定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开创安定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了全区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全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四大工程,把安定区打造成“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坚信,安定区在未来发展中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安定区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安定区大事记(1992-2011)

《中国共产党安定区大事记(1992-2011)》

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安定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大事、要事的历史书籍,也是对十年前县委党史编纂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定西县大事记》(1921—1991)的续编。全书70多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简练,语言流畅,不仅是一部全区实用的历史工具书,更是一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的重要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安定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