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476
颗粒名称: 县情篇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8
页码: 69-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定西市各县市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行政区 定西市

内容

定西市
  中共定西市委书记:石晶
  市人大常委员会主任:石晶
  市人民政府市长:武文斌
  市政协委员会主席:秦素梅(女)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刘宝珍
  【基本情况】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全市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1万亩,现辖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9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5.06万人。居住着汉、回、藏等18个民族。定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地带和西秦岭末端,以渭河为界,形成中北部的黄土丘陵干旱区和南部高寒阴湿的两种独特自然气候。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896米,东南暖湿气流受阻,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5.7—7.7℃,年总降水量400—600m,无霜期100—160天。定西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和现代化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距兰州仅98公里,定兰、兰临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大动脉和国道312、310、212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区位优势。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李氏文化:有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陇西堂”。
  定西资源独特,物产丰富,有各类野生动植物350多种,农作物330多种,家禽畜类17种、鱼类20多种,是陇上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己发现金矿和其它各类矿产地达162处,花岗岩、大理石、红柱石等矿产开采条件好,储分别达10亿立方米、
  1.5亿立方米和0.4亿立方米:洮河干流水量充沛,水能开发潜力巨大,水能资源蕴藏量87.84万千瓦小时以上;有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渭源首阳山伯夷叔齐墓、险峻秀丽的漳县贵清山、景色迷人的洮河流珠。
  【特色产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培育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年产马铃薯400万吨,商品量达240万吨,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目前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00多种,大田种植的已有100多种,当归、党参、红黄芪等大宗产品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0%;素有“陇上花圃”的定西市,其花卉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食用菌生产具有很大优势,年产量已达3210吨,商品率达85%以上;境内有牧草710万亩,秸杆资源充裕丰盛,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各类牲畜禽存出栏均处于全省十四个市州前茅,肉类总产量位居全省首位。
  【国民经济】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GDP达到63.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亿元,增长
  6.15%,第二产业16.9亿元,增长14.32%,第三产业20.05亿元,增长8.72%。人均GDP达2126元,增长12.34%。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夏秋作物比为28.5∶71.5,与上年相比,秋粮播面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比73.4∶26.6,趋于合理。全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0.12万吨,增长8.02%比历史上最高年份1999年的85.78万吨增%。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支柱产业播面达426万亩,占农作物播面的55%。从产值看,马铃薯、
  长5.06,中药材、蔬菜、畜牧、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9.7%,比上年提高
  0.5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增长11.39%。其中市、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11.6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0.41%,重工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17.54%。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91亿元,产品产销率达到94.4%,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原煤、铝锭、发电量、淀粉和磷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全市年内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5.8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为35%。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1.77%,实现利润总额3905万元,增长8.38%。全市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328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19个和1848个,分别占总数的100%和98.09%。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亿元,增长10.53%,城乡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8.5万户,局用电话机交换容量达17.7万门。全辖区报刊发行量1605万份,其中报纸1548万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54亿元,增长22.6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28亿元,增长16.57%,更新改造投资7.38亿元,增长
  38.56%,房地产开发1.66亿元,增长20.4%。年度内投资施工项目30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2个。本年投产项目35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12.87亿元。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增长10.1%。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年底私营企业达1170户,比上年净增126户,从业人员2.4万人,增长7.17%;年底个体工商户
  6.62万户,从业人员10.89万人,比上年增加4436人,注册资金3.74亿元。年内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06亿元,增长9.92%。
  【社会事业】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成倍增长。2004年全市科技系统共组织申报国家、省上科技项目49项,批复立项26项,比上年增加
  4.2倍,当年投资426万元,增加1.1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普通高校录取新生9033人,录取率达51.3%。其中本科录取3692人,比上年增加1058人,有6名新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与此同时,九年义务教育也取得显著成绩。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1%,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达60.2%。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6%和87.1%。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07万户。群众性体育运动新颖多样。2004年市承办全国体育比赛2次,承办全省体育比赛3次,参赛运动员738名。年内在省以上体育竞赛中共夺得4金9银18铜的较好成绩。全市体育人口达110万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4%(施标率为100%)社会保障事业成绩卓著。年内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5.1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7.5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6.21万人。全市人均年养老金7102元,比上年增长5.3%,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5.75万人;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1%。【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元,比上年增净97元,增长6.5%。是近年来农民增加收入最多的一年。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261元,比上年增长
  11.09%。在生活消费支出八大项目中,除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和其它类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余项目如食品、医疗保健、衣着和文化教育娱乐类消费支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增幅依次为35.3%、19.3%、11.9%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7元,比上年增加518元,增长9.59%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9.33万人,全年人均劳动报酬11316元,比上年增加651元,增长6.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598元,比上年增加648元,增长5.92%。
  【退耕还林(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当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4.52万亩。其中:防护林55.57万亩,用材林0.87万亩,经济林0.58万亩,薪炭林2.01万亩,其它林5.49万亩。封山育林12.95万亩。全年退耕还林(草)面积24.21万亩,荒山造林57.47万亩。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向农户兑现退耕还林还草钱与粮,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户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詹永鑫)
  安定区中共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明义
  区人民政府区长:郭维团
  区政协委员会主席:杨海荣
  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小平
  【基本情况】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定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明代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由于地震频发,损失惨重,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为降震除灾,祈求安泰,取名安定州,到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因区划建制调整归并,将安定州降为安定县,现在的安定区即由此得名。安定区现辖7镇12乡,302个行政村。总人口47.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6万人,总土地面积4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1.9万亩。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织,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属典型的黄土高原。
  2004年,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继续围绕“农业稳区、科教兴区、工业富区、水土保区、依法治区”整体思路和战略方针,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GDP13.24亿元,增长8.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3.4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10.73%,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1.26%。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1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增长
  33.29%;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83%以内。
  【农业产业化】着眼于发展商品农业、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经比调整为
  78.2∶21.8,夏秋比调整为25.3∶74.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4.97万亩,总产量18.88万吨,比上年增产6.9%,农民人均产粮508.2公斤,人均增产粮食
  10.7%。二是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示范带动为手段,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培育开发支柱产业,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大突破。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安定区,2004年其播种面积达到65.05万亩,其中签订马铃薯订单面积35万亩,占到整个马铃薯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总产量达68.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建立专用薯种植基地7200亩,新建两家5000吨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已投入正常生产,马铃薯加工转化增值和市场销售能力显著增强。畜草产业紧抓退耕还林还草机遇,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加快草畜转化步伐。全年新增牧草面积6.3万亩,改建标准化圈舍7120间,小尾寒羊饲养量达到7800只,改良羊2.2万余只,畜牧业产值达到1.72亿元。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建立6个中药材示范基地,其播种面积达15.01万亩,产量达1.3万吨,增产15.4%。与此同时,林果蔬菜产业也同步健康发展。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94万亩,产量达3.63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工业富区】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加大实施“工业富区”战略力度,从而使工业化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3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866万元,增长
  27.1%,上缴税金1232万元,增长16.2%。兰州天宝万吨精淀粉项目进展顺利,己投入技改资金4000万元;陇海乳品公司菊粉生产线、众星锌业公司扩产改造及电解槽生产线建成投产;明珠菌业公司食用菌冻干生产线、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CMP改造工程和金羚集团有限公司生化制药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同时,以技改扩产和达产达标为手段,不断提升建材、机电、化工塑料、地毯等产业发展水平。建材公司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生产线、佶业包装公司纸箱彩印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定西高强度螺钉公司异型件生产线技改已正式运行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己完成技改投资4186万元,开发新产品7项,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生产水平。
  【生态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全区40万亩紫花苜蓿、25万亩玉米、高粱、燕麦,加上其他农作物秸杆,发展舍饲养殖70万个羊单位,各类畜禽饲养量达173万只,出栏65万只。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动员千家万户改厕、改厨,建沼气池,普及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共推广太阳能灶1.3万台,节柴灶6.5万台,沼气池1129座,农村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太阳灶烧水、日光温室种菜、暖棚圈养畜、畜粪发酵、沼气做饭、沼渣肥田等已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植被破坏,促进了生态修复。目前,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62%。退耕还林还草34万亩,荒山造林100万亩,17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整体灭荒。
  【非公经济】着力引导非公有经济向一、二产业进军,打破过去非公有经济“填缺补漏”的发展框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向实业型、外向型和科技型发展,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迈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非公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00户,私营企业50家,完成产值6.2亿元,增长13.4%,上缴税金2363万元,增长10.4%。
  【项目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国债和以工代赈投资重点,多方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先后完成农业产业化、工业富区、城市基础设施、以工代赈等8类发展项目规划。从筛选论证、争取立项、协调建设等各个环节,靠实责任,一抓到底。通过内抓聚集,外抓争取,共储备项目74项,总投资额达15亿元。上报项目70项,筛选重点项目35项。到2004年底,共招商引资7项,签约资金2.72亿元,到位5475万元,已有10个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投资额达1.38亿元。
  【人民生活】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3元,比上年增加103元,增长6.9%,是近年来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农民的购买力亦大幅提高,据商业统计: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7元,比上年增加518元,增长9.59%。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积极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明显减少。城镇居民共发放低保金602.3万元。
  (张连江)
  通渭县中共通渭县委书记:郑红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宏德
  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亚娥(女)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丁顺昌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连禧
  【基本情况】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89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70.5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6℃,平均风速1.5米/秒,全年无霜期130—170天,正常年份降水量400—540m
  ,年总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全县辖12镇6乡,332个行政村,总人口46.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2.58万人。居住着汉、回、藏等民族。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本地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利,310国道横贯4乡镇,穿越县城,西兰、华双、马陇、靖天等10条省属公路连接西安、兰州、天水等周边大中城市;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将全县所有18个乡镇联结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二是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全县有耕地面积183万亩,土壤疏松,土质较好,由于气候类型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马铃薯、豆类(扁豆、豌豆、蚕豆)、玉米、莜麦、荞麦等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和中药材;三是劳动力数量多。全县有农村劳动力资源25万人,可实现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较多。近年来,政府通过异地移民和组织劳务输出,大大缓解了县内劳动力就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四是矿藏贮量丰富。主要有花岗岩、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贮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其中距县城仅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浴可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开发利用潜力极大。五是较深厚的文化底蕴,通渭人喜爱字画,闻名陇上,是甘肃有名的书画之乡。2004年11月通渭农民书画展在省城兰州开展,210件精品尽显“中国书画之乡”风采。【国民经济】2004年,通渭县紧紧围绕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按照“三种三养三开发”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面提升马铃薯、饲草、小杂粮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养羊、养牛、养鸡三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全县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6.02%
  第二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13.95%;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5145万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基本建设7233万元,增长1.35倍,更新改造1801万元,增长2.33%;三是工业经济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全县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20万元,比上年增长
  16.5%,实现销售产值6347万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2.66%,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县的零售额9594.4万元,增长19.93%。
  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主导企业有加工业、制造业、交通、商贸餐饮业、供销、粮食、建筑材料、物资货运等,企业类别主要有食品、轻纺、机械、建材、化工等,年产量较大的有淀粉、味精、粉丝、砖瓦、草编等多个品种,其中味精、粉丝等产品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优质产品称号。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23万元,比上年增长8.23%。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6.08万吨。增产12.08%,粮经比与夏秋比趋于合理,马铃薯、果菜、畜牧、药材四大产业己形成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县马铃薯种植47.72万亩,蔬菜3.8万亩、药材7.23万亩,新种牧草10.82万亩,农民从“四大支柱”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比重高达78%。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投资480万元建成的西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53座,温室和大棚面积达4410亩,年实现销售收入达387万元;各乡镇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40余个。农业基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修水平梯田6万亩,新增保灌面积0.46万亩,建成集雨节灌、人畜饮水解困、氟病改水工程窖7.9万眼,新增流域治理面积86.6平方公里。
  退耕还林与林业取得好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85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01万亩,当年苗木产量146万株,四旁植树167.05万株。退耕还林面积2.02万亩,还草10.82万亩,通渭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豆草之乡”。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两基”工作通过省、市两级达标验收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新步伐,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在职教育得到加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0.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全县有1482名考生被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比上年净增126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群众看病难的局面得到缓解,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在2004年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9枚。群众性体育运动锻炼蔚然成风,每年约有13个乡镇和10个县直单位开展农民、职工运动会。通渭县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显著提高。计划生育以巩固“三为”成果为重点,全面加强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和育龄妇女的环检等工作,计划生育率和综合节育率分别达到69.79%和91.82%。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县人口出生率12.12%,自增率6.05‰,比上年分别下降0.33和0.34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3元,比上年净增113元,增长8.1%,其增加绝对量和增速在全市七县(区)当中是比较高的。同时,农民用于购买生活消费品和耐用品的现金支出显著提高,农村建房和购买大中型农机器具等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亦大幅增长。有2887户6583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李国良)
  陇西县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席必泽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聂治堂
  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富春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朱自武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旭鹏
  【基本情况】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2798米,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59万亩。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446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54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处于农牧气候过渡地带,故宜农宜牧,主要以农业为主。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种植冬小麦、马铃薯、玉米、冬油菜等农作物,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畜牧养殖业有一定条件。
  全县辖8镇9乡,265个行政村,总人口49.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7万人。居住着汉、回、满、壮、藏、蒙古族等20个民族。
  渭水河畔的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秦代置郡,汉设襄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的西陲重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神奇的历史足音,驰名中外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堂、李家龙宫等李氏文化遗迹成为海内外李氏儿女寻根祭祖和进行联谊的纽带,威远楼、仁寿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县境内国、省干线公路3条,定陇公路正在加紧施工当中,可望2005年内正式通车,文峰至巩昌镇公路主干道已竣工交付使用。与此同时,陇海铁路、宝兰复线纵贯东西,境内设有8个火车站,行程75公里。陇西火车站己升为客货运二等区段站,己建成文峰营运配载中心,铁路、公路构成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成为联结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市的交通枢纽。
  【国民经济】2004年,县委、县政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生产总值11.99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1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11.0%。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09亿元,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84万元,增长29.7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10万元,增长10.2%。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工业企业提速增效,全县限额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润316.9万元,上缴税金626.1万元,分别增长46.4%和27.4%。完成了55户处于破产关停状态的企业改制,改制面达96.4%。农业生产步步紧随市场的节拍,初步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和蔬菜三大产业带。2004年,全年种植马铃薯51万亩,比上年净增10万亩。在全国首次发送了4趟马铃薯运销专列,年内铁路运销马铃薯800个车皮、9.5万吨。3户精淀粉加工企业生产精淀粉5350吨,产品辅射到广州、武汉、郑州等大型批发市场。中药材和菌菜种植保持稳定,种植中药材24万亩,菌菜5.7万亩,且呈现品种多样化、栽培规范化、种植基地化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协会、肉制品行业协会和畜牧养殖协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签订农业订单20万亩。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清吉”牌马铃薯、“雪川”牌精淀粉、“效灵”牌和“星月”牌中药材、“足赤”牌肉制品和“陇原岁月”牌白酒等11个名优产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和“腊肉之乡”,提高了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项目建设】2004年,共引进外商到位资金
  1.68亿元,年内开工各类建设项目97个,完成投资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兴修农村二级公路16条、70公里,乡村道路214公里;兴修渭河护岸3.5公里,衬砌农业灌溉渠道65.4公里,完成农村人饮解困工程7处,一批中药材加工项目、经营项目、建材超市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运营。社会事业方面:县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文峰公用型汽车站、2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及欧盟支持的部分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陇西中学教学实验楼、三中教学楼、紫来学校教学楼、体育田径场和文化一条街等项目正在施工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6000亩,荒山造林7万亩,兴修水平梯田6.9万亩,2个乡镇实现梯田化,总投资2667万元的水保坝系工程现已开工骨干坝3座,完成投资211万元。
  【人民生活】2004年,全县共减轻农民负担1007万元,人均减负23.35元,户均减负104.5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6元,比上年净增94元,增长6%,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较多的一年。与此同时,加大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力度,完成了5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10个村通过市小康示范达标验收,401户、1700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10个村、4690户、21200人实现基本解决温饱。
  【名优特产】陇西的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酿皮、烧鸡粉被列为甘肃省“名特小吃”。党参、柴胡、红芪、黄芪等中药材远销国外,其中:白条党参和黄芪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称。2004年,陇西的腊肉、白条党参、黄芪三种农产品同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标记认证。
  (栾菊芬)
  渭源县中共渭源县委书记:董建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景忠义
  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发升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牟俊仁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晓梅(女)
  【基本情况】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
  市西南部,顾名思义为古老渭河之发源头。这里山
  青水秀,气候凉爽,是旅游观光、避暑纳凉的好去
  处;这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是闻名全国的“马
  铃薯良种之乡”,中药材资源享誉陇上。
  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总土地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1536个社,总人口34.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1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气候分为三类:北部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相对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亩水浇地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高寒阴湿区,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分布在这个区域,渭源县是全市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的县区。
  【旅游资源】渭源县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灞陵桥,有葬于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鸟鼠同穴渭水源,有十里“画廊”天井峡,有云端仙境太白山,有三国古道双石门以及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2004年,县上筹措专门资金整修了老君山、天井峡、太白山和莲峰山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全年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门票收入31万元,创社会效益681万元。
  【支柱产业】渭源是个农业县,全县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蚕豆、玉米为主。主要土特产品有马铃薯、药材、蚕豆、蕨菜等。支柱产业以马铃薯、中药材、旅游、畜牧和蔬菜等为主。
  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均产量50万吨,商品量年均30万吨,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供应中心。
  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被中国农学会
  评为“中国党参之乡”。由于海拔高、气候凉爽、昼
  夜温差大等因素,出产的中药材以品质好、无污染、
  药用价值高而久负盛名,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
  广”和“党参故里”之说。野生药材多达400种,
  家种药材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年种
  植约30万亩,产量达6万吨,同时,还种植生地、
  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秦艽等10多种
  名贵药材。目前己建成1个优质中药材繁育中心,1
  万亩无公害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年加工饮片3000
  吨,提取浸膏300吨的中药材加工厂。
  畜牧业是渭源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有
  了长足发展。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6756万元,占到
  农业增加值的21.6%,比上年增长65.9%,肉类总产量达6890万吨,农民从畜牧养殖中获得纯收入达254元,占到家庭经营收入的25%,全县有天然草场81.4万亩,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9.8万亩,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饲养各类牲畜33万头只,养殖专业户达6800户,特别是“渴了饮清流、饿了食虫草”的南山放养虫草鸡,是天然纯绿色食品,目前饲养规模达200万只。全县年交易仔猪50万头、生猪16.6万头、肉牛1.92万头、肉羊6.3万只、肉鸡48万只,禽蛋4780吨,实现销售额1.23亿元。一部分贩运户还将生猪、猪肉、仔猪、鸡蛋等畜禽产品运销到兰州、青海、西藏等地,初步形成了生产营销一体化的格局。
  【国民经济】2004年,全县实现GDP6.18亿元,比上年增长8.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6.02%,第二产业增加值0.84亿元,增长8.42%,第三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10.65%。固定资产投资21579万元,增长59.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亿元,增长10.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2711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100%。
  非公有制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903户,从业人员2605人,注册资金2306万元,创造产值489万元,实现销售总额5022万元;私营企业28户,从业人员558人,注册资金4029万元,创造产值2708万元,实现销售总额2476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达1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
  【社会事业】引进推广以高淀粉型种薯、珍珠鸡为代表的20个新优品种,培育出6个陇薯系列新品种,获得“五竹”牌马铃薯商标注册和“渭源马铃薯良种”原产地标识认证。完成新寨乡白条党参GAP种植示范基地1025亩,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6万亩。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高考上线考生1380人,上线率74.4%,居全市第四。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项目得到全面实施,共投资465万元,改造危房19114平方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完全中学、独立中学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起了电子计算机教育28个,卫星宽带网16个,校园区域网4个,有6所学校与互联网连通,共安装计算机900台。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6%,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500户,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城镇与乡村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
  【项目建设】2004年,全县共争取到国家扶贫项目26个,总投资869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31.9万元,较上年增长14.9%。全县新建和续建项目69个,总投资2.91亿元,当年完成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还紧紧
  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旅游等特色支柱产业开发,大力抓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工作,2004年新签合同项目23个,加上原来的6个续建项目,共引进资金1.17亿元,到位6012万元,目前已有4户企业入驻会川工业发展园区,完成投资2600多万元。
  【退耕还林(草)】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荒山造林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40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工程种草
  0.4万亩,当年四旁植树95万珠,“三北四期”防护林9万亩。当年新修水平梯田0.96万亩,完成集雨节灌水窖1690眼,发展补灌面积1.9万亩,全县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马子健)
  临洮县中共临洮县委书记:郭永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凤兰(女)
  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懿笃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张学东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史书昌
  【基本情况】临洮,故称狄道,位于甘肃中
  部,定西市西部,洮河下游,是古丝绸之路要道,
  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耕
  地109.33万亩,辖6镇12乡,330个行政村,总人
  口54.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29万人,黄河上
  游最大的支流一洮河,流经县内115公里,年径流
  量53亿立方米,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境内有西秦
  岭的余脉南屏山和祁连山的余脉马衔山,形成了高
  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平川纵横交错的复
  杂地形。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整个地势由东
  南向西北倾斜,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
  降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1℃。
  临洮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马铃薯、无公害蔬菜、食用百合、水果、中药材、名贵花卉等。铜、铁、金等金属矿藏和莹石、方解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贮量丰富,开发前景甚为广阔。地方工业已形成以建筑建材、水力发电、金属冶炼、农副产品加工、酿酒造纸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马铃薯、蔬菜、花卉、林果、畜牧、药材、食用百合等己并肩成为最具地方区位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新兴支柱产业。特别是名贵花卉大丽花、紫斑牡丹、观赏百合、唐昌蒲、郁金香等走俏四方。
  【国民经济】2004年,临洮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产业富民,工业富县”总体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持续在快车道上运行,呈现持续、健康、协调、稳步发展态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5.56%第二产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
  12.04%,第产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11.26%。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的整体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生产
  三,
  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8.26万吨,增产5.52%再创历史最高水平。马铃薯产量达60万吨,增产,12.83%,中药材产量达1.15万吨,增长33.7%,蔬菜产量达8.75万吨,增长17%马铃薯、蔬菜、花卉、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6.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1%。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10亩,新修水平梯田4.51万亩。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猪牛羊存栏比上年均有增加,鲜奶、绵羊毛、禽蛋等畜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年末肉类总产量达2.28万吨。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超额2.2%完成全年计划。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8%,非国有企业完成7126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16亿元,产销率达92.2%,创利润总额502万元,与上年持平,上缴税金1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县的零售额1.74亿元,增长18.4%,县以下的零售额1.64亿元,增长17%。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08亿元,增长75.6%。当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完成一般性预算支出2.99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亿元,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11亿元,增长20.9%,有力的促进和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临洮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
  “文化县”之称,闻名中外的“马家窑”、“辛甸”、
  “寺洼山”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多系彩陶罐等,是我国彩陶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全县文物古迹遍布,人文景观荟萃,现有战国秦长城、三国姜维墩、唐代哥舒翰纪功碑,明代超然书院等文物遗址。自然景观也颇多,岳麓山省级森林公园、天下奇石奇景“神龟园”、洮水流珠等“洮阳八景”引人入胜。
  【交通通讯】临洮县北与省会城市兰州接壤,县城距兰州仅100公里,“212线”、兰郎等国道穿境而过,省列重点建设项目兰临高速公路已在年底正式通车,兰渝铁路今年动工修建,将结束临洮县境内无铁路的历史,现在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以县城为中心、主干公路为主体、城乡沟通、县内外相连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同时,1万门程控电话并网开通,移动电话实现重点集镇全线覆盖,有线电视网络功能完善,政府互联网站运行良好。
  【开发前景】一是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围绕农业增效和农业增收,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开发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重点抓好20万亩专用薯、2万亩无公害中药材、7.5万亩无公害蔬菜和1万亩中药材GAP生产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二是要全面实施“工业富县”战略,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冶炼、水电开发、矿产开发、高新技术五大主导产业,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保证工业增速达15%以上。三是要抓住兰州建设西北最大经济核心和加快建设大城市1小时经济发展圈的机遇,按照“融入兰州、接轨西陇海兰新线甘肃经济带、连通临夏、陇南”的大开发思路,坚持“内资启动、民资发展、外资跨越”的方针,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举全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把临洮建设成“丝绸之路”上的物流中心之一。
  【人民生活】农民收入增幅较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临洮县首次开展了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据调查测算,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09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比上年净增111元,增长7%,从增加的绝对量和增长的相对数上讲,均处于全市七县(区)前列。同时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组织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输出劳务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人均获得现金收入1785元。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整个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0%。与此同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率1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县农民负担下降1415万元,并及时足额发放粮补资金203万元,农民总体受益6578万元,户均受益58元。
  (苟大伟)
  漳县中共漳县县委书记:任剑炜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利民
  县人民政府县长:燕胜三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赵玉忠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刘新明
  【基本情况】漳县位于定西市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连武山,西邻卓尼,南靠岷县,北与陇西、渭源接壤。总土地面积2164.4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至3941米,地势西高东低,版图呈琵琶型,东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西南部为西秦岭石质山区,分为漳龙河谷川区,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山区和西南高寒阴湿山区三个不同气候和地理特征。东汉章帝元年(公元78年)始设县治,时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汉王朝的“西陲屏障”,古称障县,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阳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回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为漳县至今。全县辖9镇4乡,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89万人。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5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13小时,年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属湿润半湿润气候。
  漳县境内交通畅达,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甘川公路穿境而过,漳武公路贯通全县东西,北距陇海铁路和西兰公路仅30公里。
  【资源优势】一是农业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46.77万亩,土壤以淀土、黑垆土为主,土质肥沃,适宜于大部分农作物种植。二是林业资源:全县宜林地面积8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9.1万亩,树种99种,年出材量0.5万立方米。现有2个国有林场,经济林以苹果、沙棘、核桃为主,果园面积
  3.3万亩,果品年产量达6120吨。三是畜牧水产资源:全县有天然草场131万亩,占总面积的40.4%
  年产草量54.8万吨,载畜量60.2万个羊单位。年,出栏各类大家畜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1.28万吨。牛、羊、猪皮约10万张。全县养鱼水面近千亩,品种繁多,是全市水产养殖大县。四是药材及野生蔬菜资源:中药材约440个品种,气候适宜、品质优良,开发前景良好,蕨菜、羊肚菌和乌龙头等野生蔬菜质纯味美,餐用极佳,远销日韩和东南亚等地。五是水力资源:漳县境内有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主要河流,河道总长154.2公里,年径流量3.58亿立方米,入境水1.66亿立方米。各河流PH值在
  7.3至7.6之间,适宜于水电水产开发及人畜饮用。六是矿产资源:全县有非金属矿岩盐、红柱石、石灰石、大理石、冰洲石、白云石、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硅灰石、石墨等19种,有金属矿黄金、白银、铜、铁、铅、锌等6种。其中岩盐是漳县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之一。品质好,储量大。另外,漳县境内红柱石属国内罕见大矿床,储量约1亿吨。经选矿试验,精矿品位达56%,耐火度大于1830℃,精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市场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七是旅游资源: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贵清山,景色秀丽,风光宜人,独具“天姿国色”,世称人间仙境,素有“小华山”之称,还有遮阳山、雷公峡等多处风景名胜和近年发现的元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游览考古价值。
  【国民经济】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338万元,比上年增长9.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76万元,增长9.17%,第二产业增加值6367万元,增长8.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295万元,增长12.31%;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920万元,增长
  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70万元,增长
  27.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3万元,增长
  10.4%。
  2004年,全县大力推进“生态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农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6.15万吨,比上年增产26.2%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蚕豆等经济作物也获得较好收成,马铃薯播面达15.1万亩,产量16万吨,蚕豆10万亩,产量1.81万吨,中药材8.6万亩,产量9748吨,蔬菜2万亩,产量3.65万吨。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生态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同时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加快草畜转化,新增优质牧草面积2万亩,引进波尔山羊1100只,鲁西黄牛1040头,新增舍饲养殖示范点5个,总数达12个。项目建设:依托本地农业、矿产和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项目。积极审报青蚕豆加工项目和中药材粗加工项
  目12个,引进资金546万元,到位340万元;30万吨水泥生产线、贵清山适用型住宅小区及WFP农业综合开发等20个项目。产业上着力培育壮大旅游、草畜、蚕豆、果蔬四大产业。发挥“中国蚕豆之乡”
  的品牌优势,建成全市最大的优质蚕豆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漳河、龙川河河谷地带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果菜,建成12个果菜生产基地。旅游方面:投资160万元,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申报贵清山、遮阳山4A级风景区,将其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年内接待游客15.2万人次,门票收入35.5万元,综合经济收入686万元。科教方面:坚持研发与引进并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加大“两基”攻坚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
  学水平,充分发挥科教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事业】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9所,在校学生3.91万人,教职工18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39%,初中教育学历合格率74%,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3%。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5张,病人门诊治愈率为57.3%。全县共建“村村通”电视转播站56个,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400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6%。
  【人民生活】2003年遭遇百年来罕见的暴洪灾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农业受灾,农村部分农民返贫。经过一年的生产自救,农业全面丰收,群众生活迅速恢复。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51元,比上年增加91元,增长6.2%。农民从“四大”主导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11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8%。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大力组织农民劳务输出,全年输出劳务达3万人,获得现金收入600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有3398人参加了低保。
  【退耕还林(草)】2004年,全县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年内完成封山育林1.04万亩,人工造林8.77万亩,退耕还林3.91亩,治理小流域20.5平方公里,新修水平梯田1600亩,建成集雨节灌水窖1156眼,发展补灌面积4215亩。
  (张自成)
  岷县中共岷县县委书记:位志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龙
  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宽宇
  县政协委员会主席:张致明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陈彦吉
  【基本情况】岷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秦岭陇南山区接壤区。岷县地理位置优越,是定西、天水、甘南三市州的几何中心,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战略要地,自古商贾贸易活跃,享有陇原
  “旱码头”之美称。岷县历史悠久,秦统一六国前,即建县制,北朝西魏文帝始置岷州,明洪武改为岷县,北朝西魏文帝始置岷州,明洪武年改置岷州卫,清雍正改称岷州,民国二年改为岷县,沿用至今。全县辖9乡9镇、300个行政村。总人口44.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6万人。总土地面积35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2万亩。境内山峦环抱,洮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鸟语花香,是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资源优势】岷县有六大资源优势。一是中药材: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当归之乡”、“千年药乡”之美称。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2002年“岷归”被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2003年又通过国家商品检验检疫局原产地标记认证。二是畜牧:年末大牲畜存栏10.93万头,其中牛9.2万头。猪存栏17.72万头,羊存栏14.21万只,上述4项分别占到全市的19%、40%、18%和19%。黑紫羔羊和蕨麻猪是岷县的地方特产,全县草场面积217万亩,草丰水茂,无污染,发展畜牧业,开发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三是矿产:已探明金属矿、非金属矿30多种,矿点、矿化点40多个,其中金、锑、铅、锌、锰、花岗石、汉白玉、大理石、硅灰石、泥炭石等矿藏量较大,极具开发前景。四是水力:境内有大小22条常年流水河,其中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
  洮河流经县内11个乡(镇),83.5公里,全县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沿洮河开发梯级水电站5座,年发电量4448万千瓦小时,占全市水力发电量的28.4%。五是农副产品:盛产蚕豆、马铃薯、油料等经济农作物和草莓、沙棘、蘑菇、蕨菜、蕨麻等野生“绿色食品”,开发前景十分可观。六是旅游:岷县文物颇多,古迹遍地。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迹6处。境内二郎山森林公园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独具特色。岷县还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被誉为“花儿故乡”。另外,岷县是近年来开发的红色旅游县。当年红军长征突破“天险腊子口”,先后两次到达岷县,召开了著名的西北局岷州会议,成立了甘肃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国民经济】2004年,岷县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新兴产业,从而使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58亿元,比上年增长7.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亿元,增长
  9.18%;第二产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0.02%。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83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299万元,增长3.1%,财政支出24383万元,增长2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增长49.29%,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45万元,增长
  1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万元,增长15.2%。【特色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提升中药材、马铃薯、草畜三大特色产业。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到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87%,而中药材产量达4.23万吨,占到全市的28.8%。其中当归产量1.54万吨,占到全市的50%。建成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6万亩,其中马铃薯9万亩,中药材6万亩。获得岷山红三叶、黑紫羔羊等特色农产品认证。年产马铃薯34万吨,实现产值2.04亿元,改良草地5.5万亩,围栏草地1.3万亩,开发了“黑紫羔羊”、“蕨麻猪”、“岷当”牌鲜当归嫩肤水系列、当归香醋、“当归”羊等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并建立特色农业协会46个,落实各类农业订单26万亩。
  【项目建设】2004年,全县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开工建设项目30个。中国当归城2000万元投资建设己完成井桩浇筑,茶马路、砖虎路、交通大厦、疾控中心、宣传文化中心、电力大厦等8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年产2500万吨全粉生产线技改项目、碳化硅厂技改项目正在实施,与福建紫金矿业公司投资客商签约的5个矿产开发项目正在抓紧落实,力争尽快开工。与此同时,年内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6项,签约资金10.6亿元,到位资金1.9亿元。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县在校学生7.37万人,2004年,有473人考入大专院校,比上年增加18人。又有清水、十里等3个乡镇通过“两基”达标验收。计划生育工作以优质服务为中心,深入贯彻“三为主”方针,全县计划生育率达83.45%,当年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1.02%,环孕情服务率达96%。全县人口出生率12.18%,人口目增率控制在5.58‰。卫生工作继续实施了世行卫Ⅷ项目和英国赠款项目,救助特困患者87人次。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95.3%,新发展移动通信用户7108户,全县已有71.8%的行政村通了电话,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比上年净增102元,增长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898元,增长9.3%,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大移民工作力度,向新疆和疏勒河灌区输送移民2200人,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1亿元。与此同时,继续实施世行扶贫贷款项目,年末有3个行政村完成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并已通过市上验收,有8个小康示范村建设顺利进行。全县有3400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有1.56万人告别了低收入人口行列,贫困面进一步下降。
  (赵仕雄)
  安定区政府工作2004年,是撤县设区后按新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构建全市区域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积极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使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23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亿元,同比增长
  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
  1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3元,同比增加1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00元,同比增加501元。
  【项目建设】把项目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各方面争取项目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共争取到各类投资项目137项,到位资金1.0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9559万元,援助资金1120万元,世行贷款资金214万元。共实施在建项目70项,完成投资2.67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8项。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6项,到位资金1.37亿元。
  【产业开发】把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按照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86亿公斤,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特别是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开发有了显著的进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马铃薯产业以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为目标,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办法,在种植规模、基地建设、良种推广、标准化作业等方面有新的提高。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总产量达到80万吨。完成了马铃薯及马铃薯淀粉制品的原产地保护注册认证工作,取得了马铃薯直接出口权。由市政府主办、区政府承办的“中国·定西首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取得巨大成功,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宣传了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了产业的知名度。建立了政府主导、协会运作、铁路协作、企业参与、群众配合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畅通运销渠道,发布价格信息,引导均衡上市,整个产业开发呈现出产销两旺、价格提升和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全区共组织销售马铃薯49万吨,其中外销鲜薯29万吨,加工企业收购20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多元。
  畜草产业按照良种、良舍、良方、良料、良医“五良”配套的思路,围绕草畜转化,配套沼气建设,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狠抓了舍饲养殖、良种推广和疫病防治,增强了发展的活力。11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和36个草畜转化示范点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共改建圈舍5570间,配套沼气池1250座,投放肉牛肉羊5300多头(只),并引进了一批新的肉羊品种对小尾寒羊和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全区各类家畜家禽存栏达到109.8万头(只),其中肉羊存栏23万只;出栏各类家畜家禽61.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多元。
  劳务产业在鼓励剩余劳动力自谋输出的同时,通过积极捕捉信息,牵线搭桥,开辟新的劳务基地,组织输出工作明显加强。全区在北京、金华、新疆等地新建劳务基地8个。共输出劳动力7.2万人(次),其中组织输出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0多元。特别是政府组织的2000多名赴疆摘棉工,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同时,中药材、蔬菜等区域性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态建设】积极创建“全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保生态第一区(县)”,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区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14.5万亩。动员组织市、区两级机关单位开展义务植树,完成西山绿化7100亩。中国农行万亩员工林续建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造林6000亩。实施治沟骨干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新增治理面积134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8万亩,并顺利通过了省上梯田化区(县)的验收。农村二期人饮工程顺利实施,解决了2.9万人的卫生饮水问题。围绕创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整合扶贫开发、生态家园和畜牧业发展等项目资源,借助退耕还林的成果,推广建沼气池和改厕、改圈、改厨“一池三改”新技术,既有效促进了畜牧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又积极探索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促进了农村的文明进步。基于我区在水土保持和创立生态经济模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球扶贫大会把九华沟流域和景泉乡官兴村列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考察,亚太地区残疾人扶贫现场会议在我区进行了观摩交流,省扶贫办将我区在景泉乡联星村探索的“联星”模式向全省进行了推广。
  【工商业发展】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从深化改革入手,努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全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3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866万元,同比增长27.1%;上缴税金1232万元,同比增长16.2%。在产业的有力推动下,超兴等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原料充足,生产饱满。共生产马铃薯精淀粉1.3万吨,增长2倍;上缴税金161万元,增长3倍。兰州陇朊干酪素公司租赁原县干酪素厂并开工生产,兰州天宝万吨马铃薯精淀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完成企业技术改造投资4000万元。陇海乳品公司菊粉生产线、众星锌业公司扩产改造及电解槽生产线建成投产。对32户工商企业进行了改制“回头看”
  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了671名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螺钉公司通过推行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形成了经营者持大股、经营层控股、员工层参股的良好股权结构,职工安置全面到位,企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引资新建的大西洋服装城、飞佳综合超市、佳佳乐超市等项目,带动和活跃了城乡商贸流通。制定了《安定区工商企业考核奖励办法》,完善了激励机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良好,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上缴税金2363万元,同比增长10.4%。【基础建设】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紧贴投资重点,多方争取项目,严格工作责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认真执行市政府制定出台的新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多方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城镇拆迁528户9万多平方米,对拆迁户全部进行了妥善安置。特别是结合友谊北路广场的拆迁,在西川
  建成了标准较高的友谊新村,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根据撤地设市后加快城市建设的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一次性征用建设用地510亩,为今后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安定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污水处理工程、交通路北段改造、永定路东段铺油、苦咸水淡化、小范围集中供热等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西环路和民主路建设已形成框架。江夏名城一期、兴隆苑商住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建成。内官、巉口、鲁家沟、香泉、西巩、李家堡、团结等农村中心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聚集带动功能有所增强。同时,配合省、市完成了定渭、靖定公路建设任务,御大路、马塬路、西石路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上验收,葛西公路建设立项投资,定(西)大(坪)路全面完成铺油;新修农二级道路253.6公里,启动实施乡村客运站建设项目,农村交通状况有了新的改
  善。
  【社会保障能力】去年,由于高速公路、铁路复线建设等重点阶段性税源的消失和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给我们执行财政预算带来了很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区政府在积极组织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主动向市上汇报争取,协调调度资金,使财政收支基本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全区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11亿元,占调整预算的
  94.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70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8%。完成财政支出2.84亿元,同比增长6.8%,在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的同时,共拨付各类专项资金8653万元,拨付率达到94%,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同时,积极筹措资金59.7万元,补发了1996、1999年拖欠的部分农村教师的工资。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向农户发放直补资金219万元。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299人。征缴社会保险费1806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55万元,下拨农村救灾救济款155万元,妥善安排了城乡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问题。
  【民主法制建设】针对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退耕还林指标减少以及干部作风等方面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坚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办事,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了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共接待群众来访3817人(次),受理群众来信378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禁毒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打防控体系,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医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吸取“2.18”特大交通事故教训,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全面落实。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6条,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7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提高了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的工作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封建迷信,促进了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各项社会事业】通过夯实人口底子、落实四项手术、加大抚养费征收、办理养老保险、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和落实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人口意识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有望实现“优质服务区(县)”的创建目标。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加快,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取得成效,高纯度菊粉、无公害甘蓝等5项新产品、新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验收;爱德基金项目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步发展,东中综合实验楼、巉口中学综合楼、职业中专实验楼、东关小学教学楼等重点项目和农村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对286名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了考试择优录用。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建成了疾控中心综合楼。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环境保护、文化广播、审计、统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电力供应、邮政通讯、工商管理、金融保险、气象服务等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遵循撤小并大、撤弱并强的原则,适时、合理地调整了乡镇的规模和布局,全面完成了御风、景泉、张湾、东岳、黑山、西寨等六个乡的撤并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农村中心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渭县政府工作2004年,本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种三养三开发”,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企业改革、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重点,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588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982万元,比上年下降4.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3元,比上年增长8.13%。现将一年来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农村经济】1、党的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激发和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共核减农业税及附加209万元,农民人均减负4.7元,减负率为14.9%;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53万元,农民人均受益5.88元,户均29.5元。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8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
  16.08万吨,比上年增长12.08%,农民人均占有粮达38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围绕洋芋、草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突破性进展。建成标准化洋芋示范种植基地69个
  9.55万亩,8个乡镇实施了整乡推进洋芋种植,全县洋芋种植面积达47.7万亩,总产量达40多万吨。建成小杂粮示范种植基地4个5000亩,小杂粮种植面积达23.77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新种牧草
  5.5万亩,牧草留床面积达46.5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1018户,累计达到6298户,新引进、繁活各类牛3086头、羊4098只,畜牧业增加值达8536万元。
  3、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不断壮大,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依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扶持发展了金大地精淀粉公司、乐百味食品公司、飞天粉丝公司、通广药材公司、天耀草业公司、马营鸿兴牧业公司等6家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关联紧的龙头企业。新组建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专业协会10个,发展会员360人,完成农业订单面积
  20.5万亩。同时积极开辟“绿色通道”,为农产品运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农业先进技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不断推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组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660期,培训农民7.26万人(次);散发农业知识宣传资料2.88万份,技术资料3.62万份,农民群众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地膜覆盖技术己在全县普及,间作套种技术、双垄沟集雨增墒种植技术、滴喷渗灌技术、机耕机播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在部分乡镇也开始运用。引进、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系5个、新品种35个,建立重点农业科技示范点15个。“华岭”牌亚油、“乐百味”牌荞麦精粉、“飞天”牌粉丝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5、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小康村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共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个,其中2003年启动实施的6个完成投资1215万元,已于今年9月通过验收;今年启动实施的6个正在筹资建设之中。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3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5.5%,低收入人口减少到12.13万人。平襄镇西关村、常河镇常河村、榜罗镇文峰村、李店乡祁咀村、襄南乡高店村等5个小康示范村,结合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市场建设等项目,己基本达到甘肃省农村初始小康标准。
  【城市经济】1、企业改制改造力度加大,工业企业效益回升。企业改制继续推进,对县毛纺织厂、糖酒公司成功实施了整体产权转让,核销不良资产1800万元,引进资金319万元。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累计投入1201万元,对黉运农机制造公司、温泉铝塑门窗公司、乐百味食品公司、飞天粉丝公司、金大地精淀粉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改扩建,企业实力有所增强。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20万元,同比增长57.5%;实现税金320.8万元,同比增长
  11.8%;实现利润65万元。同时,拟定了《通渭县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草案》,总规划面积1000亩,总投资规模36658万元。
  2、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深入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对农资、食品等各类市场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商贸流通秩序明显好转。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415.4万元,同比增长5.6%;实现税金41万元,同比增长7.8%。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00公里,客运收入310万元,实现税金8万元。粮油购销企业共收购、调入各类粮食5000万公斤,调销各类粮油54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200万元。
  3、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从投融资、场地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6248户,私营企业达36户,实现总产值18324万元,实现销售总额18322万元,实现税金1099.4万元。
  【项目建设】1、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通渭县重点建设项目领导责任制考核办法》、《通渭县2004年度项目建设工作考核细则》等工作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了领导责任制,靠实了责任,明确了任务,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谋项目、议项目、争项目的良好氛围。今年新论证储备项目46项,概算总投资2.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9项,累计储备项目达191项,概算总投资达到15.1亿元;上报各类项目136项,多渠道争取下达项目资金计划69项,总投资13541.6万元,其中计划渠道下达32项,总投资6203.1万元;在建各类项目65项,总投资2.6亿元,50项己竣工。制定了《通渭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通渭县招商引资办证服务实施办法》,积极为客商创造发展环境。组团参加了“西洽会”、“天交会”、“兰洽会”等重要节会,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项,签约资金11949万元,已到位6122万元。
  2、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投入推土机158台,新修梯田6.1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02%
  新景乡实现了梯田化,梯田化乡镇增至4个。实施,退耕还林1.1万亩,荒山造林6.5万亩,人工造林面积累计达11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8%。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水利基建工程3项、小型人畜饮水骨干工程19项、庭院雨水集流工程1987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00亩。通甘路路基工程已基本竣工;争取并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项目39条
  193.6公里;涉及5乡镇50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客车工程正在实施。
  3、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工程继续实施。投资286万元,硬化北街道路1069米、24642平方米;投资48.6万元,完成了南街、西中街、北街部分人行道的彩砖铺装;投资939万元,西关综合市场第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66万元,建成了西片供热站;另外,路灯、公交站点、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也逐步配套。马营、义岗、常河等重点建制镇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李店、陇川、陇山、碧玉、新景等乡完成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3户国有企业的267名下岗职工,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26.20万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4.90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为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90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546万元,发放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856人,覆盖率达100%,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380万元,支出养老金54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076人,覆盖率达100%,征收失业保险费28万元,支出失业金1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610人,已征收医疗保险费190万元,支出医疗保险费17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203人,征收工伤保险费3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5万元。
  2、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点培训、流动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26000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0人,培训后通过自谋职业、劳务输出等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6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82万人(次),其中组织输出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730万元;组织季节性赴疆拾花工8808人,创劳务收入1320元。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496.2万元,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284份,有效维护了农民工权益。
  3、灾民和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安排救灾款48.3万元用于购买发放面粉9378袋,解决了3.2万名“三缺户”家庭人口的生活困难。安排灾民建房资金9万元,解决了27户无房住、住危房的特(残)困户的住房困难。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0万元,保障了2535户5842人的基本生活,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排查出特困救助对象9351户38445人,确定23437人为定期救助对象,15008人为临时救助对象。
  4、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工作以巩固提高“两基”水平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3365人,其中本科录取上线人数438人,比上年增加234人。科教兴县战略稳步推进,通过实施科技计划、开展科技承包、实施科普“1230”工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7项,其中有12项申报列入全市科技计划,1项列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项列入全省科技计划。文化产业开发起步良好,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己竣工并投入使用,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开展,书画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成功举办了“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体育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组织78人(次)参加了上级比赛,获金牌16枚、银牌14枚、铜牌8枚;组织举办县级体育竞赛8项(次),组织指导县、乡、村全民健身活动662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政策落实年”的总体要求,以二女户结扎为重点,还旧帐,夯基础,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机制,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01%,计划生育率为69.79%,人口自增率为4.94%,落实各类节育手术5760例,其中结扎2258例(二女结扎314例),皮埋833例,放环2025例,人流490例,引产154例,征收社会抚养费492.53万元。卫生工作以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改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全县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理论武装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三中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两个《条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为重点,突出抓好县乡党委中心组、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三个层面的学习,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参学率达80.4%
  乡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也达到了12次以上;邀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举办辅导报告会4次,参训人员1600余人(次);组织理论宣讲团,开展宣讲对谈120场(次),受训13000人(次);举办各种专业知识培训班12期,培训2200余人(次);结合农村党员冬训,开展了农村“小三讲”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推出了新经验新成就,塑造了新典型新形象,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媒体记者25批对全县各项亮点工作进行深入采访,联合刊发或播放新闻稿件70余篇(条);全年共在各级各类报刊刊发稿件683篇,其中中央级14篇,省级106篇,全方位多层次
  向外界展示了通渭的良好发展形象。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深入贯彻实施,着力抓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榜罗会议纪念馆、长征诗碑、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并通过举办书画展、利用节庆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同时建立了“一统一,二主抓,三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对县内网吧等娱乐场所和图书报刊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净化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美化城市环境、争创市级卫生城为目标,集中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月”活动,城区环境达到了“五化”标准;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组织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个十百”工程(争创1个“市级卫生城”、评选10个“文明窗口”、表彰100名“文明市民”),并对已命名的6个市级文明单位和35个县级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查;积极开展
  “三下乡”活动,基本满足了群众的科技、文化、卫生要求。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有效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代表工作,开展了民主行风评议、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调研等重点工作,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更好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县政协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履行职责,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许多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或视察,形成专题报告,为县委、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和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及各族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有序推进。“四五”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预防未成年人教育法》、《行政许可法》、《交通法》等为重点,通过法制培训、知识竞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法律服务工作水平。政法战线突出工作重点,全面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了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对原“法轮功”练习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和监管,没有出现反弹现象。严格实行定期排查制度、重大矛盾挂牌督办制度和“零报告”制度,认真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492件,调成465件,占94.5%,没有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社区、主要街道、复杂地段及场所、单位内部和居民楼院构建了严密的巡防网络,建立了保安队、巡逻联防队、治保民调队、治安信息员和督查员等治安队伍,加强了流动暂住人口、特种行业、高危人群的管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6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3人,破获犯罪团伙7个34人,全县各类刑事发案得到了明显遏制和有效预防,刑事发案比去年同期下降24.7%,万人发案率为2.6,重特大案件下降24%,基本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加强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犯罪人数比去年下降86.5%。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以禁吸戒毒为重点,深入开展禁毒斗争,确保了“无毒害县”。加强综治队伍建设,开展了“执法办案质量年”、“岗位业务技能竞赛”和“岗位大练兵”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综治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县信访室共受理群众来信162件,接待来访151人,办理领导批示案147件,按期结案率达
  98.7%,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没有发生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
  【党的建设】坚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了5个乡镇的撤并工作,调整了乡镇及部分县直单位的领导班子,全县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2.1岁下降到现在的40.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493名,占科级干部总数的52.6%,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年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全面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竞争上岗、干部交流、任前公示、票决干部、试用期制等制度,推
  进了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实施以“三百”工程为重点的“双培双带”工程,争取专项资金80万元,县乡村筹集资金300万元,新修标准化村址129个;组建“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108个,累计达210个,协调贷款400多万元,建立产业化经营示范点120多个;遴选了10名首批张克勤式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了表彰奖励。通过“双培双带”工程的深入实施,226名贫困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人,128名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了党员,101名村组干部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按照新标准创建“五好”乡镇党委5个、“五好”村101个。加强了非公有制经济和社区党建工作,党的工作覆
  盖面不断扩大。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查找并整改了一些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党内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了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6件(次),处分各类违纪人员28人。以解决不正之风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治理公路“三乱”和向企业乱收费等行业纠纷的专项治理工作。以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为重点,抓源治本,加大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
  陇西政工
  县府
  作
  2004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政府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增收抓调整,保证抓班子”的总体要求和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战略,抓重点、破难点、创特色、争一流,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8%,达到119937万元;农业增加值增长6.7%,达到37083万元;限额以上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17.4%,达到635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9.8%,达到33470万元;财政收入增长6.5%,达到1084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达到542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达到45684万元;粮食总产量增长6.5%
  达到1266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16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50元,达到5548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年末总人口为49.49万人。【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总揽经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适度控制
  房地产开发投资,重点围绕工业增量、产业升级和基础条件改善,积极向上抓争取、向外抓引进、向内抓聚集,共争取到政策性投资8972万元,引进到位外商投资1.68亿元,启动县内民间投资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7%、9.5%和15%。年内开工各类建设项目97个,其中确定的3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5亿元,同比增长30%,投资拉动当年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兴修农二级公路16条70公里,乡村道路284公里;天陇公路陇西段改造竣工投入使用;权安公路完成13公里路基土方和涵洞工程;兴修渭河护岸3.5公里,衬砌农业灌溉渠道65公里,完成农村人饮解困工程7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巩昌镇红星村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完成规划选址,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国药材集团华年堂药业公司投资建设的惠森仓储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安徽毫州先锋药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药材饮片加工项目正在建设;兰州百宝药业公司投资建设的中药材饮片加工项目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浙江兆峰装璜建材公司投资建设的装璜建材超市、兰州塑料厂投资建设的铁路标准件加工项目、浙江天一堂医药公司投资建设的同庆堂中药材经营项目都正在进行启动前的准备工作。社会事业方面,县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文峰公用型汽车站、26所农村中小学危改项目和欧盟等项目支持的部分学校远程教育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陇西中学教学实验楼、三中教学楼、紫来学校教学楼、体育田径场和文化一条街正在建设;县医
  院传染病科和多功能体育馆完成图纸设计、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6000亩,荒山造林7万亩;兴修梯田6.9万亩,2个乡镇实现梯田化;总投资2667万元的水保坝系工程开工骨干坝3座,完成投资211万元。
  【农村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依靠政策调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级干部推动,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结构、增加投入、推广科技,加之雨水合节,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中药材、洋芋、菌菜、畜牧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发取得新的突破,洋芋种植面积比上年净增10万亩,达到30万亩左右,在全国首次组织发送了4趟洋芋运销专列,年内铁路运销洋芋800个车皮。全县共组织外销洋芋9.5万吨,加工企业生产精淀粉5350吨,产品辐射到广州、武汉、郑州等大型批发市场,提高了陇西洋芋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县内洋芋收购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增加7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中药材和菌菜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呈现出品种多元化、栽培规范化、种植基地化的发展势头,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规模种植基地。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常规实用技术大面积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力度加大。畜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通过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依托项目带动,建立了巩昌十里铺奶牛养殖园区、五一综合养殖园区和15个种草养畜示范村,新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1800户,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267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600万元。加快发展劳务产业,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9.7万人,创劳务收入14565万元。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成立了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协会、肉制品行业协会和畜牧养殖协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签订农业订单20万亩。清吉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清吉洋芋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崖坪辣椒通过了A级绿色产品认证。加大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力度,完成了5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有10个村通过全市小康示范达标验收,401户、1700人实现基本解决温饱,10个村、4690户、21200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认真贯彻落实农民减负政策,下调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牧业税、减免困难学生书本费、清理制止不合理收费,共为农民减负1007万元。
  【工业生产】坚持“多予、少取、放开、保护”的原则,采取产权置换、项目吸引、土地盘活等办法,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年内新增私营企业43户、乡镇企业27户、个体工商户1293户。坚持民营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启动民间资本,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与进步。凯华化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1.5万吨电石生产线己正式投产;陇兴生物制药公司完成新厂区GMP生产车间主体工程建设;田宇公司和恒利塑料制品公司对关键设备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改进了生产工艺;清吉洋芋淀粉公司投资328万元整体收购徽县玉米淀粉厂,建成了年产2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并与荷兰尼沃巴淀粉(机械)公司正式签定了总投资130万欧元的粗淀粉精深加工项目。工业企业年内完成技改投资5949万元,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效益明显回升。同时,积极协助省、市驻陇企业扭亏脱困、挖潜改造和扩大生产,西北有色冶金机械厂破产重组工作稳步推进;兰铝西北铝分公司正在新建高精强度管材生产线和激光毛化板材生产线,建成后年产值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城镇建设】把强化城镇土地经营、盘活城镇国有资产作为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突破口,出让城镇国有资产4宗、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18万平方米,分别实现收益1034万元和2526万元。对辽西河和渭河河道的采砂权公开拍卖,出让收益70.6万元,初步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向上争取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道路及排水工程等城建项目资金2050万元。多元化筹资,确保了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年内完成了长安路路基工程建设和北城路东段、文峰镇人民东路、自由路、火车站站前广场、文化广场以及两个平交道口改造;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截污干管埋设,厂区建设完成工程量的50%;在城区主要街道新安装城市路灯427套,栽植各类花卉树木7万多株;首阳镇完成中药材市场仓储区道路硬化;菜子镇通达路和药都路拆迁工作开始启动;农贸综合市场和东城现代住宅小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荣景园”住宅小区一期工程完成主体建设;明翔商贸公司游泳馆及餐饮娱乐城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金宝城项目完成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文峰现代中药材物流园区完成商务楼和两栋仓库主体建设;文峰小商品批发城和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文峰木材市场二、三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土地征用,铁路专用线正在建设。城镇道路和市场的改造建设,有效拉动和促进了商贸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商业网点大幅增加,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和网上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日渐兴起,交通运输和其它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同时,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充实环卫力量,对专业市场进行划行归市,依法取缔占道摆摊、以路为市的经营摊点,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不断好转。
  【财政金融】以强化征管为关键,以规范和节约开支为补充,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从严治税,依法征管,强化调度,严控支出,预算外资产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县级报账,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全面完成,干部职工工资和扶贫、救灾、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拨付。从优化金融环境入手,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90个,信用企业85个,评定信用等级农户2.9万户,进一步改善银地、银企关系,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县各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16.68亿元和13.5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4.5%和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7亿元,增长9.3%。
  【就业和社会保障】认真落实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环卫、保安等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改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优先组织青壮年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109人。成立了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和6个培训基地,结合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组织培训城乡劳动力2.5万人。总投资463万元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场全面建成,启动运营后可安排百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救济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发放城镇低保金568万元,下拨农村困难群众救灾款95万元,保证了城乡困难群众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残疾人康复、扶贫、教育和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有序推进,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计生工作】按照“打假求真、夯实基础、巩固成绩、稳步提高”的工作思路和“政策落实年”的工作要求,在深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靠实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继续抓好清理核查和节育措施落实的基础上,注重政策引导,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困难家庭和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二女户认真落实“奖、优、免、补”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全年落实四项节育手术577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26万元,计划生育率达到74.48%。在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年度考核中保持了去年的位次,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社会治安】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大力开展集中处理突出信访问题和涉访群体性事件专项治理活动,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案件办结率达到99%。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789件。不断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集“110、119、122”接警、电子防盗自动报警、图像监控系统为一体的现代化报警指挥中心,在城镇公共复杂场所、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安装自动防盗报警电话119门,在农村安装无线报警电话800门,为重点企事业单位、公共娱乐场所和大型商场派驻保安116名。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破获刑事案件145起,毒品案件30起,经济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1人。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为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展环境】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核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1项、行政许可事项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项。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开年将启动运行。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对18个单位的146项审批频率较高、审批关联度较大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在继续深化乡镇政务、厂务、村务和公用事业单位事务公开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县政府政务公开,建立了县政府政务公开大厅,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认真开展行政执法培训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完善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政府及其执法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在学校继续推行“普法德教结合”工作,促进了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进程。下决心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了两个《条例》专题纪律教育活动和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对旅游行业和环保系统的行风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促进了政府系统工作人员作风的不断好转。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两案”办结率和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对部分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确定教育、卫生、农牧、城建、水利系统的15个单位开展试点。推行大中专毕业生按需考录、择优分配制度,对2002、2003年毕业的大中专生进行了公开考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落实县级储备粮50万公斤,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66万元。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乡镇数由原来的25个撤并为17个。大力实施
  “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了《构建现代化中等城市与陇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巩固“两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考工作再创佳绩,全县高考本科上线1052人,上线率达到28.95%占全市上线总数的三分之一,连续6
  年蝉联全市第一,,以高考为重要标志的“陇西教育现象”受到全市普遍关注。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视医疗专业人才培养和医疗设施改善,全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创刊发行《陇西文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正确把握宣传导向,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对李家龙宫、仁寿山公园部分景点进行了维修改造,制作发行了《柳毅传书》特种纪念邮册,扩大了对外宣传。积极为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通过省、市检查验收。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土地执法模范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按照
  中央和省、市的统一要求,完成了对部分驻陇单位所办社会职能的接交。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按计划顺利推进,审计、物价、侨务、兵役、民族宗教等其它政府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渭源县政府工作2004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七大战略”,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增长和一个方面下降”。即:经济总量增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6.176亿元,增长13.5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12亿元、0.842亿元和2.214亿元,分别增长16.42%、9.35%和11.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02亿元,增长49.63%;工业经济增长,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0.321亿元,增长14.64%
  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17亿元,增长,
  19.7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1615元,增长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1.44亿元,增长11.6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1亿元,较年初增加6050万元,增长17.93%;贷款余额3.16亿元,较年初增加2400万元,增长8.22%。贫困人口明显下降,全县有1000名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绝对贫困面由2003年的1.92%下降到1.61%。【农业和农村工作】围绕农业生产,狠抓种植结构调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动了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全县共播种农作物8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1.2万亩(夏粮15.3万亩,秋粮45.9万亩),经济作物19.6万亩,夏秋比为25∶75,粮经比为75∶25。在春播期间,县上共投放各类化肥
  1.9万吨,农药70吨,农膜68吨,投入各类农机具5056台,保证了农作物适时播种。并对发生霜冻和病害的40多万亩农作物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改种、补种和防治,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建成了太白山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基地等43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结合税费改革将13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人均4.03元,户均16.89元。结合扶贫开发,投资462.09万元在7个贫困村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投资1393.37万元在22个贫困村开展了世行贷款项目建设,投资267.8万元在78个贫困村开展了社会帮扶工作,较好地改善了农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全县粮食生产获得全面丰收,总产量达11.0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产业开发】依托资源优势,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了四大产业的开发力度。旅游产业,围绕建设甘肃生态旅游县目标,委托兰州大学完成了《渭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投资300万元的渭河源教育实践基地。筹资60万元对渭水源农贸市场至老君山门口道路进行了硬化,筹资11.7万元对老君山山门、六角亭和长廊进行了彩绘,修建了灞陵公园撷虹园和公厕。发动各单位投资17.8万元对天井峡
  1.4公里人行道进行了整修,建成了莲峰山公厕和停车场,加固了太白山景点部分防护索道。筹资10万元开工建设天井峡拱桥。在太白山、双石门、莲峰山等景点制作了大型广告宣传牌。全年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门票收入31万元,创社会效益681万元。马铃薯产业,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专用脱毒种薯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全县参与马铃薯运销的大户有600多户,马铃薯销售总量达24万吨,占总产量的40% 其中县内淀粉企业加工3万吨,生产精淀粉3700吨。,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18.1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6万亩。结合老君山景点道路建设,投资37万元硬化了渭水源农贸市场部分场地,投资120万元硬化了会川三角路中药材交易市场,投资80万元建成了两座交易大厅,投资800万元的市场商贸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中药材运销呈现良好局面。畜牧产业,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200万只,规划建设了占地36.4亩的路园上坪种羊繁育中心,投入70万元建成标准化羊舍12栋,引进种羊4只,养羊1200多只。继续建设了会川南沟、五竹黑鹰沟、北寨盐滩、会川和平、田家河汤尕沟5个标准化草畜养殖示范点。全县各类大家畜饲养量6万头,存栏5.43万头;羊饲养量12.3万只,存栏6.3万只;猪饲养量17.1万头,存栏10.1万头。产业开发的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南山放养虫草鸡、青豆2个绿色产品认证、南山放养虫草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马铃薯、白条党参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工作正在开展之中,申报的“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商标正在审查之中。加工企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新建了源顺、龙德、颜裕、微笑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上晶浪、致远、鑫达、兴华等企业,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淀粉、中药材加工和绿色肉食品三大农产品加工体系。通过产业开发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1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
  【项目建设】通过认真实施“项目立县”战略,2004年共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26个,总投资8693.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31.88万元,同比增长14.9%。全县在建项目达69个,总投资2.91亿元,是近年来开工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其中国家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1.53亿元;招商引资项目29个,签约资金1.17亿元,到位资金6012万元;其它项目8个,总投资0.21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全县共储备项目137个,完成前期工作的96个,已上报到国家、省、市的项目有71个,其中峡口水库南丰灌区配套工程、石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乡镇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3个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通过靠实责任,健全制度,各类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与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全面完成了1万亩退耕还林和8万亩荒山造林任务,完成天保工程管护面积39.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完成梯田建设1万亩,北寨镇实现了梯田化。组织实施投资100万元的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在上湾杨家寺、北寨桥子沟、大安红堡子三条流域完成治理面积10.31平方公里。唐家河流域坝系续建工程柳林1号、姚集2号、坪塬、寺儿湾4座骨干坝已完成,新开工建设了清源小石岔等7座中、小型淤地坝。投资538万元的第二期第三批农村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困难。交通道路方面,定渭公路己建成通车,县上筹资270多万元全力配合工程建设,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临渭公路己完成大部分路基和后河堤桥梁主体工程,完成投资230万元。投资68万元的罗莲公路桥梁配套工程、投资36万元的梁蛟公路、投资97万元的西五路莲峰河桥、投资179万元的会川东关至罗家磨乡村公路、投资33万元的峡城至秋池湾乡村公路均已完工。投资106万元的首北公路桥子沟大桥完成了桥台工程及全部构件预制。投资213.3万元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成通乡四级公路1条13公里、通村农二级公路27条
  167.3公里。投资76.88万元进行了沈峡公路部分挡墙、边沟等后续工程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方面,总投资1745.06万元的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完成了输水管线埋设和净水厂、高位水池主体工程,已完成工程量91.8%。投资205.3万元完成了续建的新西一路和北环路铺油罩面工程,埋设了首阳路、北环路部分路段排水管道。会川、莲峰、路园、北寨、麻家集、新寨6个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己通过审定,会川镇筹资120万元对青年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地下管网埋设。通讯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庆坪、清源、会川、莲峰等乡镇的固定电话交换和传输扩容工程,投资1120万元新建移动基站和直放站16处,全县固定电话突破1万户,移动通讯信号覆盖面达到100%。
  【工业经济】坚持扩充总量与挖潜改造并举,改制与盘活并重,进一步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以公开拍卖方式完成了兴渭液化气站、五竹供销社、峡城供销社3户企业的改制,对县饲料厂依法实行了破产。认真进行已改制企业“回头看”,妥善处理了华明钢窗厂改制遗留问题。批复了北寨供销社、新寨供销社和县运输公司的改制方案。止2004年底,全县列入改制范围的41户企业,有23户企业的改制方案已批复,其中19户改制基本到位。采用租赁、承包等办法对县水泥厂、磷肥厂、粮油加工厂、莲峰供销社等企业进行盘活,以存量促增量,促使企业恢复生产。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286万元,对一批改制和新建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进一步扩充县域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开发层次的高度出发,立足全县工业发展需求,通过治河增地等多种形式规划了占地3000多亩的会川工业发展区,已有微笑、源顺、龙德、颜裕4户企业入驻工业区,完成投资2260万元。通过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较快发展。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5户,累计达到2352户,新发展私营企业6户,累计达到31户。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金497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365万元,同比增长17.65%。
  【财税工作】2004年,面对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入和一次性税收减少等减税因素,在财政增收困难、支出增大的情况下,县上保收入、争资金、夯基础,努力促进财政良性运转。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各乡镇密切配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征收制度,切实加强税收监管,加大征收力度,全年共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711万元,其中财政部门完成900.3万元,国税部门完成395万元,地税部门完成510万元,各乡镇完成905.7万元。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县上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转移支付,共争取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196万元,农业税收政策调整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11万元,使全县转移支付资金达到5501万元,有效地弥补了资金缺口,缓解了收支矛盾。坚持“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工资按时发放的同时,精打细算,合理理财,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的拨付力度,全年共拨付专项资金5738万元,占当年下达指标3496.3万元的164%,其中国债资金2250万元,占当年指标1726万元的130.4%,以工代真资金564万元,2001年以来的以工代赈资金己全部拨清。同时,对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非税收入基数大、增长快、占财政收入比重高的问题,县上正确面对,不回避矛盾,主动分析原因,积极申请市上核减,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过高的问题,切实夯实财政底子,使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社会事业】教育教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投资901.5万元的渭源一中综合教学楼、渭源二中教学楼、清源一小教学楼、会川哈地窝小学教学楼等6所校舍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筹资465万元对51所中小学进行危房改造,新建、维修校舍10438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8767平方米。筹资221万元改建蒲川中学等7所学校危房4397平方米。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巩固提高了“两基”成果,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5.56%。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投资
  484.5万元建设了疾控中心综合楼、中医院综合楼、会川卫生院住院部楼和县医院医技楼,县医院、二院、中医院和五竹等乡镇卫生院筹措资金714万元购置了一批医疗器械,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争取到图书馆综合楼资金80万元,完成了投资152万元的县文化馆综合楼主体工程,举办了全县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建国55周年大型文艺汇演。本县编排的舞蹈节目《渭河吉祥鼓》在2004年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暨首届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上获得圆满成功,在省城兰州展示了渭源风采。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目标管理和考核奖惩机制,充分发动全县各单位参与计划生育帮扶工作,突出清查摸底、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点工作,促进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2.4%以内。为856名计生对象按每人600元的标准发放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土地储备37宗158.63亩,全年出让土地23宗46.24亩,实现土地收益605.3万元。
  【社会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产业开发、繁荣商贸流通等多种渠道,城镇新增就业608人。有27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县上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201个。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核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799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类税费7.24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97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27.34万元,为36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45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发放城镇居民低保金215万元,保障了1621户3031人的基本生活,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208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到5412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120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502人。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共安排救济金122万元,解决了4.26万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救济面达13%。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全年共输出劳务6万人,其中组织输出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990万元。组织赴疆拾棉工6600人,实现劳务收入700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突出关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农资、食品、医药等市场整顿,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规案件691起,涉案总标值53.1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商品13类134个品种。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体系,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从严查禁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全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87起,破获125起,破案率66.8%。共受理治安案件1197起,查处1196起,查处率为99.9%,保持了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局面。
  【政府自身建设】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府系统自身建设。全面细致地开展了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和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工作,共清理行政许可实施机构90个,重新确认行政许可实施机构88个;清理出行政许可事项275项,清理后保留257项,废止18项。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2004年,监察机关对1件行政违规案件进行了查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务公开、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使政府系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决策,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审计、统计、人事、司法、安全生产、残疾人事业、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广播电视、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政府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完成了杨庄、七圣、黎家湾、蒲川四个乡的撤并工作。金融、保险、电力、通讯、邮政、工商、质监、药监、气象、烟草等驻渭单位,积极努力,扎实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临洮县政府工作2004年以来,临洮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紧紧围绕“产业富民、工业富县”的总体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项目、环境、城镇三大建设,认真开展“投资建设年”活动,统筹兼顾,抓住抓重,开拓进职,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2.97亿元,同比增长9.6%;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926万元,同比增长5.4%;粮食总产量达1.82亿公斤,较上年净增96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706元,同比净增111元;全县新建和续建重点项目达67个、总投资达16.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47亿元;新争职到各类国家投资项目58个、总投资达4.7亿元,论证储备重点项目69个、总投资达14亿元;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同比增长70.8%。
  【经济运行质量】一是着眼于产业富民,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18.05万亩(含复种9.64万亩),其中洋芋、蔬菜、中药材种植分别达56万亩、11.2万亩和
  5.7万亩,产业发展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花卉产业以省花卉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临洮为契机,新建智能化自控温室4座,新增花卉种植2585亩,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776万元的种球国产化项目。以产地批发市场和骨干龙头企业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新组建成立了全县畜牧产业协会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累计兑付农业订单48万亩。畜牧产业以实施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为重点、建成了百头奶牛场和收奶站厂房、畜禽定点、屠宰厂干5月份投产运营;新办了兴达和澳牛乳业公司,并与好为尔集团签订了1000头奶牛引进协议,与美国第一国际集团投资公司签订了中外合资2000头安格斯肉牛养殖协议。二是着眼于工业富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海巅峡水电站项目完成投资1.8万元,防冲、防渗工程及附属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发电引水、厂房、洮河桥工程正在抓紧建设;20万吨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三个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已完成投资3630万元,腾胜公司2.5万吨精淀粉生产线建成试产,三江公司7000吨颗粒全粉生产线和新兴公司2万吨精淀粉生产线已进入设备采购阶段;临铝公司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00万元,新建成1.5万吨生产线并投入运营,生产规模达到2.7万吨;众友制药厂顺利投产,开发试制新产品4项;三康脱氧剂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一期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即将投产;与此同时,对县水泥厂实施了公司化改制,新组建成立了金峡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全县工商企业改制全面结束。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606万元,同比增长17%,上缴税金1750万元,同比增长11.8%。三是着眼于促商活县,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日渐活跃。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380户,注册资金总量达到1.7亿元,上缴税金2150万元,同比增长15%。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兴建了三滩样瑞度假、南屏山生态旅游、太石水泉山庄、西湖水上公园等项目,成功举办了首届“洮阳之春”文化旅游节和“柳营试锋”将军书法展临洮巡展活动,建成了椒山步行街、三易步行街和椒山广场,有力地促动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200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达3.2亿元,同比增长15%;以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阵地,全县共安置失(待)业人员970人,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8.4万人,外出劳力人均获益1785元。
  【城乡一体化步伐】一方面,加快城镇建设,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积极推进城市资产市场化经营,成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6宗、8.34公顷,实现土地收益2622万元。加快以道路、绿化、管网、住宅小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城区累计完成城建工作量1.8亿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三滩园区建设进展迅速,滨河东路北段已完成铺油硬化,滨河路护栏安装、洮河风情线景区规划全面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投资5200万元,正在进行调试运行;移动公司业务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金龙星级宾馆、兴达综合商贸中心、东南亚商贸城等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征地和规划设计。同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共完成工作量8400万元。将小城镇建设与小康村建设紧密结合,先后编制完成了新添、玉井等13个镇的24个小康村、35个小康农宅示范区规划。另一方面,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八里铺郑家坪电灌工程完成投资456万元,南部供水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06.4万元,二期工程已完成土建及材料招投标工作;中铺供水项目己由省发改委批复,新添小城镇供排水项目已下达投资计划,安排国债资金575万元;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350万元。兰临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上营路油化工程完成投资140万元,货运中心投入运营,三滩洮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597万元的城网改造工程即将进入实施阶段;110KV输变电工程投入
  运行,330KV输变电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可持续发展】一是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
  91.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己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达90.69%,落实各项节育措施5650例,其中结扎1393例、放环3105例、人流964例、引产171例、皮埋17例,征收社会抚养费78万元,累计为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发放奖励扶助等资金57万元,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的重大转折。二是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以212国道沿线林带、马衔山水保林基地、南部水保涵养林基地三大板块为重点,完成造林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6万亩,荒山造林8万亩;新修梯田4.7万亩,其中机修2.4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7平方公里;认真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000口。加强环境保护,对县内27座砖瓦窑和18座石灰窑规划整体搬迁,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三是开源节流,资源综合开发迈出了新的步伐。严肃查处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发现并成,功调处违法占地苗头事件26件,其中21起为未批先建,5起为破坏耕地,涉及占地0.87公顷。同时,在衙下镇肖家河开发复垦土地16公顷,全县达到85公顷,做到了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成功出让采矿权21宗,收缴出让金10.31万元。
  【经济发展活力】一是突出财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在全县56个县直单位全面推行部门综合预算;严格落实各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取消了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县农民负担减负率达
  55.52%;及时足额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03万元;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1735万元,基本保证了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重点项目建设支出。同时,金融系统存贷两旺,各项存款余额达15.19亿元,贷款余额达10.5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8.55%和15.48%。二是突出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共签订合同项目10个,签约资金9946万元,引进资金8676万元;签订协议项目3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336万元的三甲卢家滩水电站,已完成投资250万元;总投资823万元的红星水电站和总投资560万元的衙下吴家河水电站已完成初设,即将动工建设;总投资1160万元的临洮长虹出租车公司和渝友出租车公司,目前已投放车辆70辆,使县内投入运营的各类出租车总数达到167辆;总投资1700万元的洮河大酒店项目,完成投资1350万元,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370万元的奶牛肉牛生物技术良种繁育研发基地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洮河电投公司生活基地项目已到位资金500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的临洮牡丹园项目、2000万元的鑫泰药业商贸城项目、1000万元的恒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即将动工兴建。三是突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对马家窑、三甲等10个乡镇进行了撤并,全县乡镇总数精简为18个,撤并比例达36%;积极实施村组合并,目前已完成合并20个,全县行政村现为331个。在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了两个“条例”学习和以“事业性、责任性、凝聚性”为主要内容的纪
  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将机关干部工作重心向村社下移,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140名下乡助农增收,并相对确定300多名机关干部,与全县300多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上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方面,投入各类教育资金1090万元,新建三中教学楼、文峰瑞安希望小学等15所学校并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二中实验楼、文峰中学等5个在建项目全部完成主体工程,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2.1万平方米;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城郊超编教师215人,清退代理教师405人,县职业中学、体育中学、卫校、教师进修学校四所学校合并为县职教中心,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我县考生庆出蓝同学荣膺全省文科状元,刷新了临洮高考记录。卫生事业方面,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项目,争取中央、省、市配套补助资金635万元,收缴农民个人基金397万元,参合率达87%;县医院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己完工,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即将启动;认真实施卫ⅷ项目,三甲、中铺、马家窑等6所卫生院已全部建成;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通过省上初验。科技事业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面推进科技进步,腾胜牌专用马铃薯扩繁创新服务项目进展顺利,申报了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建设、临洮县科普信息网络建设等项目。文化旅游事业方面,隍庙中院己建成43间仿古建筑,申报了寺洼文化遗址、秦长城遗址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新美花卉园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保障弱势群体生活为目标,为10528户灾民发放救济面粉57万公斤,社会救济面达7.8%,为6262名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212万元;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案件40起,追讨拖欠工资227万元;为残疾人发放慰问金2万元、轮椅200辆,安装假肢19例,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06例,安置残疾人就业239人,并积极争取实施了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和小尾寒羊养殖项目,切实增强了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为目标,5个乡镇、60个单位已开展公文无纸化传输试运行,政务公开大型电子显示屏运行良好,累计公开政府文件8000多件(次)。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共检查各类经营单位2.33万户,立案查处案件827件,行政处罚49.7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涉案总标值达245.4万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52起,缴获毒品海洛因1281克;组建成立了县安监局,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全县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安全形势趋于平稳。
  漳县政府工作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338万元,占计划的100.3%,同比增长9.81%,其中第一产业23676万元,第二产业6367万元,第三产业1129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3∶15.4∶27.3;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85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8%,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93万元,占计划的113.6%,同比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93万元,占计划的100.3%,同比增长10.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较上年增加100元。
  【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开发起步良好。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协会联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粮食总产量达到61506吨,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县建成洋芋千亩示范点9个,500亩示范点6个,龙头企业收购加工洋芋4.19万吨。引进推广蚕豆系列新品种3个,在三岔、金钟、殪虎桥等乡镇进行了蚕豆扩繁,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位专家担任我县产业开发首席专家顾问,从陕西购进优质苹果、核桃、大樱桃进行试验种植,武阳镇千亩韭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新增塑料大棚200亩。完成了果菜、草畜产业发展规划,建成7个高标准种草养畜示范点,恢复了大草滩、金钟、殪虎桥等三个乡镇的羊常温受精冻配点,在三岔镇王家门建成3栋良种羊标准化暖棚圈舍,成功为96只受体母羊进行了胚胎移植。全县共引进波尔山羊1300只,鲁西黄牛150头,良种猪300头,关中奶山羊300只。草畜产业总产值达到11025万元,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1.3%。新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34个,会员达到3262人,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劳务输出成效显著。抽调260名工作人员配合各乡(镇)完成劳动力普查工作,逐户、逐社、逐村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台帐。挂牌成立了漳县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举办了2期11个培训班,培训人员633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72人。狠抓赴疆拾花工输出工作,输出拾花工986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5632人,自发性输出4228人,实现劳务收入13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349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76元。去年全县共输出劳动力
  3.6万人(次),建立劳务基地47个,实现劳务收入7212万元。
  扶贫开发有新进展。全县1027名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解决温饱,4300名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9873人,贫困面下降到10.89%。2003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04年的整村推进项目完成了子项目建设任务。大力实施贫困户养鱼、黄牛改良、青蚕豆种植、白灵菇温棚栽培等扶贫项目,提高了扶贫开发效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落实
  “一池三改”配套户1100户,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岔镇吴家门村、黄土坡村、盐井乡杜家庄村、武阳镇城关村、新庄门村等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通过市级验收。新增梯田面积2600亩,占计划的130%。
  【城市经济】企业改制不断深化。多方筹资290万元,完成运输公司、纸箱厂、医药公司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和化工厂等企业补偿核算、方案制定等工作。建成甘肃省盐业集团漳县盐业配送中心一期工程,实现销售收入1549万元,上缴税金91万元。投入技改资金150万元,建成甘肃武阳制盐有限公司食盐小包装自动化生产线,使吨盐增加值提高10%。启动黄土坡电站电机增容改造项目,技改后年平均发电量将增加70万度,增加销售收入10万元。去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00万元,同比增长30%;上缴税金576.24万元,同比增长108%。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签订各类合同、意向性协议18项,签约资金25306万元,到位资金2454.9万元。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全县民营经济组织总户数发展到5004户,注册资金达6500万元,从业人员达8708人,完成总产值1.36亿元,上缴税金545万元,同比增长34.9%。
  【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县纳入目标管理的各类建设项目55项,到位资金4571万元,项目库储备项目64项。
  交通道路建设:完成红沟三号桥、新草路新寺至东泉段路基改造、高新路四族至石川段路基改造扫尾、城关至盐井3公里通乡油路等项目建设任务,通村农二级公路建设通过竣工初验,武漳公路铺油改造完成投资2300万元,裴家庄漳河桥建设项目完成招投标。
  电力通讯建设:二期农网改造扫尾工程竣工,解决了129个自然村6547户29462人的用电困难,实现了全县行政村村村通电目标。城网改造、城关变电站改造完成前期工作。总投资170万元的农网改造后续项目已批复立项。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新建移动直放站、基站和联通基站10个,通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WFP/IFAD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到位援助粮768吨。农村二期人饮解困工程通过市级验收,解决了12个乡镇、30个村、8459户、
  3.72万人和3万多头家畜的饮水困难。南渠改扩建工程、红沟堤防工程、城关中渠、新庄门韭菜基地机电井建设全面完成任务;完成退耕还林7.5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45万亩,公益林建设0.9万亩。完成泰山绿化面积3400亩,栽植各类苗木45万株,成活率达到93.5%;以工代赈易地搬迁、中药材粗加工、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蚕豆加工、盐矿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即将开工,万亩优质当归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完成可研报告。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安局消防大队营房、财政局综合办公楼、县一中教师综合楼、职业中学技能培训中心援助项目、瓦房白玉兰小学援助项目、木林乡王家河宝洁希望小学援助项目等已建成竣工;县疾控中心检验楼、公安局110报警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城关中学、大草滩乡酒店明德小学、西小教学楼、木林中学教学楼、6乡镇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建设、7乡镇计生服务所、武当乡、东泉乡卫生院改建项目等完成主体工程,幼儿园、县一中教学楼、“两馆”建设、17所学校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等项目开工建设;县医院传染病科楼、三岔镇卫生院,金钟、殪虎桥、盐井三乡镇基层派出所,武阳、大草滩、草滩三乡镇基层司法所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城镇建设:汽车站商住综合楼、原商业总公司第二门市部商住综合楼建成,中心综合市场二期工程、经济适用住宅翠苑小区等开工建设,完成武阳路西桥建设地质勘察、滨河路建设前期准备和城区垃圾处理工程前期设计、选址等工作。
  【旅游业】申报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清山
  A
  级风景区申报资料汇编并通过省级初评,完成了《漳县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贵清山山顶、饮马滩、中峰寺、遮阳山峡口等四个功能服务区详规,贵清山、遮阳山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贵清山旅游名胜风景区正在申报当中。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资160万元建成贵清峡山门、游客中心,硬化了三个生态型停车场,完成断涧仙桥加固修缮工程。贵清山旅游公路铺油改造项目完成投资960万元,制作景区中英文对照导游示意牌、景点介绍牌、标志标识牌76块。
  宣传促销进一步加强。争取中国教育电视台
  “全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栏目的支持,打出了字幕为贵清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甘肃·定西市、画面为“断涧仙桥”的漳县旅游宣传广告;在《定西日报》刊发了15篇“游遍漳县”旅游专题文章,邀请省内书画艺术家举行了采风交流活动;举办了两期导游培训班,培训导游63人(次),其中有2人参加全国导游考试并获取国家导游资格证;参加第一届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和展览会,着力宣传推介了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年共接待游客
  15.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5.5万元,综合经济收入686万元。
  【财政状况】深化财税改革。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将农业税税率由7%降低为6%,全面实行农税“一税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向
  3.8万户农民发放直补资金72万元。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配套工作,撤并了韩川乡、碧峰乡、木林乡、草地河乡。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税负由2003年的31.2元降为2004年的23.6元。
  强化财税征管。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税源普查,进一步完善税收责任制,加强税收稽查,确保了应收尽收。全年累计征收税金1440万元,查补漏逃税款55.78万元,督促存入财政专户预算外资金287万元。
  严格支出管理。当年新增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59万元,新增转移支付补助736万元,争取当年专项资金4774万元,较2003年增加980万元,增长
  25.8%。全县财政支出达到11616万元,较2003年增加1610万元,基本保证了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社会各项事业】计划生育工作:制定出台了《漳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和《漳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试点方案》,全面落实了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彻底清理清查党员干部职工超生违育问题,初步扭转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全县人口出生率达到10.66‰、自增率达到5.08‰,计划生育率达到69.15%。科技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03期,培训
  2.69万人(次),印发科技宣传资料3.5万份,年内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7个。教育工作: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县教育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76人,比2003年增加37人,初中六科合格率达到26.35%,同比增长2.18%。卫生工作: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落实了院长聘用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1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1人。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4户112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98个。全年征缴养老保险金
  159.5万元,失业保险金22.33万元,支出养老保险金264万元,失业保险金4800元。将各乡镇、各学校、县医院、中医院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全县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08个,参保人员达到3406人。将1628户3398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低保金209.8万元。高度重视救灾救济工作,先后为13个乡镇109个受灾村下拨救灾款10.77万元,调拨救灾面粉46.46万公斤,妥善安排了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全面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提高了村干部报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严打和禁毒专项整治活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起,查处治安案件606起,排查矛盾纠纷544起。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杜绝了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统计、残联、气象、征稽、运管、交警等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工商、金融、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35项,保留217项,制定规范性文件3份,废止1份;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培训干部职工66期2644人(次);积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9件(次),办结124件(次);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71件人大代表议案办理50件、占70.4%,44件政协委员提案办理38件、占86.4%;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查处违法违纪案件6件;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审计项目54项,审计资金11836万元,查处违规违纪资金448.78万元,上缴财政51万元;查处手术用一次性材料超标准收费、勤工俭学费、试卷费、补习费等违纪资金24.66万元,清退22.09万元,上缴财政2.57万元。
  岷县政府工作2004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市一次党代会、人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审视县情,优化发展思路,按照把岷县打造成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的总体构想,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洋芋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开放促开发、工业带农业、民营推国有、市场配资源的要求,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长和社会稳定。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当年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突出了加快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步伐这一主线,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功夫、做文章,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原则,优化特色产业载体、培育特色产业群、延长特色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平台、营造特色产业发展环境,真正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势头,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社会政治持续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党的建设全力推进。
  【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2004年全县经济发展表现为“八增一降”。一是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6亿元,同比增长14.5%;二是农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完成农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14.2%;三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45万元,增长11.9%;四是乡镇企业较快增长。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增长17.2%;五是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299万元(税改政策性减收533万元),增长
  3.1%,财政支出2.4亿元,增长21.9%。六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增长42.8%。七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5.3%;八是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8元,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净增100元。九是贫困面下降。当年有1.3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贫困面下降到了30.1%。
  在加快项目建设上求突破,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当年,全县按照“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项目建设工作思路,认真开展了“项目建设年”活动。成立了“项目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会议,制定了严格的项目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各县级领导、各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分别下达了任务,形成了大项目班子抓、小项目专人抓,所有项目主管部门协调抓的有效机制。促进了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在30个县级领导责任制项目中在建和建成19项,总投资9.4亿元。前期项目11项,总投资4.64亿元;35个部门领导责任制项目中在建和建成21项,总投资2.29亿元,前期项目14项,总投资2.7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5000亩,荒山造林5万亩。十里中药材GAP示范基础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梅川水渠改扩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50万元,正在加紧实施,西川水渠南北干渠改扩建工程已通过初设评审,完成了地震灾区人饮工程修复,新建人饮解困工程16处,解决了2.82万人的饮水困难,新修梯田3000亩,5个村实现了梯田化,治理小流域10平
  方公里,新增水浇地4000亩。国道212线木寨岭隧道建成通车,省道306线岷卓段改扩建工程通过省上验收,茶埠至马坞段、岷代公路岷县巴仁至铁尺梁段改扩建工程及县道虎砖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在财源建设方面,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建立四大工业体系为重点,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骨干财源。古城电站建成投入运营,发挥效益,完成了刘家浪水电站自动化改造和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2500吨马铃薯醛粉生产线建设,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GSP达标认证,岷海制药厂GMP认证通过初步验收,岷当生物工程产业有限公司扩产项目正在实施,清水电站开工建设,龙望台、坎峰、冰桥湾电站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鹿峰金矿二期技改和康达公司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材有效成份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在城镇建设方面,按照“一城十镇”和“三城三线”建设思路,完成了县城东区和西区详细规划,中国当归城一期工程建成中药材交易综合楼10栋,岷州东路和岷州中路东段建设进展顺利,交通大厦等项目完成了当年建设任务,东港新城住宅小区、文化广场启动建设,城区给水改扩建工程通过评审,集中供热项目正在积极筹备,粮油市场改扩建、食品厂超市和梅川中药材市场、闾井综合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己基本建成。西江、梅川、闾井等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社会发展方面,一期义教土建项目全面竣工,一中、二中综合教学楼和蓓蕾中学建成投入使用,积极争取并启动实施了西部寄宿制和二期危改项目,二郎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图书馆二期改建基本完成,疾控中心、广电影视城、传染病区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组织力量,完成了县内旅游资源调查,编制了《岷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三十里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红色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在三大主导产业的提升上下功夫,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工作的首位,按照“围绕特色抓龙头、围绕特色建基地、围绕特色创品牌”的思路,全面提升药材、草畜、洋芋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从三大支柱产业中的收入。首先全力抓了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结构调整思路和“三个30万”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认真组织实施联合国粮食计划署GFP项目,全县共种植洋芋35.01万亩,药材24.02万亩,洋芋、药材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62.34万亩的94.7%。粮食总产量7.06万吨,药材产业4.13万吨。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612户,新发展暖棚养畜603户,存栏各类家畜50万万头(匹、只)。围绕三大基地建设,建成以当归GAP种植、洋芋良种繁育、种草养畜等59个农业科技示范点。其次积极推行了标准化建设。按照着力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药源基地,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后劲的要求,当年结合春播已建成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16.2万亩,其中洋芋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9.7万亩,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和GAP示范基地6.2万亩,和省中医学院合
  作开展了当归GAP研究工作,初步制订出了当归S0P操作规程。省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发了三个当归方面的标准,①当归质量安全标准;②当归生产技术标准,③当归的种籽、种苗质量标准。县中药材指导站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当归证明商标。华兴公司通过了国家农产品绿色认证。7户企业和县经贸局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岷归原产地标记认证。县医药公司取得了GSP认证。落实订单农业30万亩,其中订单洋芋23.71万亩,占市上下达任务的118.5%,药材订单5.4万亩,牧草订单8987亩。新建农业协会22个。再次狠抓了特色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集中抓好药材、草畜、洋芋三大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加工,重点扶持了岷海制药厂、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瑞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方正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了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等,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在培育地方工业体系上做文章,延长特色产业链条。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改造基础搞扩张,盘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围绕药材、洋芋加工和水电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四大地方工业体系建设步伐,延长特色产业发展链,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在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上,总投资7485万元的康达C02超临界萃取有效成份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并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计划审批立项;完成总投资1000万元的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2500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项目建设并投产运营;总投资1200万元的瑞丰公司1万吨马铃薯生产线项目,由省乡镇局批复立项;总投资3190万元的5万吨岷山红三叶草块加工项目己与宁夏牧丰草业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完成投资100万元;总投资9960万元的鲜当归系列日化产品生产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的中药材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在水电产业开发体系建设上,总投资1.91亿元的古城水电站己建成,全面投入试运行;总投资1.56亿元的清水水电站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目前已累计投资1800万元,一期围堰已合龙;总投资8700万元的坎峰水电站,到位资金960万元,已完成初设;总投资7870万元的冰桥湾水电站,到位资金446万元,可研已评估;总投资1.59亿元的龙望台水电站,已经市计划局批复立项,正在编制初设,并完成投资500万元。在矿产业开发体系建设上,总投资1亿元的山东莱州市三山岛金矿勘察项目,己在岷县注册公司,目前已确定了勘察区域,完成投资500万元。总投资1.19亿元的鹿峰金矿二期技改项目,己完成投资2600万元;总投资1000万元的锁龙三角地金矿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38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的锁龙郭家沟兰州兰新公司石英矿开采项目,己完成投资100万元。在建筑建材工业体系建设上,着重抓了两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闾井石材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生产设备己到位,已完成投资35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的岷县水泥厂2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已上报省乡镇局待批。同时,按照“改革抓企业”的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坚持
  “三置换一保障”的改革措施,制定了《岷县企业改制操作规程》,11户企业完成了资产评估,6户完成了土地评估,食品厂、糖酒副食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展顺利。医药公司、包装印刷厂等7户企业核销,划转不良贷款1500万元。
  在“一城十镇”建设上求实效,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按照高起点规划、新机制运作、大手笔建设的要求,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岷县城控制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和承载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定位,抓好城市建设。当年重点抓了“三城三线”建设。“三城”就是建设当归城、开发西川新城、改造旧城。一是当归城建设,主要抓了药材交易区、文化广场和百亩住宅小区三项重点工程。中国当归城一期工程建成中药材交易综合楼10栋,岷州东路和岷州中路东段建设进展顺利,东港新城住宅小区、文化广场启动建设。二是西川新城区开发,主要抓了新城区规划编制和土地储备、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项工作。目前,全县共储备土地782.72亩,已挂牌出让5宗、128.29亩,实现土地收益1026.01万元,其中已上缴财政470.57万元,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措了建设资金。总投资1000万元的电力大厦工程项目,己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已开工建设。工业园区按照“引导、保护、扶持、发展、提高”的要求,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着眼点,投资70万元对开发区主干道路西段600米进行了硬化,全面完成了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带和街心花坛的绿化美化工作,完成了区内有线电视、路灯架设等设施配套。三是旧城改造以构建甘肃南部商贸集散中心为着力点,在抓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同时,突出抓了交通大厦等岷州大道标志性建筑群、和平西路拆迁拓宽和市场建设三项工作。目前,总投资1600多万元的交通大厦、已完成投资240万元,总投资165万元的宣传文化中心已完成投资60万元,总投资207万元的疾病控制中心己完成投资80万元,总投资750万元的影视城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粮油市场二期改建,新建营业楼及库房5000平方米,己完成投资500万元。总投资800万元的食品厂超市二期建设,设计建设面积1320平方米,已完成全部工程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城郊岷峰农贸市场二期建设,已完成投资400万元,建成四座交易大棚,硬化场地3000平方米。“三线”建设主要抓了洮河风情线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和岷州大道东段改造工作。四是把梅川、西江、闾井等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小康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度。梅川镇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对原有的中药材市场进行扩建,目前已招商引资800多万元,新建商铺住宅楼4栋,面积9000多平方米。西江镇结合西江市场二期建设,总投资800万元,已硬化路面6000平方米,新修建边沟300米,完成绿化带建设面积300平方米。闾井镇总投资2100万元,已建成长660米、宽30米的闾井滨河路;完成长960米、宽42米的闾井和平路主体工程;完成了闾井滨河大桥的前期工作;启动建设闾井综合贸易市场等。
  在招商引资和营造环境上出实招,为特色产业发展增活力。当年,县上学习借鉴江浙经验,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开展部门效能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首问责任制”。结合“一门式”服务中心建设政务大厅,公开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主动走出去引客商,引资金。当年年初在兰州召开了岷县籍在兰工作人员迎春茶话会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积极组织参加了世界马铃薯大会和西洽会、兰洽会、乌洽会等国内大型投资贸易洽谈会,与天津、河南、浙江等地有关县区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签订了精淀粉销售、旅游资源和住宅小区开发等投资项目,并积极跟踪落实。全县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1项、签约资金10.6亿元,到位资金1.9亿元。举办了第五届洮岷花儿会暨商品交易会,外来客商2000多户,交易额880多万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新发展私营企业7户,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736户,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6.39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1895万元,上缴税金1390万元。
  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当年全县把“11.13”地震灾后重建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举措,纳入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签定了《灾后重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了“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到乡,分管领导包到乡,所有县级干部包村,民政部门领导包乡负责业务指导,抽调的县直机关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靠实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由于灾情评定科学、补助标准明确、组织领导得力、物资到位及时,加快了重建进度。目前,970户重建户、1526户半拆维修户和1008户严重裂缝加固户已完成新建和维修任务,23所灾区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维修加固学校2所。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和水利设施修复基本完成。“9.7”地震发生后,县上迅速行动,紧急下拨救灾物资,组织开展抗灾自救,安排群众生产生活,确保了灾区稳定。同时,以“两个确保”为重点,充分发挥“三条保障线”的作用,完成了城镇低保人口摸底界定,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为“4050”下岗职工开发就业岗位3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了3.5%以内。按照《乡镇撤并方案》,对全县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适当调整,撤并乡镇5个,减少村委会79个,合并村组275个,精减干部224人,顺利完成村党支部和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一)全力实施项目工程,
  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教育工作以实施“二期义教”、“二期危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国债项目为重点,12所二期“义教工程”项目学校建成交付使用。为74所学校新建、维修校舍2.6万平方米,清水一心小学、岷阳镇南川小学等9所援建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00万元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项目,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中、高中生源大幅度增加,全县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辍学率控制到了1.2%以内。高考取得良好成绩,本科上线94人,有501人被各类大专院校录取。西寨、闾井2个乡镇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全县非文盲率达到80.1%。电大和职教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制定下发了
  《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在农村和企业试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保证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了产业科技含量,开发科技新产品3项。卫生工作认真开展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了乡镇卫生院垂直管理,成立了县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在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实行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认真实施了卫生Ⅷ项目和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增强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预防能力。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614例,合作医疗门诊治疗2802人次、住院治疗252人次,界定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对象20895人,救助门诊患者1135人次、救助住院患者260人次。
  (二)夯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提高了优质服务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巩固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为重点,以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为目标,以打假求真、夯实基础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落实优惠政策,认真开展集中月活动,全面清理了干部超生违育,认真分析形势,查找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计划生育率达到83.4%,人口自增率控制到了6.7‰,完成四项节育手术5783例,环孕情服务61485人次,服务率达到90.3%,清理漏报出生430人,私早婚232对,征收社会抚养费264.3万元;申报清理党员干部超生违育61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34人。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办证率分别达到90%和100%。在寺沟乡录沙村和麻子川等乡镇分别开展了“一清二帮三拉动”试点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试点,落实了扶持资金,开展了优生优育咨询、妇科病普查诊治及产前术后随访、月访视等服务工作。坚持“精减效能”的原则,对自管小组长进行了重组优化,提高待遇,兑现报酬,增强了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理论教育工作注重实效抓质量。先后组织县乡宣讲团深入在全县18个乡镇和10个系统宣讲60多场(次),参加5800多人(次),面对面的向群众讲解一号文件”
  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发放录像带410盘、宣传单,10000多份。二是努力营造宣传舆论工作环境。全县共接待市级以上新闻媒体记者67批201人(次),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宣传岷县的稿件2094篇(条),其中:新华社及新华网126条、《甘肃日报》62篇、《甘肃经济日报》98篇、《甘肃农民报》76篇、甘肃电视台126条、甘电台126篇、《定西日报》1135篇、定西电视台35条、其他新闻媒体426篇,特别是《甘农报》“岷县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岷县农村文化专业户活跃乡村”、“打工仔带富一方群众”、“岷县廉政灯箱亮街头”、《定西日报》“岷县会风改革促工作转变”、“岷县项目建设活力进发”、“岷州盛开文化花”、“岷县特色农业唱主角”等128个头条、报眼文章的刊发,高质量、高密度、高层次的宣传了岷县在重点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开发、“双培双带”、计划生育、抗震救灾等方面的突出成效,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开拓创新抓普及。重点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以创建工程为主体,以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以“千百十”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四是文化艺术工作围绕创作抓繁荣。通过建基地、抓精品、抓基层等一系列办法措施,保护了无形文化遗产,夯实了基础,催生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6月上旬,我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确定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在“五一”、“七一”和“五月十七”花儿会期间,举办了大型文艺汇演、书画展、摄影展、业余剧团调演、“五月十七花儿赛唱会”和“甘肃省花儿歌手”第二批10名歌手授牌仪式等活动;举办了青少年、幼儿声乐、器乐大赛,发现、评选了杨荷花等20多名优秀花儿歌手和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编辑出版了岷县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岷县方言》等6部文学作品和《五月会龙歌盛世》等3部剧本;举办了“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及“国防教育图片展”,开展了义诊治病及送医送药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严格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构建治安管理防范体系,确保一方平安。年内,全县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65起,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6起,破案率达到76.3%,捕获各类在逃人员12名,查处各类治安案件1032起,处理违法人员1191名;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36件,共调处成功1238件,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3%;破获各类毒品案件23起,禁毒四项指标分别完成115%、103.4%、101.8%、107.7%。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同配合,靠实工作责任,先后对矿山开采、危化物品管理、城乡消防、防汛防震、道路运输等安全隐患组织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县电影院等一些重大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以食品药品市场整顿为重点,认真开展了市场经济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依法查处违法经营案件33起,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此外,人大、政协、统战、民族宗教和工、青、妇、科协等社会团体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加快岷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建设】(一)精心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大力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县乡党委在学习中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联系建设小康社会、打造木寨岭以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实际,联合本乡镇、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认真思考研究新形势下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把解放思想贯彻于建设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全过程,按照“三个遵循、三个顺应”的指导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点在吃透“两头”,做好“结合”上做文章、下功夫。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把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开拓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切入点。尤其在保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各级班子
  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改进了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进一步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努力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县上结合实际理出了“突出发展、抓住增收、培训技能、培养骨干、培育典型、带头争先、带领发展、带动一片”的工作思路,抓落实、促提高,推进了“双培双带”工程的深入健康实施。截止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9期,培训县乡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6779人(次),各村平均开展电化教育2—3次;鼓励支持253名乡村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共选择确定了106名村社干部、115名党员进行了重点扶持培育,帮助他们定项目、筹资金、找出路;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97名、创建经济强村和各类专业村150个,“五好”明星村33个,“党员科技示范户”885户。有266名贫困党员、211名村组干部找到了致富门路,有214名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从富裕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中确定村级后备干部320名。共培育121名农村明星党员户和8个“五个好”乡镇党委110个农村党支部亮点典型。各级领导干部指导乡村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建成市级示范点4个,县级示范点21个,乡级示范点29个,村级示范点65个,共参与党员5449名、村干部274名、致富带头人419名、贫困户984户。把项目建设做为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突破口,争取了带动作用大的项目47个,15个整村推进项目的“双培双带”工程成效明显。坚持“五个结合”,共落实资金1056.4万元,带动党员、村组干部2719户。。
  (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了“学习两个条例,加强纪律观”集中教育活动,以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抓源治本工作;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开展了纠风专项治理;以源头防范为基础,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以党员领导干部为突破口,狠抓案件检查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8件,信访初核23件,转乡镇纪委及有关部门查办45件,立查各类违纪案件32件,处理有关人员36人,其中科级干部1人。结案32件,结案率100%。所立案件中:违反计划生育案件23件,失职类案件2件,贪污类2件,政治类3件,其它2件。通过信访初核和案件检查,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查处各类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40万元,督促清欠31万元。开展了土地补偿清欠专项整治活动,督促足额发放征地补偿费542.2万元。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5

《定西年鉴-2005》

本书记述了2004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定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