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图书馆
安定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定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403
颗粒名称:
科技
分类号:
G322.7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定西全市科技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实施四项科技计划,加强科技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关键词:
科技
2003年
定西市
内容
2003年,全市科技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实施四项科技计划,加强科技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加大四项计划的实施力度。一是按照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投向,认真组织项目的筛选和申报工作,先后向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省计委申报科技项目20余项,已批准立项12项,总投入经费203.1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3项,投入经费142万元,省科技厅9项,投入经费61.1万元。二是在重视项目争取的同时,围绕本市产业投向,采取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运行机制,共审定市科技计划项目68项,其中科技成果开发与应用计划7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6项,科技精品计划10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2项,科技合作项目12项,同时将省列11项科技项目纳入市科技计划进行管理。今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98.73万元,其中省级科技三项费32万元,市级科技三项费30万元,县级科技三项费36.7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86.5万元。三是认真抓了在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项目等进展顺利,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
二、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了《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规划以定西旱作农业科技园区、临洮花卉科技园、陇西中药材加工园、岷县中药材示范园为核心园,建设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球根花卉新品种引进开发示范基地、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开发示范基地、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示范等5个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合作工作。一是已签订合作协议的大部分项目得到落实,实施情况良好。甘肃金大地公司与中国农机院合作的马铃薯薯饼、安定区畜牧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养殖、临洮三易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花卉珍稀植物科技园、安定区建材公司与合肥水泥设计院合作的超细重质碳酸钙等项目已完成。临洮新兴花卉集团与青海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陇西县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合作的黄芪GAP基地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等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验收。陇西县与江西汇仁药业公司、三九医药公司合作的板兰根、党参GAP研究及基地建设、渭源县与甘肃农大合作的党参规范化种植研究、漳县与甘肃农大合作的红芪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目前正在进行SOP规程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科技合作载体建设。对已签订正式科技合作协议的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9所省内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走访座谈,就下一步如何以项目为切入点加强科技合作达成了共识。经行署同意和兰州大学联合建立生化技术研发中心,和甘农大联合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兰州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信息化技术研发中心。
四、科技精品开发初见成效。围绕中药材、马铃薯、优势小杂粮、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通过筛选论证,将10项精品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中,投入引导经费4.5万元,企业自筹开发经费2426万元,进行重点培育和开发。其中马铃薯速冻薯条、超细重质碳酸钙、临洮大丽花、效灵药膳保健系列产品、优质荞麦系列食品、金大地马铃薯精淀粉、原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等7项科技精品项目已完成开发任务,通过了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和验收。
五、加强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提出了“关于实施四项计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定行署发[2003]35号文批转)。二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工作的意见”(定行署发[2003]80号文批转)。三是及时向市委、行署提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就我市下一步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规划。四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的有效途径,选择了8户民营科技企业,制定下发了“龙头企业+农户连接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开展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的试点工作。五是会同农牧处、经贸处联合下发了“关于2003年科技项目验收(鉴定)计划的通知”。这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出台,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六、加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科研机构的作用,围绕优势作物、特种玉米和沙棘开发,依托旱农中心、临洮农校、水保科研所,成立了“定西市优势作物品种选育中心”、“定西市特种玉米研究开发中心”、“定西市沙棘良种选育中心”。立足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开发,依托临洮美兰花卉公司、定西明珠生物有限公司和通渭县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由省科技厅批复成立了“甘肃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管理支持,行署科技处批复成立了“定西市小杂粮工程技术中心”。由省科技厅批复,依托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人才、技术等科技优势,成立了“定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二是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了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项目申报、立项审批、计划管理、预算管理、检查评估和验收制度,对今年申报的科技项目,采取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立项审批机制。同时为了发挥市级科技三项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工作中的筹融资问题,今年的科技计划,聚集省级三项费32万元,县级三项费36.7万元,其它投入近千万元。
文化出版
经多年文化出版挖掘梳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出建设“陇中特色文化”的奋斗目标,逐步探索出“在农村实施小康文化建设工程”、“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以产业为龙头,抓项目、抓管理、抓队伍”、“文化事业和文物产业‘两翼’并举”、“围绕一个指针,抓住一个动力,明确一个导向,突出一个重点,紧靠一个依托”的“五个一”等工作新思路,工作成绩显著。
【文化活动阵地形成规模】 作为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陇中文化城”设计面积10000余平方米,投资1086万元,已正式立项并开工建设;建设面积1035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的“陇中画院”目前已修建完工搬迁使用;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项目由国家计委已列50万元投资计划,现正在进行选址征地工作;市秦剧团三期开发工程前期申报立项和审批工作已完成;渭源县文化馆综合楼工程目前完成了四层主体工程;通渭县采用借资等办法筹资近170万元用于已在建的文化中心楼;岷县采取国债项目投资85万元,使设计105万元的图书馆建设工程正式上马;漳县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建设已被国家计委、文化部立项。截止目前累计有各类公益文化场馆171处,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文学艺术创作呈现繁荣之势】 1.书画艺术走向全国。“陇中书画”正在形成,“全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农民有近千人常年进行书画研究和创作,“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学者称之为“通渭现象”。全市有200多家画廊画店和古玩店文化艺术品市场,仅下岗职工就业人员就达1000人以上,创利税近500万元,已成重要的经济亮点。
2.秦腔艺术声振陇原。“刘三山农民剧团”常年活跃在农村,省、地乃至中央多家媒体做过专题报道,市秦剧团,陇西、漳县等专剧团探索股份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工效挂钩问题,每年演出近2000场,大大提高了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的覆盖率。3.花儿演唱形势喜人。全市南部三县“花儿会”从每年3月份开始,期间万人空巷,当地政府借此进行商贸洽谈、吸引资金、招揽项目,花儿歌手在全省、西北五省、全国比赛中屡屡夺魁。4.民俗艺术放异彩。陇西云阳板、皮影戏、剪纸、草编、雕刻,陇西小曲等民间艺术的发扬方兴未艾。
此外,文学创作的社会参与面越来越广,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回族作家马步斗的数部长篇小说出版发行,其中有的章节被宁夏大学选为教材。
【文化队伍的素质普遍提高】 全市有文化艺术工作者1182人,兼职和业余文化工作者逾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4%,有文化艺术高级人才17人,中级人才72人,各类专业人才总数达200多人。有中国作协、美协、书协等会员11人,省级协会会员191人。
【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扫黄”“打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查处了一些违法经营行为,清理了一些淫秽色情出版物、“法轮功”邪教出版物及侵权盗版出版物等,通过技术手段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扫黄”“打非”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净化了市场。
【文化产业有了初步发展】 成立了全市“文化产业协会”,聘请5名市领导为名誉会长,省市文化界名流和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等9名同志为顾问,选举产生协会理事21名。目前会员已发展到100多个,内部设立了4个委员会,并在4个县设立了办事处,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着眼点。
除常规演出外,成功举办了“定西之夏”、“金定之秋”等大型演唱会,邀请白雪、德江等国家级奖项和戏剧梅花奖得主来定西交流演出,尝试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以健康、精彩的节目活跃了演出市场,通渭县挖掘资源优势,实施“文化立县”的思路,研究制定了建设“全省书画产业基地”的方案,为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文物保护和利用效益有较大提升】 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甸文化,战国秦长城遗址,以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地为代表的古墓葬,以灞陵桥、威远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等文物资源丰厚,野外文物达800多处,馆藏文物38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0余件。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已发掘文物遗址74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全市文博单位积极开放文物场馆,经常性地举办各类型文物展、专题文物展,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好地发挥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和史料实证作用。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4》
本书记述了2004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定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