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338
颗粒名称: 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分类号: D22
页数: 3
页码: 2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采用了图表的方式反映出积极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顺利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的情况。
关键词: 定西市 2003年 讲话

内容

2003年,定西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顺利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综合
  整体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年全市GDP达到56.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0%,增速低于上年0.52个百分点,但仍达到了两位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0亿元,增长7.04%,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亿元,增长14.30%,第三产业增加值18.45亿元,增长10.70%。一二三产业比为42∶25∶33,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未变,二产上升1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到1891元,增长7.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我市自身经济实力薄弱,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有些项目由于资金的制约不能开工建设或延长了建设期;二是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第一产业仍占大头,第二产业仍属小头。农村产业结构中仍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林业仅26.5%。这种结构造成农民增收渠道窄,增长缓慢,财源不旺盛,财政收入少,收支矛盾大;三是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在工业企业中还没有培育出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四是农业基础较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比较脆弱,农业产业链条还不紧固、不顺畅;五是投资环境还不理想,投资来源比较单一,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六是城市功能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压力大。
  二、农业2003年,全市农业丰收,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4%。
  全年粮食总产量83.43万吨,比上年增长11.67%。其中:夏粮20.47万吨,减产3.78%;秋粮62.96万吨,增产12.50%。粮食单产153公斤,比上年增加19公斤。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夏秋作物比为34.6∶65.4,与上年相比,秋粮播种面积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比70.7∶29.3,与上年相比,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特色农业的比重继续上升,马铃薯、药材、蔬菜等支柱产业播种面积达42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产值看,马铃薯、药材、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69.2%。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834283吨 11.67
  其中:马铃薯 520184吨 24.18
  油料 48296吨 5.42
  其中:胡麻 34002吨 -0.73
  甜菜 2011吨 6.80
  药材 147014.吨 15.46
  其中:党参 33333吨 13.69
  当归 36183吨 12.14
  黄芪 34697吨 —
  柴胡 15910吨 —
  其他药材 26891吨 —
  蔬菜 266908吨 9.41
  水果 38430吨 9.20
  林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9.85万亩,其中:防护林93.54万亩,用材林3.57万亩,经济林2.50万亩,薪炭林2.23万亩,其它林8.01万亩。封山育林15.94万亩。全年退耕还林(草)面积64万亩,荒山造林46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健发展。全市全年大牲畜存栏57万头,增长2.22%,猪存栏95.42万头,增长3.94%,羊存栏72.68万只,增长7.63%,鸡存栏444.38万只,增长9.69%;肉类总产量8.67万吨,增长12.02%,禽蛋产量1.33万吨,增长9.02%,牛奶产量877.5吨,下降17.72%。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779吨,增长9.26%。牧业完成增加值5.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5%。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8.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31%;大中型拖拉机199台,小型拖拉机8374台,农用载重汽车853辆;农用运输车52863辆,其中:农用机动三轮车48287辆,比上年增加3731辆。农村用电量15494万千瓦小时,增长6.55%;化肥施用实物量23.17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4256吨。全年新修水平梯田22.65万亩,累计530.2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累计91.85万亩,新增保灌面积1.30万亩,累计74.66万亩。已配套机电井1279眼,其中新增57眼。新建集雨节灌水窖2.8万眼,累计达31.99万眼。新增补灌面积8.09万亩,累计达90.7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58.5平方公里,累计达10570平方公里。
  全年全市共输出劳务人员48.34万人,比上年增加1.6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6亿元,比上年增加1.46亿元,增长26.26%。
  三、工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业
  工业经济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6%。其中:地、县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9.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9亿元,增长14.9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90亿元,增长14.66%。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11亿元,产品产销率91.09%,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52799吨 1.54
  原盐 23556吨 -12.76
  铝 38158吨 25.00
  发电量 15686万千瓦小时 79.80
  淀粉 26013吨 49.34
  饮料酒 591吨 -6.04
  中成药 6520.56吨 -6.53
  塑料制品 890.62吨 29.43
  水泥 44.00万吨 -2.67
  自来水生产量 731.37万吨 13.44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内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2.4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为57%。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039万元(注:临洮县的几家在兰州的建筑企业原来由我市统计,2003年划归兰州市统计,我市建筑业增加值总量缩减),按同口径对比,较上年实际增长23.26%;实现利润总额4262万元,增长52.32%。
  全市公路营运车辆6144辆,比上年增加304辆。其中有客运车辆1983辆、23850个座位,货运车辆4161辆,吨位15667吨。全市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328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62个和1740个,分别占总数的100%和85.93%。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亿元,增长8.3%,邮电业务收入1.34亿元,增长9.84%。城乡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7.80万户,增长62.13%,局用电话机交换容量达17万门,增长13.33%。全辖区报刊发行量1674万份,其中报纸1601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11亿元,增长8.22%,更新改造投资5.32亿元,增长30.07%,房地产开发13760万元,增长121.71%,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以及农村投资34936万元,增长20.88%,城镇私营及个体投资3914万元,减少11.23%。本年度内投资施工项目2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7个。本年投产项目141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7.95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消费品市场受非典影响较大,但最终零售额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0%,其中:县的零售额11.93亿元,县以下的零售额8.4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044户,比上年净增124户,从业人员22401人,增长9.88%;年底个体工商户63652户,从业人员104444人,增加4206人,注册资金33896万元。年内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9674万元,增长9.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9.25%。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7;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2。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类别看:食品类101.9,烟酒及用品类101.8,衣着100.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104.3,交通及通讯类94.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6,居住类97.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1.8。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重点科技项目开发又有新进展。2003年,全市共取得了“高赖氨酸玉米单交种选育”、“优质荞麦系列绿色食品科技精品”、“通渭草食畜良种引进及产业化示范”、“临洮大丽花新品种选育”、“日光温室主体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日光温室番茄、黄瓜有机生态型无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紫外线照射氧合血疗法—LBIO”等18项科研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工业方面开发科技精品7个,完成产值39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670万元,利税539万元,出口创汇30万美元。
  全市有艺术团体7个,博物馆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个,公用图书馆7个,藏书52.24万册。专业剧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全年下乡演出1910余场次。
  广电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市共有33个乡、520个村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全市有1千瓦以上大型调频广播发射机5台,1千瓦以下的137台,广播覆盖率达到88.57%;全市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到737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2座,卫星电视地面站716座,电视覆盖率达到87.07%,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
  教育事业成绩喜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14所,在校学生638855人。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1600人;成人高校(电大)1所,在校学生1908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7862人;职业中学(含中专)16所,在校学生1515人;完全中学38所,在校学生41553人;独立初中136所,在校学生158886人;小学1858所,在校学生393109人;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32422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26106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24314人。
  年内全市共为省内外普通高校输送新生7965人,比上年净增934人,录取率为52.80%。
  年内新增“普九”乡镇2个,累计达到148个,占全部乡镇总数的91.4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3%,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1%,初中六科合格率达到34.28%,适龄孤儿和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89.8%和82.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15所,病床4688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73人;农村村级卫生组织发展良好,农村医疗点2079个,乡村医生1646人,卫生员461人,接生员1765人。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新颖多样。2003年,我市成功举办地区级比赛6项6次;在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43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14枚、铜牌19枚,1人破2项全国伤残人田径记录。我市输送省级自行车队运动员1名,并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入场券。
  全市有省级先进体育乡镇50个,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社团组织64个,晨晚练点62个,省级传统项目学校8个。全市体育运动人口达109万人,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1105人,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3.1%(施标率为10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03亿元,增长17.53%,其中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3.22亿元,增长13.13%,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6.38亿元,增长17.53%。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03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0亿元,较年初增加7.92亿元,增长14.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72亿元,增长16.36%;各项贷款余额51.78亿元,增长10.23%。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全年全市财产保险保费3649.35万元,增长10.13%。全年共处理各类财产保险赔案5500起,赔款2470.15万元,处理人寿保险赔案12000起,累计赔付500万元,满期赔付510万元。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93元,比上年增净81元,增长5.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9元,比上年增加384元,增长7.66%。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49万人,全年人均劳动报酬10703元,比上年增加1263元,增长9.55%。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卓著。200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9145人,其中参保职工40099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046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758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54680人,其中参保职工45646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034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50044人;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5%: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数100张,收养各类人员49人。
  九、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年末全市总人口296.3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2000人。全市累计完成四项节育手术57.73万例,综合节育率90.53%,计划生育率73.02%。全市人口出生率12.35‰,死亡率6.29‰,自然增长率6.06‰。
  注:1、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预计数据;
  2、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马铃薯产量为折合粮食产量。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4

《定西年鉴-2004》

本书记述了2004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定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