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政府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237
颗粒名称: 渭源县政府工作
分类号: D624.42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定西市渭源县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分别以人民生活、支柱产业、城市经济、财源建设和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和勤政廉政建设。
关键词: 渭源县 政府工作 定西市

内容

1997年一2002年的5年里,渭源县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艰苦努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0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97亿元,年均递增10.11%。工业增加值由0.22亿元增加到0.26亿元,年均递增3.4%。农业增加值由1.95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递增5.09%。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607万元增加到3080万元,年均递增13.9%。粮食总产量达到9.8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31元增加到1460元,净增429元。
  固定资产投资由0.33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递增26.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1.16亿元,年均递增10.32%。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66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年均递增12.41%;贷款余额由2亿元增加到2.51亿元,年均递增4.65%。
  【人民生活】县上以扶贫开发总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扶贫项目,坚持扶贫到村到户,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1998年底,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2001年,该县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2年底,全县绝对贫困面由1997年的19.2%下降到2.7%以下。累计安排救灾粮款395万元,购买面粉1495吨,安排储备粮1086.5吨,发放现金77万元,救灾衣物14万件,保障了1.14万户4.84万名灾区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争取灾民危房改建资金360万元,对1200户灾民的危房进行了改建,共修建房屋4100间。
  【支柱产业】洋芋产业化程度不断得到提升。依据市场需求,县上逐年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建立营销网络,注册申请了“五竹牌”良种洋芋商标,已建成从茎尖培养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一级良种田、二级良种田一直到向大田推广良种的繁育体系,被中国农学会暨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中药材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药材市场环境、推动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干药年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50户中药材加工贩运大户。兴华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归芪扶正胶囊产品,已取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保健品生产批号。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清源农场建立百味中药材种植示范科技园,种植培育各类野生药材和名贵药材103种。制定《渭源县优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党参、当归、红芪、黄芪四个品种的GAP基地建设前期试验工作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被中国农学会暨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
  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后在兰州举办了渭源县旅游资源推介会和天井峡景区旅游经营权出让新闻发布会,对莲峰山景区重新进行规划,对通往景区的部分道路进行硬化和维修,加强了各饭店、宾馆、招待所的软硬件建设,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全县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50.36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29.33万元,社会效益1569.6万元。
  畜牧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牛、羊、鸡、猪等为主的畜禽养殖的同时,组织实施了国家生态草场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优质牧草种籽基地建设等项目;建成了黄香沟人工养鹿试验场和小鲵人工繁育场;实施了“南山放养鸡”项目,规模已达1万只以上。
  同时,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引导和扶持,目前全县已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各类协会45个,会员达到8200户,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三置换一保障”的企业改革原则,先后研究审批通过18户企业的改制方案。其中:10户工业企业中有9户确定了购买人,其中有5户企业已开始按新的机制运行;8户粮贸、商业、供销企业中,有3户已确定了购买人,并按新的机制运行。同时,把“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努力抓了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低保金156万元,解决了1471户2778名困难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1638户,从业人员4320人,注册资金达到1282万元;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0户,从业人员566人,注册资金达到1547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累计上缴税金1250万元。
  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得到整顿和规范。先后重点整治了医药市场、煤炭市场、石油市场、农资市场、酒类市场、文化市场、粮食市场、建筑市场。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61件,涉案总标值65.41万元,查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总标值25万元。
  【财源建设和招商引资】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的意见》,从农业产业化、城市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五个方面努力抓了财源的培植。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收入,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减轻农民负担717万元,减负率为36.6%。
  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42个,到位资金3731万元,建成福欣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金鹿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海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鑫达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保工作进展良好。峡口水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98万元,于2000年9月正式下闸蓄水,已开始发挥效益。先后兴修集雨节灌水窖22898眼,发展补灌面积6.88万亩;建成小型水利工程31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处,解决24749人7088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农村人饮解困水窖工程189眼,解决675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七圣乡柳树湾、上湾乡杨家寺集雨节流等高新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灌面积771.1亩;维修衬砌干支渠60条90公里。同时,认真实施生态县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1.6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6.27万亩,造林9715公顷,封山育林2000公顷,退耕还牧1805公顷,工程种草12457公顷。完成“三化”草场治理22685公顷,建成优良牧草种子基地330公顷,渭河护岸1.75公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3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
  电力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先后投入资金7750万元,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656公里,低压线路610公里,更新高耗能变压器340台。完成农网建设改造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农网改建工程正在建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行。35千伏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电源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
  交通运输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先后完成秦北路、莲锹旅游路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103万元的阳殊路工程和临渭路部分工程;完成总投资1767万元的引洮工程专用公路沈峡路建设任务;建成侯家寺桥、高家门桥等8座桥梁;建成渭源县公用型汽车客运站;投资120万元对峡口水库4.3公里道路进行了铺油罩面。
  邮政、电信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先后开通316国道和212国道沿线、定渭路沿线及大部分乡镇、旅游景点的移动信号。目前,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万门,电话用户达到800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4部,77.42%的村通了电话,70%的乡镇实现光缆传输。
  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完成了新的城区总体规划;对平桥路、中街路等主要街道进行了拆迁、改造;县城区于2001年冬季实现集中供暖。会川镇对青年路、西关街进行了拓宽改造,完成了莲峰、北寨、路园、五竹、麻家集、新寨6个乡的撤乡建镇工作。五竹、路园小城镇建设工作正在进行。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县上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多渠道筹措排危建校资金3462.19万元(其中项目拨款资金2167万元),先后建成“贫三”项目学校20所,“义教工程”项目学校23所,希望工程学校8所,“国家扶贫教育工程”项目学校2所,共新建、改建、扩建校舍47625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累计有5026名学生被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录取,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于2000年9月顺利通过省上的验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得以改善,先后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4所,建成“加中爱幼中心”和县医院门诊大楼,积极争取到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加强了地方病防治和儿童免疫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的卫生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6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3张。
  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奖罚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开展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向农村实施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技术服务等,顺利实现了“三为主”的目标。2002年底,人口出生率由1997年的13.6‰下降到11.02‰,计划生育率由1997年的87%上升到90.57%,全县总人口34.79万人。
  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县图书馆大楼已竣工,县文化中心综合大楼准备动工兴建;现代眉户剧《关家庄》和歌曲《渭源情》获全区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完成了第一部《渭源县志》的编纂、审定和出版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九运会上我县体校选派到省体工大队的运动员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在省十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同时,广泛开展体育比赛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生活。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先后多渠道筹集资金128.5万元,有51个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了9913户4.46万名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建成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和广电综合大楼,装备实时非线性编辑系统,提高了新闻制作播出质量;新增有线电视节目13套,城区网络传输节目由12套增加到27套。目前,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到96%。
  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卫生项目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等,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分别命名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先进集体”。
  同时,科技、审计、人事、统计、金融保险、民兵预备役、双拥、残疾人救助、劳务输出、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和勤政廉政建设】县上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开展行政复议、行政执法检查,并对1979年以来县政府印发的政策措施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深入开展了“严打”斗争,集中整治了一些治安混乱的区域、场所,从重从快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状况有所好转。“三五”普法教育顺利完成,“四五”普法教育全面展开。同时,进一步落实廉政准则和有关规定,广大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附注

注:本篇反映的是渭源县人民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定西年鉴-2003》

本书记述了2002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