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政府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235
颗粒名称: 通渭县政府工作
分类号: D624.42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本文记述定西市通渭县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分别介绍了综合经济实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市经济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财政收入和金融形势、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科教和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工作和社会政治。
关键词: 通渭县 政府工作 概况

内容

1997—2002年的5年间,通渭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仅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且赢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事业兴、人气旺的喜人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135万元,比1997年的41562万元增长54.3%,年均增长9.1%;完成财政收入2900万元,比1997年的2021万元增长43.49%,年均增长1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1元,比1997年的860元增长54.8%。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按照县委提出的“十八字”农业思路,全县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正在形成。一是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温室、大棚面积由1997年
  的408亩增加到3598亩,净增3190亩;累计投资461万元建成了西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30座,实现销售收入220.8万元;各乡镇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40个;累计推广农业科技项目120项,农业科技含量由35%提高到43%。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优化,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随之增加。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洋芋、果菜、畜牧、药材四大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种植洋芋50万亩、蔬菜5.39万亩、药材7.2万亩,新种牧草9.6万亩,“四大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三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止2002年底,乡镇企业达到826户,从业人员6424人,完成增加值4032万元,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逐年增加。四是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输出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输出48万人(次),收入达4.2亿元,劳务输出不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成为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致富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渠道之一。五是通过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全县于1998年底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由1997年底的27.2%下降为现在的6.7%,低收入人口减少为13万人,贫困人口降为2.86万人。五年共争取扶贫资金4546.1万元,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689万元,覆盖全县23个乡镇、93个村。建成了寺子乡窑坡村省列扶贫示范点和陇阳乡陇阳村、徐川乡孙庄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示范点,扶贫工作开始由救助式向开发式转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六是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4月份开始,全面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农民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49.95元减为改革后的32.70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五年,是该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多、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办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61万元,年均增长13.4%。县上坚持每年筛选论证一些大的项目,作为年内要办的“十件实事”,重点督促落实,基本按计划完成,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坚持不懈地修梯田、打水窖,新修梯田24.73万亩,累计达到128.5万亩,义岗乡于年内实现了梯田化。建成集雨节灌、人畜饮水解困、氟病改水工程水窖7.78万眼,累计达到11.5万眼,户均1.34眼,发展补灌面积11万亩。退耕还林3.3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7.4万亩。新增流域治理面积102.78平方公里,累计达1952.8平方公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共投入资金1.7亿元,连续实施了5期旧城改造工程。修编完成第二版《通渭县城区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改造拓宽城区道路9万平方米,铺筑油路3.74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物总面积23.71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05幢。共投资288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面貌明显改观。与此同时,鸡川等6个乡镇先后全面展开了小城镇建设,其余各乡镇也以市场建设为龙头,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小城镇改造,共投入资金14452万元,拓宽道路17.2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物12.1万平方米,乡镇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道路四通八达,电力通讯蓬勃发展。投资355万元,建成了常河大桥和常河阳坡桥;投资896万元的公用型汽车站荣获省建筑工程“飞天奖”;五年争取资金653万元,新修乡村道路213条1277公里,累计达307条262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汽车;310国道的建成通车,使通渭境内有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该县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两期农网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9009万元,建设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下线路2287公里、变压器676台,城乡电网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还争取资金827万元,对23个无电村实施了电网延伸工程,彻底消灭了无电村。23个乡镇实现通讯传输数字化和交换程控化,通电话的村达到210个;投资1580万元,新建了10个移动通讯基站和2个直放站,覆盖全县20个乡镇。教育卫生条件极大改善,广播电视基本普及。共投资7805万元,实施了两期“义教工程”等项目,新建教学楼55栋,新建、改扩建校舍87.68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106所,所有村级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通和小学的建成,使两有六配套”;通和小学的建成,使解。投资452.3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6所。投资150万元,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该县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县。
  【城市经济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五年来,全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地企业改革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产权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企业自主化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民营化,改制后的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同时,投资2590万元,实施技术改造7项,开发新产品21项。通过改革和创新,企业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963.7万元,上缴税金1389.2万元;商业企业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总收入8169.9万元,上缴税金228.4万元;供销企业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总额31813万元,上缴税金226.9万元;粮食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761万元,上缴税
  金13万元;交通运输企业累计完成客运收入1779.6万元,实现利润20.3万元。通过旧城改造和项目建设,带动了建筑建材业和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房地产等服务业的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及工商户达到6154户,从业人员达到12899人,实现销售产值4222.9万元。通过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效果。
  【财政收入和金融形势】在多层次、多渠道培植财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乡级财政“三保一挂”责任制。始终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和“抓大不放小,以小补大”的收入思路,基本做到了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均衡入库,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五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477万元,完成财政支出52725万元,其中2002年支出15680万元,比1997年的5760万元增长172%,确保了干部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和各项事业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在压减信贷规模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充分发挥职能,全力服务“三农”,支持城镇建设,存、贷款同步增长,到2002年底,各类存款达28872万元,比1997年增长49.97%,贷款达41429万元,增长62.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达到20615万元,是1997年的2.2倍。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监督力度,五年累计完成审计项目381项,为维护财经纪律,提高资金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27万元,比1997年增长37.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7年底的8.92平方米增加至16平方米。以“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367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8075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5772人。城市“低保”工作自1999年启动实施以来,低保对象由156人增加到472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81.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已步入规范管理和依法运作的轨道。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48%。共下拨各类救灾救济款577.27万元,救济20.3万人(次),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争取专项资金170万元,对李店等11个乡镇的543户特困户实施了灾民建房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科教和社会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于2000年基本实现“三为主”,到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46.38万人,人口出生率11.46‰,自增率6.89‰,计划生育率84.05%,全面完成了分年度人口计划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5个乡镇被地区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4户企业被地区命名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两基”工作通过省地验收,五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7138名,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较大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书画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由该县书法爱好者集体创作的《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书法长卷》在省、地、县展出,作品集发行全国各地,被誉为政治精品、书法精品、艺术精品。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新的成绩,本县运动员参加国家、省、地级比赛,获奖牌276枚,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30名,保持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田径之乡”的殊荣。以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坚持实施人才工程,通过编印《通渭籍在外工作人员名录》、召开通渭籍在外工作人员联谊会等形式,在沟通信息、推介项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民族宗教、残疾人救助、民兵预备役建设、工商、物价、统计、气象、技术监督、地震预测、P02项目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工作和社会政治】从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县46个行政执法单位和23个乡镇都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适应入世需求,对全县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整顿,共清理1104件,废止914件。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保证了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职权。“三五”普法收效明显,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认真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该县被省上确定为“无毒县”,县公安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五年来,县政府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案的办理工作,办理质量和办理水平逐年提高,五年累计办理代表意见、建议374件,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比例由1997年的30.3%上升到了今年的64.6%,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41件,解决或基本解决的80件,占56.7%。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附注

注:本篇为通渭县人民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定西年鉴-2003》

本书记述了2002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