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225
颗粒名称: 县情篇
分类号: K294.42
页数: 26
页码: 55-80
摘要: 本文记述定西市定西地区、定西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等各县的基本情况,资源优势,国民经济,特色农业,市场商贸,人民生活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定西市 概况 甘肃省

内容

定西地区
  地委书记:石晶
  人大工委主任:刘念宗
  行署专员:武文斌
  政协工委主任:张乃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刘宝珍
  【基本情况】定西地区位于甘肃中部,故称“陇中”,东接天水、西靠兰州、北邻白银,南连陇南,并与甘南、临夏接壤,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区位优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区,东南暖湿气流受阻,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5.7—7.7℃,年总降水量400—600mm。土地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2.2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61亩。全区现辖7县、162个乡镇。总人口296.1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4.4万人。定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现在是东西大通道的必经之地,陇海铁路和310、312、316、212等国道贯通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正在建设中的兰临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和已建成的巉柳高速公路和宝兰铁路复线将会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
  区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以及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敬祖的陇西“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
  全区已发现的矿产地达162处,花岗岩、大理石、红柱石等矿产开采条件好,储量大;水资源总量62.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2.2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73亿千瓦,可开发量35.2万千瓦;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冷凉和无污染的气候条件,赋予定西的马铃薯、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农产品具有独特品质,栽培种植面积已占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尤其是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岷归”驰名中外;全区有天然草场700多万亩,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民经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达到52.13亿元,增长10.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60元,增长9.18%,特色农业的比重上升,洋芋、药材、蔬菜、畜牧等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来自这些支柱和特色产业,全区农业增加值21.85亿元,增长5.0%。
  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10.3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35亿元,重工业2.64亿元,分别增长14.89%和8.48%。全区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75亿元,产品产销率93.7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3亿元,增长7.95%,邮电业务收入1.22亿元,城乡电话用户14.3万户,增长62.13%,局用电话机交换容量达15万门,增长15.4%,全区报刊发行量1587万份。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0.98亿元,增长25.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11亿元,增长32.06%,更新改造投资4.09亿元,增长48.42%,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增长9.99%。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年底私营企业920户,个体工商户6.07万户,从业人员达10万元,年底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8835万元,增长15.14%,占全区税收的51.52%。
  【社会事业】科教开发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4项,农业方面: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子产业化开发示范、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专用马铃薯快繁中心建设、岷山猫尾草、岷山红三叶子基地等重点科技项目,共引进试验品种(系)356个,新建试验示范基地2.8万亩。工业方面:开发科技精品14个,完成产值550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25万元,出口创汇30万美元。
  全区有33个乡、520个行政村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达到85.88%,电视覆盖率达到86%。教育事业成绩喜人,共为省内外普通高校输送新生7031人,比上年净增290人,录取率达到54.0%,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年内新增“普九”乡镇3个,累计达到146个,占全部乡镇的9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7%。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年内成功举办地区级比赛10次,我区健儿在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49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1人破2项全国伤残人田径记录,全区体育人口达111万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2.1%。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2元,比上年增净56元,增长4.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5元,比上年净增575元,增长12.95%。年末全区城镇从业人员9.54万人,全年人均劳动报酬9770元,比上年增加1368元,增长16.28%。
  【退耕还林还草】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部署,并加大实施力度,当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7.18万亩,增长1.14倍;封山育林20.89万亩,比上年净增5.87万亩。全年退耕还林(草)面积33.69万亩,比上年净增20.45万亩。其中:还林24.96万亩,还草8.73万亩。
  (定西地区统计处詹永鑫)
  定西县
  县委书记:王冠军
  人大主任:王明义
  政府县长:李旺泽
  政协主席:杨海荣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尹建中
  【基本情况】定西县是定西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省会兰州的东大门。全县总土地面积4225平方公里,辖10镇16个乡,总人口47.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46万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4.47亩;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继续保持快健康的发展态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10.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9亿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3元,比上年净增5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内。
  【农业生产】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02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3.6万亩,夏秋农作物比由上年的37:63调整为40:60,粮食总产量达到1.48亿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85公斤;2.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马铃薯产业完成种植面积67.3万亩,总产量达47.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建立专用薯基地5215亩,建成万吨以上淀粉加工企业2家,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药材产业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扩大加工的原则,种植面积15.7万亩,建立6个千亩药材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明显增强;食用菌产业以实施“十乡百村万户”工程为重点,以珍稀食用菌种植为主导,全年共生产食用菌棒461万袋、菌种29万瓶,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千家万户种植的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3.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加快了草畜转化步伐。全县新增牧草面积6.5万亩,改建标准化圈舍5300间,小尾寒羊和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887只和420头,畜牧业产值达1.31亿元;4.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新建各类科技示范点128个。西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营户102户,完成总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旱作高效农业为标志,以专用薯快繁、珍稀食用菌生产、畜禽良种繁育三大产业为支撑的科技示范园,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显现。与此同时,全县组建各类专业协会18个,政府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退耕还林(草)】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9.3万亩,荒山造林9.7万亩,分别占任务的109%和100%。2002年,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现场经验交淡会议和21世纪中国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坛列为主要参观点。与此同时,全县新增小流域治理面积10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60.4%,新修梯田6.1万亩,建成集雨节灌水窖7000眼,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同时加大林草管护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封禁管护,积极探索和完善拍卖到户、承包经营等管理新机制,为保护和开发林草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工业富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抢抓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工业生产“511工程,使得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销售收入4.16亿元,增长6.9%;同时,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吸收民间投资,促进了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新发展乡镇企业199户,完成增加值3.09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100户、私营企业90户,实现产值5.19亿元。
  【财源建设】坚持一手抓财源、一手抓改革,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1亿元,占预算的110.70%,财政支出完成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基本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
  【招商引资】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团参加“天交会”、“西交会”、“兰洽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8项,签约资金4.47亿元,实际到位1.84亿元。
  【社会保障】“两个确保”得到全面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达100%,发放低保资金371.6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救灾救济工作,安排救济款245万元,完成灾民建房500户。积极开展“禁毒”、“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98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定西县统计局:王彦勋)
  通渭县
  县委书记:郑红伟
  人大主任:王宏德
  政府县长:王亚娥(女)
  政协主席:丁顺昌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仲谦
  【基本情况】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平均海拔1970.5米。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899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会宁和静宁县毗连。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6℃,平均风速1.5米/秒,全年无霜期130—170天,正常年份降水量400—540mm,年总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全县辖6镇17乡,33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委会,24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09万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藏等民族。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国民经济】2002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47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703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916万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4万元,增长15.2%。财政收入完成2889万元,减少19.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30万元,增长9.98%。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县粮食总产量在大灾之年仍达到13.02万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71.57%和14.73%调整为71.07%和15.54%。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洋芋、果菜、畜牧、药材四大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种植洋芋50万亩、蔬菜5.39万亩、药材7.2万亩,新种牧草9.6万亩,“四大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取得明显突破。温室、大棚面积达3598亩;投资461万元建成的西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30座,实现销售收入220.8万元;各乡镇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40个。四是农业基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修梯田24.73万亩,建成集雨节灌、人畜饮水解困、氟病改水工程窖7.78万眼,新增流域治理面积102.78平方公里。五是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7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7万亩,退耕还林(草)面积3.5万亩。六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止2002年底,乡镇企业达826户,从业人员6424人,完成增加值4032万元,增长15.2%。
  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全县有工业、交通、商业、供销、粮食、建筑材料、物资等企业,工业类别主要有食品、轻纺、机械、建筑材料、化工等,年产量较大的有淀粉、味精、粉丝、砖瓦、草编等多个品种,其中味精、粉丝等产品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优质产品称号。2002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3186万元,上缴税金219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88万元。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27378万元。其中:供销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6665万元,粮食企业完成销售总额3919万元。
  【人民生活】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441.1万元,灾民生产救济费支出120万元;4728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民人均纯收入1321元,比上年增长6.02%。职工年平均工资8476元,比上年增长18.81%。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2998万元,增长11.56%。
  【社会事业】2002年,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两基”工作通过省、地两级达标验收,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较大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书画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由我县书法爱好者集体创作的《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书法长卷》在省、地、县展出,作品集发行全国各地,被誉为政治精品、书法精品、艺术精品。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县。竞技体育取得突出成绩,我县体育健儿在国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2枚,向体育院校输送优秀人才39名。计划生育以巩固“三为主”成果为重点,人口自增率继续下降,人口出生率13.21‰,自增率6.91%o,全面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
  【本地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利,310国道横贯2乡2镇,穿越县城,西兰、华双、马陇、靖天等十条省属公路连接西安、兰州等周边省市;县乡公路纵横交错,联通23个乡镇。二是农业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面积183.13万亩,土质疏松,气候类型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洋芋、豆类(扁豆、豌豆、蚕豆)、玉米、莜麦、荞麦等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及中药材。三是劳动力数量多。全县有农村劳动力20.65万人,可实现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四是矿藏贮量丰富。主要有花岗岩、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开采贮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浴可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开发利用潜力大。
  (通渭县统计局:刘国泰)
  陇西县
  县委书记:王永生
  人大主任:聂治堂
  政府县长:席必泽
  政协主席:朱自武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蒋玮
  【基本情况】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2798米,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万亩。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446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54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处于农牧气候过渡地带,故宜农宜牧,主要以农业为主。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种植小麦、洋芋、玉米等农作物,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畜牧业有一定条件。
  全县辖13个镇12个乡,28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9.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55万人。居住着汉、回、满、壮、藏、蒙古族等民族。
  渭水河畔的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秦代置郡,汉设襄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的西陲重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神奇的历史足音,驰名中外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堂、李家龙宫等李氏文化遗迹成为海内外李氏儿女联谊的纽带,威远楼、仁寿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名优特产】陇西的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党参、柴胡、红芪、黄芪等中药材远销国外,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称。
  【国民经济】县委、县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了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14.5%。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11.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亿元,增长3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亿元,增长10%,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支柱产业开发、扶贫开发和小康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取得较好成绩,种植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中药材、洋芋、果菜等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8%以上,粮经比、夏秋比分别调整到69:31和39:61,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并通过政府承诺、龙头企业签单、购销协会牵线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20万亩,同时,实施品牌战略,“清吉”牌洋芋、“雪川”牌精淀粉、“效灵”牌和“星月”牌中药材、“足赤”牌肉制品和“陇原岁月”牌白酒等11个名优产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和“腊肉之乡”,提高了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人民生活】2002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事业单位奖励工资的兑现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使得县及以上单位职工人均收入9427元,比上年增长23.44%,是近年来增长较高的年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比上年增长3.98%。
  【财政金融】2002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9170万元,增长0.76%,其中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农业税均平稳增长,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基本保证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资金需要,一般性预算支出1.86亿元,增长10.47%,其中城市维护费、教育事业费和农林水利和气象等支出分别增长41.2%、29.8%和23.1%。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26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1777.7万元,比年初增加1038.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3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
  【交通通讯】全县城乡电话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数字化。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8万门,电话机总数1.72万部;移动电话6200部;农村电话机总容量达1.5万门,通电话的乡、村分别达到100%和39%。县境内国、省干线公路3条,定陇公路正在加紧施工当中。陇海铁路、宝兰复线纵贯东西,境内设有8个火车站,行程75公里。陇西火车站已升为客货运二等区段站,已建成文峰营运配载中心,铁路、公路构成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成为联结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市的交通枢纽。
  (陇西县政府政研室:栾生泰)
  渭源县
  县委书记:董建平
  人大主任:景忠义
  政府县长:杨发升
  政协主席:牟俊仁
  纪检委书记:张晓梅(女)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南部,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辖7镇13乡,217个村,1536个社,总人口34.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08万人。耕地面积80.01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气候分为三类:北部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相对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亩水浇地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高寒阴湿区,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分布在这个区域。
  【支柱产业】渭源是个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全县农作物以小麦、洋芋、蚕豆、玉米为主。主要土特产品有洋芋、药材、蚕豆、蕨菜等。支柱产业以洋芋、中药材、旅游、畜牧和蔬菜为主,近年来突出抓了洋芋、中药材、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
  渭源县是全省著名的良种洋芋之乡,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年种植良种洋芋35万亩以上,人均1亩,年均产量8万吨,商品量年均5万吨,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洋芋供应中心,为了进一步加快洋芋产业的发展,县上建立了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洋芋种子的纯度,为发展良种洋芋打下了基础。
  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党参之乡”。主要种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户均3亩,年产量2万吨以上,商品率达100%。形成了3万亩优质白条党参基地。同时县上为了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广中药材园区化生产,种植培育各类药材103种;建成1个优质中药材繁育中心,建成1万亩无公害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年加工饮片3000吨,提取浸膏300吨的中药材加工厂。
  【旅游资源】渭源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陵桥,有葬于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鸟鼠同穴渭水源,有十里“画廊”天井峡、秦长城等16处旅游景点。近年来,县政府努力加大旅游产业化进程,先后在兰州举办了渭源县旅游资源推介会和天井峡景区旅游经营权出让新闻发布会,对莲峰山景区重新规划,硬化和维修了景区道路,加强了各饭店、宾馆、招待所的软、硬件建设,已初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经济、社会效益360万元。
  【国民经济】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6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9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2.2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0.71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50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0.2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亿元,金融存款2.8亿元,贷款2.2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0.3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2元。
  非公有制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638户,从业人员4320人,注册资金1282万元;私营企业20户,从业人员566人,注册资金1547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累计上缴税金1250万元。
  【退耕还林(草)】认真实施生态县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3平方公里。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3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工程种草4.22万亩。完成“三化”草场治理6.81万亩,建成优质种草、种子基地990亩,渭河护岸1.75公里。
  全年新修梯田1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9.70万亩,保灌面积8.52万亩,累计水窖3.16万眼,本年新增3773眼。
  【社会事业】邮政电信事业:开通了临渭公路渭源境内的手机号,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万门,电话用户达到800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4部,77.42%的村通了电话,70%乡镇实现光缆传输。电力建设:第三批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及35千伏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电源输变电工程已在建设。教育事业: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方案的制定工作和项目争取工作。全县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共录取大专以上学生人数1080人,上线率居全区第二。累计5026名学生被省内外大专院校录取。卫生事业:先后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4所,建成“加中爱幼中心”和县医院门诊大楼,争取到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6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3张。计划生育工作:在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巩固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后进村、社的转化工作。2002年出生率12.96‰,自增率为6.57‰,2项指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0.57%,年未总人口34.84万人。全面完成了全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喜人。有51个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了9913户4.46万名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新增有线电视节目13套,城区网络传输节目由12套增加到27套,建成了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96%。
  【群众生活】2002年,县政府把“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努力抓了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低保金156万元,解决1471户2778名困难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全县累计安排救灾粮款395万元,购买面粉
  1495吨,安排储备粮1086.5吨,发放现金77万元,救灾衣物14万件,保障了1.14万户4.84万名灾区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县共输出劳务务工人员6.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000万元。全县农民从农村税费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共减轻农民负担717万元,减负率为36.6%。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2个,到位资金3731万元,建成福欣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海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鑫达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
  (渭源县统计局曾世荣牟国炜)
  临洮县
  县委书记:张智全
  人大主任:张凤兰
  政府县长:郭永昌
  政协主席:张学东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小平
  【基本情况】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洮河下游,总土地面积285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9人/平方公里。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115公里,年径流量52亿立方米,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境内有西秦岭的余脉南屏山和祁连山的余脉马衔山,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平川纵横交错的复杂地形。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县城海拔1886.6米,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大陆性季风气侯,日照充足,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1℃。
  临洮县气侯温和,土地肥沃,盛产马铃薯、无公害蔬菜、食用百合、水果、中药材、名贵花卉等。铜、铁、金等金属矿藏和莹石、方解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贮量丰富,开发前景甚为广阔。地方工业已形成以建筑建材、水力发电、电解冶炼、淀粉加工、造纸轻工、酿酒食品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洋芋、蔬菜、花卉、林果、畜牧、药材、食用百合等已并肩成为最具区位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名贵花卉大丽花、紫斑牡丹、观赏百合、唐昌蒲、郁金香等走俏四方。
  【国民经济】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4亿元,第二产业3.14亿元,第三产业3.32亿元,其增长速度分别为4.9%、15.7%和14.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0元,比上年净增5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1亿公斤。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1.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坚持顺应天时、顺应科学、顺应市场的思想,农业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全县粮经比和夏秋比分别由上年的80:20和33:67调整为78:22和32:68,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县共签约农业订单25.37万亩,占计划的105.7%。2.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花卉产业:新兴、新美等花卉公司不断壮大,良种场、三易花卉植物科技园等一批花卉公司正在兴起,全县种球花卉繁育基地5020亩,累计建成自控温室16座、80亩,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蔬菜产业:引进蔬菜新品种52个,种植面积11.18万亩,其中食用百合2.5万亩;洋芋产业:建成脱毒原种扩繁1450亩,快繁生产线规模已达300万粒,完成大西洋专用薯种植3300亩,全县专用薯种植面积达3.2万亩,洋芋总面积累计达到48.14万亩;畜牧养殖业:争取到总投资2830万元的奶牛养殖世行贷款项目;黄牛养殖发展到3.2万头,全县新增规模养殖户1046户,累计达到20052户,全县大牲畜存栏7.82万头,猪存栏20.02万头,羊存栏15.19万只,鸡存栏127.33万只,肉类总产量2.2万吨。3.特色经济进一步增强。全县完成药材种植10.05万亩,优质经济林果1万亩,优质苗木5950亩,引进东华绒熬蟹88万只,南美洲白对虾300万尾。
  【企业改革】按照“深化、巩固、完善、提高”的指导思想,对全县国有、集体工商及粮食企业进行了改制,共转让企业产权1867万元,承担债务792万元,通过改制与扩张,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利润657.11万元,上缴税金1623.1万元,上述指标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旅游资源】临洮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闻名中外的“马家窑”、“辛甸”、“寺洼山”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多系彩陶罐等,是我国彩陶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全县文物古迹遍布,人文景观荟萃,现有战国秦长城、三国姜维墩、唐代哥舒翰纪功碑,明代超然书院等文物遗址。自然景观更是丰富多彩,岳麓山省级森林公园堪称陇中胜景,洮水流珠等古“洮阳八景”引人入胜。
  【社会事业】全面实施十大科技工程,科技对工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和46%;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财政拨款100万元对50所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投资260万元兴建的洮阳初中二号教学楼主体工程已完工,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地区立项等批;高考录取人数达1711人,比上年增加561人,再创历史记录;县政府信息中心建成使用,国际互连网站开通,完善了洮阳、太石等20个乡镇和计划、统计等15个县直部门的“政府上网”工程。争取到国家医院和国家贫困县医院建设项目资金共565万元。群众性体育运动事业蓬勃发展,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3805户,市话普及率22.3%,新建移动通讯基站8个,总数达20个。移动通讯用户突破1万户。
  (临洮县政府办公室:龚真荣)
  漳县
  县委书记:韩中林
  人大主任:朱利民
  政府县长:任剑炜
  政协主席:赵玉忠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刘新明
  【基本情况】漳县位于定西地区南部,地处东径104024′北纬3405′之间,东汉章帝元年始设县治,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汉王朝的“西陲屏障”,古称障县,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阳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回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为漳县至今。全县辖3镇14乡,总人口19.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6万人。总土地面积2164.4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至3941米,相对高差2301米。年平均气温8.2度,无霜期145天,日照时数2313小时,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属湿润半湿润气候。
  漳县境内交通畅达,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甘川公路穿境而过,北距陇海铁路和西兰公路仅30公里,漳武公路贯通全县东西。
  【资源优势】一是农业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46.78万亩,土壤以淀土、黑垆土为主,土质肥沃,适宜于大部分农作物种植,品种繁多,主要农作物有25科、68种,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玉米、青稞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油料和药材等。二是畜牧资源:有天然草场131万亩,年产草量约54.8万吨,载畜量60.2万个羊单位,畜禽主要有牛、马、羊、猪、鸡、鸭等,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牛、羊、猪皮约10万张。三是林业资源:全县宜林地面积8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9.1万亩,树种99种,年出材量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5%。经济林以苹果、沙棘、核桃等为主,果园面积3.3万亩,果品年产量达6120吨,号称“维生素C”之王的沙棘果,其加工精制而成的沙棘系列产品,享誉陇原大地,年产沙棘果酱500吨,沙棘饮料750吨。红元帅等优质苹果多次荣获省、部优质产品奖。四是药材及野生资源:全县有野生药材资源440个品种,品质优良,开发前景良好,蕨菜和乌龙头等野生蔬菜质纯味美,餐用极佳,远销日韩和东南亚等地。五是水力资源:境内有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主要河流,河道总长154.2公里,径流量3.58亿立方米,入境水1.66亿立方米。各河流PH值在7.3至7.6之间,水质好,适宜水电、灌溉、水产和人畜饮用,其县内养鱼池塘水面已超过千亩,境内还有优质矿泉水8处。六是矿产资源:全县有非金属矿岩盐、红柱石、石灰石、大理石、萤石、方解石、硅灰石等19种,有金属矿黄金、白银、铜、铁、铅、锌等6种。其中岩盐储量5000多万吨,作为耐火材料的红柱石属国内罕见大矿床,储量约1亿吨。经选矿试验,精矿品可达56%,耐火度大于1830度,精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七是旅游资源:漳县山青水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贵清山,景色秀丽,风光宜人,独具“天姿国色”,世称人间仙境,素有“小华山”之称,还有遮阳山、雷公峡等多处风景名胜和元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游览考古价值。
  【国民经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47亿元,比上年增长9.76%,其中第一产业2.12亿元,增长5.03%,第二产业0.5亿元,增长18.68%,第三产业0.85亿元,增长17.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5%上升到5.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上缴税金361万元,占到了财政收入的22.6%,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达到646万元,占到了39.6%,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取得较好收成,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440万公斤,中药材、洋芋、蔬菜、蚕豆等优势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3%。发展农民协会12家,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4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从“四大”主导产业获得的纯收入达8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2002年,按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建立中药材GAP和马铃薯机械化全程服务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和基地24个,种植面积1.8万亩。
  【人民生活】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8元和46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08万元,较上年增长9.2%;全县居民储蓄存款1.37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800人,贫困面下降到4.95%,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发放给灾区群众的救济款189万元,基本上保证了灾区“三缺户”群众的基本需要。全县“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退耕还林(草)】2002年,全县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年内完成封山育林3.76万亩,人工造林4.75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治理小流域2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3288亩,建成集雨节灌溉水窖2506眼,人畜饮水工程5处。
  【社会事业】2002年,全县共争取各类教育项目6个,项目配套资金1218万元,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等一大批外援项目进展良好。卫生防疫工作在卫V、卫Ⅵ、卫Ⅶ、“降消”项目继续实施的基础上,又争取到结核病控制项目、乙肝疫苗扶贫项目,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转播站56个,覆盖全县17个乡镇48个村,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发展达3126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81.33%。
  (漳县政府办公室:徐海燕)
  岷县
  县委书记:位志荣
  人大主任:郭永龙
  政府县长:郭宽宇
  政协主席:张致明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陈彦吉
  【基本情况】岷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定西、天水、甘南三地市州的几何中心,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战略要地和茶马互市所在地。自古商贾贸易活跃,享有陇原“旱码头”之美称。岷县历史悠久,秦统一六国前,即建县制,北朝西魏文帝始置岷州,明洪武改为岷县,沿用自今。全县辖15个乡、7个镇、379个村,总人口44.81万人。总土地面积3500平方公里,境内山峦环抱,洮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国道212线和省道徐合公路穿城而过。同时随着原有国道、省道岷县段的改造和兰渝铁路的即将上马,岷县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资源优势】岷县有五大资源优势。一是中药材: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当归之乡”、“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今年年初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二是畜牧:年肉类总产量1.5万吨,占全区近两成,黑紫羔羊和蕨麻猪是岷县的地方特产,全县草场面积219万亩,草丰水茂,无污染,发展畜牧业,开发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三是矿产:已探明金属矿产30余种,矿点、矿化点40多个,其中金、锑、铅、锌、锰、花岗石、汉白玉、大理石、硅灰石、泥炭石等矿藏量较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四是水力:境内有大小22条常年流水河,其中洮河流经县内13个乡(镇),83.5公里,全县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沿洮河开发梯级水电站5座。五是农副产品:盛产蚕豆、马铃薯、油料等经济农作物和草莓、沙棘、蘑菇、蕨菜、蕨麻等野生“绿色食品”,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国民经济】2002年,岷县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有利时机,立足实际,瞄准市场,通过提升“岷当”为首的各类药材、洋芋、畜牧产业精深加工,围绕药材、洋芋加工和水电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培育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有市场的地方四大工业体系,通过“一城十镇”建设、“一河两线”经济带增长,抓“一线两城三区四路五市”十五大建设项目,使全县特色经济奏出了华美的乐章。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1亿元,增长10.4%;农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465.5万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7.93%;财政收入4514.3万元,增长0.24%。
  【特色农业】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县上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1589亩的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引进151个药材品种进行家种驯化、适宜品种扩繁。建成500亩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建成洋芋良种示范点11处5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02万亩,改良草地5万亩,围栏草地1万亩。全县40%的耕地药材化,年产量达到5000吨,出口2000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年产洋芋40.8万吨,实现产值1.12亿元,开发了“黑紫羔羊”、“蕨麻猪”、“岷当”鲜当归嫩肤水系列、当归香醋、“当归”羊等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并建立特色农业协会22个,实施订单农业18.4万亩。
  【市场商贸】特色产业的壮大,新兴工业的发展,活跃的商贸流通为岷县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战略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到2002年,中药材、洋芋、蔬菜、畜禽等30多个专业市场遍布全县,年成交额达3.4亿元。全县28处畜禽交易市场,每年定期都要召开大型牲畜交易会,为全县的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县药材、洋芋、畜禽已形成以城郊、西郊、梅川市场为“龙头”,其它城乡市场为补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市场网络体系。目前,从事药材、洋芋、畜牧产业的人员已达到全县人口的80%。
  【人民生活】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元,比上年净增50元,增长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60元,增长5.0%。职工年平均工资7962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大移民工作力度,向新疆和疏勒河灌区输送移民6866人,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831万元。以改善贫困村社群众居住条件为目的,在维新乡元山村、西寨镇田家堡村、闾井镇土山村、禾驮乡牛沟、禾驮村等5个村开展了“乐民新村”建设,在十里等16个乡镇实施了分散灾民危房修建,共为716户农户建房2148间。
  【社会事业】教育工作以实施“义务教育”二期工程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解决“一多三少”问题,多方筹集资金144万元,排除危房4382平方米,添置课桌凳260单人套,为352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9.6万元。2002年,全县有880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蒲麻镇、清水乡通过“两基”达标验收。
  加强了计划生育队伍,网络体系和服务阵地建设,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4.04%,当年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9%,环孕情服务率达95%。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45‰。卫生工作继续实施了世行卫Ⅷ项目、英国卫生赠款项目,先后完成21所乡(镇)卫生院和县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配套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乡乡建成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到93%,新发展移动通信用户4421户,全县已有5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
  【退耕还林(草)】2002年,岷县正式被省、地确定为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县。县政府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严把种苗、栽植质量关,抢抓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好时机,完成退耕还林10.15万亩,荒山造林7.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启动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治理重点沟道8条3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岷县政府政研室:张仕昌)
  定西县政府工作
  2002年,定西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地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坚持“五县”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97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农业增加值完成4.05亿元,增长5.1%;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70万元,增长13.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增长10.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9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亿元,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3元,比上年净增5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4‰以内。
  【农业和农村经济】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新变化,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3.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48亿公斤,夏秋作物比为4:6。坚持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马铃薯产业完成种植面积67.3万亩,总产量达47.2万吨,销售收入1.56亿元;建立专用薯基地5215亩,建成万吨以上淀粉加工企业2家,新上专用薯生产线一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马铃薯加工转化和市场销售能力显著增强。畜草产业紧抓退耕还林草面积扩大的机遇,坚持从标准化圈舍改建入手,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加快了草畜转化步伐。全县新增牧草面积6.5万亩,改建标准化圈舍5300间,小尾寒羊和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887只和420头,畜牧业总产值达1.31亿元。药材产业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扩大加工的原则,种植面积15.7万亩,在团结、黑山、内官、东岳、高峰等乡镇建立了6个千亩药材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明显增强。食用菌产业以实施“十乡百村万户”工程为重点,以珍稀食用菌种植为主导,全年共生产食用菌棒461万袋、菌种29万瓶,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千家万户种植的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新建各类科技示范点128个。西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营户累计达到102户,完成总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旱作高效农业为标志,以专用薯快繁、珍稀食用菌生产、畜禽良种繁育三大产业为支撑的科技示范园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显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组建各类专业协会18个,政府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把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精心部署,落实政策,严把质量,确保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9.3万亩、荒山造林9.7万亩,分别占省地下达任务的109%和100%。杏园郑川、西巩栗川、凤翔北二十里铺、巉口赵家铺等示范点建设起点高、质量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为今后全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治理,创立生态经济模式树立了样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和21世纪中国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坛,把本县列为主要参观点。按照争创“西北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第一县”的定位要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进程。全县新增流域治理面积10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60.4%;新修梯田6.1万亩,有6个乡镇实现了梯田化,梯田化乡镇累计达到18个;建成集雨节灌水窖7000眼,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同时,加大林草管护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封禁管护,积极探索和完善拍卖到户、承包经营等管理新机制。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在葛家岔镇贾家湾村召开了有林荒山现场拍卖会,为保护和开发林草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工业化进程】根据省、地有关“工业强省”和“工业强区”的战略部署,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抢抓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优惠政策》和《关于促进产权变更企业股权流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十五”期间组织实施“511”工程、实现“5个5”调产的奋斗目标,对全县工业发展的布局和方向进行了合理定位。坚持以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为主导,以建材、化工塑料、地毯、机电等产业为重点,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工业项目,狠抓工业体系建设。新建了薯峰和蓝天淀粉制品有限公司、金大地有限责任公司速冻薯条生产线、陇海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酪蛋白磷酸肽生产线、甘肃金羚集团有限公司生化制药和甘肃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贞芪扶正中药材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1亿元,较上年增长12.8%;实现销售收入4.16亿元,增长6.9%。巉口国家粮食储备库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藏贮业起步良好。同时,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促进了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新发展乡镇企业199户,完成增加值3.09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100户、私营企业90户,实现产值5.19亿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区扩容改造为基础,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多方出击,多轮驱动,强化建设,完善功
  
  能,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定西城区规划大纲修编和李家堡、鲁家沟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310国道立交桥广场、城区供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火车站扩建工程完成了拆迁工作,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启动实施。巉口镇被列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称钩、香泉、葛家岔完成撤乡建镇,全县建制镇总数达到13个;内官、巉口、鲁家沟、符川、西巩、称钩、李家堡等乡镇以市场和道路为骨架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一市十镇”片带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交通道路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配合建设单位,完成了310国道改造和定兰高速公路建设,宝兰二线建设进展顺利,定陇公路建设实现了使用型通车的目标,定郭公路完成了可研论证和各项前期工作。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引洮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已全面开工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修和维修乡村道路619公里,马塬路、西石路和高内路建设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财政收支】坚持一手抓财源、一手抓改革,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1亿元,占预算的110.7%。财政支出完成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在保吃饭和保建设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经过全县上下特别是财税部门的不懈努力,基本保证了工资的按时发放和重点项目及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实行了“乡级教师工资上划县级统一发放,工商税收统一管理,重新核定乡镇收支基数,一年一定”的新一轮管理体制,规范了税收征管行为,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按照中央及省、地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制定和落实“三定”方案,配套相关政策,严格督促检查,基本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后,全县农民人均减负12.03元,减幅25%。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力度。组团参加了“西交会”、“天交会”、“兰洽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拓宽了招商领域。全县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8项,签约资金4.47亿元,实际到位1.84亿元。深入开展“三个环境”大讨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协调服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主线,积极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狠抓小康村建设,全县贫困面由上年的5.2%下降到4.2%。切实重视和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个确保”得到全面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达100%,发放低保资金371.6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救灾救济工作,安排救济款245万元,完成灾民建房500户,妥善解决了灾区群众的生活问题。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开展“禁毒”、“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98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科技工作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广应用新成果17项。教育工作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为目标,完成了“贫三”、“义教”、“危改”等建设项目,新建和改建学校59所,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353人。县上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100多万元,保证了公园路中学的正常建设和按期开学,使全县初中学生入学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广播电视、气象服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旅游、审计、统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全县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好转,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渭县政府工作
  『注:本篇为通渭县人民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
  1997—2002年的5年间,通渭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仅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且赢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事业兴、人气旺的喜人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135万元,比1997年的41562万元增长54.3%,年均增长9.1%;完成财政收入2900万元,比1997年的2021万元增长43.49%,年均增长1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1元,比1997年的860元增长54.8%。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按照县委提出的“十八字”农业思路,全县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正在形成。一是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温室、大棚面积由1997年的408亩增加到3598亩,净增3190亩;累计投资461万元建成了西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30座,实现销售收入220.8万元;各乡镇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40个;累计推广农业科技项目120项,农业科技含量由35%提高到43%。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优化,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随之增加。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洋芋、果菜、畜牧、药材四大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种植洋芋50万亩、蔬菜5.39万亩、药材7.2万亩,新种牧草9.6万亩,“四大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三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止2002年底,乡镇企业达到826户,从业人员6424人,完成增加值4032万元,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逐年增加。四是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输出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输出48万人(次),收入达4.2亿元,劳务输出不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成为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致富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渠道之一。五是通过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全县于1998年底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由1997年底的27.2%下降为现在的6.7%,低收入人口减少为13万人,贫困人口降为2.86万人。五年共争取扶贫资金4546.1万元,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689万元,覆盖全县23个乡镇、93个村。建成了寺子乡窑坡村省列扶贫示范点和陇阳乡陇阳村、徐川乡孙庄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示范点,扶贫工作开始由救助式向开发式转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六是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4月份开始,全面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农民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49.95元减为改革后的32.70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五年,是该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多、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办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61万元,年均增长13.4%。县上坚持每年筛选论证一些大的项目,作为年内要办的“十件实事”,重点督促落实,基本按计划完成,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坚持不懈地修梯田、打水窖,新修梯田24.73万亩,累计达到128.5万亩,义岗乡于年内实现了梯田化。建成集雨节灌、人畜饮水解困、氟病改水工程水窖7.78万眼,累计达到11.5万眼,户均1.34眼,发展补灌面积11万亩。退耕还林3.3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7.4万亩。新增流域治理面积102.78平方公里,累计达1952.8平方公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共投入资金1.7亿元,连续实施了5期旧城改造工程。修编完成第二版《通渭县城区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改造拓宽城区道路9万平方米,铺筑油路3.74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物总面积23.71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05幢。共投资288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县城面貌明显改观。与此同时,鸡川等6个乡镇先后全面展开了小城镇建设,其余各乡镇也以市场建设为龙头,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小城镇改造,共投入资金14452万元,拓宽道路17.2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物12.1万平方米,乡镇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道路四通八达,电力通讯蓬勃发展。投资355万元,建成了常河大桥和常河阳坡桥;投资896万元的公用型汽车站荣获省建筑工程“飞天奖”;五年争取资金653万元,新修乡村道路213条1277公里,累计达307条262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汽车;310国道的建成通车,使通渭境内有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该县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两期农网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9009万元,建设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下线路2287公里、变压器676台,城乡电网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还争取资金827万元,对23个无电村实施了电网延伸工程,彻底消灭了无电村。23个乡镇实现通讯传输数字化和交换程控化,通电话的村达到210个;投资1580万元,新建了10个移动通讯基站和2个直放站,覆盖全县20个乡镇。教育卫生条件极大改善,广播电视基本普及。共投资7805万元,实施了两期“义教工程”等项目,新建教学楼55栋,新建、改扩建校舍87.68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106所,所有村级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通和小学的建成,使两有六配套”;通和小学的建成,使解。投资452.3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6所。投资150万元,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该县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县。
  【城市经济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五年来,全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地企业改革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产权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企业自主化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民营化,改制后的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同时,投资2590万元,实施技术改造7项,开发新产品21项。通过改革和创新,企业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963.7万元,上缴税金1389.2万元;商业企业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总收入8169.9万元,上缴税金228.4万元;供销企业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总额31813万元,上缴税金226.9万元;粮食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761万元,上缴税金13万元;交通运输企业累计完成客运收入1779.6万元,实现利润20.3万元。通过旧城改造和项目建设,带动了建筑建材业和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房地产等服务业的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及工商户达到6154户,从业人员达到12899人,实现销售产值4222.9万元。通过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效果。
  【财政收入和金融形势】在多层次、多渠道培植财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乡级财政“三保一挂”责任制。始终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和“抓大不放小,以小补大”的收入思路,基本做到了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均衡入库,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五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477万元,完成财政支出52725万元,其中2002年支出15680万元,比1997年的5760万元增长172%,确保了干部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和各项事业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在压减信贷规模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充分发挥职能,全力服务“三农”,支持城镇建设,存、贷款同步增长,到2002年底,各类存款达28872万元,比1997年增长49.97%,贷款达41429万元,增长62.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达到20615万元,是1997年的2.2倍。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监督力度,五年累计完成审计项目381项,为维护财经纪律,提高资金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27万元,比1997年增长37.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7年底的8.92平方米增加至16平方米。以“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367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8075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5772人。城市“低保”工作自1999年启动实施以来,低保对象由156人增加到472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81.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已步入规范管理和依法运作的轨道。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48%。共下拨各类救灾救济款577.27万元,救济20.3万人(次),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争取专项资金170万元,对李店等11个乡镇的543户特困户实施了灾民建房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科教和社会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于2000年基本实现“三为主”,到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46.38万人,人口出生率11.46‰,自增率6.89‰,计划生育率84.05%,全面完成了分年度人口计划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5个乡镇被地区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4户企业被地区命名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两基”工作通过省地验收,五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7138名,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较大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书画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由该县书法爱好者集体创作的《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书法长卷》在省、地、县展出,作品集发行全国各地,被誉为政治精品、书法精品、艺术精品。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新的成绩,本县运动员参加国家、省、地级比赛,获奖牌276枚,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30名,保持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田径之乡”的殊荣。以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坚持实施人才工程,通过编印《通渭籍在外工作人员名录》、召开通渭籍在外工作人员联谊会等形式,在沟通信息、推介项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民族宗教、残疾人救助、民兵预备役建设、工商、物价、统计、气象、技术监督、地震预测、P02项目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工作和社会政治】从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县46个行政执法单位和23个乡镇都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适应入世需求,对全县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整顿,共清理1104件,废止914件。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保证了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职权。“三五”普法收效明显,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认真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该县被省上确定为“无毒县”,县公安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五年来,县政府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案的办理工作,办理质量和办理水平逐年提高,五年累计办理代表意见、建议374件,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比例由1997年的30.3%上升到了今年的64.6%,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41件,解决或基本解决的80件,占56.7%。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陇西县政府工作
  2002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地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两增三稳”(财政增量、城乡居民增收,稳定解决温饱、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突出结构调整、项目开发两个重点,围绕基础先行、龙头主导、品牌兴业三条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环境建设,大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980万元,同比增长11.5%;农业增加值达到30272万元,同比增长5%;限额以上地方工业增加值达到5360万元,同比增长12.5%;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收入达到9170万元,同比增长0.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8元,同比净增67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0334万公斤。
  【农业和农村经济】该县加大农村四大支柱产业的开发力度,中药材、洋芋、蔬菜等区域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全县中药材、洋芋、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4万亩、46万亩和5.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39.8万头(只)。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起步实施。与三九医药集团合作建立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示范辐射8000亩。建立脱毒专用薯原种扩繁基地3218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新型无公害农药引进示范2万亩,建立了首阳良种场200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采取政府承诺、企业签单、购销协会牵头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20.47万亩,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以首阳、文峰中药材加工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瑞丰饲料淀粉生产线和田宇生物公司工业化制菌生产线,完成了清吉洋芋批发市场改造,新增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累计达到368家,年加工药材、淀粉、肉制品24万吨,加工转化率达35.4%。中药材加工园区内已有21户企业建成投产,年可加工各类中药材2.8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品牌兴业”战略,“清吉牌”洋芋、“效灵”牌药材、“足赤”牌肉制品、“艳阳天”牌辣椒等农产品商标已在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三绝肉制品有限公司和效灵生物开发公司获得农业部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合格证,效灵生物开发公司取得产品外贸出口权。在福星红岘村、柯寨乡崖坪村以村为单位,以农户为主体,以种养加项目为重点,组织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有911户、4000个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3340户、15000人稳定解决了温饱,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3.1%。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县输转劳务人员8.96万人,创劳务收入7123万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福星、菜子、文峰等乡镇进行了新税制改革试点,成立了社会化办税的农业税收大厅,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农税档案,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17项配套改革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费征收,确立了新的农税制度框架,农民从中减负758.6万元,人均17.78元,亩均6.61元。
  【企业改制改组】认真开展了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全县列入改制范围的54户企业,已改制到位40户,出让产权21076万元,置换职工身份3704人,发放安置费3660万元,缴纳职工社会保险金386万元,重新签订用工合同安置职工上岗2037人。随着改制的逐步到位,县属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逐步确立,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当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200万元,实现利润280万元,同比增长6.8%和3.05%,整体上由亏转盈;商贸企业完成销售(营业)收入3600万元,实现利税11.8万元;供销系统完成销售收入17000万元,实现利润17.8万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投入401万元对淀粉生产线、中药材加工、空心砖生产线、肉制品生产线、专用肥生产线等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和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了企业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同时,对资不抵债、污染严重、经营不善的软包装厂、粮油厂、造纸厂、物资公司依法实施破产,进行资产重组,造纸厂由香港利丰贸易公司以142万元整体收购后设计新上年产1.5万吨的洋芋淀粉加工项目;物资公司由福达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以140万元收购后新建文峰百货批零市场;软包装厂由陇西恒利塑料包装厂以152万元收购后,与深圳市博菜格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676万元新上生物降解淀粉餐饮具生产项目;粮油厂由香港恒利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协议出资100万元收购后新上年产值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项目。
  【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扶持、资金倾斜、保障用地等优惠政策,采取产权置换、园区聚集、市场带动、土地盘活和项目带动等措施,激活民间存量资金积极涉足国有企业改革、城镇土地开发、园区建设和支柱产业开发,全县列入改制的54户企业有40户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中药材、洋芋、蔬菜等农产品贩运的大户达303户,其中50万元以上的86户,领办中药材、洋芋、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61项,启动民间投资达1.39亿元。
  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33户、私营企业31家,总数分别达到13549户和290家,注册资金达到16466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84万人,资产在百万以上的企业达到82家,实现总产值占全县GDP的39.9%,上缴税金占全县税收的25.6%。
  【对外开放】2002年,全区着力营造了人人、处处、事事都是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陇西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清理废止了1979年以来制定的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规则的规范性文件85件,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出行政审批事项41项,取消、下放、转移行政审批事项21项。在党政机关和服务部门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和失职追究制,为客商提供限时办理、延时服务和并联审批等优质服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与三九医药集团联合成功举办“甘肃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暨西北药材产销研讨会”的同时,积极组团参加了厦交会、兰交会、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洽谈会等经贸洽谈会,大力宣传陇西的特色产业、品牌产品和区位、资源优势,推介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项目,促进了一些项目的签约,共与客商签约项目16个,签约金额41435万元,引进资金3805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5343万元。
  【税收财政】2002年,县上对陇西瑞丰淀粉有限公司、清吉洋芋公司、金华肉制品公司等12家企业进行了扶持培育,投入财源建设资金200万元,重点抓了田宇公司白灵菇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瑞雪精制淀粉公司淀粉加工两个财源骨干项目的建设。坚持重点税源与零散税源并重,现税定额征收和欠税全面清缴并重、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全面完成了财税征收任务,财政收入达到9170万元。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编制零基预算,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对抗旱、救灾、扶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重点项目建设、科技教育经费、干部职工工资给予适当倾斜,特别是工资专户的建立,保证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
  【基础设施建设】全县2002年计划投资25375万元的44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建设38项,完成投资25008万元,较上年增长9.68%。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生态林业工程1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4000亩,封山育林0.01万亩,建成绿色通道22公里;完成高标准梯田6.8万亩,三台、渭河两镇和14个村实现了梯田化。水利建设方面,完成渭河南安调蓄等水利工程24项,发展补灌面积2.7万亩,兴修集中供水工程12处,建成人饮解困水窖2125眼,解决了17乡、70村、7.6万人的饮水困难。电力建设方面,完成了总投资1520万元的农网改造建设第二期工程第一批,架设10千伏线路63公里,改造33公里,架设0.4千伏线路158公里,改造225公里。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总投资500万元的通讯基站4个、通讯直放站4个,安装无线电话12000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突破3万门,全县村通电话达到96%。交通道路建设方面,配合完成了总投资1.8亿元的定陇二级公路的大部分路基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使用性通车,完成通乡四级公路首双路路基建设,陇漳路和文鸳路完成铺油后续扫尾工程,新修改造乡村道路125公里。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改造了县城一街(北大街)一路(北环路)一市场(园艺蔬菜批发市场)和文峰三路一广场(交通路、人民路、药都路和火车站站前广场),在主要街道配置完善了夜间光照系统、通信系统和绿化系统。按照建成中等城市的新要求,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建立了城镇国有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制度,成功探索了一条在贫困地区开发城市国有土地的新路子,走在了全省前列。
  列入小城镇建设试点的首阳镇完成永宁路路基、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工程。菜子、云田等6个建制镇完成了镇区规划修编。社会事业方面,总投资3500万元的东城花园住宅小区一期工程全面完成,进入二期建设阶段,二中教学楼、职中教学楼、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县医院门诊楼完成了主体工程。
  【社会各项事业】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龙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农民群众送电影124场次,送图书1178册,扶贫义诊1378人次。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在全县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了学习十六大、宣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的活动,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高考上线率在全区名列第一。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39.8%。深入开展“五城”、“五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双拥城创建顺利通过省、地复查验收。举办了“陇西美术书画联展”和“华夏故土地图取土献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落实二女户结扎和清理出生漏报为重点,狠抓环孕情服务、村组管理和后进转换等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和“相结合”工作,开展了查假、治假专项活动,集中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85.64%,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4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四镇两线”(文峰、巩昌、南安、首阳镇和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区域,以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和禁毒为重点内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年内共发生刑事案件303起,破获182起,其中刑事大案158起,破获61起,与上年同期相比发案下降30.8%,破案上升8%。建立各类综治组织8类1428个,落实人员6674人,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村、单位)132个,初步建立了防得牢、控得住、管得严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二是禁毒斗争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破获毒品案件35起,缴获毒品海洛因606.07克,鸦片3818.61克,罂粟壳8540克,强戒吸毒人员131名,投送劳教复吸人员46名。三是加大了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严格落实了打击、监控、帮教转化和“看死盯牢”的措施,实现了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六大期间“法轮功”分子赴兰进京为零的目标,打击处理“法轮功”顽固分子6名(判刑4人,劳教2名)。查禁“门徒会”邪教组织和地下天主教跨区非法传教活动,取缔教会1个、教会点4个。
  渭源县政府工作
  『注:本篇反映的是渭源县人民政府1997—2002年5年的工作情况』
  1997年一2002年的5年里,渭源县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艰苦努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0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97亿元,年均递增10.11%。工业增加值由0.22亿元增加到0.26亿元,年均递增3.4%。农业增加值由1.95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递增5.09%。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607万元增加到3080万元,年均递增13.9%。粮食总产量达到9.8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31元增加到1460元,净增429元。
  固定资产投资由0.33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递增26.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1.16亿元,年均递增10.32%。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66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年均递增12.41%;贷款余额由2亿元增加到2.51亿元,年均递增4.65%。
  【人民生活】县上以扶贫开发总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扶贫项目,坚持扶贫到村到户,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1998年底,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2001年,该县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2年底,全县绝对贫困面由1997年的19.2%下降到2.7%以下。累计安排救灾粮款395万元,购买面粉1495吨,安排储备粮1086.5吨,发放现金77万元,救灾衣物14万件,保障了1.14万户4.84万名灾区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争取灾民危房改建资金360万元,对1200户灾民的危房进行了改建,共修建房屋4100间。
  【支柱产业】洋芋产业化程度不断得到提升。依据市场需求,县上逐年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建立营销网络,注册申请了“五竹牌”良种洋芋商标,已建成从茎尖培养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一级良种田、二级良种田一直到向大田推广良种的繁育体系,被中国农学会暨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中药材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药材市场环境、推动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干药年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50户中药材加工贩运大户。兴华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归芪扶正胶囊产品,已取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保健品生产批号。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清源农场建立百味中药材种植示范科技园,种植培育各类野生药材和名贵药材103种。制定《渭源县优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党参、当归、红芪、黄芪四个品种的GAP基地建设前期试验工作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被中国农学会暨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
  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后在兰州举办了渭源县旅游资源推介会和天井峡景区旅游经营权出让新闻发布会,对莲峰山景区重新进行规划,对通往景区的部分道路进行硬化和维修,加强了各饭店、宾馆、招待所的软硬件建设,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全县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50.36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29.33万元,社会效益1569.6万元。
  畜牧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牛、羊、鸡、猪等为主的畜禽养殖的同时,组织实施了国家生态草场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优质牧草种籽基地建设等项目;建成了黄香沟人工养鹿试验场和小鲵人工繁育场;实施了“南山放养鸡”项目,规模已达1万只以上。
  同时,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引导和扶持,目前全县已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各类协会45个,会员达到8200户,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三置换一保障”的企业改革原则,先后研究审批通过18户企业的改制方案。其中:10户工业企业中有9户确定了购买人,其中有5户企业已开始按新的机制运行;8户粮贸、商业、供销企业中,有3户已确定了购买人,并按新的机制运行。同时,把“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努力抓了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低保金156万元,解决了1471户2778名困难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1638户,从业人员4320人,注册资金达到1282万元;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0户,从业人员566人,注册资金达到1547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累计上缴税金1250万元。
  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得到整顿和规范。先后重点整治了医药市场、煤炭市场、石油市场、农资市场、酒类市场、文化市场、粮食市场、建筑市场。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61件,涉案总标值65.41万元,查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总标值25万元。
  【财源建设和招商引资】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的意见》,从农业产业化、城市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五个方面努力抓了财源的培植。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收入,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减轻农民负担717万元,减负率为36.6%。
  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42个,到位资金3731万元,建成福欣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金鹿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海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鑫达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保工作进展良好。峡口水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98万元,于2000年9月正式下闸蓄水,已开始发挥效益。先后兴修集雨节灌水窖22898眼,发展补灌面积6.88万亩;建成小型水利工程31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处,解决24749人7088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农村人饮解困水窖工程189眼,解决675人的饮水困难;建成七圣乡柳树湾、上湾乡杨家寺集雨节流等高新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灌面积771.1亩;维修衬砌干支渠60条90公里。同时,认真实施生态县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1.6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6.27万亩,造林9715公顷,封山育林2000公顷,退耕还牧1805公顷,工程种草12457公顷。完成“三化”草场治理22685公顷,建成优良牧草种子基地330公顷,渭河护岸1.75公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3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
  电力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先后投入资金7750万元,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656公里,低压线路610公里,更新高耗能变压器340台。完成农网建设改造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农网改建工程正在建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行。35千伏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电源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
  交通运输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先后完成秦北路、莲锹旅游路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103万元的阳殊路工程和临渭路部分工程;完成总投资1767万元的引洮工程专用公路沈峡路建设任务;建成侯家寺桥、高家门桥等8座桥梁;建成渭源县公用型汽车客运站;投资120万元对峡口水库4.3公里道路进行了铺油罩面。
  邮政、电信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先后开通316国道和212国道沿线、定渭路沿线及大部分乡镇、旅游景点的移动信号。目前,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万门,电话用户达到800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4部,77.42%的村通了电话,70%的乡镇实现光缆传输。
  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完成了新的城区总体规划;对平桥路、中街路等主要街道进行了拆迁、改造;县城区于2001年冬季实现集中供暖。会川镇对青年路、西关街进行了拓宽改造,完成了莲峰、北寨、路园、五竹、麻家集、新寨6个乡的撤乡建镇工作。五竹、路园小城镇建设工作正在进行。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县上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多渠道筹措排危建校资金3462.19万元(其中项目拨款资金2167万元),先后建成“贫三”项目学校20所,“义教工程”项目学校23所,希望工程学校8所,“国家扶贫教育工程”项目学校2所,共新建、改建、扩建校舍47625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累计有5026名学生被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录取,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于2000年9月顺利通过省上的验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得以改善,先后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4所,建成“加中爱幼中心”和县医院门诊大楼,积极争取到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加强了地方病防治和儿童免疫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的卫生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6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3张。
  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奖罚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开展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向农村实施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技术服务等,顺利实现了“三为主”的目标。2002年底,人口出生率由1997年的13.6‰下降到11.02‰,计划生育率由1997年的87%上升到90.57%,全县总人口34.79万人。
  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县图书馆大楼已竣工,县文化中心综合大楼准备动工兴建;现代眉户剧《关家庄》和歌曲《渭源情》获全区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完成了第一部《渭源县志》的编纂、审定和出版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九运会上我县体校选派到省体工大队的运动员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在省十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同时,广泛开展体育比赛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生活。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先后多渠道筹集资金128.5万元,有51个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了9913户4.46万名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建成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和广电综合大楼,装备实时非线性编辑系统,提高了新闻制作播出质量;新增有线电视节目13套,城区网络传输节目由12套增加到27套。目前,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到96%。
  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卫生项目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等,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分别命名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先进集体”。
  同时,科技、审计、人事、统计、金融保险、民兵预备役、双拥、残疾人救助、劳务输出、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和勤政廉政建设】县上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开展行政复议、行政执法检查,并对1979年以来县政府印发的政策措施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深入开展了“严打”斗争,集中整治了一些治安混乱的区域、场所,从重从快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状况有所好转。“三五”普法教育顺利完成,“四五”普法教育全面展开。同时,进一步落实廉政准则和有关规定,广大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临洮县政府工作
  2002年,临洮县人民政府按照把临洮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后花园”,建成全国最大的洋芋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全国最有影响的球根花卉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兰州南部肉蛋奶鲜活食品供应基地之一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先行”(解放思想、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做到“两个顺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实施“六大战略”(基础设施、特色经济、长廊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带动、科教兴县),以深入开展城镇、项目、环境“三大建设年”活动为中心,扎扎实实推进开放开发,努力实现“四大目标”(改革开放大突破、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心城镇大推进、经济发展大跨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9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1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2亿元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15.7%和14.2%,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7.88:30.19:31.93;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0万元,比上年净增5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1亿公斤;年末人口控制在了54.01万人以内,达到了计划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2002年,继续坚持顺应天时、顺应科学、顺应市场的思想,农业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全县粮经比和夏秋比分别由上年的80:20和33:67调整为78:22和32:68。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利益驱动机制和“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扶持引导机制,继续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县共签约农业订单25.37万亩,占计划24万亩的105.7%。
  以“六大园区”和“十大基地”建设为依托,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有了良好开端。一批花卉公司不断壮大和兴起。全县种球繁育基地达到5020亩,累计建成自控温室16座、80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5029亩。引进蔬菜新品种52个、示范种植38个品种,全县蔬菜种植达到11.18万亩,其中温室种植604亩,食用百合达到2.5万亩。建成脱毒原原种网棚扩繁基地200亩,种植原原种50亩,原种1450亩,快繁生产线已达到300万粒规模;完成大西洋专用薯种植3300亩,全县专用薯种植面积达3.2万亩,洋芋总面积累计达到48.14万亩。加大引资力度,争取到总投资2830万元的奶牛养殖世行贷款项目;加速建立有规模优势的养殖基地,10万头黄牛养殖基地项目已建成青贮氨化池600座、54万立方米,黄牛养殖发展到3.2万头。全县已新增规模养殖户1046户,累计达到20052户,规模养殖场达到165个,全县大家畜存栏达到7.82万头,猪存栏20.02万头,羊存栏15.19万只,鸡存栏127.3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2万吨。全县完成药材种植10.05万亩,优质经济林果1万亩,优质苗木5950亩,新引进东华绒熬蟹88万只、投放水面100亩,南美洲白对虾300万尾、投放水面100亩。
  按照入世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美兰牌花卉、新兴牌花卉、腾胜牌洋芋、兴达牌淀粉、三江牌淀粉等5个地方特产商标注册工作国家商标局已予受理。紫斑牡丹、大丽花的商标注册,由大丽花培育中心等企业积极实施。临洮大丽花255个品种被省林业厅正式命名,其中122个品种被认定为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检疫检测体系,目前已引导腾胜公司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检疫检测设备已到位并正常开展工作。
  加大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总投资3573万元的康家崖市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2002年,完成投资1570万元,新建办公交易综合楼2幢4650平方米,建成蔬菜交易棚1760平方米,砂化场地33亩;改扩建了崖湾蔬菜市场,新开工建设了北辰建材、窑店中药材等一批市场;南苑花卉市场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营,二期工程已动工建设。目前,全县有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成立洋芋、药材、蔬菜、花卉协会等农业中介组织20个,架起了农户与企业、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目标。
  【企业改革和工业规模】对原已改制的企业进行了“回头看”,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有了好转;对临铝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资产。15户供销企业已全部批复改制,其中整体出让资产13户,分块出让资产2户,共计转让企业产权1866.89万元,承担债务791.96万元,转换职工身份安置职工495名,整体激活了企业发展潜力。
  同时,积极实施规模扩张战略。重点抓了四大工业项目,一是临铝公司,2002年,完成投资3400万元,第一条生产线自焙改预焙设备安装已完成,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第二条生产线完成450多万元的厂房土建工程和3950万元设备的招投标,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可达5万吨。二是20万吨一期5万吨洋芋淀粉系列深加工项目,三江公司3000吨雪花全粉生产线和兴达公司2万吨精淀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腾胜公司2万吨精淀粉和6000吨变性淀粉,兴达公司2万吨精淀粉,三江公司7000吨颗粒全粉生产线等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正在落实资金和设备选型招标,土建工程已奠基动工。三是1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完成矿山勘查,可研(初设)报告已经省经贸委论证批复,厂址已初步选定,正在积极招商筹资。四是海巅峡水电站项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修了洮河两岸直通坝址的道路,与省电力投资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到2002年底,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利润657.11万元,实现税金1623.1万元,供销系统实现销售收入5017.8万元,同比增长17.8%,盈亏相抵盈利1.6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8.5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2002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30.4%。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生态造林5400亩,种草2100亩,封山育林2.45万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4575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6.94平方公里,新修高标准梯田4.33万亩,顺利通过了省地三年总验收。退耕还林,共栽植各类苗木1408.36万株,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水利建设,完成10处小水提灌工程,并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12处集中供水工程和5500眼水窖已发挥效益。交通建设,全力以赴配合支持了兰成渝输油管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32亿多元的兰临高速公路建设已完成投资7.9亿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上辛路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00万元。定临公路改造已初步列入地区建设计划,正在抓紧向省上上报立项。电力建设,争取和实施了总投资1.25亿元的农网改造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的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总投资6320万元的二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其中第一批工程已完成总投资3124万元的84.2%,共计完成35KV线路和10KV线路改造1922.5公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批复立项,完成了前期工作;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省上已批复立项,正在上报国家计委审批。城镇建设,加速构建“一城十镇”框架体系。“一城”,即省级“三滩”经济园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三滩”经济园区已累计完成工程量4495万元,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具备企业入驻条件;投资6307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铺设干线管网4.05公里,已完成工程量1250万元;特别是祥瑞度假、众友药业、纳米材料等6家省内外民营企业入驻办厂,开工建设,计划投资额近10亿元,已到位资金4600万元,完成工程量1845万元。2002年完成城建工程量2.16亿元,新拓建城区道路7.5公里;规划启动居民小康住宅小区17个,已开工建设10个,完成建设面积9.8万平方米;拆除房屋面积2.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203户,支付安置费120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十镇”,即洮河沿岸十个小城镇建设,新添、玉井两个省地列试点镇完成投资2100万元,拆迁房屋1.3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77万平方米;康家崖、窑店、太石3个小城镇建设开始启动,八里铺、中铺、辛店、衙下、陈家咀5个小城镇完成了图纸规划、定位放线等前期工作。
  【开放开发和非公有制经济】2002年,全县共签订意向协议项目20个,意向投资额达5.42亿元,到位资金1.59亿元,已建成项目7个,完成投资2750万元,在建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已签订合同、正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的2个,到位资金1730万元;年内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808户,累计达到6269户,完成产值销售额3.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新发展乡镇企业12户,累计达到902户,完成总产值26.5亿元,增加值4.7亿元,实现税金502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4.6%和10.7%。
  【财政收入和金融态势】一方面,继续推进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较上年又降低了3.24个百分点,减负总额1337.8万元,较税费改革以前相比,减负率达到42.6%,全县农民人均负担降低27.2元。另一方面,完善县乡分税制各项规章制度,2002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102万元,占年初预算9100万元的100.02%,同比增长25%,完成一般性预算支出20124万元,占支出预算的80.7%,同比增长9.2%,基本保证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和重点项目支出。2002年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12.3亿元,贷款余额为8.04亿元;比年初分别14.4%和10.3%;人寿、财产等商业保险业务继续拓展,保费收入达2880万元。
  【扶贫开发和人民生活】2002年,全县争取以工代赈、“三西”专项、财政扶贫等扶贫资金7517万元,大力实施了项目、科技、结构调整等扶贫措施,在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全县贫困人口下降为0.91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8%。城市农村两个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启动,共纳入低保对象6839人,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初建框架;救灾救济制度进一步健全,累计发放救灾救济物资折合人民币155.63万元,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水川区乡镇小康化建设步伐加快,又有4个村达到小康村标准。
  【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23件、政协委员提案39件,全部解决和部分解决135件,占应办理数的83.33%,全面完成了“三五”普法任务,启动实施了“四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县1980年以来制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面进行了清理,对其中与WTO规则和相关法律不符的326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共取消转移审批事项37项。不断整顿市场环境,先后查处各类案件867件,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标值48.2万元。顺利完成了新一轮县乡机构改革,县乡党政机构编制精减12%,行政人员编制精减20%。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2002年,共审计项目和单位82个,查处违规资金245万元,监察部门共立案查处案件5起,查处违纪人员7人,挽回经济损失3500元。全县共排摸各类民事纠纷1869件,调处1804多件,调处成功1702件,调解成功率达94.3%。坚决打击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社会黑恶团伙,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实施十大科技工程,科技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和46%。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力度,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实施了50所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260万元兴建了洮阳初中二号教学楼主体工程;由慈善机构、华侨等捐建的8所小学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地区计划处批复立项,省教育厅上报教育部待批;在3个学区的14所学校推行了“四制”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基础教育取得新成绩,高考上线人数1711人,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转换土地投资610万元,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的县职教中心基本竣工,职教系统共培训各类农村技术人员7615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全县自考人数达2559人。信息化建设,完善了洮阳、太石等20个乡镇和计划、统计等15个县直部门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洮阳初中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完成了团县委、财政、农牧、计划等局域网和站点建设;信息化教育当年又完成了9所学校的校园信息网建设,累计完成24所。卫生工作,新完成了4所卫生院的改造建设,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争取到国家医院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国家“十五”规划贫困县医院建设项目资金365万元,中日友好医院捐赠12万元远程会诊系统。临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已经省计委批复,争取到国家西部疾控建设项目资金165万元;争取到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资金9万美元和县医院、中医院“天使工程”项目资金280万元。广播电视工作,新开通了龙门镇农盟村等村的“村村通”工程,完成了3公里有线电视线路的改造,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作网络,按标准建成了28个基层计生服务所,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免费优质服务,优质服务县创建省上已考核验收;计生率达到91.6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4.81‰以内,完成了人口控制计划。国土资源工作,“三滩”经济园区等一批滩涂地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累计提供建设用地48.09亩,治理开发洮河滩涂地225亩;组建成立了全县土地储备中心,成功收购土地6宗、74.1亩,拍卖挂牌出让土地4宗、27.43亩。环保工作,以洮河防污为重点,企业治污力度加大;狠抓国道212线、兰郎公路文明线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双拥工作,按人均纯收入标准足额补发了1999、2000、2001三年的现役义务兵优待金。通讯工作,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达到3805户,市话普及率达到22.3部/百人,农话普及率达到1.7部/百人;新建移动通讯基站8个,累计达到20个,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县移动通讯用户突破1万户。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大扶残助残力度,发动
  爱心助残募捐资金57万元,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62例,安装假肢15例,与台北曹氏基金会联合为144名重度肢残患者颁赠了轮椅。
  漳县政府工作
  2002年,漳县县委、县政府面对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实际,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在过去多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新突破,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99万元,占计划的102%,较上年增长9.72%。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1190万元,占计划的100%,较上年增长5.03%;第二产业达到5026万元,占计划的112%,较上年增长18.68%;第三产业达到8483万元,占计划的100%,较上年增长17.6%。一、二、三产比例由上年的63.8:13.4:22.8调整到61.1:14.5:24.4。二产和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上升1.1个和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1年的5.5%上升到2002年的5.9%,上升0.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上缴税金361万元,占到了财政收入的22.6%。兴达集团漳县淀粉厂与真空盐厂、水泥厂逐步形成漳县工业的“小巨人”。水泥和精制盐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和2.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6%和8%。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631万元,较上年增长6%。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达到646万元,占到了39.6%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支撑。
  【农村经济】全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了5440万公斤。中药材、洋芋、蔬菜、蚕豆等优势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3%。全县粮经比、夏秋比分别稳定在了60:40和44:56。武阳淀粉厂和兰州佛慈集团漳县金达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兴达集团2万吨精淀粉厂建成投产,使本县龙头企业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发展农民协会12家,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4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畜牧业继续发展,总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28.8%。来自“四大”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施开始起步,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建立中药材GAP和马铃薯机械化全程服务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和基地24个,其中建成无公害中药材基地1万亩,完成专用马铃薯繁殖面积2000亩,脱毒种薯网繁100亩。红芪标准化种植初步试验收到预期效果,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8元和46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08万元,较2001年增长9.2%;全县居民存款总额达到13735万元,人均达到763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800人,贫困面下降到4.95%。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减负41.8元。给灾区困难群众安排口粮救济款189万元,保障了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安排灾民建房资金114.3万元,改造农村危房870间,全县“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保障。
  【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5万元,较2001年增长24.4%,是历年来投资最大的一年。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年内完成封山育林3.76万亩,人工造林4.75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治理小流域20平方公里。殪文路建成通车,高新路、新草路等改建工程顺利进行。新建梯田3286.7亩,集雨节灌水窖2506眼、人畜饮水工程5处。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快,新架设35千伏农电线路59公里,10千伏农电线路88.5公里,村通电率达到91.9%,较200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城区街道拓宽改造及供、排水等重点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县医院综合大楼、计经局办公大楼和城区中心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建设等一批重点基建项目相继建成,看守所迁建等基建项目顺利实施。城区开通了130、133移动通信网络,新寺、三岔开通了139移动通信网络,全县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630万元,加上农税改革中减收的411万元,全年财政收入可达2041万元,同比增长16%,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
  同时争取到各类专项资金2783万元,有较增加了财力。当年全县财政支出累计达到8478万元,较上年增长8.2%,保证了千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和教育、民政救济等重点支出,充分发挥了财政职能,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进步。
  【社会事业】2002年,全县共争取各类教育项目6个,引进项目资金1218万元,为近年来争取项目最多的一年。二期“义教”项目完成了11所项目学校的土建工程,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等一大批外援项目进展良好;卫生防疫工作在以卫V、卫Ⅵ、卫Ⅶ、“降消”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又争取到结核病控制项目、乙肝疫苗扶贫项目并相继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转播站(室)达到56个,覆盖17个乡镇48个村,覆盖人口达85000人,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126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81.33%。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三为主”成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农村计划生育率为81.15%,同比增长了11.76个百分点。在全省巩固“三为主”县年终考核当中位次前移五位。
  岷县政府工作
  2002年,岷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农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465.5万元,增长13.5%;大口径财政收入4514.3万元,增长0.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0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元,增长4%。三次产业结构逐年调整优化,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5.3:2.4:2.3,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种植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农村种养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突出药材、洋芋和草畜三大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粮经比调整到了5.9:4.1,夏秋为1.5:8.5,粮食作物中,种植洋芋30.1万亩,经济作物中,种植以当归为主的各类中药材24.08万亩,完成种草9.4万亩,通过调整,全县药材和洋芋种植面积占到了总播面积的88.5%,户均达到了2.8亩药、3.4亩薯和1亩草,粮食总产量6.15万吨,粮、经、草三元农村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形成。二是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该县正式被省、地确定为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县。县上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严把种苗、栽植质量关,抢抓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好时机,完成退耕还林10.15万亩,荒山造林7.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启动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治理重点沟道8条、3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三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按照“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比较效益,压夏扩秋种洋芋、压粮扩经种药材、种草养畜增收入,大力推进药材、洋芋、草畜三大基地建设。药材基地建设;在洮河流域和中药材主产区完成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21万亩,建成了当归种植示范、当归种子繁殖和当归种苗繁育三大基地,成立了当归GAP种植协会,落实当归GAP示范面积2500亩,实行统一供种苗、统一施农药、统一施化肥,保证了种植规范。洋芋基地建设;在高寒阴湿山区和半山区建成洋芋生产基地18.4万亩,在麻子川乡落实洋芋良种基地1万亩,在禾驮等乡镇建成专用薯基地3060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218亩。草畜基地建设:结合退耕还草和畜牧强乡、强村建设,积极探索草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寺沟等乡镇建成了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基地和红豆草种植基地,引导群众种草养畜,发展暖棚养畜965户,规模养殖1008户,全县大畜存栏量达到10.27万头(匹),羊存栏13.12万只,出栏6.37万只,猪存栏17.06万口,出栏14.52万口,肉类总产量1.35万吨,畜牧产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实施和改造了一批资源开发型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协会和乡镇政府的协调作用,多渠道签订农业订单18.4万亩,实现了基地生产、企业加工和市场销售的有机结合,延长了产业链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四是重点科技示范区(点)建设稳步推进。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10个,开展了当归GAP试验及黄芩、丹参等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组培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岷归”原产地已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洋芋产业全程服务示范园区建设落实面积3000亩,其中机播洋芋1000亩,开展了3个洋芋专用种薯品比试验。建设了农业综合开发区,培育了康达公司、隆元玫瑰园等示范企业,同时,在9个乡镇还落实了以结构调整、当归GAP示范、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及种苗繁育、种草养畜为主的重点农业科技示范点10个,对加快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展良好。全县第一轮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试点村中,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已投入资金785万元。世行贷款项目西江2.3公里洮河护岸、岷山下崖寺、维新元山2处电力提灌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种植业项目完成投资68万元。向新疆和疏勒河灌区输送移民6866人,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87万人(次),劳务收入6831万元。在5个村开展了“乐民新村”建设,在十里等16个乡镇实施了分散灾民危房修建,共为716户农户建房2148间。
  
  【企业改革与工贸业】一是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修改完善了《全县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已改制但尚未完全到位或有遗留问题的粮食系统、糖酒公司、物资公司、供销社、医药公司等9户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参照省、地有关精神对运行机制和改制遗留问题进行了规范完善,呈现出机制转活、亏损减少、效益增加的良好态势。二是工商企业形势良好。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735.2万元,增长28.6%;增加值4100万元,同比增长13.3%;销售收入1.26亿元,增长5.9%;利润1389.1万元,增长38%;税金799.7万元,增长11.4%。研制开发出微孔草油胶囊等工业新产品6项。全县商流企业完成销售额11981万元,增长44.3%,上缴税金243.1万元,增长61.2%。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县上制定了《岷县工业开发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新发展乡镇企业4户,累计达到717户,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4930万元,同比增长19.2%,增加值7868万元,增长15.37%,销售收入33430万元,增长16.77%,实现利润1058万元,增长8.51%,上缴税金1155万元,增长10.53%。新发展私营企业11户,个体工商户455户。工业开发区实施了进区道路及区内主干道硬化,引进项目累计达到34户,其中22户建成投产,10户正在建设,新增投资10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壮大。四是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油综合贸易市场改扩建工程完成了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营业活动房已启动实施,城关粮贸中心完成了一期主体工程,实施了二期配套工程,城郊岷峰农副产品综合贸易市场和食品厂超市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龙望台“中国当归城”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堤防工程建设,西江农贸市场和梅川大型中药材市场正在加紧建设,十里、西寨、清水、禾驮等乡镇农贸市场也正在积极规划。五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立了“招商团”,组织参加了“东西部投资与经贸合作洽谈会”、“天交会”、“兰洽会”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推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48项,展出地方特色产品5大类、30多个品种,签订合作项目和意向性协议8项,协议资金7.3亿元,到位资金1.4亿元。举办了五月十七“花儿会”暨商品交易会,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400多户客商前来交易,繁荣了文化,活跃了商流。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三个环境”创建和优化活动,清理废止了一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深入全县20多户重点企业,对反映强烈,影响投资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限期进行了整改,完善了“一门式”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部门服务承诺,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和收费卡制度,有效保护了客商利益。六是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培大龙、育新龙、扶小龙”的思路,结合支柱产业开发,设立了项目库,论证储备项目70多个。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共投入技改资金2184万元,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万吨精淀粉和县砖瓦厂空心砖生产线技改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生产,鹿峰金矿二期改造已经国家经贸委审批并分步实施,刘家浪电厂3#机组增容改造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新建了瑞丰公司5000吨马铃薯淀粉和龙成塑胶有限公司PVC管材生产线。古城电站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并顺利截流,清水电站已与投资客商签订了建设合同。高科技萃取中药材有效成份产业化项目正在进行设备选型和招商引资,水泥厂15万吨旋窑生产线等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准备工作。
  【财政工作】坚持农、工、商并举,建设了药材、洋芋、草畜三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壮大了基础财源;立足优势产业培育和资源开发,建设了古城电站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培植了主体财源;狠抓了以木寨岭隧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城关粮贸中心为主的城乡市场建设,繁荣了第三产业,增加了补充财源。扣除税费改革减收因素,全县财政大口径收入达到4514.3万元,占调整预算4460万元的101.2%。严格财政支出,保证了工资和专项资金的拨付到位,完成财政支出15759万元,占年预算的96.9%,同比增长22.6%。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成了教师工资上划县财政管理和工资银行代发。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县共核实应税土地面积59.8万亩,其中农业特产税计税面积11.7万亩,核实应税大畜7500头(匹),羊86576只,三项合计应征正税1031.9万元,附加206.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负担30.5元,亩均负担20.7元,与2001年相比减负幅度为45%。
  【固定资产投资】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56亿元,同比增长28.9%。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实施了岷州大道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了和平东路拓宽改造。城市“五化”工程实施进程加快。加强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寨、蒲麻、清水、十里、茶埠、维新等6个乡实现了撤乡建镇。新建了西川水渠渠首进水闸,改扩建总干渠4.2公里,完成了2公里洮河南岸护岸河堤,实施了清水乡供水工程,建设了11处人饮解困工程,修复了西江水渠,加固了迭藏河城区段护岸,完成了堡子乡施旗防洪河堤,建成集雨节灌水窖3093眼。完成了省道306线岷县过境段35公里和城马路改扩建工程,国道212线木寨岭隧道正在加紧建设,梅堡路一期工程正在实施配套工程,开通、整修乡村道路9条、157公里。加快农网改造步伐,改造农电线路185公里,新建农电线路130公里,梅川、南川35KV送变电站已建成投运。建成了岷县农经网站、闾井移动通讯机站和刘家浪电厂、古城电站移动通讯直放站。
  【科教和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一多三少”问题,秦许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已开工建设,扎地初中等3所学校完成了建筑设计,西江初中等3所学校完成了初设,一中综合教学大楼已动工修建。筹集资金144万元,对马坞沙金小学等26所危房严重的学校进行了改造,共排除危房4382平方米,添置课桌凳260单人套,教育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教育“十百千”工程,为352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9.6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2%,有880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蒲麻镇、清水乡通过“两基”验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创建了“优质服务县”,全县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增率分别下降到11.54%、6.48%,计划生育率达到94.04%,当年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9%以上,环孕情服务率达到95%以上。卫生工作继续实施了卫Ⅷ项目,21所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通过验收,建成了中医院门诊综合楼,改造了县医院,开展了“120”急救业务。积极争取并实施了世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开展了农村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救助特困病人600多人次。文化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顿”,建设了电影公司综合楼、图书馆业务楼等文化基础设施,创作出版了《大庇百姓俱欢颜》等优秀文艺作品,并被评为省级“花儿之乡”。广电工作以“村村通”为重点,建成了十里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等,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2.9%和92.3%。
  【保障制度建设】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为238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67万元,为608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82万元,对原制药厂23名下岗职工补办了养老及医疗保险,有243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37户企业的3160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了100%,实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城区职工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8万元,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发放救济款225万元,购买面粉281.25万斤,妥善安置了“五保户”、特困户和重灾民的生活。
  【党建工作】按照省、地要求,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全县领导干部权力观教育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有了新的提高,宗旨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在农村开展了村级班子整建和“三级联创”、“双培双建”活动,使村级班子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全县党员总数稳步增加,党员文化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求实创新意识强烈,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
  人民武装、统一战线和工、青、妇工作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按照各自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3

《定西年鉴-2003》

本书记述了2002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