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县政府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2》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121
颗粒名称: 定西县政府工作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定西地区定西县政府2001年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条件、旱作高效农业、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定西县 政府 工作

内容

2001年,定西县坚持“水保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狠抓两个生产(工农业生产、人口生产),两个收入(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和一个稳定(政治社会稳定),全县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92亿元,较上年增长10.5%;完成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分别增长9.6%和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增长33%;财政收入完成9346万元,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亿元,增长22.6%;粮食总产量达1.7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64元,增长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7‰。
  【农业产业化】 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按照“基地带动,龙头牵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的办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洋芋、药材、畜草、食用菌等为主的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化经营开始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在区域布局上,种植业走“南药北薯川菜,千家万户种草”的路子,养殖业走“南牛北羊川猪,千家万户养鸡”的路子,突出发展特种养殖业。通过努力,全县夏秋比达到4:6,粮经比达到8:2。全县新增规模养殖户2275户,畜禽存栏109.6万头(只)。全县共完成洋芋种植63万亩,总产94.5万吨,商品量66万吨。农民人均洋芋收入400元。定西县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称号,并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马铃薯贸易洽谈会,品牌效应显著增强。畜草产业按照“适度规模、五良配套、品种多样、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重点抓了商品草、肉牛育肥、舍饲肉羊、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强乡强村建设。药材产业以西南部乡镇为重点,种植面积达10.8万亩。蔬菜产业按照“水川设施种细菜,旱山覆膜种粗菜”的要求,完成种植面积6.5万亩。食用菌产业依托金泉菌业开发公司、金成菌业开发公司和甘肃定西明珠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启动实施了“十乡百村万户”工程,建成食用菌棚502座,生产各类鲜菇2500多吨,收入6000多万元。此外,全县发展订单农业24.3万亩,是产业化经营上的一个突破点,以沿城、沿路、沿川条件较好的内官、西川、南川、峥口等几个开发区为重点片带,着力培育聚集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启动实施了内(内官)鲁(鲁家沟)经济开发带,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起色。
  【农业基础条件】 定西县把坚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修梯田、修道路、挖水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水保立县”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2003年基本实现梯田化县为目标,在全县上下提明叫响了“梯田+水窖+道路+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由局部型向综合型、控制型向生态型的转变。按照“科学规划,加大机修、保证质量、整体推进”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采用人机结合,加大机修力度,确保了梯田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全县新修梯田7.91万亩,占地区下达任务7.5万亩的105.5%。有8个乡实现了梯田化,累计梯田化乡镇达到14个,占全县农村乡镇数的56%。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调整粮、林、草三元用地结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98万亩;新增流域治理面积105.4平方公里,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新建集雨节灌水窖1.69万眼,发展补灌面积5.07万亩:改造、新修乡村道路704公里。
  【旱作高效农业】 围绕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和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四步走的办法,大力推广适应当地生产力水平、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科技项目,发展旱作高效农业,实现了农技推广由政策指令型向示范引导型的转变,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按照县办园区、乡办基地、村办片带的思路和园区看水平、基地看规模、农户看效益的要求,继续抓了西川万亩高效农业开发区、北川万亩双丰工程区、南川万亩低产田改造区,西巩驿川万亩旱作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和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示范点等“四区一点”,青岚大坪、鲁家沟太平、青岚郭家川、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开发区等“两平(坪)两川”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抓了团结联庄等五个整村推进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共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点92个20万亩。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开发区已发展经营户93户,反租倒包土地4000亩,投入资金1.1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以食用菌、脱毒种薯、特种养殖、草木花卉、高精蔬菜为主的综合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年内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县域经济】 以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三置换一保障”(即置换国有净资产、置换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身份,所有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集中力量对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劳服企业进行了以产权明晰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民营化改制,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公司化的目标。完成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38户,改制面达到95%;完成乡镇集体企业改制43户,完成劳服企业改制3户。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完成了“三不欠一不亏”的经营目标。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上缴税金1521.1万元;开发新产品18项,全县工商企业整体实现了扭亏为盈;商流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17.5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同时,放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总数达到1.21万户,较上年净增1070户,完成产值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上缴税金1626万元。新发展乡镇企业113户,累计达到1840户,完成产值9.9亿元,增加值2.57亿元,上缴税金2336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财政收入】 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财源建设项目领导责任制,以高效农业、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财源体系初步确立,财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年内规划财源建设项目47个,有12个项目被列入地区财源建设重点项目。金大地速冻薯条生产线、荣盛杏仁生产线、金牛家具市场、再生胶生产线、螺钉公司热镀锌项目、定点屠宰厂建设等6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同时,严格实行财政收入“三保一挂”责任制,不断加强税收征管,严肃财经纪律。继续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小补大”的原则,加强了对医药、粮食、石油、盐业、餐饮、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其他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9346万元,较上年增长12.4%,其中乡级财政收入3801万元;完成各项支出1.95亿元。基本保证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机关单位的正常运转。
  【城镇化建设】 围绕构筑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以建设“兰州卫星城”和构建“一市十镇”的城镇框架体系为目标,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联动,分步实施的办法,全面加快城区改建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城区,全面实施了城市“54321”工程。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内官、峰口小城镇综合试点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分别达4500万元和4000万元。有四个乡实现了撤乡建镇。全县“十镇”的目标已经实现。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积极配合协调服务,保证了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宝兰二线、〓柳高速公路等工程的顺利进行。农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县绝大多数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网络,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
  【思想建设】 年内,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领域拓宽。先后组团参加了“天交会”、“西交会”、“兰交会”、“药洽会”、“厦洽会”、“广交会”,签订合同和意向性协议书38项,签约资金4.24亿元,占地区下达任务3亿元的141.3%,到位1.69亿元;引进项目30项,有18项建成投入运营。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安徽田家庵区、广东汕头市、天津河西区、江苏江阴市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关系继续巩固,与江苏省江浦县新建立了友好关系,经济联系和社会交往日益密切。同时,积极推行联合办公、政府承诺和跟踪服务制度,实施“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事,招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宣传力度加大,网上信息进一步充实,项目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干部队伍建设】 在县直单位、乡镇和村级、基层站所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切实解决了乡镇、村和部门以及基层站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同时,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狠抓了作风建设,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意见》。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建立了《民情日记》,并作为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的制度长期坚持。加强和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在广大农村坚持开展了以“讲政策法规,讲发展思路,讲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冬季宣讲教育活动。在乡镇和村级深入开展了创建“六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党员“双富”创业工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增强。在县直机关单位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并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在企业开展了“凝聚力工程”,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了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乡镇、企业、学校制度,重点项目三级责任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了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提高了乡镇党委领导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2

《定西年鉴-2002》

本书记述了2001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县情篇”、“部门篇”、“数据篇”、“普查篇”五个部分。

阅读

相关机构

定西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定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