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1》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069
颗粒名称: 县情篇
分类号: Z524.23
页数: 14
页码: 137-1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定西地区定西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的情况。
关键词: 定西地区 通渭县 陇西县

内容

定西县
  【基本情况】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距省会兰州90公里,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是兰州的新兴卫星城。全县辖8镇18乡,总人口46.88万人,其中城镇总人口12.7万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17.1万人。总面积3638.7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东乡等10个民族。
  【悠久历史】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境内已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有汉代古村镇遗址、汉墓群和宋代古城遗址多处,汉代古陶、铜器等时有出土。著名文物“新莽权衡”也是1925年在定西■口镇出上的。定西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踏遍了定西16个乡镇的山山水水;之后的甘南农民起义,定西县是策源地之一。
  【发展变化】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定西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地各级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给全县人民以热情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定西人民也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战天斗地,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治穷致富,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近年来,全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镇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基础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群众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工业生产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5.36亿元增加到8.98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收入由3823万元增到8312万元,年均增长16.8%。1998年末,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贫困面由1995年的39.3%下降到2000年的7.3%(含因灾返贫6.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750元增至1258元,年均递增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0元,年均递增248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5.4平方米增加到21.1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工交电讯】定西县靠近国家有色金属、煤、石油等原材料工业基地和皮毛、轻纺、瓜果、食品等工业原料产地,省、地大中型企业对发展地方工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兰州中川机场距定西150公里,陇海铁路、国道310、312线以及■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城区交汇,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欧亚光缆大动脉、西兰乌光缆大动脉纵穿全境,城市近20000门程控电话开通,数字移动通讯、国内直拨、无线寻呼、传真、电子设备、无线市话等业务设施先进、服务周到。县内属刘家峡大电网供电,城区设有11万伏输变电站,目前用电量仅为装机容量的一半。城区、内官、■口供水管网配套,日供水能力6.5万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价格低廉。
  【名优特产】定西县有丰富的马铃薯、林果、畜草、药材、食用菌、肉类、毛皮、亚麻、蔬菜、小杂粮等资源,“定西洋芋”驰名中外。初步形成了地毯、淀粉、机电、化工、塑料、建材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有“五洲一飞天”牌无纺织地毯、“环宇”牌精淀粉、“南山”牌紧固件、工业干酪素等产品驰名中外。
  【投资环境改善】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先后拓宽改造了10余条主干道路和8条次干道路,形成道路总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10处大型综合、专业市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各乡镇也以道路建设为中心,市场建设为重点,完善了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全县近年来共引进县外资金7亿多元,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240余项。
  【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及战略重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水保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狠抓两个生产(工农业生产、人口生产)、两个收入(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一个稳定(社会稳定),提升产业化,加速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发展信息化,促进全县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实施三个“134”的重点工作。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努力实现“双增”目标(一个稳定:就是进一步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大建设:生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康建设。四条路子: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区域经济带动发展的路子);立足工业富县,努力扩大开放,促使城市经济上台阶(一个中心:就是培植财源,提高财政水平。
  三大建设:工业体系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四个突破:招商引资上突破、企业改革上突破、非公有制经济上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上突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一个基础: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全面落实“科教兴县”战略。三大国策: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加强土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四项重点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医疗保健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1、工业生产项目:甘肃无纺织地毯厂三期工程建设、环宇淀粉公司引进马铃薯精淀粉和预糊化淀粉生产线、广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铝塑复合管材生产线年产200万平方米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食品厂建设年产150吨马铃薯全粉、淀粉挤压食品生产线、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50万平方米扭力筋增强石膏植纤复合板生产线、年产200万平方米双纤维石膏板生产线,年产60万平方米石膏空心砌块生产线、环宇淀粉公司年产300吨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活性炭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0吨活性炭生产线。
  2、农业建设项目:医药公司中药材加工、定西县高效农业开发区建设、开发生产神菇、白灵菇项目、年加工272吨光中杏系列产品生产线、苦杏仁甙生产线、杏肉、杏脯、包核杏生产线、定西县水源涵养生态林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白阿魏菇项目、特种动物养殖项目、定西县万吨苜蓿草粉颗粒生产线建设项目。
  3、城市建设项目:定西县西岩山森林公园建设、定西县玉湖公园建设、定西县南山公园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定郭公路建设项目。
  通渭县
  【基本情况】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64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70.5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温﹣20.7℃C,极端最高温32.7℃。平均风速1.90米/秒,全年无霜期140-160天,正常年份降水量400m左右。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辖2镇21乡33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440个合作社,总户数93746户,45.47万人,其中农户85571户,42.27万人。总土地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3.33万亩,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矿藏资源】主要是花岗岩、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在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富含铁、碘、氟、钙、钾、锶、氡等19种化学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通渭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比“八五”末净增2.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07万吨,比“八五”末净增5.96万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3亿元,比“八五”末净增1.0亿元;财政收入3424万元,比“八五”末净增2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2元,比“八五”末净增493元。
  ——农村经济始终保持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10处,有效灌溉面积8.02万亩;兴修梯田120.1万亩,人均2.86亩;完成集雨节灌工程4.02万眼,补灌面积达到12万亩,“121”工程24200户、4.86万眼,配套庭院经济0.7万亩。全县通汽车的村达到309个,占村总数的93.1%;有315村、76916户通电,农电入户率达到89.9%。农民人均产粮311公斤。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项目有18项,农业科技含量达到43%。境内森林面积77万亩,年林果业产值达到2506万元。全县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经营户4271户,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484万元。乡镇企业总数达到826户,从业人员5960人,总产值12912万元,实现税金310万元。劳务输出稳中有增,年输出10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9700万元。贫困面控制在3.4%以下,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
  ——城市经济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全县有工业、交通、商业、供销、粮食、建筑建材、物资、乡镇等独立核算的企业47户,工业类别主要有食品、轻纺、机械、建筑建材、化工等,年产量最大的有淀粉、粉丝、味精、地毯、脱粒机、砖瓦、花岗岩板材、草编等20多种产品。其中味精、粉丝、亚麻油、脱粒机等产品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优质产品称号。工业企业:2000年,完成增加值3052万元,完成销售收入4306万元,实现税金238万元。商供企业:供销企业完成销售总额6240万元,实现税金40万元;商业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350万元,实现税金36万元。全县共有各类集贸市场48处,其中综合市场19处,各类专业市场29处,市场成交额达到12500万元;个体营业户累计达到6020户、11883人,注册资金2410万元,实现税金710.5万元;私营企业8户,产值1850万元。交通运输:境内交通便利,310国道横贯2乡2镇,穿越县城,西兰、华双、马陇、靖天4条省属公路连通西安、兰州等周边省市;15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联通23个乡镇;2000年完成客运量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00万人公里,客运收入365万元。邮电通讯: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所有乡、村全部通邮,邮路总长4148公里;电话交换机总量1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7125部,其中市内电话4192部,市话普及率达到21/百人,农村电话2933部,全县行政村通话普及率达到64.8%——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旧城改造已投入资金1.4亿元,一、二、三期工程全面完成,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小城镇建设除鸡川、寺子两乡基本完成之外,马营、襄南、榜罗、义岗等乡镇以市场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已取得初步效果。平襄镇河南村小康示范建设顺利通过地区验收。万亩食用菌园区建设已完成前期论证和规划,采取返租倒包形式租赁土地226.3亩,筹集到位资金120万元,已建成日光温室86座,制定了《通渭县食用菌生产园区建设优惠政策》。旅游资源主要有通渭温泉、鹿鹿山、尖岗山、清凉山、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文庙街小学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纪念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给外来投资者构建了比较良好的创业空间。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方面,通渭民风淳朴,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创“无毒害县”目标。为了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通渭县确定了温泉地热综合开发、商贸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10余项招商引资项目,出台了《通渭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对外来投资者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各种证照的办理上,实行“一门式服务”,并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营造了一个“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对外开放氛围。
  ——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全县有中等职业和普通中学28所,小学307所,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94331人,教职工415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73%,1996-2000年全县共有3344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部分学生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晚、发展快,有县级广播电台1家,卫星地面收转站(室)120个,“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电视覆盖率达91%。目前有县级医疗机构3个,医务人员247人,村及村以下医疗站(所)329个,医务人员450人,城乡个体医疗机构99个,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个体卫生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基本实现了“三为主”。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全县有电影发行机构1个,放映队15个,县艺术表演团1家,乡村文化表演团体24个;县级文化馆1个,书画院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村文化站23个。现有业余文艺创作者800多人,从事业余书画人员2000多人,书画爱好者10万余人,剪纸能手350多人,业余摄影爱好者280人;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2000年被地区命名为“文化城”和“双拥城”。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城乡蓬勃发展,1998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第五批“全国田径之乡”。
  陇西县
  【概况】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县,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设10镇15乡,280个行政村,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
  县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78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耕地119.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亩。
  本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适种粮食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等1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胡麻、油菜等:中药材、党参、红黄芪、柴胡等素以质优量大走俏国内外市场,已形成地方拳头产品,地特产品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
  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秦代署郡,汉设襄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曾驻节,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源渊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陇西县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立足陇西实际,发挥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适合陇西县情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谱写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九五”回顾】“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县委、县政府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开发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89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49.8%,年均增长8.3%,提前四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0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54.5%,年均增长9.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142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22.9%,财政收入在“八五”末4000万元的基础上,达到8536万元,年均增长13%,粮食总产量达到9299.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91公斤。
  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九五”期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较大发展。2000年农业增加值达286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46.6%,年均递增5.8%,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大的进展,粮经比由“八五”末的81∶19调整到73∶27,中药材、洋芋、果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开发向纵深迈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开始向产业化经营迈进,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通过坚持不懈地搞水利、修梯田、建水窖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亩,梯田面积71.71万亩,建成骨干人畜饮水工程26处,林木覆盖面积59.18万亩,覆盖率7.9%。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12.9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农村贫困面由1995年的34%下降到2000年的2.8%。1998年底全县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渭河乡尚川村开始向小康迈进,巩昌镇东巷村、文峰镇东铺村、首阳镇首阳村达到小康标准。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面达到95.6%,12个企业通过买断等方式盘活了存量资金。坚持制度创新和挖潜改造相结合,相继完成了陇西精淀公司8000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印刷厂彩印生产线等技改项目,累计研制开发新产品22项,其中省级8项,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科技装备水平的提高,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08个,其中县以上22个,年产值在1000万元的企业有4个: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4个,2000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6000万元,年均增长10.7%,实现工业增加值5750万元,形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等10大门类30多个行业,3500余种产品的新型工业体系,涌现出了液压件、精淀粉、机制纸、复合包装材料、机制砖瓦、电石、地毯、面粉、硫酸、磷肥、配合饲料、党参露、中药材等20余种地方名优产品。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九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增长,累计达到40700万元,比“八五”总规模增长26.2%,重点加强了交通电力、邮电通讯、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完成苟文路改造15公里和文鸳路铺油5.6公里,建成了西河桥、南河桥,长安路基础路面全线贯通,县内第四座渭河桥梁工程——崖坪大桥于1998年建成通车,县境内国、省干线公路3条,通车里程944公里,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境内设有8个火车站,行程75公里,位于城东文峰镇的陇西火车站为客货运二等区段站,建成了文峰营运配载中心,铁路、公路构成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成为联结定西、天水、陇南、兰州等地市的交通枢纽。县城内有330千伏送变电站1座;110千伏送变电站7座;35千伏农用变电站8座,电力总装机容量265960千伏安,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99%和95%。城乡电话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数字化,电话自动化装机总量达30000门,通电话的乡、村分别达到100%、32.2%,开通了地到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无线寻呼和900兆赫模似、数字移动电话,城市建设完成了城区上水工程、城关、文峰日供水量分别达到3100吨、2400吨,拓宽改造了东大街、东城路、西大街、仁寿路等城区主要道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壮大,到“九五”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031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11个,从业人员24470人,注册资金达到10000万元,总产值达到5338万元,各类交易市场38处,年成交额达到4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9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63.2%,年均增长10.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1元,比“八五”末的706元净增62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达6570元,比“八五”末增加231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9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2平方米,社会劳动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文化、体育、妇幼卫生、教育“两基”等工作先后步入全国先进县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39.8%,比“八五”末提高了6.96个百分点。教育工作在深化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病床位达到980张,提每千人拥有病床位2张,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5%,全县体育活动人口达16.5万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计划生育率达91.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4.64%,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项目成果】为了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县内外客商来陇西投资开发,繁荣陇西经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根据产业政策和有关法规,结合陇西实际,制定了涉及投资、土地、信贷、税收、工商、人才、产权出让、投资者权益保障及奖励等内容的52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0年被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已成为陇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九五”期间,累计批准立项55项,投资达10400,万元。通过举办李氏文化旅游观光活动和经贸洽谈会,积极参与区外各类商贸洽谈会、交易会,先后引进项目91个,引进资金29500万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5900万元。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三增一降一稳定”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发展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三大战略,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区域优势观和现代经济观,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调结构、工业扩规模、民营求突破、财政促增长、城建上水平、区域共发展六项重点工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实现“重振巩昌雄镇、再创陇西辉煌”的宏伟目标。
  渭源县
  【基本情况】渭源县是渭河的发源地,位于定西地区南部,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共辖4镇16个乡,217个村,1509个社。总人口34.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5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粮田播种面积65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从气候特点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为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川沿为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多亩的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为高寒阴湿区域,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渭源是个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全县农作物以小麦、洋芋、蚕豆、玉米为主。主要土特产品有洋芋、药材、蚕豆、蕨菜。是全省三个洋芋种薯基地之一,药材主要有党参、归当和红黄芪。
  【经济社会情况】近些年来,渭源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以及省、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使渭源的面貌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乡、村都基本通了公路,100%的村通了电,各乡镇和部分村都用上了自动电话;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1998年底,全县如期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3.0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51亿元,工业总产值为5610.45万元。农业增加值为2.1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032.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元,贫困面为3%。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623万元。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三为主”。
  【水利建设】县上把峡口水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骨干工程来抓,在水库追加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对工程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从多渠道贷款、借款398万元用于水库工程建设,保证了水库施工的正常进行。截止2000年底,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累计完成投资4077.6万元,大坝、输水洞、泄洪洞、,大坝基础灌浆等主体工程已竣工,于2000年9月正式下闸蓄水,已开始发挥效益。
  【生态县项目实施】渭源县自1998年8月被列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后,全县上下狠抓了生态县项目的实施工作。主要实施了生态水利水保工程、生态林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农林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草场工程。截止2000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685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0.2平方公里,造林3933公顷,种草9890公顷,坡改梯2919公顷,新挖水窖1676眼,推广太阳灶2689台。1998、1999两年生态县项目的各项实施内容已基本完成。围绕生态县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特别是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
  【集雨节灌工程】截止2000年底,全县累计兴修集雨节灌水窖18631眼,发展补灌面积6万亩。建成“121”雨水集流工程10027眼,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处,解决了6062户27493人15933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电力建设】全县先后投入资金1647万元,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136.45公里,低压线路248公里,更新高耗能变压器148台。总投资6500万元的农网改造工程已批复立项,正在建设之中。
  【交通道路建设】完成了秦北路、西五路等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阳殊路的主要工程和临渭路庆坪段的部分土方路基工程,建成了锹峪河桥、高家门桥、侯家寺桥、磨沟峡桥等16座桥梁,建成过水路面5处,配合地区公路部门完成了定渭路20公里的油路罩面,建成了渭源县公用型汽车客运站,制定了乡村公路建设三年规划,部分乡、村公路的路况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城乡消费及农副产品运销。
  【邮政电信事业】建成了电信大楼,完成了邮政、电信、移动公司的分营工作,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截止2000年底,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552门,电话用户达到4380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3部,58%的村通了电话,50%的乡镇实现了光缆传输,邮政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繁荣了城乡经济。
  【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县上进一步抓了城区规划的修订完善和落实工作、拓宽首阳路商贸一条街的基础上,又对平桥路、中街路等5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拆迁改建。积极鼓励各单位和城市居民以及农民到县城集资建房买房,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会川的小城镇建设已基本完成了西关街的拆迁改建任务,建成了西关商贸一条街。莲峰和北寨已进行了乡改镇。
  【政府网站】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25万元,于2000年8月正式建成了全省第一家以独立建站方式上网的政府网站——“渭水源”网站,打开了渭源和国内外了解交流的窗口。
  临洮县
  【基本情况】临洮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河谷平原。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80-190天,辖9个镇、24个乡、11个居委会、369个村委会,总人口53.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现有耕地111.3万亩,其中水浇地58.3万亩。
  【本地优势】古称狄道,历史上文化悠久,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和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县。特别是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此而得名,距今已3000-5000年;战国秦长城西端首起于县城北部的三十墩南坪望儿嘴,穿越县域45公里;三国姜维点将台、汉代古墓群、唐明皇御笔哥舒翰纪功碑、明朝杨继盛“超然书院”、民国甘南农民起义纪念碑等文化遗产和岳麓山省级公园、神龟园、玉井峰、卧龙寺、西岩寺、南屏山、石景峡等风景名胜,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集生产与观赏为一体的千亩花卉、虎狼湾生态农业开发区、千亩蔬菜、华威肉牛养殖、三江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三滩”非公有制高新技术区等一批高科技示范园区,星罗棋布,交相辉映,观光旅游独具特色和优势。
  位置优越,潜力巨大。县城地处洮河下游,距省城兰州仅100公里,县界与兰州市紧密接壤,是欧亚大陆桥经济带辐射圈内的重点县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一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涉及13个乡镇,流域面积达2658平方公里;洮河沿岸已建成12个万亩灌区、19条灌溉主渠道和大小300多个电灌工程,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水利条件。
  物产丰富,能源集中。县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洋芋、花卉、蔬菜、畜产品、中药材(当归、党参)等物产丰盛。尤其是临洮大丽花、紫斑牡丹、观赏百合、唐菖蒲等名优花卉享誉海内外,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花卉种球基地县,黑瓜子、食用百合、大蒜、大葱、蒜苗、蕨菜特土特产驰名陇上,仿古地毯、洮阳系列酒、玫瑰牌卫生香、鸡冠牌菜刀等名优产品远销省外、国外。高岭土、方解石、大理石、荧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贮量丰富,洮惠渠、溥济渠、新民渠及中铺、刘排子坪、三甲格致坪等万亩灌区纵横连贯,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是发展高效农业、无公害蔬菜、名优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天然基地。境内除已建成营运的装机容量2.6万千瓦、年发电量1.29亿度的三甲水电厂外,有10多个水电开发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水电开发前景良好,县内供电充裕。
  交通便捷,通讯发达。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定临公路、兰郎公路、普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兰临高速公路开工在即,投资3亿多元的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建成了集商贸、住宅、娱乐于一体的三层以上楼房500多幢、450多万平方米。供热、供电、供水、服务设施齐全,古城面貌焕然一新;邮电实现了通信网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装机容量达到1.5万门;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洮阳、中铺开发区和“三滩”非公有制高新技术园区条件优越,洮阳开发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开发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条件良好。
  【国民经济】2000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坚持“四个先行”,做到“两个顺应”,实施“六大战略”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调结构、兴产业、强支柱、夯基础、上项目、办园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增长5.7%;完成工业增加值7600万元,增长10%;完成农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4.3%;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22亿元,增长13.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增长11.9%;完成财政收入650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7元,净增58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兴水利、修梯田、打水窖、种林草,建成了三甲格致坪、姚孟家坪等28处电灌工程,新修洮河洮丰、六合等护岸4.92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新修“三田”面积14.25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5.9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11.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信息通讯产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城区市话线路改造工程,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万门,开通了全球通、陇原通、小灵通移动电话网,建成了政府决策办公系统局域网和政府政务信息服务互联网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兰临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协助开展了兰成渝输油管道铺设,完成了上营路、窑康路、苟家滩洮河吊桥、陈家咀漫坝河吊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临渭路全线开通,整修拓建了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的目标。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200万元的农电网改造工程,完成新(添)-五(里铺)-张(家湾)二回线路的改造,分别架设10KV、35KV线路350公里和38公里,建成电力调度中心一座,农村电气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认真实施了世行贷款农村卫生供水项目,解决了北部水川区5个乡镇1.5万户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认真实施“121”和集雨节灌工程,建成水窖2.4万眼,有效解决了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强城镇建设,提出了“一市十镇”的构想,修编了城区总体规划,完成了南街、北关主干道拓建、内环南路新建等一批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开通了城区公交车运营路线,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地区文明城标准。启动了新添、玉井两个试点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康家崖等10个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窑店等4个乡撤乡设镇和撤销马家山乡调整何家山乡、中铺镇行政区划的交接工作。二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抗旱减灾、保粮增收为中心,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增经,粮经比由81∶19调整为79∶21,夏秋比由73∶27调整为46∶54。农村支柱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全县形成了以山坪区为主的33万亩洋芋种植基地、以水川区为主的5.4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以县城为中心的5000亩花卉种植基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食用百合面积扩大到5200亩;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先后兴办了三江马铃薯制品集团、新美花卉集团、腾胜蔬菜土特产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以临洮大丽花为主的临洮花卉在昆明世博会上赢得1项大奖和48项单项奖。乡镇企业以建筑业为龙头,实施稳大增强、多元经营战略,保持了持续发展势头,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22亿元。洮阳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乡镇企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红旗建安公司在全县建筑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09002国际质量认证。三是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两西”专项、扶贫信贷等资金,基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大解放和发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12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3%以下,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7元,实现了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加快山坪区稳定解决温饱和水川区致富奔小康步伐,八里铺上街、孙家大庄、洮阳南街、瑞新和新添镇潘家庄5个村率先在全县达到小康村标准,标志着全县人民已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生活迈进。
  城市经济:一是全县工业和城市经济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坚持走“以水办电、以电带铝、以建带工和以淀粉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一方面采取股份制改造、拍卖租赁和破产重组,以民营化为方向转换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组建集团,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特别是以三甲水电厂、铝业公司和峡口水泥厂为核心企业组建的银龙集团,已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排头兵”。通过抓新改旧、抓大放小,相继完成了三甲水电站及苟家滩锁林、洮阳水电站等4个小水电站的新建和改扩建,有效解决了全县用电紧张的局面;完成了铝业公司7000吨电解铝生产线、瑞达公司1万吨白板涂布纸生产线、洮河研磨厂3000吨粒度砂生产线、塑料公司1500PVC管材生产线等9个新建、技改项目,研制开发新产品7项,成为地方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完成了20万吨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一期5万吨生产线国家立项批复、6万吨电解铝生产线扩建规划报批、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石灰岩矿山勘测、海巅峡水电站前期准备工作,为“十五”地方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整顿治理流通市场秩序,商业、供销、粮食、石油、煤炭等行业平稳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32亿元。特别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了城东综合市场、崖湾蔬菜专业市场等市场16个,累计达到71个,康家崖市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挂牌,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洋芋专业批发市场。三是紧紧抓住被列为全省“九五”财源建设重点县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的机遇,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强化税收征管,落实财政“三保一挂”责任制,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500万元,增长10%。金融运行平稳,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6亿元,存款余额达到9.4亿元,分别增长34%和26%,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四是不断优化软硬环境,以洮河长廊建设为主战场,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主力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和签订意向协议项目50项,其中已建成18项,正在建设11项,完成投资7000万元。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总户数达到5050户,产值和销售收入预计完成3.06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成功举办了“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洮河文化风情游活动,论证和建设了一批度假旅游项目。
  【社会事业】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工作全面实施十大科技工程,科技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1%和45%。教育工作大力实施“重振临洮教育雄风,再创临洮教育辉煌”战略,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实施义教、“贫三”项目和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捐助集资活动,先后修建希望小学、改扩建中小学校65所,城乡学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共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1508名。医疗卫生工作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为重点,突出实施卫Ⅶ、卫Ⅷ项目,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9所,县医院、中医院相继达到“二甲”标准,城关、辛店等4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一甲”标准。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建成县文化中心,新建和改建了玉井等部分乡级文化站,县上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播电视工作积极实施广电“村村通”工程,城区和6个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3%和88%,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基本实现了“三为主”目标,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不断提高,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7.25%。下降到了7%。积极实施依法治县战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持了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中共临洮县委办公室:李春鹏)漳县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地区南部,总面积2164.4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于东汉章帝元年始设县治,古称障县,明代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名漳县至今。地处东经104°24′,和北纬34°5′之间,海拔1640米至3941米。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55天,日照时数2313小时,降雨量500毫米,属湿润半湿润气候。
  【本地优势】交通畅达,内外联系日趋便利。处在兰州与天水之间,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甘川公路穿境而过,北距陇海铁路和西兰公路30多公里,漳武公路东西贯通,交通极为便利;市话装机容量达3000门,用户可直拨国际、国内长途,传真、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等先进通讯设备广泛使用,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农业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48万亩,土壤以淀土、黑垆土为主,土质肥沃,大部分农作物适宜在这里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青稞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果蔬、油料和中药材。二是畜牧资源,在天然草场131万亩,年产草量5.48亿公斤,载畜量60.2万个羊单位,年出栏肉牛0.97万头,羊5万只,猪12.64万头,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牛、羊、猪皮10万多张。三是林业资源,全县宜林地面积8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9万亩,树种99种,年出材量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2%。经济林以苹果、沙棘等为主,果园面积达3.3万亩,花椒园8500亩,沙棘园达到12万亩。享誉“VC之王”的沙棘果,年产量1500万公斤,红元帅等优质果品曾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四是药材及野生资源,全县有野生药材资源400多种,品质优良,开发前景良好,另有蕨菜、乌龙头等野生蔬菜质纯味美,远销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五是水利水力资源,极具潜能。境内三条主要河流,干流纵坡在2-3.3米之间,水能理论蕴藏达7.3万千瓦,县内流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58亿立方米,各河PH值在7.3-7.6之间,适宜灌溉和人畜饮用,发展水产业条件优越。县内渔业水面已近千亩,境内还有优质矿泉水8处。六是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有红柱石、石灰石、岩盐、黄金等19种矿藏,其中岩盐储量5000多万吨,作为高级耐火材料的红柱石属国内罕见大矿床,远景储量约1亿吨。经选矿试验,精矿品可达56%,耐火度大于183℃,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七是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八是漳县山青水秀,发展旅游得天独厚。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贵清山,景色秀丽,风光宜人,独具“天姿国色”,世称人间仙境,是陇上旅游胜地,还有遮阳山、雷公峡等多处风景名胜和元墓群等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浏览考古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漳县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紧紧围绕解决温饱这一历史课题,立足当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1998年全县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从此,跨上了稳定解决温饱奔小康的征程。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9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0073万元,第二产业达到3317万元,第三产业达到551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6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8万元,为今后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思路和目标】在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给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漳县带来了新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漳县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走改革促动、开放带动、科技推动、市场驱动的发展路子,进一步突出结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出,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二、三产业,加强财源建设。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01年达到20700万元,到2005年达到3.5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4%,2001年达到1808万元,到2005年达到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150元,2001年达到1410元,到2005年达到2000元。
  【加快发展的措施】立足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促进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推动对外大开放,加快资源大开发,促进经济大发展。进一步落实各项鼓励外地客商来漳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在漳县经济建设中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重奖,对投资开发漳县资源,兴办企业的外地客商提供各方面方便和优惠,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返税优惠,免收各种行政性收费,在注册、论证、办证、水电供应、土地使用等方面,优先照顾,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更为宽松、优越的环境。
  【资源开发重点】一是狠抓“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四荒”地拍卖治理力度,优化生态环境。二是加快以水利、交通、电力和邮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发展的硬环境,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漳县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积极开发畜牧业产业,狠抓“基地加农户”畜牧业养殖体系建设,加快畜种和草山改良步伐,大力发展养殖大户和畜牧联营体,扩大万头肉牦牛、万只改良羊、万头瘦肉猪和千亩渔塘四大畜牧基地,强化长征牧场、黑林河牧场两个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畜牧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果菜产业,要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开发利用退耕地和“四荒”地,突出苹果、梨、花椒、沙棘、仁用杏和核桃林建设,搞好老果园改造;同时要狠抓漳河、龙川河流域“千室万棚”蔬菜工程建设,迅速扩大蔬菜总量,形成规模优势。五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要加快培育无公害中药材基地,进而引进资金技术,组建中药材加工、购销龙头企业,提高中药材深加工技术水平。六是积极开展旅游业,加快旅游景点、旅游道路及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七是积极开发矿产业,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红柱石、金矿、莹石矿等资源的开发工作,争取早日投资建设,早日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漳县宝藏遍地,急待开发。漳县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到漳县这片蕴藏着丰富资源的热土上来,合作开发,创造辉煌。
  岷县【基本情况】岷民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中游、定西地区南部,历史悠久,秦统一六国前,即建县制。北朝西魏文帝始置岷州,明洪武改置岷州卫,清雍正又改称岷州,民国二年,改为岷县,沿用至今。全县辖20个乡、3个镇,379个村,总人口43.4万人,总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境内山峦环抱,洮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是甘肃南部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岷民县位置优越,地处甘肃南部中心地带,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商贸活跃,享有陇原“旱码头”美称。
  【资源优势】岷民县有五大资源。中药材:盛产归当、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当归之乡”、“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民归”驰名中外,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畜牧:有草场面积219万亩,草丰水茂,无污染,发展畜牧业、开发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年肉类总产量1.6万多吨、产牛羊皮15万张,黑紫羔羊和蕨麻猪是岷县的地方特产。矿产: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30种,矿点、矿化点40多个,其中金、锑、铅、锌、锰、花岗岩、汉白玉、大理石、硅石、泥炭等矿藏量最大,开发前景广阔。水力:境内有大小22条常年流水河,其中洮河流经县内13个乡(镇)、83.5公里,全县水能蕴藏量33.5万千瓦,沿洮河可开发梯级电站5座。农副产品:盛产蚕豆、马铃薯、油料等农副产品和草莓、沙棘、蘑菇、蕨菜、蕨麻等野生“绿色食品”,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国民经济】近年来,岷民县各级党政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实现了“九五”计划主要奋斗目标,全县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95亿元,比“八五”末增长68%年均增长10.9%,略高于全省、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分别较“八五”末增长2倍和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亿元,增长40.8%;粮食总产量达到9.16万吨,增长53.6%;财政收入由1628万元增加到4207万元,增长2.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1.9亿元,增长20倍。三大产业结构由“八五”末的61∶19∶20调整到55∶23∶22。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20.43万人下降到0.85万人,贫困面由52.4%下降到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比“八五”末增加657元,年均增加131元,农民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条件较好地方的群众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大力开发一条河(洮河),实施两项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建设及小流域治理),落实“两洋(羊)一药”农村种养业结构调整战略,建设药材、畜牧、矿产、洋芋淀粉四大支柱产业,努力兴办农村五小经济实体(小林场、小牧场、小椒园、小鱼塘、小加工),继续走好种药、养畜、经商、开矿、办厂、劳务输转六条路子。全面实施开放带动、结构调整、药材立县、水电强县、商贸活县、科技优先发展六大发展战略,大抓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城镇体系和小康村建设,以培育市场体系为主的岷州商贸中心建设等四大建设。着力提升和培育药材、畜牧、洋芋淀粉、矿产、旅游等五大产业,加速建设“一河两线”经济增长带(一河是指洮河沿岸,两线是指212国道和306省道岷县过境段),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速农业主导型向工商业主导型转变,努力实施农民增收、职工增收、财政增收三大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岷县特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路子。
  【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工业生产项目:碳酸钙粉生产线,彩色绒面生产线,肥力高生物菌肥生产线,当归嫩肤水生产线,钢铝塑门窗生产线,钙塑装璜系列材料,可溶性淀粉塑料生产线,岷民肥超临界C02萃取、西北高原特有植物种类及沙棘油、当归油等系列产品项目,全营养颗粒高效有机肥生产线,新建蜂窝煤生产线,中药材抽氧真空包装生产线,150吨马铃薯金粉、60吨马铃薯膨化食品,山野菜加工生产项目,岷民县腐植酸混合肥料厂。
  电力建设项目:古城电站、清水电站、坎峰电站、冰桥湾电站建设,刘家浪至10KV变电站输电线路,城关至梅川送电工程,10KV线路改造,城关至南川送变电工程、城关至十里送变电工程,10KV及10KV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电网通信及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
  水利水保建设项目:修复西川灌区南北总干渠,梅川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洮河护岸河堤,迭藏河护岸河堤,电力提灌工程兼乡村供水工程,纳纳河、耳阳河河堤建设,集雨节灌工程,水平梯田建设,植被建设,沟道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板达口至北门桥洮河护岸工程,岷民山板达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茶埠耳阳沟小流域治理,岷民山朱家沟流域综合治理,梅川马场沟流域治理。
  矿产开发项目:碳化硅生产线,花岗岩板材,洮砚加工项目。
  城市建设项目:城区重点防洪工程,城区污水工程,城区道路修建工程,头渠河防洪工程,城区上水工程,城区排水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工程,粮油市场排水硬化路面,农村小集镇建设。
  农业建设项目: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重点支柱产业开发项目,以当归为主的支柱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洋芋产业化开发,当归产业化建设,红、黄芪产业化建设,岷民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专用型洋芋加工品种基地,洮河沿岸川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千亩红、黄芪育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国重点生态建设县,建立千亩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种子工程。
  林业建设项目:岷民县封山育林建设,岷民县造林育苗建设,森林旅游项目建设,岷民县国营林场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建设,洮河流域林果园基地建设,岷县洮河流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岷民县闾井、锁龙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岷民县云杉瘿蚊及鼠害防治,岷民县千亩优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岷民县退耕还林(草)建设项目。
  畜牧业建设项目:(1)草地生态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人工种草,退化草场综合治理,优质牧草草籽繁育基地建设,草地鼠虫病害综合防治项目,草地生态保障体系。(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十里乡仔猪繁育场。(3)畜牧兽医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乡兽医站拆迁(扩)重建设项目。
  (4)市场建设:畜产品专业市场。(5)商品基地建设:肉牛育肥基地建设,肥育羊基地建设,畜牧联营体建设项目,渔业基地建设。(6)饲料加工体系:配合饲料加工厂,草粉加工点。
  交通建设项目:虎砖公路改建工程,梅堡公路改建工程,城马公路改建工程,闾新公路改建工程,徐合公路(茶埠至砖塔寨)改建。
  卫生建设项目:卫Ⅷ项目(银行贷款),卫支持项目(英国赠款),美国中华基金会赠款项目,省妇儿工委项目(母婴安全项目),岷民县中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文化建设项目:岷民县综合影视大楼,岷民县博物馆大楼,岷民县秦剧团影池房屋维修,岷民县文化馆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岷民县图书馆大楼。广播电视建设项目:乡乡建成有线电视,城区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改造,建成岷民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建设项目:小学义务教育工程,初中义务教育工程。
  技改项目:刘家浪电厂机组扩容改造,岷民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生产线改扩建,印刷厂彩色胶印及电脑排版生产线,电石厂技术改造,岷民县清真冷库扩建项目,畜产品公司制革生产线,综合汽修车间改造,岷民县城区给水改造工程项目。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1

《定西年鉴-2001》

本年鉴记述了2000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经济社会篇”、“县情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定西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