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编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定西年鉴-2001》 图书
唯一号: 291120020220000065
颗粒名称: 人事编制
分类号: D412.61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定西地区“九五”人事编制工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抓历史机遇,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事人才服务。
关键词: 定西地区 人事编制 培养选拔

内容

【“九五”回顾】“九五”人事编制工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抓历史机遇,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事人才服务。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九五”以来,全区人事编制工作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围绕“两个转变”,建立“三个体系”,坚持“两个调整”的工作思路,逐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人事编制工作步伐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型向市场经济下的服务型转变,及时地将工作重点由国有经济转向整个国民经济,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由国有单位扩展到非国有单位,由传统的国家干部扩大到各类人才,与市场经济接轨,向宽领域拓展。
  ——顺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各级人事编制部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选人用人上逐步实行了公平竞争、考试录用、择优聘任的制度。党政机关坚持“凡进必考”不再直接调入人员,企业单位全面下放干部管理权限,落实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认真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打破原有用人机制,推行聘任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结构比例制度得到推广,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竞争上岗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正在形成。人才市场、人事代理等新型人事工作手段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充实完善了地县人才交流机构,地县都建立了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步显现。
  ——人才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发展。五年来,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行动,人才工程“党政齐抓共管,政府规划引导,社会配合支持,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培、引、请、聘、配”的五字方针作为人才开发的基本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区共培训各级各类人才238万人次,引进急缺人才538人,请入技术合作单位200个、人员504名。全区人才总量有了较大增长,专业技术队伍达29322人,企业管理队伍达2632人,乡土人才队伍达6万余人。高素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已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省优专家5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人员30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地区级113名。各类人才扎根基层,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1995年开始的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在重点和难点上均取得了一定突破,强化和增加了538条宏观管理、综合协调、执法监察和社会服务职能,转移下放了99条、弱化取消了45条微观管理和具体服务职能;一些部门职能交叉、业务重复、责权不清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党政机构由342个精简为214个,精简37.4%人员由3940名精简为3222名,精简18.2718名富余人员得到分流;地县编办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合理核定工勤人员岗位,清理登记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强化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机构编制膨胀,巩固了改革成果。
  ——国家公务员制度初步确立。作为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全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界定范围,严格设置职位,培训考试过渡的基础上,单项法规相继实施。建立考录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打破地域、身份界限,五年中面向社会公开录用公务员977名;完善考核制度,制定了《定西地区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办法》,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行“三册一卡”的管理制度,使考核工作日趋规范;重视素质提高,在公务员中广泛开展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初任、任职、知识更新、专门业务、计算机等培训工作;开展竞争上岗试点,贯彻“四化”方针,注重轮岗交流,经严格考察,对1061名行署序列工作人员进行了职务任免;严格考核管理,对一些长期离岗,不履行职责和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公务员坚决予以免职、降职和辞退。
  ——计划工资管理不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总量控制、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充实基层”的原则,改革工资发放政策,强化工资基金管理审核,推行增人计划卡制度,积极疏通出口,清退计划外和临时用工2019名。党政机关配合机构改革,冻结和控制增人,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负增长,事业单位在保持了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对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增人给予了保证,农业、工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专业技术队伍得到加强,至2000年底,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共有51445名工作人员,比1995年底的45047名增长6398名,年均递增2.8%,人员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计划管理工作被国家人事部列为联系点。工资改革后,一方面建立了正常的增资机制,及时审批兑现各类工资和津贴补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津贴分配搞活,注重将分配向知识分子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倾斜,使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得到发挥。
  ——其他各项人事编制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人事培训格局形成,地县在基地建设、培训设施、培训质量、考风考纪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军转安置工作贯彻讲政治的原则,104名军转干部和29名随军家属得到妥善安置;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到龄即退,为3268名同志及时办理了离退休手续;技术工人晋等升级工作规范运行,共组织7603人(次)通过了技术工人等级培训考试;人事法规与人事信息督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人事编制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地县人事编制部门认真组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人事纪律整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全体人事编制工作者立足岗位,竭诚奉献,勤不言苦,廉不言贫,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蔺含英同志作为全国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表彰,地区人事处、渭源县人事局等先进集体和刘月成等8名先进个人受到省上表彰奖励。
  【“十五”展望】1、指导思想。“十五”人事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深化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用人环境,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结构,不断提高人事编制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2、工作重点。(1)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有大发展。根据全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要采取措施,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结构。到2005年,全区公务员队伍保持在5000人左右,专业技术队伍达到4万人,企业管理队伍达到3000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队伍要压缩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乡土人才队伍达到8万人。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稳定增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00人,比重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2.6%。人才结构初步优化,一、二、三产业人才比例进一步调整,高中初级专业人员结构由目前的1∶14∶36向1∶10∶28的比例靠近,人才年龄结构得到改善,45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现有的40%提高到60%。(2)各项人事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一要推进地县乡三级党政机构改革。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做好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的培养、使用、考核、管理工作;二要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界限,全面推行聘任制,严格实行招考制,行政领导实行聘任、委任、选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建立符合事业性质与特点的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坚持解聘与辞聘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竞争、激励、制约相结合的用人新机制,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搞活内部分配,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按岗定酬,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办法,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解决待遇能升能降的问题,同时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三要指导搞好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协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和建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积极指导企业加强和改进内部人事管理,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搞好人才资源开发,不断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
  行署人事处现任党组书记:蔺含英,处长:张兆祥,编办主任、副处长:师双梅,副处长:刘炎,编办副主任:刘儒清(撰稿:王凯昌)

知识出处

定西年鉴-2001

《定西年鉴-2001》

本年鉴记述了2000年度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共分“特载篇”、“经济社会篇”、“县情篇”、和“数据篇”四个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凯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定西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