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岭天子珊瑚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235
作品名称: 西哈岭天子珊瑚城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1032.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17
主题词: 西哈岭天子珊瑚城

作品简介

位于采日玛乡东北约10公里的下乃日玛村沙山南坡上,从乡政府走捷径只需5公里多,但须经过一片沼泽地,没有当地向导不敢前往。为汉代岭王国(自称)天子珊瑚城(羌),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记叙。遗址东、北、西三面整个被纯一色黄沙山环绕,上面有一层约0.7米的黑土层,土层上长满青草,南面是沼泽地带,为黄河二级阶地。据当地群众传说,沼泽地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水湖,水底有很多动物,每天早晨太阳刚出来时,从沼泽地深处传来很多吼声和叫声,并说下面有一种水牛,黑色,毛很短,有时夜间出来和当地耗牛交配,生岀毛短且卷的杂交牛来。 古城遗迹,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几乎被黄沙覆盖。沙堆中间呈现一东西长约20米,厚约3米,高约0.8米的土墙,土层呈暗红色,土质坚硬,里面拌有烧焦的木火炭,土墙周围遗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块和一些锈渍很厚的碎铁片。据当地牧民反映,此遗迹中经常拣到一些金银首饰(金戒指、金耳环、银器装饰品)、石器装饰品(在石头上刻有图案或天然花纹图案,再打洞加工成类似项链等)、陶器(用泥土烧制的茶壶、茶碗等)、玉石、珊瑚、珍珠、玛瑙、兵器(如弓箭、长枪头)等,并且在五十多年前,此遗址周围有很多破砖碎瓦、人骨兽骨等,而人骨要比现在的大得多。出土的文物有的被风沙淹埋, 有些被群众觉得无用而砸碎、破坏,日前再也找不到此一类形的东西。 另据采日玛牧民道义(50多岁)讲,他小时候和另一个男孩在这一带放牧时,掏沙玩耍,挖出一具棺材。棺材非常厚,木质已腐烂,里面有一具尸骨,头颅很大,有现代人头骨的一倍大,尸骨下面有一层很厚的布,用手一抓即碎,手上有一枚金戒指,戴在小拇指上。金戒指很大,戴在现代人大拇指上还觉得很松。他们将此戒指拣回后,让一当地银匠砸分为两半,两人各得一半。 古遗址附近,有一椭圆型的湖,直径约20〜30米,四季有水,不枯不溢,水底长有绿色水草。离此向东南约2000米处的一山丘上,亦有两个形状相似的椭圆型小湖。据说,由于沙山受沼泽地下水或地质变化的影响,沙质经常流动,自然流露出一些东西被当地群众拣到。但如果有意挖掘,却常常空手而回。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